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为了更好地激发小班幼儿的科学探究欲望,通常在科学区提供不同的材料让幼儿不断探索、尝试、操作,但材料投放是否适合、正确、有效,将会直接影响活动的兴趣及效果,所以教师在投放材料时不是随心所欲的,而应采取一定的策略。
一、材料投放的数量
教师会精心制作并提供很多的材料,那么是不是材料提供得越多就越好呢?其实答案不是肯定的。因为材料投放的数量不同对幼儿的探究会产生不同的影响。
(一)提供充足数量的材料,能鼓励幼儿多次探究
案例:科学探索区中的材料“小蚂蚁过河”是激发幼儿利用各种材料进行拼搭组合为小蚂蚁搭桥过河,为了让孩子们能充分、多次地探究,教师在材料盒中准备了八种不同材质的材料供幼儿选择、操作。幼儿在活动中积极动脑,自主选择不同的材料进行组合搭桥,为小蚂蚁能过桥而不断努力着。
(二)利用数量的缺失,能形成新的冲突,便于幼儿更进一步探究
案例:“瓶子摇摇乐”的游戏中教师提供了不同材质的瓶子和木珠等材料,幼儿在操作中发现不同材质的瓶子里放相同数量的木珠,瓶子发出的声音是不一样的,由于教师对于木珠的数量进行了相应的控制,并没有投放很多,所以幼儿在木珠数量有限的情况下发现同一材质的瓶子里木珠装得多发出的声音响,木珠装得少的瓶子发出的声音轻。
二、材料投放的呈现方式
材料投放时的呈现方式能有效地形成材料与幼儿之间的相互作用,对于幼儿的探究过程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一)开放自选的呈现方式
小班幼儿的思维比较具体形象,直接呈现材料让幼儿对于需要操作和选择的材料有一个直观的认识,有更大的自主选择和自主操作的可能性。同样的材料,不同能力的幼儿进行操作、探究,就会出现不同的结果,幼儿在操作过程中所发现和感受到的事物的特点和关系也是不同的。
案例:“小鸡吃虫”的游戏中教师在材料盒中提供了筷子、夹子、勺子、叉子等各类小工具,让幼儿进行尝试,在操作过程中幼儿对于各种材料进行比较、筛选,从中发现哪种工具夹小虫又快又好。由于教师在提供工具的时候,直接把各类工具呈现在材料盒中,所以幼儿在选择工具的时候更直接、更简便。
(二)分层的呈现方式
小班幼儿的知识经验不够丰富,对各种材料的操作能力也各不相同,教师以分层呈现的材料投放方式适时观察幼儿在操作过程中的各种情况,并及时调整材料,便于幼儿更好地探究。
案例:科学探索区中的游戏“莲花转转转”很受幼儿的欢迎。教师一开始投放材料时可以根据幼儿的能力差异提供单一的材料,即能力一般的幼儿可以选择一个乒乓球制作的莲花、一块塑料板和水进行游戏,对于能力较强的幼儿,教师可以鼓励他们同时转2~3个莲花,甚至更多。随着幼儿技能的不断提高,可以提醒部分幼儿到艺术天地去装饰自己转的莲花,再到科学探索区去试一试、转一转,探索莲花转动时花纹变了没有,怎么变了……
(三)材料组合后的呈现方式
材料组合后呈现的方式是教师对材料进行了一定的组合后再呈现给幼儿。
案例:科学区活动“照镜子”,教师在材料投放前就把两面、三面单面镜用透明胶带黏贴在一起,形成了一个组合镜子,使组合镜子可以折合、打开并竖立于桌面上,这样幼儿在操作的时候,不仅能观察到单面镜里的情况——镜面成像和反射作用,还会发现由于材料的组合后会产生的其它现象——折射作用,幼儿在观察的时候也会发现镜子里出现很多不同的小镜子。
三、材料投放的时机
科学区活动的教育价值主要是由幼儿与材料之间的互动来实现的,何时提供适宜的材料对于整个活动的成败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一)阶梯式投放策略
阶梯式投放材料的策略即教师在投放科学区材料时根据幼儿的当前发展水平、幼儿所处年龄段的教育目标以及幼儿之间存在的个体差异,由浅入深逐步投放区角材料。
案例:探索区里的游戏活动“小小运水员”深受幼儿的喜爱,幼儿利用不同的材料进行运水游戏。通过一次次的尝试与体验,幼儿渐渐对于各种材料有了一定的了解,并能很好地利用材料的特性进行运水。一周后,在原先的基础上教师增加了记录本这一材料,让幼儿在每次实验后用图符的形式记录哪种材料运水又快又好。之后教师又陆续增加了不同材质的材料及一些辅助小工具,激发幼儿进一步探究的兴趣。
(二)滚动式投放策略
滚动式投放材料的策略即教师先提供一部分材料供幼儿操作、探究,在幼儿操作过程中教师仔细观察幼儿在操作活动中所出现的各种情况,并根据出现的情况对原有材料进行调整、补充。
案例:科学区活动“纸熊宝宝站起来”让幼儿与纸熊宝宝来了一次亲密接触,第一次教师提供了纸团、布、扭扭棒、瓶盖、沙包、橡皮泥、海绵、积木等,教师发现幼儿对纸团、布这两种材料的操作过程出现了问题,于是教师在后续的投放材料中进行了调整,将材质较软的布块换成了材质较厚的布,并鼓励幼儿积极尝试两种材料的组合与叠加,把纸团变成了一张平整的纸,鼓励幼儿自己动手操作进行折叠,探索不同的方法让熊宝宝站起来。
小班幼儿的思维具有具体形象的特点,幼儿需要通过动作获得最直接的亲身体验,而后将知识进行内化。材料是幼儿科学操作的具体对象,是进行科学活动的保证和必不可少的条件。教师对于小班科学区材料的投放应综合考虑各方面的因素,满足不同能力层次幼儿的学习需求,让幼儿在探索、尝试、操作的过程中,提高自己的科学素养。
一、材料投放的数量
教师会精心制作并提供很多的材料,那么是不是材料提供得越多就越好呢?其实答案不是肯定的。因为材料投放的数量不同对幼儿的探究会产生不同的影响。
(一)提供充足数量的材料,能鼓励幼儿多次探究
案例:科学探索区中的材料“小蚂蚁过河”是激发幼儿利用各种材料进行拼搭组合为小蚂蚁搭桥过河,为了让孩子们能充分、多次地探究,教师在材料盒中准备了八种不同材质的材料供幼儿选择、操作。幼儿在活动中积极动脑,自主选择不同的材料进行组合搭桥,为小蚂蚁能过桥而不断努力着。
(二)利用数量的缺失,能形成新的冲突,便于幼儿更进一步探究
案例:“瓶子摇摇乐”的游戏中教师提供了不同材质的瓶子和木珠等材料,幼儿在操作中发现不同材质的瓶子里放相同数量的木珠,瓶子发出的声音是不一样的,由于教师对于木珠的数量进行了相应的控制,并没有投放很多,所以幼儿在木珠数量有限的情况下发现同一材质的瓶子里木珠装得多发出的声音响,木珠装得少的瓶子发出的声音轻。
二、材料投放的呈现方式
材料投放时的呈现方式能有效地形成材料与幼儿之间的相互作用,对于幼儿的探究过程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一)开放自选的呈现方式
小班幼儿的思维比较具体形象,直接呈现材料让幼儿对于需要操作和选择的材料有一个直观的认识,有更大的自主选择和自主操作的可能性。同样的材料,不同能力的幼儿进行操作、探究,就会出现不同的结果,幼儿在操作过程中所发现和感受到的事物的特点和关系也是不同的。
案例:“小鸡吃虫”的游戏中教师在材料盒中提供了筷子、夹子、勺子、叉子等各类小工具,让幼儿进行尝试,在操作过程中幼儿对于各种材料进行比较、筛选,从中发现哪种工具夹小虫又快又好。由于教师在提供工具的时候,直接把各类工具呈现在材料盒中,所以幼儿在选择工具的时候更直接、更简便。
(二)分层的呈现方式
小班幼儿的知识经验不够丰富,对各种材料的操作能力也各不相同,教师以分层呈现的材料投放方式适时观察幼儿在操作过程中的各种情况,并及时调整材料,便于幼儿更好地探究。
案例:科学探索区中的游戏“莲花转转转”很受幼儿的欢迎。教师一开始投放材料时可以根据幼儿的能力差异提供单一的材料,即能力一般的幼儿可以选择一个乒乓球制作的莲花、一块塑料板和水进行游戏,对于能力较强的幼儿,教师可以鼓励他们同时转2~3个莲花,甚至更多。随着幼儿技能的不断提高,可以提醒部分幼儿到艺术天地去装饰自己转的莲花,再到科学探索区去试一试、转一转,探索莲花转动时花纹变了没有,怎么变了……
(三)材料组合后的呈现方式
材料组合后呈现的方式是教师对材料进行了一定的组合后再呈现给幼儿。
案例:科学区活动“照镜子”,教师在材料投放前就把两面、三面单面镜用透明胶带黏贴在一起,形成了一个组合镜子,使组合镜子可以折合、打开并竖立于桌面上,这样幼儿在操作的时候,不仅能观察到单面镜里的情况——镜面成像和反射作用,还会发现由于材料的组合后会产生的其它现象——折射作用,幼儿在观察的时候也会发现镜子里出现很多不同的小镜子。
三、材料投放的时机
科学区活动的教育价值主要是由幼儿与材料之间的互动来实现的,何时提供适宜的材料对于整个活动的成败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一)阶梯式投放策略
阶梯式投放材料的策略即教师在投放科学区材料时根据幼儿的当前发展水平、幼儿所处年龄段的教育目标以及幼儿之间存在的个体差异,由浅入深逐步投放区角材料。
案例:探索区里的游戏活动“小小运水员”深受幼儿的喜爱,幼儿利用不同的材料进行运水游戏。通过一次次的尝试与体验,幼儿渐渐对于各种材料有了一定的了解,并能很好地利用材料的特性进行运水。一周后,在原先的基础上教师增加了记录本这一材料,让幼儿在每次实验后用图符的形式记录哪种材料运水又快又好。之后教师又陆续增加了不同材质的材料及一些辅助小工具,激发幼儿进一步探究的兴趣。
(二)滚动式投放策略
滚动式投放材料的策略即教师先提供一部分材料供幼儿操作、探究,在幼儿操作过程中教师仔细观察幼儿在操作活动中所出现的各种情况,并根据出现的情况对原有材料进行调整、补充。
案例:科学区活动“纸熊宝宝站起来”让幼儿与纸熊宝宝来了一次亲密接触,第一次教师提供了纸团、布、扭扭棒、瓶盖、沙包、橡皮泥、海绵、积木等,教师发现幼儿对纸团、布这两种材料的操作过程出现了问题,于是教师在后续的投放材料中进行了调整,将材质较软的布块换成了材质较厚的布,并鼓励幼儿积极尝试两种材料的组合与叠加,把纸团变成了一张平整的纸,鼓励幼儿自己动手操作进行折叠,探索不同的方法让熊宝宝站起来。
小班幼儿的思维具有具体形象的特点,幼儿需要通过动作获得最直接的亲身体验,而后将知识进行内化。材料是幼儿科学操作的具体对象,是进行科学活动的保证和必不可少的条件。教师对于小班科学区材料的投放应综合考虑各方面的因素,满足不同能力层次幼儿的学习需求,让幼儿在探索、尝试、操作的过程中,提高自己的科学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