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为了贯彻落实《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精神,顺应素质教育发展的形势,形成“变教室为学室,变教师为导师,变有效为高效”的新观念;以构建“自主学习”的课堂模式,努力践行“为不同层次的学生发展服务,让优秀者更优秀,让平凡者不平凡”的办学理念,我们要结合科学课的特点走出一条“自主学习”的高效教学道路。
自主学习 教学模式
一、传统教育观念下的教育存在诸多弊端
(一)教学观念的局限与偏差。传统教学是在“教师为中心”观念指导下的教学。忽视了学生作为“人”在教学中应有的地位和权利。其最终导致的结果是把丰富复杂的教学过程简括为特殊认识活动,且在教学过程中不尊重学生的思想感情、看不到学生的能动性和创造性。如把知识看成绝对真理,把学习简单看成是知识由外到内的输入过程,低估了学生已有的认知能力和知识经验,轻视学习者心理世界的丰富性和差异性等,使师生的生命力在教学中得不到充分发挥。
(二)教育过程中的缺陷
1、只重学不重用。传统教学强调学习系统的书本知识,但对于哪些知识用处大,哪些用处小,在什么条件下怎样用以及知识之间如何配合运用来解决实际问题等没有足够重视,结果在所难免地培养出了很多高分低能的学生。
2、只重结果不重过程。传统教学只重视学生掌握知识,不重视学生掌握获取知识的方法,教学在相当大程度上脱离了社会与人的发展的实际要求,结果学生只会呆读死记,思维和创新能力较差,更不懂超越教师和教材。重结论轻过程的教学排斥了学生的思考和个性,把教学过程庸俗化到无须智慧努力,只须听、讲和记忆就能掌握知识的那种程度,于是便有了掌握知识却不思考知识、诘问知识、评判知识、创新知识的“好学生”。这实际上是对学生智慧的扼杀和个性的摧残。
二、遵循建构主义理论,转变教学观念。
传统的教学观念是以学生为学习的载体,知识的容器,教师将自己知道的强加给学生,让他们去吸收去消化,其实是旧知识的再现,没有提高和发展,学生所掌握的知识和技能还是原来老师的基础,没有突破。这样桎梏了学生的发展,而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先驱皮亚杰把儿童看成是一个“独立的变量”,强调认识是一种主动、积极和不断建构的过程,儿童并不只是受教于成人,而且自己也独立进行学习。儿童是主动的学习者,真正的学习并不是由教师传授给儿童,而是出自儿童本身,要让儿童自发地、主动地进行学习。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主要观点总述起来大体有:第一,学习是一个积极主动的建构过程,学生不是被动地接受外在的信息,而是利用原有认知结构主动地和有选择地知觉外来信息,建构其意义。第二,强调知识学习是一个过程,必须突出学习者的主体作用。应更加关注学生的个性化特征,使其在知识学习中获得合理的个人经验并达到内化,从而使知识转变成意识和能力。第三,世界虽然是客观存在的,但人们对于世界的理解和赋予的意义是主观的;知识不可能仅由外部传授而获得,人们应以自己的经验背景为基础来建构现实和理解现实,从而形成知识,而且涉及大量非结构性的知识。
三、积极构建“自主学习”教学模式
(一)、教师备课深、广、巧
教师备课要从以往的“我要教什么,我要讲什么”转变成“学生学什么,学生需要什么”的观念上来。着重于把握学生的实际和心理特点让学生乐于参与,积极主动地去掌握知识。我们吸取柳林双语学校的经验结合我校的实际设计了“学案”。 “学案”的设计要从深、广、巧方面考虑,“深”就是要深挖课文的内容和内涵,使学生掌握知识的精髓;“广”就是教师在设计的问题和形式等方面要注重知识的整合要有历史的广度,教材给我们提供的只是一个范例,一个情景,背景知识和历史渊源更能体现知识的超市;“巧”就是知识的呈现和结论的获得要简洁、明了,不繁冗拖沓,要巧妙点化。
(二)上课是学生生命的狂欢
课堂上教师要把自己解放出来,也就是管住自己的嘴,少讲,没必要的、学生会的坚决不讲,把时间节省下来还给学生,给他们时间去思考、去探究、去讲解、去展示、去争吵地进行学习,变“满堂灌”为“让学生动起来”。学生可以在课堂上感觉到合作、和谐、展示的欢愉以及发现的惊喜。变“教室”为“学室”。教师的角色是参与者、帮助者、辅导者、设疑者、裁决者、倾听者、适时的点拨者等不同角色的转换,而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播者。
我们上课的流程是:自学——对学——组学——群学——展示——反馈——总结
即:学生对照课本先自学,然后完成问题,之后对学交流自己存在的疑惑,在进行小组学习进一步解决对学中留下的问题,最后群学也就是全班交流共性的问题,这样逐层逐级的学生展示和答疑解难使问题逐步在交流中得以解决。反馈是在展示完成后对学生掌握情况的一个了解和把握,通过反馈测试找出学生的问题和不足以及共性的问题再进行讲解和解决然后进行总结。
(三)课堂评价以学生的发展为宗旨
(1)课堂上教师讲解的时间不超过15分钟
(2)课堂组织形式以小组为单位进行编排:按2:2:2的比例分配,即两个优等生,两个中等生,两个学困生并结为对子,编号为1、2;3、4;5、6.
(3)课堂小组展示的内容:从声音、教态、讲解清晰度、拓展等方面进行,课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训练的侧重点适时变化,每项最高分5分,合计得分为该小组的展示得分。教师给小組计分,而小组长给组员在回答问题,课堂纪律等方面进行计分,一周总结一次,评选优秀小组和先进个人予以表彰和奖励。
(4)课堂反馈: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分层设计”练习题,将练习题分为三个档:优、良、合格。难度适宜,注重“双基”,适度提升,使不同层次的学生得以训练和提高。
(5)课后延伸:以开放性题目为主,重在培养学生的能力,如:办“科技小报”,“小制作,小发明,小创造”。开发学生的智力如比比谁在规定时间内用“七巧板”拼的图形最多等等。
历史的车轮在永不停息的向前滚动,教育的发展也是在不断的否定与肯定中逐步的完善,要想振兴民族,必须振兴教育,要想教育有成就,必须革新课堂,相信在我们“自主学习”的课堂探索中,学生会更加乐学、好学、爱学,真正的使课堂充满生机,让学生健康成长。
自主学习 教学模式
一、传统教育观念下的教育存在诸多弊端
(一)教学观念的局限与偏差。传统教学是在“教师为中心”观念指导下的教学。忽视了学生作为“人”在教学中应有的地位和权利。其最终导致的结果是把丰富复杂的教学过程简括为特殊认识活动,且在教学过程中不尊重学生的思想感情、看不到学生的能动性和创造性。如把知识看成绝对真理,把学习简单看成是知识由外到内的输入过程,低估了学生已有的认知能力和知识经验,轻视学习者心理世界的丰富性和差异性等,使师生的生命力在教学中得不到充分发挥。
(二)教育过程中的缺陷
1、只重学不重用。传统教学强调学习系统的书本知识,但对于哪些知识用处大,哪些用处小,在什么条件下怎样用以及知识之间如何配合运用来解决实际问题等没有足够重视,结果在所难免地培养出了很多高分低能的学生。
2、只重结果不重过程。传统教学只重视学生掌握知识,不重视学生掌握获取知识的方法,教学在相当大程度上脱离了社会与人的发展的实际要求,结果学生只会呆读死记,思维和创新能力较差,更不懂超越教师和教材。重结论轻过程的教学排斥了学生的思考和个性,把教学过程庸俗化到无须智慧努力,只须听、讲和记忆就能掌握知识的那种程度,于是便有了掌握知识却不思考知识、诘问知识、评判知识、创新知识的“好学生”。这实际上是对学生智慧的扼杀和个性的摧残。
二、遵循建构主义理论,转变教学观念。
传统的教学观念是以学生为学习的载体,知识的容器,教师将自己知道的强加给学生,让他们去吸收去消化,其实是旧知识的再现,没有提高和发展,学生所掌握的知识和技能还是原来老师的基础,没有突破。这样桎梏了学生的发展,而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先驱皮亚杰把儿童看成是一个“独立的变量”,强调认识是一种主动、积极和不断建构的过程,儿童并不只是受教于成人,而且自己也独立进行学习。儿童是主动的学习者,真正的学习并不是由教师传授给儿童,而是出自儿童本身,要让儿童自发地、主动地进行学习。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主要观点总述起来大体有:第一,学习是一个积极主动的建构过程,学生不是被动地接受外在的信息,而是利用原有认知结构主动地和有选择地知觉外来信息,建构其意义。第二,强调知识学习是一个过程,必须突出学习者的主体作用。应更加关注学生的个性化特征,使其在知识学习中获得合理的个人经验并达到内化,从而使知识转变成意识和能力。第三,世界虽然是客观存在的,但人们对于世界的理解和赋予的意义是主观的;知识不可能仅由外部传授而获得,人们应以自己的经验背景为基础来建构现实和理解现实,从而形成知识,而且涉及大量非结构性的知识。
三、积极构建“自主学习”教学模式
(一)、教师备课深、广、巧
教师备课要从以往的“我要教什么,我要讲什么”转变成“学生学什么,学生需要什么”的观念上来。着重于把握学生的实际和心理特点让学生乐于参与,积极主动地去掌握知识。我们吸取柳林双语学校的经验结合我校的实际设计了“学案”。 “学案”的设计要从深、广、巧方面考虑,“深”就是要深挖课文的内容和内涵,使学生掌握知识的精髓;“广”就是教师在设计的问题和形式等方面要注重知识的整合要有历史的广度,教材给我们提供的只是一个范例,一个情景,背景知识和历史渊源更能体现知识的超市;“巧”就是知识的呈现和结论的获得要简洁、明了,不繁冗拖沓,要巧妙点化。
(二)上课是学生生命的狂欢
课堂上教师要把自己解放出来,也就是管住自己的嘴,少讲,没必要的、学生会的坚决不讲,把时间节省下来还给学生,给他们时间去思考、去探究、去讲解、去展示、去争吵地进行学习,变“满堂灌”为“让学生动起来”。学生可以在课堂上感觉到合作、和谐、展示的欢愉以及发现的惊喜。变“教室”为“学室”。教师的角色是参与者、帮助者、辅导者、设疑者、裁决者、倾听者、适时的点拨者等不同角色的转换,而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播者。
我们上课的流程是:自学——对学——组学——群学——展示——反馈——总结
即:学生对照课本先自学,然后完成问题,之后对学交流自己存在的疑惑,在进行小组学习进一步解决对学中留下的问题,最后群学也就是全班交流共性的问题,这样逐层逐级的学生展示和答疑解难使问题逐步在交流中得以解决。反馈是在展示完成后对学生掌握情况的一个了解和把握,通过反馈测试找出学生的问题和不足以及共性的问题再进行讲解和解决然后进行总结。
(三)课堂评价以学生的发展为宗旨
(1)课堂上教师讲解的时间不超过15分钟
(2)课堂组织形式以小组为单位进行编排:按2:2:2的比例分配,即两个优等生,两个中等生,两个学困生并结为对子,编号为1、2;3、4;5、6.
(3)课堂小组展示的内容:从声音、教态、讲解清晰度、拓展等方面进行,课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训练的侧重点适时变化,每项最高分5分,合计得分为该小组的展示得分。教师给小組计分,而小组长给组员在回答问题,课堂纪律等方面进行计分,一周总结一次,评选优秀小组和先进个人予以表彰和奖励。
(4)课堂反馈: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分层设计”练习题,将练习题分为三个档:优、良、合格。难度适宜,注重“双基”,适度提升,使不同层次的学生得以训练和提高。
(5)课后延伸:以开放性题目为主,重在培养学生的能力,如:办“科技小报”,“小制作,小发明,小创造”。开发学生的智力如比比谁在规定时间内用“七巧板”拼的图形最多等等。
历史的车轮在永不停息的向前滚动,教育的发展也是在不断的否定与肯定中逐步的完善,要想振兴民族,必须振兴教育,要想教育有成就,必须革新课堂,相信在我们“自主学习”的课堂探索中,学生会更加乐学、好学、爱学,真正的使课堂充满生机,让学生健康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