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长得好看,说什么都对

来源 :中学生博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ujunga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今天这个话题,得从我一朋友说起。
  也算不上啥大事儿,就是吧,这家伙手欠发了条吐槽某明星演技的微博,万万没想到被该明星的几个狂热粉丝给看到了,于是就被几个粉丝给合力“围剿手撕”了。
  不过大家毕竟都是受过九年义务教育的文明人,场面不至于太血腥,严格意义上来说,更像是一场线上文字版吵架,只不过是吵得比较凶残的那种。
  按照几个粉丝的说法,该明星颜值在线,演技在线,方方面面都是在线的,我朋友的吐槽纯粹是为黑而黑,说不定是对家粉冒充路人来黑,居心不良用心险恶!当然,最后也少不了一句类似“你行你上,不行别叨叨”的万用结束语。
  因为这事儿,我朋友白眼都快翻抽筋了:“你说明明有些明星在某些方面确实不怎么样,为什么Ta的一些粉丝就是看不到呢?不仅自己看不到,还不允许看到的人说。”
  事实上,这种情况并非特例。对于一些疯狂追星的人来说,他们对偶像的认知不可避免地会陷入“晕轮效应”,即因为偶像的某个突出品质(如唱歌好听或者颜值高),而自发地掩盖甚至扭曲了其他特点(例如性格、道德品质或演技)。换句话说,就是以点概面。
  不过呀,“晕轮效应”可不仅仅出现在追星上,生活中这样的例子也有不少,“颜值即正义”这种话说不定你也没少说呢。
  周粥粥:啊啊啊啊!说的是我没错了(到底在骄傲什么?!)我家爱豆唱歌好听,舞也跳得好,所以呀,虽然身边的好多朋友都说get不到他的帅点,但是我就是觉得他好帅好帅好帅!(痴汉脸)
  壁花少女:中学时暗恋的男生,因为喜欢,就会觉得他做什么都好,打球很好看,笑起来很好看,连偶尔迟到没按时交作业我都能理解为是有个性的表现,“色令智昏”本昏就是我没跑了。
  拿下那个叶不羞:叶修,一个嘴欠,嘲讽技能max,有点邋遢还有点懒,沉迷游戏无法自拔的家伙,我却喜欢得不要不要的!是什么让他在我眼里如此可爱优秀?是满满的爱啊!因为爱,这家伙身上的缺点在我看来都是美好的!可爱的!可以接受的!(你清醒一点!)
  Amor:默默表示,我也不能理解有些疯狂追星人的行为。好吧,某些明星颜值确实是在线,但是演技是真的不行啊!演什么都是一个表情,演谁都像在展示自己,请问Ta们的粉丝是怎么好意思吹演技炸裂这类话的?良心不会痛吗?你要是说长得好看什么的我还能理解,吹嘘不存在的东西,也是服气。
  内个谁谁谁:说个相反的吧,但是我觉得是类似的意思。前段时间那个综艺《幸福三重奏》不是挺火的嘛,有一期因为个人习惯和对干净程度的接受阀值不同,陈建斌和蒋勤勤就产生了分歧,最后还把蒋勤勤给弄哭了。于是网上出现了一大拨人骂陈建斌大直男,懒,甚至上升到他不是个好丈夫,不是个好父亲,说自己要是他媳妇早离了之类的。真的惊得我哟,人家正主都没说啥,你不过是通过电视上看到的这么一些片段,就直接盖大章,这也太夸张了吧?!
  折木葵:嗯,就像某些人的粉丝,长得好看或者唱歌好听,业务能力不行或者道德上有问题也是可以原谅的。经典说辞就是“人家这样怎么啦,要是我有Ta这样的颜值or才能,我比Ta还夸张呢”。摊手。
  粒粒硕:颜值即正义这种话,真的是很讨厌了。我初中有一任同桌,是个很好看的女生,因为颜值高,有些人就理所当然地认为,她的性格也是好的,人也很好。于是,我们出现矛盾争执时,错的总是我,甚至连不给她抄作业,也是我的错!Exo me?
  “晕轮效应”也叫“光环效应”“月晕效应”,最早是由美国心理学家爱德华·桑戴克于20世纪20年代提出的。爱德华认为,人们对他人的认知和判断往往只从局部出发,通过扩散来得到整体印象,也就是我们常说的以偏概全。
  一个人的某种品质,或者一个物品的某种特性一旦给人以非常好的印象,在这种印象的影响下,人们对这个人的其他品质,或者这个物品的其他特性也会给予积极的评价。
  这种爱屋及乌的人际知觉因素,往往会影响到我们对人和物的客观判断。这也就不难理解,为什么有些疯狂追星的人,会看不到Ta们喜欢的明星的不足之处,甚至去圍攻那些说出了内心真实想法的人。
  毕竟很多时候,人们对于明星的了解,是通过明星表现出来的部分。加上粉丝自行脑补的部分整合在一起的。“Ta某方面那么好,其他方面怎么可能会差呢”是很多人的顺势思维。
  这也难怪很多产品广告会找明星来拍摄,因为名人效应本身就是一种非常典型的光环效应。比起名不见经传的小人物,明星推出的商品往往更容易得到大家的认同。再比如,一个作家一旦成名,那么不管Ta以前的作品如何,都不愁卖不出去了。
  往近了说,那些颜值高、学习成绩好的学生,人们对于Ta们其他方面的评价通常也会更为正面,尤其是对比那些颜值没那么高、成绩没那么好的人。
  可是人类啊,是多么复杂的动物,又岂是几面之缘或者三言两语就能说得透彻的。那么为了避免晕轮效应,我们只能尽量全面、理智地去看待人和事,同时不要过早对别人作出评价,尤其是那些优点或缺点都比较突出的。
  毕竟打脸这种事情,生活中也没少遇到,你说是吧。
其他文献
敲下这些文字之前,我们刚刚考完文综测练,两个半小时,手没停过,我现在右手有点痛。而在三月,我们还没有一天的假期,湛江一模、省一模、廣一模、深一模,各个考场轮番转。  这所开在小镇上的学校,很小,小到一眼看完全校,这里七十多个教室里挤着六千多个学生,但是没有人会在乎他们到底怎么样了。这是一群被遗忘掉却依然努力生长的孩子。  这里师资力量很差,生源很差,打架斗殴,未婚先孕,退学复读……任何一件发生的概
或者是一年级那晚楼下师姐相拥而泣告别,又或者是污关关的提前出走(搬校区),让我想认真地给这两年写个句号。  但,其实,我都忘了,怎么破?  我经常写句号。但有时候写完后,常忍不住把圈涂黑,加个尾巴,把它变成逗号。  很多时候我靠记忆活着,我的记忆刻在手机的备忘录里,微信的聊天记录里,短信里,相册里。它们一旦消失,对我来说,自己仿佛成了没故事的人。  001  昨晚菱角问我要不要去潮州玩。我说,没钱
几天前,我加入了一个学习英语的微信群。群里有一个开学就要读四年级的小朋友。他说,他已经把《哈利波特》系列和《巧克力工厂》英文原版小说全部背下来了。确实,我们在他的言谈中也能感受到,他虽然依然带着小孩的稚气,但却有一种超龄的自信与坦然。这让群里的一群90后、80后甚至70后感到惊讶之余,更是自愧不如。  有人在群里说,要想学一样东西,在9个月前是開发期,5到12岁是黄金期,12岁之后学起来就很费劲了
规避风险,是人的自然本能。但John·Augustus·Shed说:“停在港湾的船是安全的,但这不是生而为船的意义。”人类也当如是。可现实是,人们总是热衷于讨论和阅读如何做出积极的改变,而没有任何的实际行动,去做出他们生活中想要的改变。归根结底是目标定得太远,导致执行困难。下面我为大家整理了一些如何踏出安全区,去做出积极的改变又易执行的小事:  走出心理舒适区之小事:尝试听听新的类型的音乐,比如听
月考过后的自习课,小茶用手肘碰了碰我:“嘿,我告诉你一个秘密。我知道我男神选文的原因了。”  “是吗?”我嘴上回应着,并未停下手中的笔,“原因是什么?”  “你不要说出去哦。”她轻轻地凑过来。  “嗯。”  “听他同桌说,”小茶已经把下巴枕到我胳膊上了,声音压得很低,“他是因为一个女生,一個理科女。他好像暗恋那个女生挺久了,没表白是为了不影响她的学业。”  “哦。”我配合着她翘了翘嘴角。  小茶显
高三在逼仄狭窄的教室里,在雪花一般落不完的白色试卷里,Y总是说毕业遥遥无期,可转眼站在凤凰花开的时节,才发现时间从不曾停留。  从窗台飞出来的不再是小胖折过的纸飞机;校道两旁高大的棕榈“刷拉拉,刷拉拉”冲着谁笑;刻着“白州文化先锋,桂南革命摇篮”的老校门已經很沧桑;小广场上不见安静的读书女,唯有庄严的孔子圣像;树荫下骑脚踏车的少年像一阵风,背书包的女孩子追逐着笑,匆匆的,已不再见我们的身影……  
一个热爱学习的小孩  那年9月,我还不满5岁,妈妈拖著我和姐姐去学前班报名。她对村里人嚷嚷:“送两姐妹上学去,特别是妹妹,整天吵着要读书写字……”我在一旁仰着头,对经过的大人露出一脸的骄傲。  然而,老师登记完姐姐的名字后,并没有把我写进“花名册”,她对妈妈说:“这孩子还不到上学的年纪,明年再来吧。”我胆怯地扯住她的衣角,带着哭腔说:“老师老师,我会写名字了,我会算术和拼音,我很乖,我不吵也不闹…
国庆放假,中途转车,我百无聊赖地坐在行李箱上玩手机。一个穿红衣服的阿姨走过来。  “小孩儿你来帮我看一下,我是在这里候车吗?”  我下意識地捂紧我的钱包,然后探头看了一眼。嗯,还好还好,是今天的日期,应该不是骗子。刚想指向右上角,却突然发现她票面的那一处是一片空白。  什么鬼?  我掏出自己的票。票面的右上角端端正正地印着“第二候车厅”。  我俩面面相觑。我打着哈哈,“没事儿,我们看大屏幕。”  
问:要问师范院校,最多的是什么?  答:当然是好看的小姐姐啦!  作为文科生的我,在填报高考志愿时,一边结合母上的期望,一边给自己定下了几条标准:第一,专业要偏文科,最好不用读高数;第二,学校要在广东省省内,离家近一点;第三,好看的小姐姐要多,闲暇时可以冲着颜值舔舔舔。  综上所述,我毅然决然地报了华南师范大学文学院的汉语言文学专业。收到录取通知书后,母上点点头,表示很欣慰,而我怀着对好看小姐姐的
小时候,我最怕听到的几句话中,有一句就是“嘘,我有一个秘密……”  每当有一个小女生站在我身边,对我说出这句即将开启神秘之门的暗号时,我的内心都苦不堪言。  当时因为还不知道该如何拒绝,我多是顺从地听着。又因为女生堆里人缘还不错,我勉强算是个听别人秘密长大的孩子。  有次吃饱饭,我捧着圆圆的肚子,突然冒出一个奇思妙想:秘密听进去了就不能放它出来。那他们藏在肚子里久了、太多了,是会被消化掉,还是放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