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特别推荐
莱纳·玛丽亚·里尔克(Rainer Maria Rilke),奥地利诗人,1875年12月4日出生于布拉格。
母亲给他起名René有“天生”(Re Born)之意,也是为了纪念早夭的女儿。一直到6岁被母亲当作女孩来教育,留长卷发、穿女式洋装以及提供布制玩偶作为玩具。这也成为了他日后创作中的一个重要主题(《杜伊诺哀歌》第四首哀歌〈玩偶〉等作品都有提及)。
1895年先就读于布拉格大学,后于1896年转往慕尼黑大学,主修哲学、文学和艺术史。1897年,在慕尼黑遇到了已婚的露·安德烈斯·莎乐美(Lou Andreas-Salomé),两人的暧昧关系持续到1900年。莎乐美对里尔克帮助和提点颇多。(相关出版物有莎乐美的《莱纳·玛丽亚·里尔克:与里尔克一起游俄罗斯》、《我想对你说,亲爱的》)。
1900年后,与罗丹、托尔斯泰等文艺类大师相识,并完成专题论文《罗丹论》。也在这一时期达到创作的蜕变和高峰。他的早期创作具有鲜明的布拉格地方色彩和波希米亚民歌风味,但内容偏重神秘、梦幻与哀伤。欧洲旅行之后,他改变了早期偏重主观抒情的浪漫风格,写作以直觉形象象征人生和表现自己思想感情的“咏物诗”,对资本主义的“异化”现象表示抗议,对人类平等互爱提出乌托邦式的憧憬,思想也更趋悲观。其诗歌尽管充满孤独痛苦情绪和悲观虚无思想,但艺术造诣很高。
1926年12月29日,里尔克因病逝世。1927年1月,葬于瓦莱西边的小镇Visp。墓志铭:
Rose,oh reiner Widerspruch,Lust,
Niemandes Schlaf zu sein unter soviel
Lidern.
罗丹论
译者:梁宗岱
出版社:中央编译
出版日期:2006年12月
罗丹被视为自米盖朗基罗以来西方最伟大的雕刻家,有关他的书籍如恒河沙数,这本《罗丹论》别具个性。里尔克不仅详尽地看过罗丹的完成或未完成的作品,而且有机会亲近大师,实地观察他的工作,深入交谈,所以剖析罗丹作品时能人所不能,深刻地揭示作品和作者的有机关系,披露作品包含的深沉精神力量。
这一版本另收录小说《听石头的人》,新增罗丹作品图录。
里尔克散文
译者:叶廷芳
出版社:人民文学
出版日期:2008年8月
里尔克的散文大体上可归纳为三类,即艺术评论、书简(特别是致女友们的书简)以及幽默随笔。
虽然是散文,他的创作态度并不亚于诗歌。他的评论文章也都是散文体的论说,不仅没有纯理论术语的障碍,而且具有诗人特有的生动文采,色泽绚丽,而且时有卓见。他的书简是他的生命燃烧的重要结晶,也是他的人格魅力的集中体现,从中可以看出诗人为友的赤诚,为爱的真挚。他的随笔既是他的思想火花的迸发,也不乏对见闻的感言,或是经过构思写成的小品。
杜伊诺哀歌
译者:刘皓明
出版社:辽宁教育
出版日期:2005年1月
我们是尘世上的这些变形者,我们完全的存在,我们在爱情上的飞跃和沉沦,全都使我们胜任这项任务。
在《杜伊诺哀歌》里,里尔克追问的是存在(包含苦难、死亡、爱欲、不朽)的问题,人类的困局及其提升超越之道,由闭塞的世界导向开放世界之过程。然而却不是在基督教意义上的,而是在一个纯粹是尘世的意识中,我们是尘世上的变形者,我们在爱情上的飞跃和沉沦,忍受着并且充满激情地刻印在我们心中,以使其精髓在我们身上“无形地”复活。由于德语语言的高度曲折难度,再加上里尔克又把德语建立在其曲折型态上的强大和精微的表现力几乎发挥到极致,形成里尔克个人后期一种极其独特的既精确又晦涩的风格。
三诗人书简:诗与思文丛
作者:里尔克 帕斯捷尔纳克 茨维塔耶娃
译者:刘文飞
出版社:中央编译
出版日期:1999年1月
三位伟大的诗人,一段揪心的爱情故事。他们在孤独中肝胆相照,互诉情怀。真诚的书信,不仅让我们了解了诗歌史上的一段珍闻,更使我们得以窥见三位大诗人心灵的一隅。他们视诗为生命,视写诗为生命能量的释放、生命价值的实现,更是为人格魅力的体现。这些书信,完整地记录了三位大诗人对诗歌与艺术,对爱情与生活的信念和探索。
给青年诗人的信
译者:冯至
出版社:上海译文
出版日期:2011年2月
《给青年诗人的信》辑录里尔克在1903至1908年间写给渴望成为诗人的青年卡卜斯的十封信。这些信是里尔克对创作的思考,更是对艰难、寂寞、爱等人生问题的解答,是给予青年人的真正的精神指导。
“寂寞在生长;它的生长是痛苦的,像是男孩的发育,是悲哀的,像是春的开始。你不要为此而迷惑。我们最需要却只是:寂寞,广大的内心的寂寞。‘走向内心’,长期不遇一人——这我们必须能够做到。”
“爱,很好;因为爱是艰难的。以人去爱人:这也许是给与我们的最艰难、最重大的事,是最后的实验与考试,是最高的工作,别的工作都不过是为此而做的准备。”
马尔特手记
译者:曹元勇
出版社:上海译文
出版日期:2011年7月
《马尔特手记》为里尔克创作生涯中的第一个高峰,它叙述一个出生没落贵族、性情孤僻敏感的丹麦青年诗人的回忆与自白,某种程度上是作者自身的写照。
小说由71个没有连续情节,由不讲时间顺序的笔记体断片构成,因为共同的主题——爱、孤独、恐惧、疾病、死亡、上帝、创造等,集中表达了作者终生关注的各种精神问题,在精神暗流上构成了一个特殊的有机整体,被誉为现代存在主义最重要的先驱作品之一。
莱纳·玛丽亚·里尔克(Rainer Maria Rilke),奥地利诗人,1875年12月4日出生于布拉格。
母亲给他起名René有“天生”(Re Born)之意,也是为了纪念早夭的女儿。一直到6岁被母亲当作女孩来教育,留长卷发、穿女式洋装以及提供布制玩偶作为玩具。这也成为了他日后创作中的一个重要主题(《杜伊诺哀歌》第四首哀歌〈玩偶〉等作品都有提及)。
1895年先就读于布拉格大学,后于1896年转往慕尼黑大学,主修哲学、文学和艺术史。1897年,在慕尼黑遇到了已婚的露·安德烈斯·莎乐美(Lou Andreas-Salomé),两人的暧昧关系持续到1900年。莎乐美对里尔克帮助和提点颇多。(相关出版物有莎乐美的《莱纳·玛丽亚·里尔克:与里尔克一起游俄罗斯》、《我想对你说,亲爱的》)。
1900年后,与罗丹、托尔斯泰等文艺类大师相识,并完成专题论文《罗丹论》。也在这一时期达到创作的蜕变和高峰。他的早期创作具有鲜明的布拉格地方色彩和波希米亚民歌风味,但内容偏重神秘、梦幻与哀伤。欧洲旅行之后,他改变了早期偏重主观抒情的浪漫风格,写作以直觉形象象征人生和表现自己思想感情的“咏物诗”,对资本主义的“异化”现象表示抗议,对人类平等互爱提出乌托邦式的憧憬,思想也更趋悲观。其诗歌尽管充满孤独痛苦情绪和悲观虚无思想,但艺术造诣很高。
1926年12月29日,里尔克因病逝世。1927年1月,葬于瓦莱西边的小镇Visp。墓志铭:
Rose,oh reiner Widerspruch,Lust,
Niemandes Schlaf zu sein unter soviel
Lidern.
罗丹论
译者:梁宗岱
出版社:中央编译
出版日期:2006年12月
罗丹被视为自米盖朗基罗以来西方最伟大的雕刻家,有关他的书籍如恒河沙数,这本《罗丹论》别具个性。里尔克不仅详尽地看过罗丹的完成或未完成的作品,而且有机会亲近大师,实地观察他的工作,深入交谈,所以剖析罗丹作品时能人所不能,深刻地揭示作品和作者的有机关系,披露作品包含的深沉精神力量。
这一版本另收录小说《听石头的人》,新增罗丹作品图录。
里尔克散文
译者:叶廷芳
出版社:人民文学
出版日期:2008年8月
里尔克的散文大体上可归纳为三类,即艺术评论、书简(特别是致女友们的书简)以及幽默随笔。
虽然是散文,他的创作态度并不亚于诗歌。他的评论文章也都是散文体的论说,不仅没有纯理论术语的障碍,而且具有诗人特有的生动文采,色泽绚丽,而且时有卓见。他的书简是他的生命燃烧的重要结晶,也是他的人格魅力的集中体现,从中可以看出诗人为友的赤诚,为爱的真挚。他的随笔既是他的思想火花的迸发,也不乏对见闻的感言,或是经过构思写成的小品。
杜伊诺哀歌
译者:刘皓明
出版社:辽宁教育
出版日期:2005年1月
我们是尘世上的这些变形者,我们完全的存在,我们在爱情上的飞跃和沉沦,全都使我们胜任这项任务。
在《杜伊诺哀歌》里,里尔克追问的是存在(包含苦难、死亡、爱欲、不朽)的问题,人类的困局及其提升超越之道,由闭塞的世界导向开放世界之过程。然而却不是在基督教意义上的,而是在一个纯粹是尘世的意识中,我们是尘世上的变形者,我们在爱情上的飞跃和沉沦,忍受着并且充满激情地刻印在我们心中,以使其精髓在我们身上“无形地”复活。由于德语语言的高度曲折难度,再加上里尔克又把德语建立在其曲折型态上的强大和精微的表现力几乎发挥到极致,形成里尔克个人后期一种极其独特的既精确又晦涩的风格。
三诗人书简:诗与思文丛
作者:里尔克 帕斯捷尔纳克 茨维塔耶娃
译者:刘文飞
出版社:中央编译
出版日期:1999年1月
三位伟大的诗人,一段揪心的爱情故事。他们在孤独中肝胆相照,互诉情怀。真诚的书信,不仅让我们了解了诗歌史上的一段珍闻,更使我们得以窥见三位大诗人心灵的一隅。他们视诗为生命,视写诗为生命能量的释放、生命价值的实现,更是为人格魅力的体现。这些书信,完整地记录了三位大诗人对诗歌与艺术,对爱情与生活的信念和探索。
给青年诗人的信
译者:冯至
出版社:上海译文
出版日期:2011年2月
《给青年诗人的信》辑录里尔克在1903至1908年间写给渴望成为诗人的青年卡卜斯的十封信。这些信是里尔克对创作的思考,更是对艰难、寂寞、爱等人生问题的解答,是给予青年人的真正的精神指导。
“寂寞在生长;它的生长是痛苦的,像是男孩的发育,是悲哀的,像是春的开始。你不要为此而迷惑。我们最需要却只是:寂寞,广大的内心的寂寞。‘走向内心’,长期不遇一人——这我们必须能够做到。”
“爱,很好;因为爱是艰难的。以人去爱人:这也许是给与我们的最艰难、最重大的事,是最后的实验与考试,是最高的工作,别的工作都不过是为此而做的准备。”
马尔特手记
译者:曹元勇
出版社:上海译文
出版日期:2011年7月
《马尔特手记》为里尔克创作生涯中的第一个高峰,它叙述一个出生没落贵族、性情孤僻敏感的丹麦青年诗人的回忆与自白,某种程度上是作者自身的写照。
小说由71个没有连续情节,由不讲时间顺序的笔记体断片构成,因为共同的主题——爱、孤独、恐惧、疾病、死亡、上帝、创造等,集中表达了作者终生关注的各种精神问题,在精神暗流上构成了一个特殊的有机整体,被誉为现代存在主义最重要的先驱作品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