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初中生语文写作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笔者从事初中语文教学近二十年,发现学生在写作中存在很多问题,它们突出表现在:过分依赖作文书,写作时必拿作文书,命题是什么,他们找什么,范文怎样写,他们怎样抄;作文时常常无话可说,无病呻吟,不知该从何处下笔。即使勉强完成,也是平淡的立意,陈旧的题材,千篇一律,缺乏吸引力和生命力。造成以上问题的原因在于:学生没有亲身体验和感悟,平时不重视观察和积累,写作时缺少素材;平时学到的词语会背诵、会识记、却不会用到习作中来,至于修辞手法、写作技巧之类,更是难以学以致用;阅读量存在严重不足,多数初中生阅读中外名著的数量很有限,还有三分之一的学生竟然根本没有读过一本名著,语言贫乏,理解能力较弱。
二、提高语文写作能力的几个有效策略
1.注重观察,勤于动笔,积累素材
爱默生说:“细节在于观察,成功在于积累。”契诃夫善于用眼睛和耳朵去追寻,能够从日常生活中发现具有典型意义的人和事,通过幽默可笑的情节进行艺术概括,创作出《变色龙》、《装在套子里的人》等经典著作。鲁迅因对社会生活的细心观察而成就了《狂人日记》、《呐喊》、《彷徨》等脍炙人口的佳作。那么,如何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提高作文水平呢?一方面,培养学生有目的、有计划、有选择的观察习惯。培养学生观察事物时要有明确的目的和计划,要明确观察的中心和观察的范围,这样才能准确而迅速地获得观察的信息。观察目的不明确,其效果就很差了。所以教师首先要引导学生全面细致地观察社会生活中具体的人、事、物。观察人物时,特别要注意通过事物的外在特征去探索内在的个性。如《范进中举》中:“屠户把银子攥在手里紧紧的,把拳头舒过来,道:‘这个,你且收着,我原是贺你的,怎好又拿回去?’”“屠户连忙把拳头缩回去,往腰里揣……”“攥”“舒”“缩”“揣”等一系列动作,描写得细致入微,将胡屠户见财欣喜却又故作推让、见利忘义的性格刻画得入木三分。另一方面,要培养学生敢于动笔,勤于动笔的习惯。生活是写作的源泉,学生不仅要留心身边的事物,充分地感受生活,随时随地广泛地积累素材,而且要做生活的有心人,将观察所得及时梳理成文字形式。这样,日积月累,学生的写作能力定会提高。
2.教材为主,实践为辅,加工创新
初中语文教材,它是我们最好的素材库。一篇篇文质兼美的课文,是一道道精神的美味;一次次综合性学习,是一次次精神的探险。首先,教师在每篇课文教学时都渗透作文教学,这样学生可以养成随时搜集素材的习惯。如在学完《故乡》和《我的叔叔于勒》之后,我布置了一项作业,让学生写半命题作文《我的——》,学习课文塑造人物形象的写法,模仿文章中的环境描写及细节刻画,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其次,我们把课本中的素材通过巧妙借用和加工,就可以写出具有创新性的文章。如《伤仲永》《邹忌讽齐王纳谏》《曹刿论战》《热爱生命》《唐雎不辱使命》等优秀文章,我们均可以引用课文相关的文段和典型事例作为作文的论据,丰富作文的内容,使文章更具有说服力。事实证明,汲取课本中的丰富的写作材料,是提高作文能力的一条捷径。
3.广泛阅读,以读促写,读写结合
好文章是在阅读大量书籍、积累大量材料的基础上,经过踏踏实实的努力才写出来的。阅读与写作之间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我们要找到两者的结合点,使阅读为写作服务。那些读书多的学生,写起作文来妙语连珠,表情达意圆满生动,得心应手。反之,则词语匮乏,文意晦涩,苦不堪言。如何做到以读促写,读写结合?笔者认为可以从下述几方面入手:①仿写。遵循新课程校本教材开发的精神,搜集汇编具有导读导写功能、文质兼美的经典名篇,利用它们的经典性和示范性,模仿写文。②续写或创写。通过续写人物命运来加深对教材的认识,通过写读后感来加深对教材所展示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认同。例如《孔乙己》一文中抓住“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这句话,让学生续写“孔乙己之死”。《我的叔叔于勒》一文,发挥想象和幻想,创写“巧遇百万富翁于勒”。
4.体现主体,开展活动,感受生活
作文是一种创造性的精神活动,其教学不能只是局限在课堂上,由教师布置学生写作即可。教师要让学生走出去,感受生活,要看到学生对生活的实际感受。例如:可以设置情境,让学生来做一名主持人、当一名解说员,演一名导游,当一名小记者,做一位小作家等,说出或写出感受;可以经常鼓励每位学生自主写作,写随笔、散文、诗歌、小小说、日记、读书笔记等,不拘形式,只要抒写自己的真情实感,写出个性,写出特色就行;可以组织课前五分钟故事会、演讲赛、成语接龙、诗文诵读、课本剧表演、名言警句展等活动,将听、说、读、写结合起来。
总之,只要重视日常的观察、积累、阅读、实践活动,学生的人文素养就会丰富,写作能力的提高将指日可待。
(责任编辑 韦淑红)
笔者从事初中语文教学近二十年,发现学生在写作中存在很多问题,它们突出表现在:过分依赖作文书,写作时必拿作文书,命题是什么,他们找什么,范文怎样写,他们怎样抄;作文时常常无话可说,无病呻吟,不知该从何处下笔。即使勉强完成,也是平淡的立意,陈旧的题材,千篇一律,缺乏吸引力和生命力。造成以上问题的原因在于:学生没有亲身体验和感悟,平时不重视观察和积累,写作时缺少素材;平时学到的词语会背诵、会识记、却不会用到习作中来,至于修辞手法、写作技巧之类,更是难以学以致用;阅读量存在严重不足,多数初中生阅读中外名著的数量很有限,还有三分之一的学生竟然根本没有读过一本名著,语言贫乏,理解能力较弱。
二、提高语文写作能力的几个有效策略
1.注重观察,勤于动笔,积累素材
爱默生说:“细节在于观察,成功在于积累。”契诃夫善于用眼睛和耳朵去追寻,能够从日常生活中发现具有典型意义的人和事,通过幽默可笑的情节进行艺术概括,创作出《变色龙》、《装在套子里的人》等经典著作。鲁迅因对社会生活的细心观察而成就了《狂人日记》、《呐喊》、《彷徨》等脍炙人口的佳作。那么,如何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提高作文水平呢?一方面,培养学生有目的、有计划、有选择的观察习惯。培养学生观察事物时要有明确的目的和计划,要明确观察的中心和观察的范围,这样才能准确而迅速地获得观察的信息。观察目的不明确,其效果就很差了。所以教师首先要引导学生全面细致地观察社会生活中具体的人、事、物。观察人物时,特别要注意通过事物的外在特征去探索内在的个性。如《范进中举》中:“屠户把银子攥在手里紧紧的,把拳头舒过来,道:‘这个,你且收着,我原是贺你的,怎好又拿回去?’”“屠户连忙把拳头缩回去,往腰里揣……”“攥”“舒”“缩”“揣”等一系列动作,描写得细致入微,将胡屠户见财欣喜却又故作推让、见利忘义的性格刻画得入木三分。另一方面,要培养学生敢于动笔,勤于动笔的习惯。生活是写作的源泉,学生不仅要留心身边的事物,充分地感受生活,随时随地广泛地积累素材,而且要做生活的有心人,将观察所得及时梳理成文字形式。这样,日积月累,学生的写作能力定会提高。
2.教材为主,实践为辅,加工创新
初中语文教材,它是我们最好的素材库。一篇篇文质兼美的课文,是一道道精神的美味;一次次综合性学习,是一次次精神的探险。首先,教师在每篇课文教学时都渗透作文教学,这样学生可以养成随时搜集素材的习惯。如在学完《故乡》和《我的叔叔于勒》之后,我布置了一项作业,让学生写半命题作文《我的——》,学习课文塑造人物形象的写法,模仿文章中的环境描写及细节刻画,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其次,我们把课本中的素材通过巧妙借用和加工,就可以写出具有创新性的文章。如《伤仲永》《邹忌讽齐王纳谏》《曹刿论战》《热爱生命》《唐雎不辱使命》等优秀文章,我们均可以引用课文相关的文段和典型事例作为作文的论据,丰富作文的内容,使文章更具有说服力。事实证明,汲取课本中的丰富的写作材料,是提高作文能力的一条捷径。
3.广泛阅读,以读促写,读写结合
好文章是在阅读大量书籍、积累大量材料的基础上,经过踏踏实实的努力才写出来的。阅读与写作之间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我们要找到两者的结合点,使阅读为写作服务。那些读书多的学生,写起作文来妙语连珠,表情达意圆满生动,得心应手。反之,则词语匮乏,文意晦涩,苦不堪言。如何做到以读促写,读写结合?笔者认为可以从下述几方面入手:①仿写。遵循新课程校本教材开发的精神,搜集汇编具有导读导写功能、文质兼美的经典名篇,利用它们的经典性和示范性,模仿写文。②续写或创写。通过续写人物命运来加深对教材的认识,通过写读后感来加深对教材所展示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认同。例如《孔乙己》一文中抓住“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这句话,让学生续写“孔乙己之死”。《我的叔叔于勒》一文,发挥想象和幻想,创写“巧遇百万富翁于勒”。
4.体现主体,开展活动,感受生活
作文是一种创造性的精神活动,其教学不能只是局限在课堂上,由教师布置学生写作即可。教师要让学生走出去,感受生活,要看到学生对生活的实际感受。例如:可以设置情境,让学生来做一名主持人、当一名解说员,演一名导游,当一名小记者,做一位小作家等,说出或写出感受;可以经常鼓励每位学生自主写作,写随笔、散文、诗歌、小小说、日记、读书笔记等,不拘形式,只要抒写自己的真情实感,写出个性,写出特色就行;可以组织课前五分钟故事会、演讲赛、成语接龙、诗文诵读、课本剧表演、名言警句展等活动,将听、说、读、写结合起来。
总之,只要重视日常的观察、积累、阅读、实践活动,学生的人文素养就会丰富,写作能力的提高将指日可待。
(责任编辑 韦淑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