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三网融合试点专题
编者按:三网融合并不是一场跨界狂欢。喧嚣过后,我们究竟如何理性看待三网融合?现阶段我国三网融合将具有哪些特色?三网融合试点方案传递出的最重要信息是什么?试点地市名单的最终形成说明了什么?试点工作下一步的走势如何?本期网络通信版“三网融合试点专题”邀您共同剖析当前热点——三网融合。
三网融合试点方案几易其稿、终于出台,首批12个试点地市名单也已正式公布——2010年夏季,万众瞩目的三网融合试点工作终于正式启动。一时间举国沸腾:电信业忙着争论融合能够带来哪些发展机遇,广电业纷纷热议“融合”意味着哪些挑战,创业者急着探询新产业环境下的新商机,投资者迫切地寻找下一个投资蓝海的出海口——一个三网融合的全新时代似乎即将到来。
然而,三网融合的本质并不是一场跨界狂欢。喧嚣过后,我们究竟应该如何理性看待三网融合?现阶段我国三网融合将具有哪些特色?三网融合试点方案传递出的最重要信息是什么?让我们看看来自电信、广电和互联网界的专家们对于三网融合给出的理性注解。
三网融合不等于全业务牌照
关于三网融合,有两个特别重要的问题其实应该首先搞清楚:第一,三网融合的真正内涵是什么?第二,实行三网融合,我们要实现的目标到底是什么?
关于这两个问题,很多人的答案也许都似是而非——当人们滔滔不绝地讨论三网融合的时候,大家都以为自己对融合的内涵和目标已经很清楚;可等到真正要说清楚的时候,又发现自己其实并不那么有把握。
“事实上,根据我们的调研发现,目前国内各界对于三网融合内涵和目标的认识存在一定分歧,并没有达成共识。”中国工程院院士刘韵洁的助手、北京邮电大学副教授黄韬告诉记者。据介绍,2009年中央领导曾经召集一批专家召开了一个关于三网融合的会议,会上请各位专家谈对三网融合的理解,结果八位专家谈了八个不一样的观点。
黄韬表示:“业界有一种观点认为,三网融合就是广电多了电信业务的牌照、电信多了广电业务的牌照,我们认为这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三网融合,而只是简单的全业务牌照的发放。真正的三网融合应该是从传统的由分离网络提供分离业务演进到由一个融合网络提供多种业务,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三网融合。”
关于这一次我国启动三网融合的目标,黄韬的理解是,这一次三网融合有两个重要主体——电信运营商和广电。对电信运营商来说,必须要通过这一次三网融合对已有的电信网进行改造提升,形成融合的网络,提供各种电信和广电业务,以及一些新的互联网业务,不能抛弃已有的网络,也不能重复建设新的广电网络;对广电运营商来说,同样也必须对它的网络进行提升改造,推出新的业务。要借此机会鼓励各个单位进行技术创新,形成新的产业链,改善电信、广电业的整体水平。最后,从用户需求的角度讲,这次的三网融合应该能够更方便、快捷地为用户提供新型业务。网络融合的根本动力在于降低成本、增加利润,这也是用户的需求、业务发展的需求。由于三网融合涉及承载网、业务控制、接入网、驻地网、FMC、终端、应用等各个领域,因此注定是一个长期的目标和过程。
对于三网融合,黄韬给出了他自己以及刘韵洁院士的建议:
1. 鼓励电信运营企业和广电部门走技术创新之路,并提供相应的创新环境,引领产业的创新和发展;
2. 为适应三网融合的需要,解决好驻地网建设、管理、运营中的政策法规,落实责任主体;
3. 鼓励电信运营企业和广电部门有所为、有所不为,共同营造和谐的、可持续发展的市场竞争环境。
三网融合
政策重于技术
清华大学信息网络工程研究中心主任吴建平是国内下一代互联网的主要发起者和推动者之一,他主持的中国下一代互联网示范工程CNGI-CERNET2主干网目前已建成世界上最大的纯IPv6互联网。7月10日,在中国计算机学会青年计算机科技论坛(YOCSEF)举办的“三网融合,我们准备好了吗”论坛上,吴建平公开表示:“关于三网融合,我觉得政策重于技术。”
吴建平称,我国三网融合工作从1994年开始起步,到2001年十五计划纲要第一次明确提出“三网融合”概念,再到2010年国务院正式推出三网融合时间表、启动试点工作,“我个人感觉并没有看到三网融合的技术在走。三网融合说了这么多年,这期间(技术上)究竟有多大变化?直到目前,我还是看不出三网融合的技术路线到底是什么。”
当前IPv4的地址已经接近饱和,因此吴建平认为,三网融合的一个首要议题就是下一代网络的建设。他表示,我国的三网融合可能存在三种路线图:一种是基于电信网络的NGN模式,即“IP承载网 3G 电视”;第二种是基于广电网络的NGB模式,即“电视 互联网 3G”;最后一种是基于互联网角度考虑的NGI模式,即基于互联网提供电话/3G业务、电视业务和其他创新性业务。“我不认为这三种技术路线是自然形成的,它们主要是由现有市场格局决定的。”
三网融合应是意识、观念上向互联网精神的融合
三网融合试点方案定稿后,有人说广电“大获全胜”。曾经主持过十省三市有线电视网络公司投资的资深广电人、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央广新媒体总经理张晓春认为:三网融合的本质焦点是对于视频产业链上各环节权利的争夺。
“视频产业链上各个环节的权利,包括视频内容的制作权、视频内容的播控集成分发权。三网融合试点方案六易其稿,讨论的焦点就是内容的集成播控由谁负责。”张晓春表示。
在现行试点方案的指导下,三网融合具体工作应该如何开展?开展过程中应该以谁为榜样、为学习对象呢?“我认为三网融合不可能是物理网络融合,也不会是行业管理部门的融合,而应该是意识上、观念上,向互联网精神的融合。”
相比广电和电信,互联网既不是一个拥有管理权的行业,也不是一个拥有垄断资源的产业,而是由寻找需求、并且寻找解决需求的方案、进而满足需求的个人和企业组成的一个群体。“互联网精神就是需求的发现和满足。三网融合应该回到这个方向上来,回到对互联网精神的效仿、对需求的发现和满足上来。”张晓春指出,广电要在融合过程中实现价值,就要向互联网学习——互联网不仅改变了信息的存储和获取方式,改变了从信息到思想的创造方式,新兴互联网公司和传统媒体公司在管理制度上也存在巨大的差异,互联网公司注重速度、灵活、创造力和冒险精神,传统媒体公司注重内容、品质、稳定利润和尽可能少的风险。因此,三网融合还应该包括文化上的融合。“我们要把牌照变成服务,首先满足主管部门的要求,做好内容的监管播控,为广大观众提供精品节目,更重要的是与广大移动互联网产业链上的各路精英共同搭建一个健康的良性产业生态圈,为用户提供个性化的媒体服务,为广告主提供精准的服务,为IT精英提供施展才华的舞台。”
现阶段三网融合具有中国特色
国务院三网融合时间表推出之后,尤其是试点方案和试点城市名单出台前后,国内舆论沸沸扬扬,大谈三网融合之后的美好前景。对此,工业和信息化部电信研究院通信标准所IP多媒体部副主任、互动媒体产业联盟副秘书长杨琨认为:“其实大家对这次三网融合无需有太激动的感触。现阶段我们三网融合试点要做的工作,是一种有中国特色的三网融合。大家可以了解国际上三网融合怎么做,也可以展望我们未来的美好的前景,但是眼前我们的三网融合工作就做这些事情,不要有太多想法。”
杨琨表示,今天的三网融合能做什么,国家已经规定得很明确了,业务也无须做得太多,就是IPTV、手机电视、数字电视、宽带上网,最后一个是强化管理、保证安全。“网络平台建设是这次三网融合开展的一个主要工作,在平台建设的基础上,下一步势必要开展业务创新。真正的融合必须在业务上实现创新,如果没有业务创新,仅靠双方进入对方市场是没有任何生命力的。”
编者按:三网融合并不是一场跨界狂欢。喧嚣过后,我们究竟如何理性看待三网融合?现阶段我国三网融合将具有哪些特色?三网融合试点方案传递出的最重要信息是什么?试点地市名单的最终形成说明了什么?试点工作下一步的走势如何?本期网络通信版“三网融合试点专题”邀您共同剖析当前热点——三网融合。
三网融合试点方案几易其稿、终于出台,首批12个试点地市名单也已正式公布——2010年夏季,万众瞩目的三网融合试点工作终于正式启动。一时间举国沸腾:电信业忙着争论融合能够带来哪些发展机遇,广电业纷纷热议“融合”意味着哪些挑战,创业者急着探询新产业环境下的新商机,投资者迫切地寻找下一个投资蓝海的出海口——一个三网融合的全新时代似乎即将到来。
然而,三网融合的本质并不是一场跨界狂欢。喧嚣过后,我们究竟应该如何理性看待三网融合?现阶段我国三网融合将具有哪些特色?三网融合试点方案传递出的最重要信息是什么?让我们看看来自电信、广电和互联网界的专家们对于三网融合给出的理性注解。
三网融合不等于全业务牌照
关于三网融合,有两个特别重要的问题其实应该首先搞清楚:第一,三网融合的真正内涵是什么?第二,实行三网融合,我们要实现的目标到底是什么?
关于这两个问题,很多人的答案也许都似是而非——当人们滔滔不绝地讨论三网融合的时候,大家都以为自己对融合的内涵和目标已经很清楚;可等到真正要说清楚的时候,又发现自己其实并不那么有把握。
“事实上,根据我们的调研发现,目前国内各界对于三网融合内涵和目标的认识存在一定分歧,并没有达成共识。”中国工程院院士刘韵洁的助手、北京邮电大学副教授黄韬告诉记者。据介绍,2009年中央领导曾经召集一批专家召开了一个关于三网融合的会议,会上请各位专家谈对三网融合的理解,结果八位专家谈了八个不一样的观点。
黄韬表示:“业界有一种观点认为,三网融合就是广电多了电信业务的牌照、电信多了广电业务的牌照,我们认为这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三网融合,而只是简单的全业务牌照的发放。真正的三网融合应该是从传统的由分离网络提供分离业务演进到由一个融合网络提供多种业务,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三网融合。”
关于这一次我国启动三网融合的目标,黄韬的理解是,这一次三网融合有两个重要主体——电信运营商和广电。对电信运营商来说,必须要通过这一次三网融合对已有的电信网进行改造提升,形成融合的网络,提供各种电信和广电业务,以及一些新的互联网业务,不能抛弃已有的网络,也不能重复建设新的广电网络;对广电运营商来说,同样也必须对它的网络进行提升改造,推出新的业务。要借此机会鼓励各个单位进行技术创新,形成新的产业链,改善电信、广电业的整体水平。最后,从用户需求的角度讲,这次的三网融合应该能够更方便、快捷地为用户提供新型业务。网络融合的根本动力在于降低成本、增加利润,这也是用户的需求、业务发展的需求。由于三网融合涉及承载网、业务控制、接入网、驻地网、FMC、终端、应用等各个领域,因此注定是一个长期的目标和过程。
对于三网融合,黄韬给出了他自己以及刘韵洁院士的建议:
1. 鼓励电信运营企业和广电部门走技术创新之路,并提供相应的创新环境,引领产业的创新和发展;
2. 为适应三网融合的需要,解决好驻地网建设、管理、运营中的政策法规,落实责任主体;
3. 鼓励电信运营企业和广电部门有所为、有所不为,共同营造和谐的、可持续发展的市场竞争环境。
三网融合
政策重于技术
清华大学信息网络工程研究中心主任吴建平是国内下一代互联网的主要发起者和推动者之一,他主持的中国下一代互联网示范工程CNGI-CERNET2主干网目前已建成世界上最大的纯IPv6互联网。7月10日,在中国计算机学会青年计算机科技论坛(YOCSEF)举办的“三网融合,我们准备好了吗”论坛上,吴建平公开表示:“关于三网融合,我觉得政策重于技术。”
吴建平称,我国三网融合工作从1994年开始起步,到2001年十五计划纲要第一次明确提出“三网融合”概念,再到2010年国务院正式推出三网融合时间表、启动试点工作,“我个人感觉并没有看到三网融合的技术在走。三网融合说了这么多年,这期间(技术上)究竟有多大变化?直到目前,我还是看不出三网融合的技术路线到底是什么。”
当前IPv4的地址已经接近饱和,因此吴建平认为,三网融合的一个首要议题就是下一代网络的建设。他表示,我国的三网融合可能存在三种路线图:一种是基于电信网络的NGN模式,即“IP承载网 3G 电视”;第二种是基于广电网络的NGB模式,即“电视 互联网 3G”;最后一种是基于互联网角度考虑的NGI模式,即基于互联网提供电话/3G业务、电视业务和其他创新性业务。“我不认为这三种技术路线是自然形成的,它们主要是由现有市场格局决定的。”
三网融合应是意识、观念上向互联网精神的融合
三网融合试点方案定稿后,有人说广电“大获全胜”。曾经主持过十省三市有线电视网络公司投资的资深广电人、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央广新媒体总经理张晓春认为:三网融合的本质焦点是对于视频产业链上各环节权利的争夺。
“视频产业链上各个环节的权利,包括视频内容的制作权、视频内容的播控集成分发权。三网融合试点方案六易其稿,讨论的焦点就是内容的集成播控由谁负责。”张晓春表示。
在现行试点方案的指导下,三网融合具体工作应该如何开展?开展过程中应该以谁为榜样、为学习对象呢?“我认为三网融合不可能是物理网络融合,也不会是行业管理部门的融合,而应该是意识上、观念上,向互联网精神的融合。”
相比广电和电信,互联网既不是一个拥有管理权的行业,也不是一个拥有垄断资源的产业,而是由寻找需求、并且寻找解决需求的方案、进而满足需求的个人和企业组成的一个群体。“互联网精神就是需求的发现和满足。三网融合应该回到这个方向上来,回到对互联网精神的效仿、对需求的发现和满足上来。”张晓春指出,广电要在融合过程中实现价值,就要向互联网学习——互联网不仅改变了信息的存储和获取方式,改变了从信息到思想的创造方式,新兴互联网公司和传统媒体公司在管理制度上也存在巨大的差异,互联网公司注重速度、灵活、创造力和冒险精神,传统媒体公司注重内容、品质、稳定利润和尽可能少的风险。因此,三网融合还应该包括文化上的融合。“我们要把牌照变成服务,首先满足主管部门的要求,做好内容的监管播控,为广大观众提供精品节目,更重要的是与广大移动互联网产业链上的各路精英共同搭建一个健康的良性产业生态圈,为用户提供个性化的媒体服务,为广告主提供精准的服务,为IT精英提供施展才华的舞台。”
现阶段三网融合具有中国特色
国务院三网融合时间表推出之后,尤其是试点方案和试点城市名单出台前后,国内舆论沸沸扬扬,大谈三网融合之后的美好前景。对此,工业和信息化部电信研究院通信标准所IP多媒体部副主任、互动媒体产业联盟副秘书长杨琨认为:“其实大家对这次三网融合无需有太激动的感触。现阶段我们三网融合试点要做的工作,是一种有中国特色的三网融合。大家可以了解国际上三网融合怎么做,也可以展望我们未来的美好的前景,但是眼前我们的三网融合工作就做这些事情,不要有太多想法。”
杨琨表示,今天的三网融合能做什么,国家已经规定得很明确了,业务也无须做得太多,就是IPTV、手机电视、数字电视、宽带上网,最后一个是强化管理、保证安全。“网络平台建设是这次三网融合开展的一个主要工作,在平台建设的基础上,下一步势必要开展业务创新。真正的融合必须在业务上实现创新,如果没有业务创新,仅靠双方进入对方市场是没有任何生命力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