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对于收入较高的中青年家庭而言,不论是购买消费型保险还是储蓄型保险,都应为所有家庭成员安排足够的必要保障,因为他们有能力拨出一块资金用于规避家庭风险。
肖先生夫妇都比较年轻有为,今年都是33岁,宝贝儿子刚刚出生满4个月。肖先生从事IT技术,年收入已经达到了20万元;肖太太在纺织业从事技术工作,年收入15万元。
现有保单全为消费型
肖先生拥有一份人保健康险公司的“守护专家”医疗保险,主要满足普通住院医疗的费用报销补偿需求,保证续保,每五年变动一次费率,保障至70岁;一份人保健康“关爱专家”重大疾病保险,保证续保,保障至70岁,保额20万元;一份新华人寿定期寿险,保额12万元,保障至70周岁,附加一份新华人寿意外伤害保险,保额50万元,一年一保;一份华泰意外险,保额30万元,一年一保。
肖太太目前没有任何商业保险,公司方面为其投保团体意外险和医疗险,团体意外险保额为其个人年薪的5倍,达到了75万元,团体医疗险主要包括门急诊90%的医疗费用报销和90%的住院医疗费用补偿;同时孩子也可享受肖太太公司的团体医疗险计划,并参加了上海少儿医疗互助基金。
“其实,我们今年初刚刚修改了整个家庭的保险计划。此前,由于我对保险的理念不是很清楚,夫妻俩的保险计划中包括不少分红型养老保险,但寿险保障和医疗不足。后来我逐步认识到保险的真谛在于保障,因此我认为不妨让保险发挥单纯的保障功能,养老、投资等功能留给其他金融工具去做。所以有了目前这样的保险计划。但现在似乎又走向了另外一个极端——所有的保险产品都是消费型的。不知道这样的安排是否恰当?”在向本刊提供家庭现有保单状况时,肖太太提出了这一问题。
消费型和储蓄
型各有妙处
要解决这个疑问,大家应该先把消费型保险和储蓄型保险的区别了解清楚。
所谓消费型保险,顾名思义,投入的保费被视为一种消费品,也就是会被消耗掉。无论是否发生保险事故,所有保费投入将无法满期收回。因此,当被保险者没有发生约定的保险事故时,很容易认为自己所投入的保费好像被“浪费”了,其实这些投入的保费还是很有价值的——那就是买到了一份放心。
所谓储蓄型保险,也就是说在投入保费,获得约定的保障同时,还能使这些投入的保费成为一项储蓄资金,在约定的年限之后(比如在孩子上大学时,或在个人退休之际),或是在被保险人身故之后,获得一定的现金返还,若干年的保费投入有一定的储蓄价值。
也正因为这样的差异,如果一个人要获得同样一份保障,采用消费型的保险,投入的总保费将会比较低,如选择储蓄型的保险,则投入的总保费会比较高,但后期可能会获得现金返还的利益。
无论是消费型保险,还是储蓄型保险,这两者之间根本谈不上孰优孰劣,关键在于投保者自身更看重哪些方面。而且跟投保者所处的人生阶段、经济能力也是有很大关系的。
如何选择关键看经济能力
回到肖先生家庭的保险安排来看,33岁的肖先生夫妇选择消费型保险,并不是什么错事。因为他们的孩子刚刚出生,未来的经济支出和教育、养老等方方面面都还需要大量资金投入,从他们所处的人生阶段来看,目前先选择消费型的、纯保障的定期寿险、意外险和医疗类保险,是明智的。
但我们也不得不提醒一句,随着被保险人年龄的逐步增加,消费型保险的费率绝大多数时候会不断升高。比如,肖先生投保的人保健康普通住院医疗和重大疾病保险,目前的年保费尚可,等肖先生过了40岁以后,会发现这两份保险的费率提升比例不小。对于这一点,肖先生夫妇应该有明确的认识。
而如果购买储蓄型保险,大多采用的是均衡费率设计,也就是说是按照投保人初次投保时的年龄厘定费率,此后若干年的缴费期内年缴保费均衡不变。
而寿险方面,到了45岁以后,如果觉得消费型寿险费率随年龄提升太快,则可以再转为储蓄型的终身型寿险;而如果比较在乎一边有保障,一边能把保费“存”下来,以肖先生夫妇目前的收入,也不是什么难事。
另一方面,消费型保险,尤其是很多消费型医疗保险(不包括肖先生投保的这两款产品),还存在年纪大后,或身体生病后,不能正常投保的困难,读者朋友对此也要心中有数。
总而言之,年轻夫妇到底是选择消费型的保险组合,还是选择储蓄型的保险组合,最关键还是看目前的经济能力和资产积累一一预算有限的,可选择纯消费型保单,或小部分选择储蓄型保单,大部分选择消费型保单;预算充足的,可根据自己的理财偏好决定如何“下单”。
双高薪家庭:妻子的保障别忽略
在肖先生夫妇和孩子的保障中,我们还发现先生现有的保障比较全面,而妻子的保障不多。
为此,我们建议肖太太这样的“半边天”(从家庭收入比例意义上来说),也要为自己安排足够的保障,方能令先生和孩子更安心。目前单位提供的意外险和普通医疗险已经差不多,主要可以增加重大疾病方面的保障(可选择含有女性特发疾病的重疾险种),并附加住院医疗补贴类保障。
此外提醒肖太太一下,肖先生的定期寿险额度目前明显偏低(尚不到先生1年的收入),因此最好能将定期寿险总额度提高到年收入的3~5倍。
宝宝的保障:基本医疗+意外险
对于宝宝而言,肖太太目前为其安排了上海少儿住院互助基金(上海红十字会方面提供的互助性质保险),其实应该再为孩子安排上海市少儿学生基本医疗保险,可以直接去所在街道办理,也是对少儿住院和大病门诊提供50%的报销,并且不与少儿互助基金冲突。
如果本地政府和公益组织能为孩子提供大病门诊和住院医疗保障,自然前去参加就可。如果社会保障无法参与,则父母可以为其安排商业的少儿重大疾病保险。
少儿还是意外高发群体,因此可以为其购买商业的意外险,并附加意外医疗险,给孩子和家庭最有效的保障。
意外险:不妨选财险公司产品
在此,我们也通过肖太太的一项聪明安排给大家一个信息,那就是为家人选择人身意外险的时候,不妨考虑财险公司的产品。因为财险公司同样可以销售短期人身意外险和短期医疗险产品,但相对寿险公司费率会低不少。比如,一般寿险公司的综合人身意外险(有附加的意外医疗补偿利益),肖先生如果是投保30万元保额,那么保费均价差不多600元一年,而肖先生在华泰财险公司投保30万元额度的意外险,才花了360元一年。
肖先生夫妇都比较年轻有为,今年都是33岁,宝贝儿子刚刚出生满4个月。肖先生从事IT技术,年收入已经达到了20万元;肖太太在纺织业从事技术工作,年收入15万元。
现有保单全为消费型
肖先生拥有一份人保健康险公司的“守护专家”医疗保险,主要满足普通住院医疗的费用报销补偿需求,保证续保,每五年变动一次费率,保障至70岁;一份人保健康“关爱专家”重大疾病保险,保证续保,保障至70岁,保额20万元;一份新华人寿定期寿险,保额12万元,保障至70周岁,附加一份新华人寿意外伤害保险,保额50万元,一年一保;一份华泰意外险,保额30万元,一年一保。
肖太太目前没有任何商业保险,公司方面为其投保团体意外险和医疗险,团体意外险保额为其个人年薪的5倍,达到了75万元,团体医疗险主要包括门急诊90%的医疗费用报销和90%的住院医疗费用补偿;同时孩子也可享受肖太太公司的团体医疗险计划,并参加了上海少儿医疗互助基金。
“其实,我们今年初刚刚修改了整个家庭的保险计划。此前,由于我对保险的理念不是很清楚,夫妻俩的保险计划中包括不少分红型养老保险,但寿险保障和医疗不足。后来我逐步认识到保险的真谛在于保障,因此我认为不妨让保险发挥单纯的保障功能,养老、投资等功能留给其他金融工具去做。所以有了目前这样的保险计划。但现在似乎又走向了另外一个极端——所有的保险产品都是消费型的。不知道这样的安排是否恰当?”在向本刊提供家庭现有保单状况时,肖太太提出了这一问题。
消费型和储蓄
型各有妙处
要解决这个疑问,大家应该先把消费型保险和储蓄型保险的区别了解清楚。
所谓消费型保险,顾名思义,投入的保费被视为一种消费品,也就是会被消耗掉。无论是否发生保险事故,所有保费投入将无法满期收回。因此,当被保险者没有发生约定的保险事故时,很容易认为自己所投入的保费好像被“浪费”了,其实这些投入的保费还是很有价值的——那就是买到了一份放心。
所谓储蓄型保险,也就是说在投入保费,获得约定的保障同时,还能使这些投入的保费成为一项储蓄资金,在约定的年限之后(比如在孩子上大学时,或在个人退休之际),或是在被保险人身故之后,获得一定的现金返还,若干年的保费投入有一定的储蓄价值。
也正因为这样的差异,如果一个人要获得同样一份保障,采用消费型的保险,投入的总保费将会比较低,如选择储蓄型的保险,则投入的总保费会比较高,但后期可能会获得现金返还的利益。
无论是消费型保险,还是储蓄型保险,这两者之间根本谈不上孰优孰劣,关键在于投保者自身更看重哪些方面。而且跟投保者所处的人生阶段、经济能力也是有很大关系的。
如何选择关键看经济能力
回到肖先生家庭的保险安排来看,33岁的肖先生夫妇选择消费型保险,并不是什么错事。因为他们的孩子刚刚出生,未来的经济支出和教育、养老等方方面面都还需要大量资金投入,从他们所处的人生阶段来看,目前先选择消费型的、纯保障的定期寿险、意外险和医疗类保险,是明智的。
但我们也不得不提醒一句,随着被保险人年龄的逐步增加,消费型保险的费率绝大多数时候会不断升高。比如,肖先生投保的人保健康普通住院医疗和重大疾病保险,目前的年保费尚可,等肖先生过了40岁以后,会发现这两份保险的费率提升比例不小。对于这一点,肖先生夫妇应该有明确的认识。
而如果购买储蓄型保险,大多采用的是均衡费率设计,也就是说是按照投保人初次投保时的年龄厘定费率,此后若干年的缴费期内年缴保费均衡不变。
而寿险方面,到了45岁以后,如果觉得消费型寿险费率随年龄提升太快,则可以再转为储蓄型的终身型寿险;而如果比较在乎一边有保障,一边能把保费“存”下来,以肖先生夫妇目前的收入,也不是什么难事。
另一方面,消费型保险,尤其是很多消费型医疗保险(不包括肖先生投保的这两款产品),还存在年纪大后,或身体生病后,不能正常投保的困难,读者朋友对此也要心中有数。
总而言之,年轻夫妇到底是选择消费型的保险组合,还是选择储蓄型的保险组合,最关键还是看目前的经济能力和资产积累一一预算有限的,可选择纯消费型保单,或小部分选择储蓄型保单,大部分选择消费型保单;预算充足的,可根据自己的理财偏好决定如何“下单”。
双高薪家庭:妻子的保障别忽略
在肖先生夫妇和孩子的保障中,我们还发现先生现有的保障比较全面,而妻子的保障不多。
为此,我们建议肖太太这样的“半边天”(从家庭收入比例意义上来说),也要为自己安排足够的保障,方能令先生和孩子更安心。目前单位提供的意外险和普通医疗险已经差不多,主要可以增加重大疾病方面的保障(可选择含有女性特发疾病的重疾险种),并附加住院医疗补贴类保障。
此外提醒肖太太一下,肖先生的定期寿险额度目前明显偏低(尚不到先生1年的收入),因此最好能将定期寿险总额度提高到年收入的3~5倍。
宝宝的保障:基本医疗+意外险
对于宝宝而言,肖太太目前为其安排了上海少儿住院互助基金(上海红十字会方面提供的互助性质保险),其实应该再为孩子安排上海市少儿学生基本医疗保险,可以直接去所在街道办理,也是对少儿住院和大病门诊提供50%的报销,并且不与少儿互助基金冲突。
如果本地政府和公益组织能为孩子提供大病门诊和住院医疗保障,自然前去参加就可。如果社会保障无法参与,则父母可以为其安排商业的少儿重大疾病保险。
少儿还是意外高发群体,因此可以为其购买商业的意外险,并附加意外医疗险,给孩子和家庭最有效的保障。
意外险:不妨选财险公司产品
在此,我们也通过肖太太的一项聪明安排给大家一个信息,那就是为家人选择人身意外险的时候,不妨考虑财险公司的产品。因为财险公司同样可以销售短期人身意外险和短期医疗险产品,但相对寿险公司费率会低不少。比如,一般寿险公司的综合人身意外险(有附加的意外医疗补偿利益),肖先生如果是投保30万元保额,那么保费均价差不多600元一年,而肖先生在华泰财险公司投保30万元额度的意外险,才花了360元一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