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本文从提高就业能力和就业质量入手,提出了构建民族地区独立学院就业指导课程多层次、个性化、全程化、立体化的就业指导模式。相信在这一就业指导模式能对目前民族地区独立学院就业指导课程改革起到促进作用,实现毕业生的充分就业,提高就业质量。
关键词:独立学院;多层次;全程化;个性化
2011年,教育部部长袁贵仁在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会上提出各地教育部门和高等学校“要把促进就业放在经济社会发展优先位置,把解决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作为工作重点,建立和完善高校毕业生就业服务体系,加强就业创业教育和就业指导服务”。[1]我国高等教育逐步走向大众化,高校扩招带来的严峻就业压力受到政府、社会、学校、家长和学生的高度重视,作为年轻学校的独立学院在学生就业问题上遇到的挑战更大,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大学生求职前做好相应准备对于提高大学生就业能力是不可缺少的一项内容。目前,民族地区独立学院基本都开设了就业指导类课程,列入教学计划,课程逐渐受到重视。
但根据我们对广西独立学院调查数据显示,在问题“你对当前就业课的形式满意与否?”的调查中发现,受调查人数690人,其中43%的学生认为满意,不满意的学生占57%。我们从数据中可以看出,超过半数的学生对就业指导课不满意。开设就业指导课程的目的是为推动大学生就业,解决就业难问题,民族地区独立院校如何改进课程教学,构建一个科学、有效、实用的课程指导教学体系,可以从以下几个关系进行处理。
一、课程内容设置上——由单一向多层次发展
民族地区独立学院学生在就业过程面临的竞争是巨大的,在求职过程中优势并不大,因此他们必须在就业前做好充分准备,才能在就业中赢得机会。
国外许多高校就业指导课能根据学生需要来设置相应课程,因学生的个性、兴趣爱好、家庭环境、就业需求不一样,因此在课程设置上差异很大,这样就业指导课程就呈现出多层次的特点。相比国外,目前民族地区独立院校就业指导课程内容主要有就业大形势分析、国家和地区的政策、就业观念、就业技巧、就业心理、简历制作、如何获取就业信息等。其中,形势介绍、政策解读、职业生涯理论、就业思想动员所占比例较大。基于大学生职业生涯发展规划民族地区独立学院就业指导课程体系构建应结合独立学院学生自身特点从心理健康教育、职业生涯规划、学业、创业和就业等方面出发构建一个多层次的就业课程体系。大学一年级注重从理论到实际开展就业指导工作。比如大四阶段,在保证基本的就业技巧、就业方式、就业手段等内容的前提下,多留时间去解决学生在实际工作中可能遇到的一些重要问题,比如,就业协议如何签订?如何谈薪资?五险一金是什么?如何缴纳等等。这些问题是在校大学生没有遇到过,也是作为即将毕业的大学生最希望了解的信息。同时教会学生如何策划求职基本战略、如何寻找适合自身发展的就业职业和职位等,这些对于大学生来说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其中还有一个重要的问题就是教会大学生如何渡过就业实习期,目前很多单位签协议之前可能会要求应聘者先实习几个星期看双方的情况再签协议,这个时期对学生来说非常重要,社会环境毕竟和校园环境不一样,如何适合单位的环境和人际关系?如何做好自己的工作?应该要注意什么礼节等等,都是应届大学生比较缺乏的知识,如果能在这方面给学生一些指导和建议就能避免出现一些不适应的心理问题,帮助他们找出自身存在的问题和需要改进的方向,从而能够提高他们自我推销技能,增加就业的成功率。
二、授课模式——由全体到个性化指导
以人为本,促进学生的个性得到发展使个性化就业指导成为一种必然趋势。宏观就业指导主要包括就业政策、就业形势、职业生涯规划、宏观市场需求、简历撰写、求知技巧等内容。个性化就业指导是针对个性差异、全面的、系统的全过程指导,宏观就业指导的进一步延续和补充。在生涯发展理论指引下开展个性化就业指导工作是高校又一重大突破。
国外学校很注重按大学生的就业要求、期望、特点、条件等开展就业指导工作。美国是开展大学生个性化指导较早的国家之一,学校特别注重培养大学生的个性特长和创新能力。德国,从入学起,就业指导人员便通过开展性向测评(personality test)、一对一面谈等方式,了解大学生的能力、兴趣爱好、性格特点、职业目标等个性特点,建立学生特性档案,帮助他们做好职业发展规划设计。在我国就业形势日益严峻的今天,如果我们的就业指导课程总是按照宏观就业指导来授课明显不是每个学生所需要的,也不能适应市场对高校毕业生的需求。我们讲个性化并不是真的要对每个学生进行个别指导,我们讲的个性化就业指导总体还是共性,局部才是个性,我们所讲的个性其实是个人所表现出来的特点和优势,比如有的同学明明很有自信,但是面试的时候因为紧张没有发挥出来,个性特点受到弱化,这是就业指导要解决的问题。个性化就业指导是生涯发展理论下的个体生涯辅导,它应具备以下几个特点:首先,全体性。个性化就业指导不是单纯的为个体进行而是面向全体学生。其次,全面性。个性化就业指导不仅只是单纯为了学生就业,而是按照全程化就业指导的过程培养学生,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全面的发展。再次,多样性。个性化就业指导的内容不是统一的,而且根本不同群体学生的特点制定相应的知识内容,满足差异的需求。最后,针对性。个性化就业指导是根据不同群体或个体的不同需要而展开的因此要采取不同的指导方式来进行。
三、授课时间——由阶段到全程化指导
“全程化”就业指导模式,是指将就业指导全程中所有的环节作为一个整体来统筹安排,并贯穿于大学生的整个学习生活。这一就业指导模式贯彻了指导理念、指导内容、指导时间及实施路径全程化的基本理念。
职业生涯发展理论是全程化就业指导体系的理论基础。职业生涯发展理论源于20世纪50年代,美国著名职业指导专家金斯伯格提出了“职业发展是一个与人的身心发展相一致的过程”的理念。金斯伯格生涯发展理论认为,人们应该用动态的观点来看待一个人的生涯选择历程,生涯发展是一个人终生的过程,职业生涯辅导也应该依据个人在一生中每个不同阶段的需求而进行设计。职业选择是一个连续性的动态行为过程。相应地,就业指导也不是局限于某个阶段的静态事件,而应是一个系统地贯穿于人的一生的动态过程。金斯伯格的生涯发展理论在职业指导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在经济全球化发展的今天,职业变迁已成为部分人职业生涯中的常态事件,因此,职业指导应成为贯穿于职业生涯的“全程化事件”。高校全程化就业指导模式应以学生的长远发展为出发点,从认知性的指导转向发展型的指导,将就业指导课程贯穿于整个大学学习的过程。 美国大学生的就业指导伴随着读大学的全过程,从一进校门开始,有关机构就帮助学生规划职业生涯,每个学生都有一份记录着生理特点、兴趣、职业能力倾向、个人特征及家庭背景的个人资料档案。从大一到毕业,每学年开的课各有侧重、形式多样、贯穿始终。[2]同时根据课程的不同要求,修读方式灵活多样,课程层次丰富多彩,这些都表明了学校师生对就业指导课的重视。然而民族地区独立学院就业指导课程授课时间短是一个非常普遍的现象,根据我们的调查,在问题“你上过的就业指导课的频率是?”20%的学生回答是每周一次;13%的学生回答是每两周一次;67%的同学回答是每月一次。问题“课程开设的学期?”这个问题中,就业指导课在大一开设的占15.22%,大二是31.74%,大三是54.06%,大四是23.77%。我们从调查的数据可以看出,民族地区独立学院就业指导课程的开设反映了这样一个问题,“课程少,头重脚轻”。要改变这种情况真正使就业指导课程具有实效性,应打破原有就业指导“临阵磨枪式”的传统,把全程化就业指导的理念纳入教学计划,树立对大学生从一年级做起进行四年全程指导服务的理念。大学一年级侧重引导学生对自己兴趣爱好的分析,培养学生对专业的认知分析,以及形成对于自己的基本职业理念。大学二、三年级是学生是学习专业知识和职业技能最重要的阶段,就业指导课程设计应侧重引导学生学会如何把所学到的知识、技能运用到实际。大学四年级要根据每个专业特点进行就业制度政策、求职技巧、就业心理、礼仪、挫折教育等的方面指导实现顺利就业。 四、授课教师——由单一到杂家发展
1997年美国国家劳工局就对职业咨询人员的能力和资格做出了具体规定,成为一名职业咨询师,至少需要具备十一个方面的基本能力,即:职业发展理论、个人和团体咨询技巧、个人和团体的分析能力、信息和资源、项目管理和实施、咨询、会诊能力、特殊群体的咨询与指导、监督、道德、法律等事宜、研究调查和评估、技术等。十一项能力要求中的每一项又被分为五到十六项内容,对职业咨询人员的基准性胜任特征有比较详细、规范的说明。可见,作为一名专业的职业咨询师需要具备丰富的知识和技能。就业指导课程是一门多学科、多层次相互交叉的综合性学科,涉及教育学、心理学、咨询学、工商管理、公共管理、教育经济与管理、社会保障等多门学科。由于我国就业指导起步较晚,就业指导学科本身并不十分完善,并随着时间的发展就业指导课程内容也有所变动。因此,就业指导,需要一只高水平专业化的就业指导队伍作为基础支撑,然而缺乏职业化的就业指导队伍是当前民族地区独立学院最显著的缺陷,基本没有几个老师是由职业指导师担任。现阶段我国从事高校就业指导的人员还没有统一的规定和标准,目前民族地区独立学院对大学生进行就业指导的师资队伍主要由学校就业指导中心工作人员、辅导员、学生工作处人员和少数专家学者组成,构成了兼职人员多、专职人员少,人员素质参差不齐的局面。他们普遍缺乏专业化的知识背景,缺乏正规的就业指导培训。形成了知识结构单一、身份不明确、实践经验少学生难以信服的尴尬地位。
另外,由于学校就业管理的事务工作较多,特别是每年的上半年就业指导人员每天疲于应付用人单位和学生,很难再抽出时间去为大学生联络用人单位,更别说进行进行全面指导和开展个性化服务。针对这种情况,学校除了要增加就业指导中心人员外,首先,必须针对这部分人群进行职业指导业务的专业培训,使他们更加熟练地掌握职业指导的专业知识,掌握职业指导与咨询的方法和技巧,提高职业指导教师的专业化程度,具备法律知识、心学知识而且具有相应的职业测评能力,更好更快地提高工作效率。
其次,由于就业指导课程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学科包涵的知识内容非常多不可能一个老师什么内容都能把握,但是一些比较相关的知识是要熟悉和掌握的,如职业生涯发展与规划的相关理论与实践、教育学、心理学、社会劳动保障理论与实践、经济学等。
就业指导课程要真正达到学生满意的效果,学校就要改变就业指导课程队伍的结构,根据就业指导课程内容的不同来安排相应的教师,除了培养本校专业的就业指导教师外,要鼓励走出去,加大加强就业指导兼职教师队伍聘请人才市场、成功的人士、企业招聘代表、校友等参与到就业指导队伍的大军这样更能将理论和实践相结合,提高课程的实效性。
五、授课目标——由理论到与实践相结合
我国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开设的目的是为了服务学生个体,培养学生对自己大学学习和生活的规划,它面对的是学生每个个体,而每个学生的思维方式、个性差异明显,就使得就业指导课程具有较高的灵活性。相应的也要求高校对就业指导课程要灵活地运用多种教学方法、授课教师多面,最重要的是能使学生在课堂所学的知识真正运用到实践,如果知识不能被实践所运用,这就相当于没有用。因此,就业指导课程是一门实践性、实用性非常强的课程,课程的设置不能脱离实践的体验,要坚持在“做中学,理论和实践相结合”。
但凡在就业指导方面做得好的,如美国、日本和香港的一些高校,无不重视实践环节。国外就业指导课程非常重视培养学生的创业能力,高校要求学生将所学的知识应用到实际,学校邀请知名企业家开设讲座,与学生面对面深度交流,同时把产品设计技术、质量管理、销售、资金筹措、人际关系、商业法规、事业策划、事业管理和政府的相关法律作为“职业指导”课程的内容,为培养大学生独力创业打下基础。
结合本地区独立学院的实际,学校毕业生在就业上不具优势,鼓励学生创业是解决大学生就业的一个重要途径。创业教育主要从创业思想指导和创业技能指导两方面入手,以职业生涯规划为依托,在就业指导内容设置上应将职业生涯规划理念融入到大学生创业教育中。大一、大二阶段注重创业教育的理论培养,以创业教育为基础,通过创业理论课程教学,积累一定的创业知识。结合校园文化建设和大学生就业指导中心,多开展一些有关大学生创业方面的活动,如普遍的“大学生创业计划大赛、挑战杯、创业学术讲座”等,让大一大二的学生观摩学习,有利于营造创业气氛,激发创业意识。创业教育的实践主要集中在大三阶段,通过创业实践模拟完成理论教学到实践转变。通过有针对性、操作性极强的创业项目申报,使学生在申报的过程中学到相应的知识。开展市场调研,以社会实践活动为纽带,组织学生考察企业创业的经历和经营状况,进一步获得感性认识。在创业教育这部分不单只是就业指导中心的任务,同时需要学校领导和各部门的支持,在就业指导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教学方式和人才培养规格等方面始终贯穿创业教育的理念。学校要加大对创业教育的投入经费,重视和加强学生的创业实践活动。
此外,学校要多鼓励有条件的学生到父母或亲戚朋友单位实习;鼓励学生在不影响学业的情况下外出打工积累经验;积极为学生联系与专业相关的兼职工作等。与此同时,组织学生参加与专业相关的暑期“三下乡”活动;邀请毕业校友回校与学生分享经验;鼓励学生利用业余时间创立一些投资少、见效快、风险小的实体,激发学生将知识转化为产业的意识和个人内在的需求。通过实践锻炼,不仅可以使学生将所学的知识运用到实践,而且能让学生知道市场的实际需求,及时调整自身的不足,更好地学好专业知识。
总之,民族地区独立院校就业指导课程改革之路任重道远,就业指导课程的开设不是简单地完成教学计划,我们应当本着为学生服务,为社会服务的原则,重视就业指导课程的建设。这不仅需要学校的大力支持,也需要每一位就业指导课教师的不懈努力。相信以学生发展为中心,以提高就业指导课的教学效果为目的,我们一定能使这门课程不流于形式,真正为学生所喜爱和接受。
[参考文献]
[1]http://www.gov.cn/gzdt/2010-11/29/content_1755472.htm中央政府门户网站
[2]独立学院就业指导新构想.http://www.cicol.cn/new/ShowNews.asp?id=170中国独立学院在线
[3]李娅娌.美国高校创业教育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08,5.
[4]时勘.基于胜任特征模型的人力资源开发[J].心理科学进展,2006,14(4)
[5]姚栋华.职业咨询师的角色定位及能力培养[J].教育发展研究,2005,(7).
[6]顾雪英.大学生职业指导[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
[7]陈静.以课程评估促进高校就业指导课程建设刍议[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0(3)
关键词:独立学院;多层次;全程化;个性化
2011年,教育部部长袁贵仁在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会上提出各地教育部门和高等学校“要把促进就业放在经济社会发展优先位置,把解决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作为工作重点,建立和完善高校毕业生就业服务体系,加强就业创业教育和就业指导服务”。[1]我国高等教育逐步走向大众化,高校扩招带来的严峻就业压力受到政府、社会、学校、家长和学生的高度重视,作为年轻学校的独立学院在学生就业问题上遇到的挑战更大,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大学生求职前做好相应准备对于提高大学生就业能力是不可缺少的一项内容。目前,民族地区独立学院基本都开设了就业指导类课程,列入教学计划,课程逐渐受到重视。
但根据我们对广西独立学院调查数据显示,在问题“你对当前就业课的形式满意与否?”的调查中发现,受调查人数690人,其中43%的学生认为满意,不满意的学生占57%。我们从数据中可以看出,超过半数的学生对就业指导课不满意。开设就业指导课程的目的是为推动大学生就业,解决就业难问题,民族地区独立院校如何改进课程教学,构建一个科学、有效、实用的课程指导教学体系,可以从以下几个关系进行处理。
一、课程内容设置上——由单一向多层次发展
民族地区独立学院学生在就业过程面临的竞争是巨大的,在求职过程中优势并不大,因此他们必须在就业前做好充分准备,才能在就业中赢得机会。
国外许多高校就业指导课能根据学生需要来设置相应课程,因学生的个性、兴趣爱好、家庭环境、就业需求不一样,因此在课程设置上差异很大,这样就业指导课程就呈现出多层次的特点。相比国外,目前民族地区独立院校就业指导课程内容主要有就业大形势分析、国家和地区的政策、就业观念、就业技巧、就业心理、简历制作、如何获取就业信息等。其中,形势介绍、政策解读、职业生涯理论、就业思想动员所占比例较大。基于大学生职业生涯发展规划民族地区独立学院就业指导课程体系构建应结合独立学院学生自身特点从心理健康教育、职业生涯规划、学业、创业和就业等方面出发构建一个多层次的就业课程体系。大学一年级注重从理论到实际开展就业指导工作。比如大四阶段,在保证基本的就业技巧、就业方式、就业手段等内容的前提下,多留时间去解决学生在实际工作中可能遇到的一些重要问题,比如,就业协议如何签订?如何谈薪资?五险一金是什么?如何缴纳等等。这些问题是在校大学生没有遇到过,也是作为即将毕业的大学生最希望了解的信息。同时教会学生如何策划求职基本战略、如何寻找适合自身发展的就业职业和职位等,这些对于大学生来说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其中还有一个重要的问题就是教会大学生如何渡过就业实习期,目前很多单位签协议之前可能会要求应聘者先实习几个星期看双方的情况再签协议,这个时期对学生来说非常重要,社会环境毕竟和校园环境不一样,如何适合单位的环境和人际关系?如何做好自己的工作?应该要注意什么礼节等等,都是应届大学生比较缺乏的知识,如果能在这方面给学生一些指导和建议就能避免出现一些不适应的心理问题,帮助他们找出自身存在的问题和需要改进的方向,从而能够提高他们自我推销技能,增加就业的成功率。
二、授课模式——由全体到个性化指导
以人为本,促进学生的个性得到发展使个性化就业指导成为一种必然趋势。宏观就业指导主要包括就业政策、就业形势、职业生涯规划、宏观市场需求、简历撰写、求知技巧等内容。个性化就业指导是针对个性差异、全面的、系统的全过程指导,宏观就业指导的进一步延续和补充。在生涯发展理论指引下开展个性化就业指导工作是高校又一重大突破。
国外学校很注重按大学生的就业要求、期望、特点、条件等开展就业指导工作。美国是开展大学生个性化指导较早的国家之一,学校特别注重培养大学生的个性特长和创新能力。德国,从入学起,就业指导人员便通过开展性向测评(personality test)、一对一面谈等方式,了解大学生的能力、兴趣爱好、性格特点、职业目标等个性特点,建立学生特性档案,帮助他们做好职业发展规划设计。在我国就业形势日益严峻的今天,如果我们的就业指导课程总是按照宏观就业指导来授课明显不是每个学生所需要的,也不能适应市场对高校毕业生的需求。我们讲个性化并不是真的要对每个学生进行个别指导,我们讲的个性化就业指导总体还是共性,局部才是个性,我们所讲的个性其实是个人所表现出来的特点和优势,比如有的同学明明很有自信,但是面试的时候因为紧张没有发挥出来,个性特点受到弱化,这是就业指导要解决的问题。个性化就业指导是生涯发展理论下的个体生涯辅导,它应具备以下几个特点:首先,全体性。个性化就业指导不是单纯的为个体进行而是面向全体学生。其次,全面性。个性化就业指导不仅只是单纯为了学生就业,而是按照全程化就业指导的过程培养学生,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全面的发展。再次,多样性。个性化就业指导的内容不是统一的,而且根本不同群体学生的特点制定相应的知识内容,满足差异的需求。最后,针对性。个性化就业指导是根据不同群体或个体的不同需要而展开的因此要采取不同的指导方式来进行。
三、授课时间——由阶段到全程化指导
“全程化”就业指导模式,是指将就业指导全程中所有的环节作为一个整体来统筹安排,并贯穿于大学生的整个学习生活。这一就业指导模式贯彻了指导理念、指导内容、指导时间及实施路径全程化的基本理念。
职业生涯发展理论是全程化就业指导体系的理论基础。职业生涯发展理论源于20世纪50年代,美国著名职业指导专家金斯伯格提出了“职业发展是一个与人的身心发展相一致的过程”的理念。金斯伯格生涯发展理论认为,人们应该用动态的观点来看待一个人的生涯选择历程,生涯发展是一个人终生的过程,职业生涯辅导也应该依据个人在一生中每个不同阶段的需求而进行设计。职业选择是一个连续性的动态行为过程。相应地,就业指导也不是局限于某个阶段的静态事件,而应是一个系统地贯穿于人的一生的动态过程。金斯伯格的生涯发展理论在职业指导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在经济全球化发展的今天,职业变迁已成为部分人职业生涯中的常态事件,因此,职业指导应成为贯穿于职业生涯的“全程化事件”。高校全程化就业指导模式应以学生的长远发展为出发点,从认知性的指导转向发展型的指导,将就业指导课程贯穿于整个大学学习的过程。 美国大学生的就业指导伴随着读大学的全过程,从一进校门开始,有关机构就帮助学生规划职业生涯,每个学生都有一份记录着生理特点、兴趣、职业能力倾向、个人特征及家庭背景的个人资料档案。从大一到毕业,每学年开的课各有侧重、形式多样、贯穿始终。[2]同时根据课程的不同要求,修读方式灵活多样,课程层次丰富多彩,这些都表明了学校师生对就业指导课的重视。然而民族地区独立学院就业指导课程授课时间短是一个非常普遍的现象,根据我们的调查,在问题“你上过的就业指导课的频率是?”20%的学生回答是每周一次;13%的学生回答是每两周一次;67%的同学回答是每月一次。问题“课程开设的学期?”这个问题中,就业指导课在大一开设的占15.22%,大二是31.74%,大三是54.06%,大四是23.77%。我们从调查的数据可以看出,民族地区独立学院就业指导课程的开设反映了这样一个问题,“课程少,头重脚轻”。要改变这种情况真正使就业指导课程具有实效性,应打破原有就业指导“临阵磨枪式”的传统,把全程化就业指导的理念纳入教学计划,树立对大学生从一年级做起进行四年全程指导服务的理念。大学一年级侧重引导学生对自己兴趣爱好的分析,培养学生对专业的认知分析,以及形成对于自己的基本职业理念。大学二、三年级是学生是学习专业知识和职业技能最重要的阶段,就业指导课程设计应侧重引导学生学会如何把所学到的知识、技能运用到实际。大学四年级要根据每个专业特点进行就业制度政策、求职技巧、就业心理、礼仪、挫折教育等的方面指导实现顺利就业。 四、授课教师——由单一到杂家发展
1997年美国国家劳工局就对职业咨询人员的能力和资格做出了具体规定,成为一名职业咨询师,至少需要具备十一个方面的基本能力,即:职业发展理论、个人和团体咨询技巧、个人和团体的分析能力、信息和资源、项目管理和实施、咨询、会诊能力、特殊群体的咨询与指导、监督、道德、法律等事宜、研究调查和评估、技术等。十一项能力要求中的每一项又被分为五到十六项内容,对职业咨询人员的基准性胜任特征有比较详细、规范的说明。可见,作为一名专业的职业咨询师需要具备丰富的知识和技能。就业指导课程是一门多学科、多层次相互交叉的综合性学科,涉及教育学、心理学、咨询学、工商管理、公共管理、教育经济与管理、社会保障等多门学科。由于我国就业指导起步较晚,就业指导学科本身并不十分完善,并随着时间的发展就业指导课程内容也有所变动。因此,就业指导,需要一只高水平专业化的就业指导队伍作为基础支撑,然而缺乏职业化的就业指导队伍是当前民族地区独立学院最显著的缺陷,基本没有几个老师是由职业指导师担任。现阶段我国从事高校就业指导的人员还没有统一的规定和标准,目前民族地区独立学院对大学生进行就业指导的师资队伍主要由学校就业指导中心工作人员、辅导员、学生工作处人员和少数专家学者组成,构成了兼职人员多、专职人员少,人员素质参差不齐的局面。他们普遍缺乏专业化的知识背景,缺乏正规的就业指导培训。形成了知识结构单一、身份不明确、实践经验少学生难以信服的尴尬地位。
另外,由于学校就业管理的事务工作较多,特别是每年的上半年就业指导人员每天疲于应付用人单位和学生,很难再抽出时间去为大学生联络用人单位,更别说进行进行全面指导和开展个性化服务。针对这种情况,学校除了要增加就业指导中心人员外,首先,必须针对这部分人群进行职业指导业务的专业培训,使他们更加熟练地掌握职业指导的专业知识,掌握职业指导与咨询的方法和技巧,提高职业指导教师的专业化程度,具备法律知识、心学知识而且具有相应的职业测评能力,更好更快地提高工作效率。
其次,由于就业指导课程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学科包涵的知识内容非常多不可能一个老师什么内容都能把握,但是一些比较相关的知识是要熟悉和掌握的,如职业生涯发展与规划的相关理论与实践、教育学、心理学、社会劳动保障理论与实践、经济学等。
就业指导课程要真正达到学生满意的效果,学校就要改变就业指导课程队伍的结构,根据就业指导课程内容的不同来安排相应的教师,除了培养本校专业的就业指导教师外,要鼓励走出去,加大加强就业指导兼职教师队伍聘请人才市场、成功的人士、企业招聘代表、校友等参与到就业指导队伍的大军这样更能将理论和实践相结合,提高课程的实效性。
五、授课目标——由理论到与实践相结合
我国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开设的目的是为了服务学生个体,培养学生对自己大学学习和生活的规划,它面对的是学生每个个体,而每个学生的思维方式、个性差异明显,就使得就业指导课程具有较高的灵活性。相应的也要求高校对就业指导课程要灵活地运用多种教学方法、授课教师多面,最重要的是能使学生在课堂所学的知识真正运用到实践,如果知识不能被实践所运用,这就相当于没有用。因此,就业指导课程是一门实践性、实用性非常强的课程,课程的设置不能脱离实践的体验,要坚持在“做中学,理论和实践相结合”。
但凡在就业指导方面做得好的,如美国、日本和香港的一些高校,无不重视实践环节。国外就业指导课程非常重视培养学生的创业能力,高校要求学生将所学的知识应用到实际,学校邀请知名企业家开设讲座,与学生面对面深度交流,同时把产品设计技术、质量管理、销售、资金筹措、人际关系、商业法规、事业策划、事业管理和政府的相关法律作为“职业指导”课程的内容,为培养大学生独力创业打下基础。
结合本地区独立学院的实际,学校毕业生在就业上不具优势,鼓励学生创业是解决大学生就业的一个重要途径。创业教育主要从创业思想指导和创业技能指导两方面入手,以职业生涯规划为依托,在就业指导内容设置上应将职业生涯规划理念融入到大学生创业教育中。大一、大二阶段注重创业教育的理论培养,以创业教育为基础,通过创业理论课程教学,积累一定的创业知识。结合校园文化建设和大学生就业指导中心,多开展一些有关大学生创业方面的活动,如普遍的“大学生创业计划大赛、挑战杯、创业学术讲座”等,让大一大二的学生观摩学习,有利于营造创业气氛,激发创业意识。创业教育的实践主要集中在大三阶段,通过创业实践模拟完成理论教学到实践转变。通过有针对性、操作性极强的创业项目申报,使学生在申报的过程中学到相应的知识。开展市场调研,以社会实践活动为纽带,组织学生考察企业创业的经历和经营状况,进一步获得感性认识。在创业教育这部分不单只是就业指导中心的任务,同时需要学校领导和各部门的支持,在就业指导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教学方式和人才培养规格等方面始终贯穿创业教育的理念。学校要加大对创业教育的投入经费,重视和加强学生的创业实践活动。
此外,学校要多鼓励有条件的学生到父母或亲戚朋友单位实习;鼓励学生在不影响学业的情况下外出打工积累经验;积极为学生联系与专业相关的兼职工作等。与此同时,组织学生参加与专业相关的暑期“三下乡”活动;邀请毕业校友回校与学生分享经验;鼓励学生利用业余时间创立一些投资少、见效快、风险小的实体,激发学生将知识转化为产业的意识和个人内在的需求。通过实践锻炼,不仅可以使学生将所学的知识运用到实践,而且能让学生知道市场的实际需求,及时调整自身的不足,更好地学好专业知识。
总之,民族地区独立院校就业指导课程改革之路任重道远,就业指导课程的开设不是简单地完成教学计划,我们应当本着为学生服务,为社会服务的原则,重视就业指导课程的建设。这不仅需要学校的大力支持,也需要每一位就业指导课教师的不懈努力。相信以学生发展为中心,以提高就业指导课的教学效果为目的,我们一定能使这门课程不流于形式,真正为学生所喜爱和接受。
[参考文献]
[1]http://www.gov.cn/gzdt/2010-11/29/content_1755472.htm中央政府门户网站
[2]独立学院就业指导新构想.http://www.cicol.cn/new/ShowNews.asp?id=170中国独立学院在线
[3]李娅娌.美国高校创业教育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08,5.
[4]时勘.基于胜任特征模型的人力资源开发[J].心理科学进展,2006,14(4)
[5]姚栋华.职业咨询师的角色定位及能力培养[J].教育发展研究,2005,(7).
[6]顾雪英.大学生职业指导[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
[7]陈静.以课程评估促进高校就业指导课程建设刍议[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