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以云南省怒江僳僳族治自州为例,从怒江州边远民族地区的地理环境、经济文化条件、人民群众的生活习俗、消防安全意识、农村消防工作等方面入手,全面分析了当前怒江州农村消防安全现状,并以此为基础,从改善农村消防基础设施建设、加强消防宣传教育、建立群众性消防组织、加强对重点人员的监控、强化各级各部门对农村消防工作的监管力度等面,提出了加强和改进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农村消防工作的对策。
关键词:边疆少数民族地区 农村消防工作 现状 对策
近年来,随着城乡经济的迅猛发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也如雨后春笋般兴起,农村火灾越来越突出,形势非常严峻。农村消防工作是社会消防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它直接关系着占总人口80%的广大农村社会治安稳定和经济建设的健康发展。各级消防部门虽然积极地采取各种措施加强和改进了消防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农村消防工作形势依旧十分严峻。长期以来,由于内地与边疆、城市与农村发展不平衡,使得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农村消防工作十分薄弱,缺乏消防安全意识、没有消防规划、无力投入消防基础设施建设等问题十分突出。2006年中央一号文件《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提出要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村消防工作。这为我们做好当前农村消防工作指明了方向,笔者拟结合“怒江问题”(边疆、多民族、宗教、贫困)的实际及农村消防安全现状,谈几点思考。
1 边疆少数民族地区消防安全现状
1.1自然因素
1.1.1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经济落后,消防基础条件差
怒江地处云南省最西部,是世界自然遗产“三江并流”核心腹地,是一个集边疆、民族、贫困、宗教、高山峡谷为一体的傈僳族自治州,总面积1.47万平方公里,人口49万,92%为少数民族,是一个典型的边远民族地区。全州边远民族乡(镇)年财政收入不足10万元,家年均收入不足400元/人,主要靠国家财政补助和救济。20个乡(镇)所在地和27个100户以上的大村寨目前仍没有任何消防设施,许多乡(镇)虽然组建了义务消防队、志愿消防队,但没有购置相应的消防器材装备,发生火灾后,无法采取有效措施进行火灾扑救。1999年3月1日,泸水县片马镇发生特大火灾,仅3个小时,就造成2060万元的惨重损失。
1.1.2地理环境恶劣,生活习俗落后
怒江州29个边远民族乡(镇),50户以上的大村寨都建在半山腰或山顶上,往往一个村寨就占一坡或一个山头。村民住房90%以上是石棉瓦或油毛毡的木结构简易建筑,上层住人、下层是畜固或堆积柴禾等可燃物。户与户之间都是墙与墙相连,檐与檐相邻,没有防火间距。家家户户都喜欢立“三脚架”烤火、做饭,所用柴禾就堆在灶边,夜晚人们喜欢围在火塘边喝酒、唱歌、跳舞,深夜不散,甚至喝醉了就在火塘边躺下睡觉,火塘一天24小时基本不熄灭,且火塘上悬挂坑巴,还用其熏烤谷子、核桃、玉米等可燃物。每到当地民族节日,村民们都要组织“上刀山、下火海”等隆重的篝火晚会。这些因素,都易引发火灾。2000年至2006年,全州共发生火灾142起,其中116起发生在边远民族乡(镇)。
1.1.3受自然条件限制,水源缺乏,交通不便,通讯落后。这是在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农村地区尤为突出的现实,一旦发生火灾,不能及时报警,消防车到达时间晚,甚至无法到达,往往是初期火灾的处置不力,引致小火酿成大灾。
1.2 人为因素
1.2.1对消防安全工作认识上的不到位。部分乡镇领导对农村消防工作的必要性、重要性认识不足,重视不够。突出表现在以下几方面:一是消防安全责任制多形于纸上,未能落实;二是在新农村建设中,未进行消防规划;三是村民在改(扩)建房屋和进行室内装饰装修时,认为自己花钱建房,与谁也无关,想怎么建就怎么建,从而致使总体布局失调、消防通道不足等;四是消防硬件设施经费投入不足,在实施“人畜饮水”工程中,未能将消防用水加以考虑和解决,很多地方设有大水池,但却没有取水设施(如消火栓、井口等),故形成“有消防水池,但却无消防用水”的局面。
1.2.2极端性“放火纵火”行为给农村消防工作带来很大不确定因素。据统计,怒江州2006年度放火纵火起数23.1%,这是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火灾的一大特点,主要成因是广大农民法律意识淡薄、消防安全意识淡薄。
2 2000年至2006年怒江州火灾情况
2000年至2006年,全州共发生火灾142起,烧死30人,烧伤10人,直接财产损失663.5万元,每年的火灾四项指标如下表所不:
7年间,平均每年发生火灾20起,烧死4人,烧伤1人,直接经济损失97.7万元,每年火灾损失占国民生产总值的万分之3.5;
综上所述怒江州地处边疆,峡谷地形决定多数人生活在山区农村,受地理环境影响,农村经济发展水平不高,边疆农村幅员辽阔,交通不便,居住条件差,消防组织不健全,农民群众消防安全意识差,整个农村的消防工作基础薄弱,安全生产、生活的主客观条件差,村寨抗御火灾能力低。
3 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农村消防工作对策
3.1深入开展消防宣传工作,努力提高全民消防安全素质。
消防宣传是提高全民消防安全素质,增强全社会抗御火灾能力,推进消防工作社会化的重要手段之一。
3.1.1以学校为纽带,加强宣传效力。在消防宣传“五进” (进学校、进社区、进企业、进农村、进家庭)工作中首先要抓好学校消防宣传,在学校开展消防安全知识宣传,不仅使学生了解到消防安全知识,更重要的是,通过学生可以把消防知识带到千家万户。以“小手牵大手”主导,形成学生、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消防宣传格局,实现教育一个孩子,带动一个家庭,辐射整个社会的目标,从根本上有效解决边疆地区广大农村“散、边、远”消防宣传活动组织难的问题。
3.1.2创建具有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特色的消防宣传模式。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农村消防宣传不同于城乡的宣传模式,除通用的广播电台、电台节目、文艺表演等宣传途径外,可以根据农村的具体实际情况,在平常喜欢拜教信神的人群经常出入和活动的地方,如教堂、寺庙等一些场所,开辟出消防宣传“进教堂、进寺庙”等有效途径,加强消防宣传活动。例如怒江州福贡县自2004年创造性地开辟了消防宣传“进教堂”模式以来,就取得了2005年至2007年连续3年无农村火灾的卓越成绩。福贡县是一个集边疆、民族、贫困为一体的国家级特困县,全县有六乡一镇,57个村委会,633个自然村,总人口9.1万人,年财政收入800余万元,农村群众信仰基督教,现有基督教堂336所,信教人数 超过6万人,占全县总人口70%。村民居住的房屋仍采用传统、原始的“千只脚”落地的建筑模式,具有居住分散、房屋建筑结构简易、耐火等级低、村民消防安全意识淡薄,福贡县消防大队因地制宜,紧紧依托“教堂”这一民族资源,有创造性地开展消防宣传工作,在短时间里有效地提高了防御农村火灾能力。
3.2细化消防安全责任制,完备奖惩机制。俗话说:无以规矩,不成方圆,各级政府可以通过制订符合当地农村实际的消防长期规划和短期计划,制订消防安全管理制度,制订消防责任量化考核标准,以此逐级落实《消防安全责任状》。可采取将消防安全与年终评功评奖挂钩,并认真兑现奖惩来增强乡(镇)、村一级基层领导干部的消防安全责任意识,不断强化基层干部历史责任感、使命感和紧迫感。
3.3充分发挥派出所消防监督职能作用。各基层派出所既是农村消防工作最有广度和深度的基层力量,又是最有权威的基层组织,同时其所有工作都是直接面向基层单位和群众,具有环境熟悉、社会结构清晰、信息渠道畅通等优势,要充分发挥自身优势,认真履行好消防监督管理职能,量化消防监督检查工作标准,将消防监督检查纳入对派出所的考核内容,对工作突出的单位和个人予以通报表彰。切实加强派出所对农村消防工作的监督指导,要定期组织民警进行系统的、针对农村特色的消防知识培训,不断提高基层派出所民警的消防业务水平和消防监督管理水平,使广大民警发挥好消防监督检查的职能作用,形成全警动员、消防为主、多警联动的格局。
3.4规划农村消防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村消防安全基础条件
规划农村消防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村消防安全基础条件。要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消防法》、《村庄和集镇规划建设管理条例》和《村镇建筑设计防火规范》等法律法规和技术规范,紧紧抓住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契机,把农村消防基础设施与农村节水灌溉和人畜饮水工程、乡村道路、工程建设、水电建设和农村电网改造等工程结合起来,使消防水源、消防通道和消防设施等同步实施,努力提升消防基础设施建设的层次,整合农村消防资源,优化农村消防安全基础环境。
3.5加大发展多种形式的消防队伍进程,提高农村自防自救能力
加强多种形式消防队伍的建立,做到村村有义务消防队,将治安、联防、巡逻等多职能汇为一体,形成群防群治格局。在公安消防机构和辖区派出所的指导下,加强对多种形式消防队伍的培训与教育。利用下乡,办案、走访等各种机会开展对义务消防队、专职消防员的监督检查指导;建立健全消防组织正常运作的长效机制,积极促成政府落实消防组织的经费保障,使农村多种形式消防队伍的生存与发展从根本上得到保障,从而不断提高农村自防自救能力。
4 结束语
云南省怒江傈僳族治自州,同全国广大边远民族地区一样,由于受各种因素的制约和影响,农村消防工作基础薄弱,发展也很不平衡,农村火灾矛盾显得相对突出。改变现有的状况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各级政府、全社会较长时间的艰苦努力,逐步完成。深化农村消防工作根本途径是要动员全社会力量,积极探索加强广大农村防火工作的新思路、新办法、新举措,切实建立起科学合理的全社会预防和扑救火灾体系,构筑起良好的全社会新农村消防安全环境,有力地推动农村消防工作的良性发展,为确保建设好社会主义新农村,保障人民群众安居乐业,实现全面小康社会奠定好基础。
关键词:边疆少数民族地区 农村消防工作 现状 对策
近年来,随着城乡经济的迅猛发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也如雨后春笋般兴起,农村火灾越来越突出,形势非常严峻。农村消防工作是社会消防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它直接关系着占总人口80%的广大农村社会治安稳定和经济建设的健康发展。各级消防部门虽然积极地采取各种措施加强和改进了消防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农村消防工作形势依旧十分严峻。长期以来,由于内地与边疆、城市与农村发展不平衡,使得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农村消防工作十分薄弱,缺乏消防安全意识、没有消防规划、无力投入消防基础设施建设等问题十分突出。2006年中央一号文件《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提出要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村消防工作。这为我们做好当前农村消防工作指明了方向,笔者拟结合“怒江问题”(边疆、多民族、宗教、贫困)的实际及农村消防安全现状,谈几点思考。
1 边疆少数民族地区消防安全现状
1.1自然因素
1.1.1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经济落后,消防基础条件差
怒江地处云南省最西部,是世界自然遗产“三江并流”核心腹地,是一个集边疆、民族、贫困、宗教、高山峡谷为一体的傈僳族自治州,总面积1.47万平方公里,人口49万,92%为少数民族,是一个典型的边远民族地区。全州边远民族乡(镇)年财政收入不足10万元,家年均收入不足400元/人,主要靠国家财政补助和救济。20个乡(镇)所在地和27个100户以上的大村寨目前仍没有任何消防设施,许多乡(镇)虽然组建了义务消防队、志愿消防队,但没有购置相应的消防器材装备,发生火灾后,无法采取有效措施进行火灾扑救。1999年3月1日,泸水县片马镇发生特大火灾,仅3个小时,就造成2060万元的惨重损失。
1.1.2地理环境恶劣,生活习俗落后
怒江州29个边远民族乡(镇),50户以上的大村寨都建在半山腰或山顶上,往往一个村寨就占一坡或一个山头。村民住房90%以上是石棉瓦或油毛毡的木结构简易建筑,上层住人、下层是畜固或堆积柴禾等可燃物。户与户之间都是墙与墙相连,檐与檐相邻,没有防火间距。家家户户都喜欢立“三脚架”烤火、做饭,所用柴禾就堆在灶边,夜晚人们喜欢围在火塘边喝酒、唱歌、跳舞,深夜不散,甚至喝醉了就在火塘边躺下睡觉,火塘一天24小时基本不熄灭,且火塘上悬挂坑巴,还用其熏烤谷子、核桃、玉米等可燃物。每到当地民族节日,村民们都要组织“上刀山、下火海”等隆重的篝火晚会。这些因素,都易引发火灾。2000年至2006年,全州共发生火灾142起,其中116起发生在边远民族乡(镇)。
1.1.3受自然条件限制,水源缺乏,交通不便,通讯落后。这是在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农村地区尤为突出的现实,一旦发生火灾,不能及时报警,消防车到达时间晚,甚至无法到达,往往是初期火灾的处置不力,引致小火酿成大灾。
1.2 人为因素
1.2.1对消防安全工作认识上的不到位。部分乡镇领导对农村消防工作的必要性、重要性认识不足,重视不够。突出表现在以下几方面:一是消防安全责任制多形于纸上,未能落实;二是在新农村建设中,未进行消防规划;三是村民在改(扩)建房屋和进行室内装饰装修时,认为自己花钱建房,与谁也无关,想怎么建就怎么建,从而致使总体布局失调、消防通道不足等;四是消防硬件设施经费投入不足,在实施“人畜饮水”工程中,未能将消防用水加以考虑和解决,很多地方设有大水池,但却没有取水设施(如消火栓、井口等),故形成“有消防水池,但却无消防用水”的局面。
1.2.2极端性“放火纵火”行为给农村消防工作带来很大不确定因素。据统计,怒江州2006年度放火纵火起数23.1%,这是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火灾的一大特点,主要成因是广大农民法律意识淡薄、消防安全意识淡薄。
2 2000年至2006年怒江州火灾情况
2000年至2006年,全州共发生火灾142起,烧死30人,烧伤10人,直接财产损失663.5万元,每年的火灾四项指标如下表所不:
7年间,平均每年发生火灾20起,烧死4人,烧伤1人,直接经济损失97.7万元,每年火灾损失占国民生产总值的万分之3.5;
综上所述怒江州地处边疆,峡谷地形决定多数人生活在山区农村,受地理环境影响,农村经济发展水平不高,边疆农村幅员辽阔,交通不便,居住条件差,消防组织不健全,农民群众消防安全意识差,整个农村的消防工作基础薄弱,安全生产、生活的主客观条件差,村寨抗御火灾能力低。
3 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农村消防工作对策
3.1深入开展消防宣传工作,努力提高全民消防安全素质。
消防宣传是提高全民消防安全素质,增强全社会抗御火灾能力,推进消防工作社会化的重要手段之一。
3.1.1以学校为纽带,加强宣传效力。在消防宣传“五进” (进学校、进社区、进企业、进农村、进家庭)工作中首先要抓好学校消防宣传,在学校开展消防安全知识宣传,不仅使学生了解到消防安全知识,更重要的是,通过学生可以把消防知识带到千家万户。以“小手牵大手”主导,形成学生、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消防宣传格局,实现教育一个孩子,带动一个家庭,辐射整个社会的目标,从根本上有效解决边疆地区广大农村“散、边、远”消防宣传活动组织难的问题。
3.1.2创建具有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特色的消防宣传模式。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农村消防宣传不同于城乡的宣传模式,除通用的广播电台、电台节目、文艺表演等宣传途径外,可以根据农村的具体实际情况,在平常喜欢拜教信神的人群经常出入和活动的地方,如教堂、寺庙等一些场所,开辟出消防宣传“进教堂、进寺庙”等有效途径,加强消防宣传活动。例如怒江州福贡县自2004年创造性地开辟了消防宣传“进教堂”模式以来,就取得了2005年至2007年连续3年无农村火灾的卓越成绩。福贡县是一个集边疆、民族、贫困为一体的国家级特困县,全县有六乡一镇,57个村委会,633个自然村,总人口9.1万人,年财政收入800余万元,农村群众信仰基督教,现有基督教堂336所,信教人数 超过6万人,占全县总人口70%。村民居住的房屋仍采用传统、原始的“千只脚”落地的建筑模式,具有居住分散、房屋建筑结构简易、耐火等级低、村民消防安全意识淡薄,福贡县消防大队因地制宜,紧紧依托“教堂”这一民族资源,有创造性地开展消防宣传工作,在短时间里有效地提高了防御农村火灾能力。
3.2细化消防安全责任制,完备奖惩机制。俗话说:无以规矩,不成方圆,各级政府可以通过制订符合当地农村实际的消防长期规划和短期计划,制订消防安全管理制度,制订消防责任量化考核标准,以此逐级落实《消防安全责任状》。可采取将消防安全与年终评功评奖挂钩,并认真兑现奖惩来增强乡(镇)、村一级基层领导干部的消防安全责任意识,不断强化基层干部历史责任感、使命感和紧迫感。
3.3充分发挥派出所消防监督职能作用。各基层派出所既是农村消防工作最有广度和深度的基层力量,又是最有权威的基层组织,同时其所有工作都是直接面向基层单位和群众,具有环境熟悉、社会结构清晰、信息渠道畅通等优势,要充分发挥自身优势,认真履行好消防监督管理职能,量化消防监督检查工作标准,将消防监督检查纳入对派出所的考核内容,对工作突出的单位和个人予以通报表彰。切实加强派出所对农村消防工作的监督指导,要定期组织民警进行系统的、针对农村特色的消防知识培训,不断提高基层派出所民警的消防业务水平和消防监督管理水平,使广大民警发挥好消防监督检查的职能作用,形成全警动员、消防为主、多警联动的格局。
3.4规划农村消防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村消防安全基础条件
规划农村消防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村消防安全基础条件。要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消防法》、《村庄和集镇规划建设管理条例》和《村镇建筑设计防火规范》等法律法规和技术规范,紧紧抓住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契机,把农村消防基础设施与农村节水灌溉和人畜饮水工程、乡村道路、工程建设、水电建设和农村电网改造等工程结合起来,使消防水源、消防通道和消防设施等同步实施,努力提升消防基础设施建设的层次,整合农村消防资源,优化农村消防安全基础环境。
3.5加大发展多种形式的消防队伍进程,提高农村自防自救能力
加强多种形式消防队伍的建立,做到村村有义务消防队,将治安、联防、巡逻等多职能汇为一体,形成群防群治格局。在公安消防机构和辖区派出所的指导下,加强对多种形式消防队伍的培训与教育。利用下乡,办案、走访等各种机会开展对义务消防队、专职消防员的监督检查指导;建立健全消防组织正常运作的长效机制,积极促成政府落实消防组织的经费保障,使农村多种形式消防队伍的生存与发展从根本上得到保障,从而不断提高农村自防自救能力。
4 结束语
云南省怒江傈僳族治自州,同全国广大边远民族地区一样,由于受各种因素的制约和影响,农村消防工作基础薄弱,发展也很不平衡,农村火灾矛盾显得相对突出。改变现有的状况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各级政府、全社会较长时间的艰苦努力,逐步完成。深化农村消防工作根本途径是要动员全社会力量,积极探索加强广大农村防火工作的新思路、新办法、新举措,切实建立起科学合理的全社会预防和扑救火灾体系,构筑起良好的全社会新农村消防安全环境,有力地推动农村消防工作的良性发展,为确保建设好社会主义新农村,保障人民群众安居乐业,实现全面小康社会奠定好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