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图分类号:X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7597(2010)0420098-01
南四湖是我市也是我省最大的淡水湖泊,是由微山湖、昭阳湖、独山湖、南阳湖组成,但由于微山湖湖面积比其它三湖较大,习惯上统称微山湖,位于山东省西南济宁市市,邻接山东省枣庄市、江苏省、徐州市,现属微山县管辖(滕州市滨湖镇亦管辖部分湖区)。全湖面积1266平方公里,南四湖属浅水富营养型源泊,自然资源丰富,盛产鱼、虾、苇、莲等多种水生动植物,是山东省最重要的淡水鱼业基地。沿湖工农业发达,工业以煤炭、电力为主;农业以种植小麦、玉米、水稻、大豆、棉花等粮油经济作物为主,是鲁西南的鱼米之乡。南四湖不仅对我市的经济的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在历史上也有着重要的战略地位,它是铁道游击队的故乡,并且在抗日战争时期上演了可歌可泣的故事。
鉴于南四湖的重要地位,在目前的状况下,如何对南四湖的水资源进行科学的行之有效的管理,如何综合运用行政法律、经济、技术和教育等手段,对南四湖水资源合理开发利用保护并进行各种调节,对南四湖区域的经济发展起着重大的作用。在水资源日益短缺的今天,南四湖区域水资源管理的目的就是提高水资源利用率和利用效率,使其发挥最大的社会、环境、经济效益。
南四湖区域水资源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1)工业用水缺乏有效的管理机制,导致水资源短缺与水资源浪费共存。现行的水资源管理机制,是一种非高效利用水资源的机制,由此造成水资源短缺与水资源浪费共存尴尬局面。众所周知,我国的工业水资源严重短缺,但与此形成明显对照的是水资源浪费极其惊人。南四湖周围聚集了大量的工矿企业,工业企业的生产用水和生活用水应当分别计量,主要用水车间和用水设备应当单独安装量水计量设施,按照“开源节流并重、节流优先、治污为本,把节约放在突出位置”的指导方针,实行依法节水、计划用水,严格执行用水管理目标责任制。并积极开展节水型企业创建活动。
2)农业用水水资源严重短缺,主要灌区的渠系利用系数只有0.4~0.6,即约有一半的水被浪费,应推广节水农业,治理支流流域污染,以保护南四湖的生态环境。多为南四湖开拓水源补给渠道,有效地治理污染,同时大力倡导节水农业,让南四湖为当地群众造福。
3)现行体制和政策难以形成有效的节水机制。现行的水资源管理体制存在的弊端,导致管理单位失去节水的积极性,如灌区没有法律地位,缺乏经营管理自主权。目前南四湖区域的水资源管理体制己经束缚生产力的发展,体制已经成为解决水资源短缺的一大障碍。目前济宁南四湖区域存在着多家并管的局面,上有淮委南四湖水利管理局,济宁市南四湖水利管理局,下有微山县水利局多重管理,导致权责不分,多家乱管的局面。因此,解决南四湖区域的水资源管理体制问题,必须从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和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战略高度,从深化体制改革,理顺生产关系的高度来调整旧的经济体制,和进行机构和体制的改革。对南四湖水资源管理体制的改革,我想用三句话高度概括:即职能转变是关键,权属管理是核心,体制理顺是保障。这个问题不从体制上根本解决,水资源的优化配置和调度、节约高效利用和保护都是一句空话。
4)过度超采,生态环境恶化,出现湖河干涸现象。群众吃水困难,湖内生物大量死亡。由于对地下水严重超采,导致一系列生态环境问题产生,甚至恶化。如在井罐区出现大面积地下漏斗区,漏斗的出现,引起地面沉降或裂缝,甚至导致海水入侵。特别是在南四湖遭遇百年不遇的特大干旱,湖河干涸,大批渔民、湖民失去生活来源;湖内生物物种也遭受严重破坏,湖区生态环境恶化,据初步估计,干旱给微山全县造成损失达20亿元以上。南四湖流域由于过量不合理使用,多年来不断断流,已经对相关地区产生重大生态环境影响。
南四湖水资源管理未来将出现的趋势:
1)由供水管理向需水管理转变
改变原来的供水模式,由原来的根据南四湖区域工农业用水需求,建立大中型水利工程来实现水资源供需平衡,它为缓解甚至彻底解决南四湖区域的水资源供需矛盾发挥了重要作用,并且在今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在某些地区仍将发挥重要的作用。2000年,中国工程院在关于我国水资源问题的战略研究中,提出了以需水管理为基础的水资源供需平衡战略,尽管我国提出建设节水型社会的目标,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目前,我国对需水管理的认识大大落后于实际需要。而对需水管理认识的落后,首先表现在对需水预测的失误。因为需水预测大大偏离实际,造成了水资源规划失去对需水管理的指导作用,甚至带来负面影响。把水资源作为一种稀缺的经济资源,对水资源的优化利用应着眼于现存的水资源供给,而不是自发的向新的供水能力投资以满足未来的水的需求。
2)由简单管理向复杂管理转变
水资源管理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到众多方面,如农业、水利、工业、矿业和行政部门等等。在南四湖的水资源管理中,各个部门是有利则争,无利则推,缺乏有效的沟通,使南四湖水资源开发利用短期化,持续发展思想很难贯穿到实际工作中去。未来的南四湖水资源管理,是站在可持续发展的高度管理水资源,是将水资源放在南四湖区域社会经济环境等大环境中去开发利用,所以,其管理是综合管理,如地上、地下、降水、污水、中水综合管理等,并且与经济结构、社会环境有机地结合起来。
3)推进流域管理和行政区域管理相接合的水资源管理体制
南四湖区域按流域管理和行政区域管理水资源相结合,是南四湖水资源管理的一个方向,其最大的特点是打破单纯的管理,走向以流域和行政区域为单元的综合统一管理轨道。水资源按流域形成自然体系,按流域和行政区域统一管理方可做到保护与合理配置相结合,使上下游依赖水资源的局面得以改变,以实现南四湖区域的水资源供需平衡。
4)实现计划经济水资源和市场经济水资源相结合的水资源管理模式
由于我们传统上的认识的偏差和制度的制约,南四湖区域水资源管理一直是按照计划经济模式设计和运行,阻碍了南四湖区域的水资源的发展。随着市场经济逐步建立,南四湖区域水资源管理机制必然向市场机制转变,但是由于水资源市场的特殊性,决定了不可能完全由市场来调解水资源,所以,未来的南四湖水资源管理模式必然向政府与市场相结合的模式转变。
南四湖是我市也是我省最大的淡水湖泊,是由微山湖、昭阳湖、独山湖、南阳湖组成,但由于微山湖湖面积比其它三湖较大,习惯上统称微山湖,位于山东省西南济宁市市,邻接山东省枣庄市、江苏省、徐州市,现属微山县管辖(滕州市滨湖镇亦管辖部分湖区)。全湖面积1266平方公里,南四湖属浅水富营养型源泊,自然资源丰富,盛产鱼、虾、苇、莲等多种水生动植物,是山东省最重要的淡水鱼业基地。沿湖工农业发达,工业以煤炭、电力为主;农业以种植小麦、玉米、水稻、大豆、棉花等粮油经济作物为主,是鲁西南的鱼米之乡。南四湖不仅对我市的经济的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在历史上也有着重要的战略地位,它是铁道游击队的故乡,并且在抗日战争时期上演了可歌可泣的故事。
鉴于南四湖的重要地位,在目前的状况下,如何对南四湖的水资源进行科学的行之有效的管理,如何综合运用行政法律、经济、技术和教育等手段,对南四湖水资源合理开发利用保护并进行各种调节,对南四湖区域的经济发展起着重大的作用。在水资源日益短缺的今天,南四湖区域水资源管理的目的就是提高水资源利用率和利用效率,使其发挥最大的社会、环境、经济效益。
南四湖区域水资源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1)工业用水缺乏有效的管理机制,导致水资源短缺与水资源浪费共存。现行的水资源管理机制,是一种非高效利用水资源的机制,由此造成水资源短缺与水资源浪费共存尴尬局面。众所周知,我国的工业水资源严重短缺,但与此形成明显对照的是水资源浪费极其惊人。南四湖周围聚集了大量的工矿企业,工业企业的生产用水和生活用水应当分别计量,主要用水车间和用水设备应当单独安装量水计量设施,按照“开源节流并重、节流优先、治污为本,把节约放在突出位置”的指导方针,实行依法节水、计划用水,严格执行用水管理目标责任制。并积极开展节水型企业创建活动。
2)农业用水水资源严重短缺,主要灌区的渠系利用系数只有0.4~0.6,即约有一半的水被浪费,应推广节水农业,治理支流流域污染,以保护南四湖的生态环境。多为南四湖开拓水源补给渠道,有效地治理污染,同时大力倡导节水农业,让南四湖为当地群众造福。
3)现行体制和政策难以形成有效的节水机制。现行的水资源管理体制存在的弊端,导致管理单位失去节水的积极性,如灌区没有法律地位,缺乏经营管理自主权。目前南四湖区域的水资源管理体制己经束缚生产力的发展,体制已经成为解决水资源短缺的一大障碍。目前济宁南四湖区域存在着多家并管的局面,上有淮委南四湖水利管理局,济宁市南四湖水利管理局,下有微山县水利局多重管理,导致权责不分,多家乱管的局面。因此,解决南四湖区域的水资源管理体制问题,必须从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和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战略高度,从深化体制改革,理顺生产关系的高度来调整旧的经济体制,和进行机构和体制的改革。对南四湖水资源管理体制的改革,我想用三句话高度概括:即职能转变是关键,权属管理是核心,体制理顺是保障。这个问题不从体制上根本解决,水资源的优化配置和调度、节约高效利用和保护都是一句空话。
4)过度超采,生态环境恶化,出现湖河干涸现象。群众吃水困难,湖内生物大量死亡。由于对地下水严重超采,导致一系列生态环境问题产生,甚至恶化。如在井罐区出现大面积地下漏斗区,漏斗的出现,引起地面沉降或裂缝,甚至导致海水入侵。特别是在南四湖遭遇百年不遇的特大干旱,湖河干涸,大批渔民、湖民失去生活来源;湖内生物物种也遭受严重破坏,湖区生态环境恶化,据初步估计,干旱给微山全县造成损失达20亿元以上。南四湖流域由于过量不合理使用,多年来不断断流,已经对相关地区产生重大生态环境影响。
南四湖水资源管理未来将出现的趋势:
1)由供水管理向需水管理转变
改变原来的供水模式,由原来的根据南四湖区域工农业用水需求,建立大中型水利工程来实现水资源供需平衡,它为缓解甚至彻底解决南四湖区域的水资源供需矛盾发挥了重要作用,并且在今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在某些地区仍将发挥重要的作用。2000年,中国工程院在关于我国水资源问题的战略研究中,提出了以需水管理为基础的水资源供需平衡战略,尽管我国提出建设节水型社会的目标,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目前,我国对需水管理的认识大大落后于实际需要。而对需水管理认识的落后,首先表现在对需水预测的失误。因为需水预测大大偏离实际,造成了水资源规划失去对需水管理的指导作用,甚至带来负面影响。把水资源作为一种稀缺的经济资源,对水资源的优化利用应着眼于现存的水资源供给,而不是自发的向新的供水能力投资以满足未来的水的需求。
2)由简单管理向复杂管理转变
水资源管理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到众多方面,如农业、水利、工业、矿业和行政部门等等。在南四湖的水资源管理中,各个部门是有利则争,无利则推,缺乏有效的沟通,使南四湖水资源开发利用短期化,持续发展思想很难贯穿到实际工作中去。未来的南四湖水资源管理,是站在可持续发展的高度管理水资源,是将水资源放在南四湖区域社会经济环境等大环境中去开发利用,所以,其管理是综合管理,如地上、地下、降水、污水、中水综合管理等,并且与经济结构、社会环境有机地结合起来。
3)推进流域管理和行政区域管理相接合的水资源管理体制
南四湖区域按流域管理和行政区域管理水资源相结合,是南四湖水资源管理的一个方向,其最大的特点是打破单纯的管理,走向以流域和行政区域为单元的综合统一管理轨道。水资源按流域形成自然体系,按流域和行政区域统一管理方可做到保护与合理配置相结合,使上下游依赖水资源的局面得以改变,以实现南四湖区域的水资源供需平衡。
4)实现计划经济水资源和市场经济水资源相结合的水资源管理模式
由于我们传统上的认识的偏差和制度的制约,南四湖区域水资源管理一直是按照计划经济模式设计和运行,阻碍了南四湖区域的水资源的发展。随着市场经济逐步建立,南四湖区域水资源管理机制必然向市场机制转变,但是由于水资源市场的特殊性,决定了不可能完全由市场来调解水资源,所以,未来的南四湖水资源管理模式必然向政府与市场相结合的模式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