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阿根廷金融危机:一次特殊的金融危机
上个世纪90年代,国家金融危机此起彼伏。新世纪刚刚开始,发端于2001年12月的南美国家阿根廷金融危机,使人们又回忆起上个世纪的金融危机带给危机国人民深重灾难的噩梦,发展中国家和新兴市场国家不得不对未来经济充满着深深的忧虑。阿根廷金融危机从发生到现在已有半年多的时间了,但目前仍看不到局势走向稳定的明显迹象,阿根廷金融危机的深重和复杂性决定了其是历史上一次特殊的金融危机。
从阿根廷近几十年的经济发展史观察,二战后,阿根廷的国民经济绝大部分时间是在通货膨胀的阴影下运行的,通货膨胀率在100%以上的年份甚多。20世纪70年代以来,阿根廷已经发生了8次货币危机。其经济政策也一直是在寻找应对通货膨胀的对策。1991年4月,阿根廷经济部长、同时被称为新自由主义经济学家的卡瓦略(Cavallo)推出了一项新经济政策——《自由兑换法》,即采用类似于香港的货币局制度,将阿根廷比索与美元1:1挂钩,并加以固定下来。这一制度在短时期内起到了稳定经济的重要作用,阿根廷的通货膨胀率从1989年的5000%下降到了1994年的4%,国内生产总值的年平均增长率也从20世纪80年代的年均-1.2%增长到90年代的年均4%以上。国际资本转而看好其投资机会,大批资金流入阿根廷。
1994年美国采取的紧缩货币政策导致美国利率上升,大量国际资本开始回流到美国。阿根廷银行系统信贷收缩、资本流出,同时也受到墨西哥金融危机的连累,阿根廷的经济显示出了衰退迹象。此时,梅内姆政权采取紧缩的经济政策重又把阿根廷的经济局势稳住。但是,长期维持固定汇率的政策使比索汇率高估出口受阻,经济增长乏力以及国内的偷漏税、腐败现象侵蚀着阿根廷经济肌体。到1998年第四季度,阿根廷经济开始衰退,从此阿根廷经济经历了长达30多个月的衰退。2001年上半年,随着阿根廷的1320亿美元的外债归还期限的临近,市场表现出了对阿根廷政府的忧虑和担心,金融市场开始出现不稳定。
2001年8月,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在阿根廷政府的求援下,以“零财政赤字”为条件,答应向阿根廷提供80亿美元的贷款,缓解了金融危机的压力。但是,到11月,政府税收连续3个月下降,庞大的财政赤字转化为“零赤字”已经是不可能的事情了。因此,投资者急于抛出手中的股票,金融市场出现动荡。11月底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拒绝提前支付12.6亿美元的贷款。12月初,阿根廷政府宣布限制居民银行提款和限制资金外流等金融管制措施后,进一步加剧了人们和投资者对货币贬值的恐慌, 终于爆发了的银行挤兑潮,自2001年年初以来,银行存款悄然流失150亿美元左右。在11月26日至12月3日间,外汇储备由175亿美元下降到145亿美元,由此引发了金融危机。
阿根廷金融危机不同于以往金融危机的特殊性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阿根廷金融危机并不像亚洲金融危机那样来的突然,而是在三年多经济衰退的情况下发生的。实际上,不同于亚洲金融危机,阿根廷的金融危机在2001年上半年已被许多经济学者和金融专家预测到了。其影响范围也较小,只是对政局不稳、外债压力沉重的国家受到了“牵连”,如土耳其、波兰、菲律宾和印尼等国家。
第二,阿根廷金融危机是和经济危机、政治危机结合在一起的。可以这样说,在阿根廷,金融问题和经济问题以及政治问题是密不可分的。由于国内通货膨胀的顽疾难以消除,货币危机几乎一直发生着。不稳定的金融环境使经济活动除了在1991年到1995年有较好的增长率之外,其余时候经常是低速的,甚至是负的增长。在这种经济环境中,各党派的分歧和权力斗争异常激烈。在金融危机发生后一周多的时间里,阿根廷更换了3位总统,国家也被带入了政府危机中。人民大众示威游行、罢工暴动更使克服金融危机的曙光难以显露。这也是阿根廷金融危机持续时间比较长的重要原因。
第三,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及美国的态度使阿根廷金融危机最终爆发。在2001年,阿根廷的金融市场剧烈动荡,投资者密切关注着有关国际金融机构和美国对阿根廷经济的政策动向。阿根廷金融形势的变化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及美国的态度表现出高度的正相关关系。2001年1月,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华尔街财团为加大维护政府的正统保守主义政策的力度,向财政困难的阿根廷提供了400亿美元的紧急援助贷款,金融形势一度好转。但杯水车薪的救援没能维持多久,7月份,阿根廷金融市场再度告急,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表示要向其贷款。阿根廷金融市场在维持了一段时间之后,受谈判进展缓慢和美国态度消极的影响,再一次发生恐慌。直到2001年年末,因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拒绝提前贷款,阿根廷金融危机终于爆发。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在阿根廷金融危机中的负面影响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作为实现其宗旨中的“稳定国际汇率,促进贸易,加强国际间经济合作,并监督国际经济和各国经济的发展;通过提供短期贷款,解决成员国国际收支暂不平衡而产生的外汇资金需求”的要求, 要在成员国发生了金融危机或经济危机的紧急情况下提出贷款援助申请后,实行紧急救援。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它对金融危机的救助承担了危机的最后一道防线的功能,甚至有人认为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具有最后贷款人的性质。
然而 ,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作为危机贷款者,其首要目标是在个体银行或市场缺乏流动性时向它们注入资金(包括本币资金和外汇清偿手段)以避免市场的大范围崩溃。它必须有足够的金融资源以满足市场无限制资金匮乏的需求。但是,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本质上只是一个信用联盟性质的组织,其资金来源主要由成员国出资交纳的份额、特别提款权、借款、捐款和经营收入五部分构成。它不能创造无限的国际储备,因而远不能在国际范围内为流动性不足的国家提供足够的贷款。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提供给受援国的贷款显然是为了增加资金的流动性,让受援国维持清偿能力,不使它破产,从而不使国际债权债务链断裂,避免国际金融体系遭受重创。至于受援国的经济发展要求,通常并非是首要的考虑,因此这类资金援助的最大收益者实际上是危机国的债权人,而不是受危机冲击国本身。
基于这样的理论基础和解决危机问题的思路,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形成了一贯的救援政策和习惯做法。 尽管在亚洲金融危机中,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行动和政策受到了许多指责,但在面对阿根廷金融危机的时候,仍然秉承了其传统策略,不顾受援国国内的实际经济情况和受援国面临的现实国际经济环境,仍将紧缩财政政策作为贷款的限制条件的。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在阿根廷金融危机中的负面作用明显地表现为:
第一,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推出的不切合实际的“零赤字”紧缩财政政策直接诱发了阿根廷的金融危机以及经济和社会危机。如上所述,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不顾阿根廷国家的政治、经济和社会现实,毫无弹性地执行“零赤字”条件,而不管其是否具备消除财政赤字的必要的条件。现在撇开阿根廷国内条件不说,单就国际条件来讲,也是不可行的。在墨西哥金融危机、巴西货币危机后,美元汇率上升,阿根廷仍维持着高估了本国货币币值的汇率不变,影响了本国产品的出口。比如,阿根廷对巴西出口占其总出口的近30%,在1998—1999年的巴西货币危机后,由于出口竞争力的下降和收入效应造成了对巴西出口的减少,外汇储备下降。美国经济和世界经济衰退的传递作用同样加剧了阿根廷的经济衰退。这种恶化的外部经济环境使阿根廷削减财政赤字为零的目标基本成为不可能,但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却不顾一切地要求阿根廷做到,最后的结果不但使阿根廷爆发了金融危机,还造成了严重的社会动荡。
第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美国的消极态度在金融危机中成为至关重要的负面因素。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资金来源是由成员国认缴的份额组成的,各国在基金组织的表决投票权是由其份额大小决定的。美国是基金组织的最大出资国,并且拥有重大事项的否决权。这种类似于股份制公司的运作机制,使美国能够利用其多数票优势操纵基金组织的政策导向和具体的救援活动。另外,美国还利用其强大的经济实力和影响力,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之外按其意志进行操作。
在阿根廷金融危机的前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美国的政策态度是整个事件进程中的一个极重要因素。基金组织和美国政府官员的各种表态具有影响市场行情和民心动向的作用。阿根廷陷入财政和金融困境后,在多次登门求援中,美国除表示同情和政治支持外,没有任何实质性的表示和举措。在梅内姆政府时期,阿根廷在没有实现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达成的协议指标的情况下,通常仍能获得新贷款。但是2001年7月阿根廷金融形势开始恶化后,阿根廷被迫实行严厉的紧缩措施——“零财政赤字计划”。11月底,在阿根廷无法完成该目标的情况下,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断然拒绝提供计划中的贷款。由此,阿根廷也无法获得世界银行、美洲开发银行和西班牙政府等预定提供的贷款(贷款额总计50亿美元),从而把阿根廷逼到财政和债务破产的边缘。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这种多少有些例外的举动,使有关人士猜测,这是由于美国及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认为,阿根廷危机在拉丁美洲当地以及整个国际经济界的传染性影响相对有限而可以不那么"重视"它,这种态度在客观上也导致阿根廷危机本身的延续。而在1994年的墨西哥金融危机中,美国考虑到其对北美自由贸易区前景的影响,则做出了对阿根廷消极态度相反的表现。为制止墨西哥金融危机的进一步恶化,美国迅速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国际清算银行和加拿大等国联手,筹集了500亿美元支持墨西哥的稳定计划,其中200亿美元是克林顿总统不顾国会反对,从美国外汇平准基金中拿出来的。由于救助及时,1995年下半年墨西哥经济跌势趋缓,1996年全面好转。这种对同样问题拥有巨大反差的表现说明了战后美国通过操纵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等国际金融机构,一直是国际金融外交战场上的领导者。
第三,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对危机国国内经济、社会和文化的了解与预测不够准确。这种片面的了解和不准确的预测导致了不切实际的政策援助,最终使发生金融危机的国家别无选择的走上了一条歧路。阿根廷为了执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过高要求,铤而走险地采取了违背民意的紧缩财政措施,大力压缩公共开支,包括削减国家公职人员工资和退休金。其结果是刺激需求措施未见成效,生产和商业指数不断下滑。这使得阿根廷政府从一开始采取反危机措施起,就与民众处于激烈的对抗中,随着金融危机、经济危机的纵深发展,危机逐步演化为政治和社会危机。
从另一个角度分析,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失误也有其制度性的缺陷,即由于其规则受少数国家的操纵,它实际上难以真正完全客观、公正地为受危机影响的国家着想,因此,其作用事先也就打了折扣。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从对墨西哥金融危机、亚洲金融危机、俄罗斯金融危机和这次的阿根廷金融危机的一系列救援中,已经暴露出很多问题,应付日益复杂的货币危机、金融危机和经济危机已显得越来越力不从心了。对现存的国际货币和金融体系进行改革已是势所必然。对于改革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或国际金融体系,不同国家政府和不同学者有不同的见解和不同的设计。比较极端的改革建议如取消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建立单一的世界中央银行、建立“真正自由的”货币体系、严格地恢复布雷顿森林体系等等。另外的构想有征收托宾税和成立国际债券保险机构、建立区域货币联盟以及在现有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基础上进行改革等等。总之,无论如何,改革后的国际金融体系应该有助于加强发展中国家在国际货币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并有利于建立完备的金融危机预警机制,使世界经济在金融更加开放的条件下得到比较平稳的发展。
(作者单位:北京师范大学)
参考文献:
1.IMF, International Financial Statistics , Auguest,2001.
2.Little I.M.D.Richard N.Cooper,W.Max Corden& Sarath Rajapatirana Boom ,Crisis and Adjustment : the macroeconomic experience of Developing Countries,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3 .
3.金洪飞:《阿根廷的货币危机:过去和未来》,《当代财经》2002年第1期。
4.王俊周 :《二战后美国在金融领域的强权政治》,《西安联合大学学报》 2002年第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