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6年初,一段发生在北京地铁6号线,名为“北京男子地铁与人对骂:是不是卖早点的?别来北京!”的视频在网上热传。后续大家都知道了,是两个演员扮演的、想出名的炒作行为。然而,从事件发生到扩散,速度之迅速,甚至已经成为一时的新闻“头条”。可见,随便喊出一句“北京人与外地人又出事儿了”!稍加渲染,便会招来大量围观,语言摩擦、群体撕扯,地域矛盾这根敏感的神经,随时随地都在给这个城市、这个社会制造着种种麻烦。
2015年岁末,电影《老炮儿》震了京城,这部有着鲜明地域“特色”的影片,在六爷(冯小刚饰演)这个小老百姓的演绎下,把当下的北京城展示给了观众,也把老北京人的“日常”表现了出来。然而,过于鲜明的北京话、北京人、北京城,还是引来一些生活在北京的外地人侧目。
北京人心里其实是拧巴的,就像六爷最后逃不过命运轰然倒地。
北京人在北京,迎来了拆迁大潮,以前的胡同没有了,没的不只是一亩三分地的平房,没的还有如亲人一般的街坊四邻。北京人在北京,家门口喝茶下棋的悠闲生活没有了,街上人来人往,车水马龙;天上阴云密布,雾霾压顶。北京人在北京,根儿在这里,他们走不了,因为是首都,全国的有钱人和精英汇集于此,资源被有本事的人抢走,北京人是处于下风的。北京人在北京,知道自己几斤几两,说不过、比不过,待人往往是真和气、假霸道,透着几分耿直,藏着几句牢骚。北京人在北京,没有几个像六爷,把看不惯的都说出来,愤世嫉俗你就适应不了新北京。
谁的家乡被彻底改变了,谁都拧巴。这个拧巴跟外地人其实没有关系,只因为北京是首都,是一个国家的代表。从中国地图上看,北京就是一个五角星,那也算是显得比较大一些罢了,其实只是一个小红点。然而,这个红点要承接着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的重任,都应该是首都的样子,北京话讲,是“面儿”。
北京人在北京,其实心里就是有点儿拧巴,一个小老百姓,没想大富大贵,奔的只是小康,本是与世无争的,皇城根儿下的人,有的是骨子里的傲,却没有逆天命的心。
何勇的《钟鼓楼》里有句歌词给人感觉很实在:“小饭馆里面辛勤的是外地的老乡们。”虽然是一首“京味儿”的歌,但话里话外,有的只是那种平和的态度,包容和接纳一直就在北京精神里。
早上起来,我们总会习惯去楼下的早点摊,跟外地的老乡买一碗豆腐脑两根油条,看着他们那热情的微笑,这味道已经说不出是他家乡的味道,还是北京的味道了,他们坚持着自己的小买卖,不管刮风下雨,都一如既往的辛勤。这些外地人在北京,活得不容易,背井离乡,浮萍一般。选择如此生活,小本买卖,只是因为北京的人多一些,薄利但可多销罢了。细数起来,在地方上家庭有背景的,到北京来享受“高端生活”的人毕竟还是少数,更多的外地人还在北京是为了更好的未来努力打拼着。北京在教育医疗等方面有着先天的优质资源,北京人可以作为社会保障獲得,外地人却没有,他们需要更辛劳的付出去换得。北京作为中国的首都,它凝聚了一切中国人的力量,既然来到北京这个机会与竞争并存的城市,一分努力一分收获的意义,就要拼尽全力去争取。
外地人在北京,其实心里都有自己的目标,或大或小,没想着永远留在这里。带着离乡背负的宿命,本是要看到世间的繁华,有的是骨子里的不服输和改变命运的心。
北京人与外地人共同生活的北京,就像一辆大巴车,先上车的人肯定都有座,但是有条件,就是中途不能下车。先上车的人自然就是北京土著。而大巴车每到一站,都会有一些人上车,起初还有座,但后来没有座位了,但还算宽敞,站着的人也没有什么怨言,车厢里一团和气,共享一路的风景。这后来上车的人自然就是外地人了,不过也有优势,就是随时随地可以下车。随着大巴车一路往前开,上车的人越来越多,车里的空间就越来越小,人挨人越来越挤,磕磕碰碰自然就多了起来。
北京人是下不了车的,这是他们的家,他们的根儿,他们的亲戚朋友在这里,他们的记忆在这里,就像汪峰的《北京北京》里唱到的:“我在这里欢笑,我在这里哭泣。我在这里活着,也在这儿死去。我在这里祈祷,我在这里迷惘。我在这里寻找,在这里失去。”2015年“教授鼓励北京老人去河北养老”事件,虽然公众的反应有些过激,但可以感觉到,北京人对自己的根儿是不可撼动的。
外地人在这辆大巴车上,未来的终点站是承载他们努力付出换来的幸福彼岸,那这份对生活的执着甚至可以换来一个“座位”。越来越多的北京人与外地人喜结连理,成立了新的家庭。越来越多的创业者把公司建立在北京,把事业扎根在这个城市,让梦想在这个城市发芽。事业和家庭,让越来越多的外地人与北京渐渐地不分彼此了。
再看“北京男子”地铁与人对骂事件,他们不光在抹黑北京人,也在轻贱外地人,无事生非,制造着新的傲慢与偏见。可事实呢?这不禁让我们联想到《老炮儿》的一个剧情,六爷在路边遇到乞讨的外地女孩,六爷说:“我也不管你真的假的了,正好我也摊上事了,这二百块钱你拿着,真的就算给自己积一个福报,假的六叔也认!”这才是北京人的“爷们儿”精神。而女孩如约寄回给六爷的信,无疑表现了外地老乡的诚实与质朴。
北京人局气、仗义、会享受生活,外地人勤奋、坚强、会创造生活。北京人与外地人都生活在这个破土葺墙的新北京里,社会保障政策在不断完善,城市资源合理分配在不断调整,教育和医疗在不断对所有来到北京的人敞开,北京人的精神与外地人的精神在不断兼容并蓄着,让这座有着3000年历史的古都,乡音不改,北京常在。
(编辑·韩旭)
[email protected]
北京人在北京
2015年岁末,电影《老炮儿》震了京城,这部有着鲜明地域“特色”的影片,在六爷(冯小刚饰演)这个小老百姓的演绎下,把当下的北京城展示给了观众,也把老北京人的“日常”表现了出来。然而,过于鲜明的北京话、北京人、北京城,还是引来一些生活在北京的外地人侧目。
北京人心里其实是拧巴的,就像六爷最后逃不过命运轰然倒地。
北京人在北京,迎来了拆迁大潮,以前的胡同没有了,没的不只是一亩三分地的平房,没的还有如亲人一般的街坊四邻。北京人在北京,家门口喝茶下棋的悠闲生活没有了,街上人来人往,车水马龙;天上阴云密布,雾霾压顶。北京人在北京,根儿在这里,他们走不了,因为是首都,全国的有钱人和精英汇集于此,资源被有本事的人抢走,北京人是处于下风的。北京人在北京,知道自己几斤几两,说不过、比不过,待人往往是真和气、假霸道,透着几分耿直,藏着几句牢骚。北京人在北京,没有几个像六爷,把看不惯的都说出来,愤世嫉俗你就适应不了新北京。
谁的家乡被彻底改变了,谁都拧巴。这个拧巴跟外地人其实没有关系,只因为北京是首都,是一个国家的代表。从中国地图上看,北京就是一个五角星,那也算是显得比较大一些罢了,其实只是一个小红点。然而,这个红点要承接着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的重任,都应该是首都的样子,北京话讲,是“面儿”。
北京人在北京,其实心里就是有点儿拧巴,一个小老百姓,没想大富大贵,奔的只是小康,本是与世无争的,皇城根儿下的人,有的是骨子里的傲,却没有逆天命的心。
北京的包容
何勇的《钟鼓楼》里有句歌词给人感觉很实在:“小饭馆里面辛勤的是外地的老乡们。”虽然是一首“京味儿”的歌,但话里话外,有的只是那种平和的态度,包容和接纳一直就在北京精神里。
早上起来,我们总会习惯去楼下的早点摊,跟外地的老乡买一碗豆腐脑两根油条,看着他们那热情的微笑,这味道已经说不出是他家乡的味道,还是北京的味道了,他们坚持着自己的小买卖,不管刮风下雨,都一如既往的辛勤。这些外地人在北京,活得不容易,背井离乡,浮萍一般。选择如此生活,小本买卖,只是因为北京的人多一些,薄利但可多销罢了。细数起来,在地方上家庭有背景的,到北京来享受“高端生活”的人毕竟还是少数,更多的外地人还在北京是为了更好的未来努力打拼着。北京在教育医疗等方面有着先天的优质资源,北京人可以作为社会保障獲得,外地人却没有,他们需要更辛劳的付出去换得。北京作为中国的首都,它凝聚了一切中国人的力量,既然来到北京这个机会与竞争并存的城市,一分努力一分收获的意义,就要拼尽全力去争取。
外地人在北京,其实心里都有自己的目标,或大或小,没想着永远留在这里。带着离乡背负的宿命,本是要看到世间的繁华,有的是骨子里的不服输和改变命运的心。
乡音不改 北京常在
北京人与外地人共同生活的北京,就像一辆大巴车,先上车的人肯定都有座,但是有条件,就是中途不能下车。先上车的人自然就是北京土著。而大巴车每到一站,都会有一些人上车,起初还有座,但后来没有座位了,但还算宽敞,站着的人也没有什么怨言,车厢里一团和气,共享一路的风景。这后来上车的人自然就是外地人了,不过也有优势,就是随时随地可以下车。随着大巴车一路往前开,上车的人越来越多,车里的空间就越来越小,人挨人越来越挤,磕磕碰碰自然就多了起来。
北京人是下不了车的,这是他们的家,他们的根儿,他们的亲戚朋友在这里,他们的记忆在这里,就像汪峰的《北京北京》里唱到的:“我在这里欢笑,我在这里哭泣。我在这里活着,也在这儿死去。我在这里祈祷,我在这里迷惘。我在这里寻找,在这里失去。”2015年“教授鼓励北京老人去河北养老”事件,虽然公众的反应有些过激,但可以感觉到,北京人对自己的根儿是不可撼动的。
外地人在这辆大巴车上,未来的终点站是承载他们努力付出换来的幸福彼岸,那这份对生活的执着甚至可以换来一个“座位”。越来越多的北京人与外地人喜结连理,成立了新的家庭。越来越多的创业者把公司建立在北京,把事业扎根在这个城市,让梦想在这个城市发芽。事业和家庭,让越来越多的外地人与北京渐渐地不分彼此了。
再看“北京男子”地铁与人对骂事件,他们不光在抹黑北京人,也在轻贱外地人,无事生非,制造着新的傲慢与偏见。可事实呢?这不禁让我们联想到《老炮儿》的一个剧情,六爷在路边遇到乞讨的外地女孩,六爷说:“我也不管你真的假的了,正好我也摊上事了,这二百块钱你拿着,真的就算给自己积一个福报,假的六叔也认!”这才是北京人的“爷们儿”精神。而女孩如约寄回给六爷的信,无疑表现了外地老乡的诚实与质朴。
北京人局气、仗义、会享受生活,外地人勤奋、坚强、会创造生活。北京人与外地人都生活在这个破土葺墙的新北京里,社会保障政策在不断完善,城市资源合理分配在不断调整,教育和医疗在不断对所有来到北京的人敞开,北京人的精神与外地人的精神在不断兼容并蓄着,让这座有着3000年历史的古都,乡音不改,北京常在。
(编辑·韩旭)
[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