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日复一日的教学实践中,我不断地思考高中语文的有效教学。备课时深耕细耘,提炼出丰富厚实的内容,结合课堂实际恰切地渗透。从“在学生似是而非处切入,夯实基础;在学生普遍出错处着力,丰厚积累;在学生兴趣疑惑处用心,引导拓展”三个方面深入研究,取得了較好的效果。
一、在学生似是而非处切入,夯实基础
试卷讲评课在整个高三语文复习中占有相当大的比重,试卷讲评课的效益高低直接影响高三教学的质量,甚至是学生的高考成绩。有效的试卷讲评课,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一模后的第一节语文讲评课,本来在备课时我重点备了李白的《清平调》三首诗,因为试题涉及到了其中的句子,而这三首诗又是我特别喜欢的,就想在这个地方重点拓展。但我在实际讲评时发现,涉及李白诗的这个题,学生答题的正确率是100%,就没必要对此花大工夫讲了。倒是,我备课时认为比较简单的题,学生答的却不够理想。因为是全区的统一网阅,学生的成绩还没有出来。课堂讲评时,我把选项的答案板书在黑板上,然后统计各小题的答错人数,结果发现,我以为简单的题学生答得不够理想,我认为需要重点讲的地方,学生的正确率反倒比较高。这样一来,我得调整自己的教学思路。在学生错误率较多的地方重点讲。比如第3题,考成语在具体语境中的运用。用错的成语是“横冲直撞”,所涉及的语境是:
“九曲风涛的黄河,由内蒙草原掉头向南,劈开黄土高原,直泻华夏腹地,横冲直撞地将这胜地分为河西和河东,成为秦地与晋域的天然分界。”
横冲直撞的意思是乱冲乱撞。乱冲乱闯的水流怎么能把胜地分为河西与河东呢?所以这个成语在这儿用得不对。这个错误本来很明显,可是不少学生不选这个,偏偏选了“星罗棋布”,问为什么,学生的回答让人忍俊不禁,哭笑不得。原来,他们把“星罗棋布”理解成了“整齐”,这种似是而非的理解导致答题失误。
其实,“星罗棋布”的意思是“形容多而密集”,并不是“整齐”。具体说来,就是指像星星似的罗列着,像棋子似的分布着,强调的是多而密集。将其带入原文语境中:“中条山中那星罗棋布(多而密集)的名庵古刹”当然是可以的。
讲到此,我拓展的内容就变了,本来在备课时,我设计的拓展内容是结合文本重点讲李白的《清平调》三首诗,既然学生的问题不在这儿而是出现在成语“星罗棋布”上,不知道“星罗棋布”的意思是多而密集,误以为是整齐。那么,我课堂拓展的着眼点就换成对同样语义成语的积累。
试卷讲评课不能止于“就题论题”,如果学生通过试卷讲评课所掌握的仅仅是“这个题目”的答案,那么,知识是零碎的,不能形成系统,容易造成复习的“简单重复”和“高耗低效”。试卷讲评,不仅要做到解决“这一题”,更要达到由“这一题”到“这一类”,注意对所学过的知识进行归纳、提炼升华,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进行系统性复习,查漏补缺,扫除知识上的盲区,反馈发现不足,让学生感到内容新颖,学有所思,思有所得,这样的教学才有效。
我问,“星罗棋布”的意思是“多而密集”,那么,关于“形容多”的成语还有哪些?
赵一霖想到“鳞次栉比”,形容建筑的多;郭宇锋想到“俯拾即是”,形容地上的某一类东西,要找的某一类例证,文章中的错别字等很多;李佩泽想的是“卷帙浩繁”,这是形容书多;形容书多还有一个成语“汗牛充栋”。
还有吗?“形容多”的成语?我继续追问。
韦祎想到了“琳琅满目”,形容各种美好的东西很多(多指书籍或工艺品);韩松锜想到了“山阴道上,目不暇接”,这是形容优美的风景很多。
还有吗?
学生陆陆续续又想到了“数不胜数”“车载斗量”。
还有吗?
何宇南说了一个成语,多数同学都不知道,我让何宇南写在黑板上,“恒河沙数”,这是这节课何宇南给我的一个惊喜,我没想到平时语文成绩老让我头疼的何宇南竟然知道这个成语。我让她说说这个成语的意思,她解释对了,形容数量极多,像恒河里的沙子一样。
我打出PPT,对刚才表示意思多的成语做一个梳理总结:
星罗棋布 鳞次栉比 俯拾皆是 卷帙浩繁 汗牛充栋
山阴道上,目不暇接 数不胜数 车载斗量 恒河沙数
我说,汉语表意的丰富和美丽由此可见一斑,身为中国人,我们真得发自心底地感谢我们的祖先,创造出了这么丰富而美丽的词汇。
讲到此,觉得意犹未尽,再深入一步,加大难度。不仅是指多,带上感情色彩,形容“罪恶多”的成语有哪些?请写出至少六个。
范阅把手举得高高的,一脸的自信洋溢在脸上。我让范阅到黑板默写,范阅一气呵成写了:恶贯满盈,罪大恶极,擢发难数,十恶不赦,罪恶滔天,磬竹难书。
前五个成语都写对了,第六个成语的第一个字写错了,把“罄”和“磬”给记混淆了。“一个人的问题,大家的财富”是我们班的口头禅。既然出现问题,就在问题这儿重点讲。
先讲“罄”和“磬”这两个字的区别,都是上下结构,而且字的上半部分长得都一样,都是“声几又”,所不同的是下半部分,一个是“缶”,一个是“石”。这两个字的意思不一样,“罄”的意思是尽、空,“罄竹难书”是说把竹子用尽了用完了都写不完,形容事实(多指罪恶)很多,难以说完。古人写字用竹简,竹子是制竹简的材料。“磬”的意思是古代的一种打击乐器,多用玉或石制成。所以,这个“磬”字的下半部分是一个“石”。
苏轼在《石钟山记》里有“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而况石乎?”
这个“磬”跟“磐”长得有点像,“磐”上半部分是个“般”,下半部分是个“石”。还有一个“馨”字也要注意。为区别“罄”“磬”“磐”“馨”这四个字,让学生回忆与之相关的成语、古诗文名句等,比如:
罄竹难书
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而况石乎?
君当作磐石,妾当作蒲苇
一、在学生似是而非处切入,夯实基础
试卷讲评课在整个高三语文复习中占有相当大的比重,试卷讲评课的效益高低直接影响高三教学的质量,甚至是学生的高考成绩。有效的试卷讲评课,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一模后的第一节语文讲评课,本来在备课时我重点备了李白的《清平调》三首诗,因为试题涉及到了其中的句子,而这三首诗又是我特别喜欢的,就想在这个地方重点拓展。但我在实际讲评时发现,涉及李白诗的这个题,学生答题的正确率是100%,就没必要对此花大工夫讲了。倒是,我备课时认为比较简单的题,学生答的却不够理想。因为是全区的统一网阅,学生的成绩还没有出来。课堂讲评时,我把选项的答案板书在黑板上,然后统计各小题的答错人数,结果发现,我以为简单的题学生答得不够理想,我认为需要重点讲的地方,学生的正确率反倒比较高。这样一来,我得调整自己的教学思路。在学生错误率较多的地方重点讲。比如第3题,考成语在具体语境中的运用。用错的成语是“横冲直撞”,所涉及的语境是:
“九曲风涛的黄河,由内蒙草原掉头向南,劈开黄土高原,直泻华夏腹地,横冲直撞地将这胜地分为河西和河东,成为秦地与晋域的天然分界。”
横冲直撞的意思是乱冲乱撞。乱冲乱闯的水流怎么能把胜地分为河西与河东呢?所以这个成语在这儿用得不对。这个错误本来很明显,可是不少学生不选这个,偏偏选了“星罗棋布”,问为什么,学生的回答让人忍俊不禁,哭笑不得。原来,他们把“星罗棋布”理解成了“整齐”,这种似是而非的理解导致答题失误。
其实,“星罗棋布”的意思是“形容多而密集”,并不是“整齐”。具体说来,就是指像星星似的罗列着,像棋子似的分布着,强调的是多而密集。将其带入原文语境中:“中条山中那星罗棋布(多而密集)的名庵古刹”当然是可以的。
讲到此,我拓展的内容就变了,本来在备课时,我设计的拓展内容是结合文本重点讲李白的《清平调》三首诗,既然学生的问题不在这儿而是出现在成语“星罗棋布”上,不知道“星罗棋布”的意思是多而密集,误以为是整齐。那么,我课堂拓展的着眼点就换成对同样语义成语的积累。
试卷讲评课不能止于“就题论题”,如果学生通过试卷讲评课所掌握的仅仅是“这个题目”的答案,那么,知识是零碎的,不能形成系统,容易造成复习的“简单重复”和“高耗低效”。试卷讲评,不仅要做到解决“这一题”,更要达到由“这一题”到“这一类”,注意对所学过的知识进行归纳、提炼升华,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进行系统性复习,查漏补缺,扫除知识上的盲区,反馈发现不足,让学生感到内容新颖,学有所思,思有所得,这样的教学才有效。
我问,“星罗棋布”的意思是“多而密集”,那么,关于“形容多”的成语还有哪些?
赵一霖想到“鳞次栉比”,形容建筑的多;郭宇锋想到“俯拾即是”,形容地上的某一类东西,要找的某一类例证,文章中的错别字等很多;李佩泽想的是“卷帙浩繁”,这是形容书多;形容书多还有一个成语“汗牛充栋”。
还有吗?“形容多”的成语?我继续追问。
韦祎想到了“琳琅满目”,形容各种美好的东西很多(多指书籍或工艺品);韩松锜想到了“山阴道上,目不暇接”,这是形容优美的风景很多。
还有吗?
学生陆陆续续又想到了“数不胜数”“车载斗量”。
还有吗?
何宇南说了一个成语,多数同学都不知道,我让何宇南写在黑板上,“恒河沙数”,这是这节课何宇南给我的一个惊喜,我没想到平时语文成绩老让我头疼的何宇南竟然知道这个成语。我让她说说这个成语的意思,她解释对了,形容数量极多,像恒河里的沙子一样。
我打出PPT,对刚才表示意思多的成语做一个梳理总结:
星罗棋布 鳞次栉比 俯拾皆是 卷帙浩繁 汗牛充栋
山阴道上,目不暇接 数不胜数 车载斗量 恒河沙数
我说,汉语表意的丰富和美丽由此可见一斑,身为中国人,我们真得发自心底地感谢我们的祖先,创造出了这么丰富而美丽的词汇。
讲到此,觉得意犹未尽,再深入一步,加大难度。不仅是指多,带上感情色彩,形容“罪恶多”的成语有哪些?请写出至少六个。
范阅把手举得高高的,一脸的自信洋溢在脸上。我让范阅到黑板默写,范阅一气呵成写了:恶贯满盈,罪大恶极,擢发难数,十恶不赦,罪恶滔天,磬竹难书。
前五个成语都写对了,第六个成语的第一个字写错了,把“罄”和“磬”给记混淆了。“一个人的问题,大家的财富”是我们班的口头禅。既然出现问题,就在问题这儿重点讲。
先讲“罄”和“磬”这两个字的区别,都是上下结构,而且字的上半部分长得都一样,都是“声几又”,所不同的是下半部分,一个是“缶”,一个是“石”。这两个字的意思不一样,“罄”的意思是尽、空,“罄竹难书”是说把竹子用尽了用完了都写不完,形容事实(多指罪恶)很多,难以说完。古人写字用竹简,竹子是制竹简的材料。“磬”的意思是古代的一种打击乐器,多用玉或石制成。所以,这个“磬”字的下半部分是一个“石”。
苏轼在《石钟山记》里有“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而况石乎?”
这个“磬”跟“磐”长得有点像,“磐”上半部分是个“般”,下半部分是个“石”。还有一个“馨”字也要注意。为区别“罄”“磬”“磐”“馨”这四个字,让学生回忆与之相关的成语、古诗文名句等,比如:
罄竹难书
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而况石乎?
君当作磐石,妾当作蒲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