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到2008年,乳源瑶族自治县正好诞生45周年。
45载弹指已逝。这45年,是乳源从封闭步入开放,从落后迈向进步,从贫穷走向富裕的45年,也是乳源实施民族区域自治与坚持以科学发展现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45年。
45年来,乳源立足自身资源优势,大力实施“工业立县、农业稳县、旅游旺县、科教兴县,绿色乳源”的发展战略,突出抓好工业建设、绿色农业、旅游开发等重点工作,逐步走出了一条符合实际、富有特色的科学发展之路,为欠发达地区和少数民族地区落实科学发展现探索了新路子,创造了被经济界誉为“乳源现象”的发展奇迹。
梁健指出,乳源将以“乳源制造’推进特色崛起,以东阳光公司为龙头,做大做强铝箔、氯碱化工两大产业集群,加快配套上下游产业链,打造全国最大的铝箔电子元器件产业基地,广东省最大的氯碱化工基地,壮大工业经济总量。到2010年,实现铝箔、氯碱化工两大产业集群产值超100亿元;同时,积极谋划承接产业转移,实施“一区多园”战略,整合经济开发区以及其他工业园区的资源,构建“铝箔电子产业聚集区、化工产业聚集区、轻工业加工区和物流贸易区”等四大工业区,大力培养经济增长点。他还热情地呼吁,欢迎各地的企业家积极投资乳源,参与发展铝箔上下游产业和氯碱产品的下游产业,推动铝箔、氯碱化工两大生产基地的建设,做大做强产业集群。
任何时候走进乳源,你都会被这里如画的美景所陶醉,都会被这里独特的瑶家风情所吸引;任何时候走近县委书记梁健,你都会被他那火一样的热情所感染,都会为他坚定的信念而折服。
当你了解乳源和梁健的时候,你就会理解,为什么这里会充满勃勃生机,为什么这里的经济发展速度会如此之快。《韶关日报》曾经报道说,多年来,该县经济持续以两位数的增长速度快速发展,成为目前全市经济发展势头最好、发展潜力最大、发展后劲最足的县。
乳源能取得这样的成绩实属不易,因为他们很多年以来都被外界称之为“农业弱县,工业小县,财政穷县”。
2008年的初冬时节,我们走进了这里,走进了瑶家,走近了梁健,切身感受到了乳源精神和乳源奇迹。
“乳源现象”之一——走绿色发展之路
作为县委书记,梁健被誉为一只带领瑶乡矫健飞翔的领头雁。谈起乳源的发展,他说,我们发展经济,首先要转变观念,因地制宜。一是不要总拿‘老少边穷’当借口,不要总盯着‘难兄难弟’夸成绩。二是要结合本地实际,因地制宜的制定发展战略。乳源不仅因独特的瑶族风情为人所称道,而且在生态、水电、旅游等方面具有众多优势。在发展中,我们抓住特色不放,以特见长,以特取胜。“生态招商、绿色生态农业、生态旅游业”使乳源把生态和经济发展融合一体。
梁健深有感触地说,在发展进程中,我们紧紧抓住把培训和配置人力资源作为缩小区域发展差距、把提高城市和产业的集聚度作为加快发展的两个关键,围绕争当全国少数民族地区实践科学发展观排头兵这一目标,大力实施工业立县、农业稳县、旅游旺县、科教兴县、绿色乳源等五大战略,积极建设东阳光铝箔、化工产业、绿色食品生产加工、大南岭生态旅游休闲等三大基地,加快实现由工业立县向工业强县转变、旅游大县向旅游强县转变、绿色名县向绿色强县转变、文化特色县向文化强县转变等四大转变。
经过艰苦的努力,乳源获得了很多的美称,如“世界过山瑶之乡”、“世界红豆杉之乡’、全国首个“绿色食品示范县”,“全国绿化模范县”、“全国绿色食品原料(笋竹)标准化生产基地”、“广东绿色名县”、韶关市唯一的“广东省旅游强县”、“中国农村水电之乡”、“全国最大的铝箔生产基地”等。在这一系列荣誉称号中,梁健很看重全国“绿色食品示范县”和“全国绿化模范县”这两块牌子,因为这是他们发展特色经济的真实写照。
——八大绿色基地遍布各镇
一直以来,乳源为农业发展缺乏后劲而苦恼。经过多年的探索,决策者们意识到:山区农业产业化的形成与发展必须与国际潮流接轨,必须要有其与众不同的特色品牌,以快速跳出分散经营的小农生产模式,走一条集产、供、销于一体的农业产业化之路。
乳源全县森林覆盖率达到75.6%以上,物种丰富,兼具南北气候优势,非常适宜发展农业特色经济。更重要的是,2002年6月,农业部绿色食品定点监测中心(湛江)检测表明,乳源水、土、气条件非常优越,没有任何污染源,达到了国际有机食品生产的产地环境要求,堪称一方净土。
近年来,乳源积极创建全国绿色食品示范县,大力抓好生态休闲观光农业和绿色食品生产基地建设,目前已建成八大绿色食品生产基地,遍布全县9个镇,总面积11.9万亩,年产值1.85亿元,每天出口到日本、香港等国家和地区的绿色食品30多吨,成为广东绿色蔬菜出口单项冠军;16个农业产品获得国家绿色食品的标志认证,是广东省目前绿色食品品牌最多的县。2008年,乳源成功获得了“全国绿色食品示范县”称号,打造了山区绿色农业品牌,走出了绿色强农、特色增收之路。
——过硬的品质突破“绿色壁垒”
为打响“绿色食品”这块品牌,乳源对农产品生产实施了严格的质量控制。2002年,大布镇为使荷兰豆顺利打入日本市场,在生产过程中严格对农民实行“统一造册登记、统一培训、统一供药、统一管理、优先销售”的管理模式,全面清整化肥农药的使用,农技人员在田头、市场加强残留农药检测监督,实现对农产品从田头到餐桌的全程监控,确保产品安全。过硬的品质使大布荷兰豆在2002年底便冲破了以苛刻著称的日本“绿色壁垒”,荷兰豆收购价达到了6元1公斤,是全省其它地方的荷兰豆收购价的3倍。目前,大布全镇户均种植荷兰豆2.2亩,户均增收1650元。
大峡谷牌还原笋、银源牌三角鲂、银鱼分别被评为广东省名牌产品。目前,乳源玫瑰茄产品“绿色食品标志”认证申报又已交中国绿色食品发展中心审核。
——龙头企业有了用武之地
绿色食品示范县的创建,使农业龙头企业找到了用武之地。自2002年以来,乳源农业招商逐年攀高,共达6000万元,引进龙头企业达8家。其中龙头企业乳源绿色食品公司去年通过项目基地建设,辐射带动农户2800多户,其中紧密型占80%以上,农户户均增收2088元。据统计,去年乳源全县通过绿色食品生产基地辐射带动了10642家农户,户均增收2032元。
面对绿色食品发展的蓬勃势头,乳源正采取多种措施,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大力培育农业龙头企业,提高农业综合能力和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全力推进以乳桂公路沿线为重点的生态观光农业产业带发展,发挥气候优势,争取作为珠三角花卉市场的种植催化基地。
作为全国首个绿色食品示范县和广东省获绿色食品认证最多的县,乳源将进一步发挥绿色屏障的优势,扩大绿色食品规模,形成基地化生产,标准化种植,产业化经营。到2010年,达到l5万亩绿色农业基地面积。
“乳源现象”之二——“一个企业带活一个山区县”
所谓“双转移”,是广东创造性地提出的产业转移和劳动力转移的统称。对此,梁健自豪地告诉记者,其实对地处粤北山区的乳源而言,早在十年前就开始了成功的探索。
——贫困山区孕育的东阳光奇迹
东阳光公司自1998年扎根贫困县乳源以来,短短几年时间,创造了一个个发展的奇迹,如今的东阳光,凭借与国内著名科研机构的合作,不仅在关键技术和共性技术领域形成了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平台,而且多个产品产量稳居全国前列,其中磁性材料、电解电容器生产已进入全国前三名;下辖的精箔、化成箔、亲水箔、磁性材料、电容器等9家企业,拥有60多条自动化生产线,中高压化成箔产品占全国市场份额的80%以上,是全国最大的化成箔生产基地;亲水箔产量占国内市场份额的40%,成为美的、长虹、格力、科龙、松下、LG等著名空调机厂空调散热器主要材料供应商。
论及自身的迅速崛起,东阳光的管理者无不称赞乳源精心营造的良好投资环境和精细贴身的“保姆式”服务。
1998年4月中旬,东阳光公司董事长张中能一行来到了乳源。乳源县的决策者们立即对东阳光提出的水、电、土地等一系列问题都作了明确的答复,快捷的办事效率,开放的思想观念、服务招商的诚意,深深地打动了东阳光。
接下来,在23天时间内,乳源就为东阳光办好了一切经营手续。5月份,东阳光在乳源打下第一根桩基,第一期投资2.35亿元的化成箔生产基地在侯公渡镇破土动工。
在当时年财政收入仅1000多万元的情况下,乳源举债1500万元改造了变电站,扩建了自来水厂,并把线路、管道架设到工厂围墙边,确保了工程的顺利进行。
1999年1月,仅用6个月时间,乳源东阳光化成箔厂建成投产,当年实现销售收入近2亿元。
10年来,东阳光以化成箔的发展为契机,先后开发了空调器用亲水箔、真空镀膜、电容器、磁性材料、光箔、机械设备等八大系列产品,产值以平均每年80%的速度增长,企业从当初占地不足百亩的工厂发展成为今天占地达5000亩、有员工近5000余人的高科技工业园区。2008年,公司销售收入增加到40多亿元,出口创汇6000万美元。
在东阳光10年来的生产经营中,乳源给予了大力扶持。“围墙内”的事企业来办,“围墙外”的事县里来办,因而东阳光能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在县财政并不宽裕的情况下,乳源每年拿出数百万元用于支持企业的技术创新和技术改造。
小河有水大河满。由于东阳光的强力带动,2002年,在全省16个山区特困县中,乳源率先实现了工业产值超农业产值,产业格局出现了历史性的飞跃;东阳光近5000余员工中,有乳源本地职工4000余人。
2003年7月中旬,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省委书记张德江视察东阳光,他感叹乳源作为贫困县,居然引进了这样的一个大民营投资项目,创造了山区发展的奇迹。黄华华省长则指出:乳源东阳光的发展,是“一个企业带活一个山区县”的典型。
——打造两个最大生产基地
谈到广东省委,省政府出台的“双转移”配套政策,梁健很兴奋,他说,这些政策为乳源加快发展提供了历史性机遇。
目前,乳源铝箔、电子元器件产业基地已聚集多家较大规模企业,产品主要包括铝箔、电解电容器、微型马达、磁性材料等十几种电子产品,年产值达50多亿元;氯碱化工基地内的电化厂、氯化石蜡、双氧水、PVC等项目正在加快建设。梁健指出,乳源将以“乳源制造’推进特色崛起,以东阳光公司为龙头,做大做强铝箔、氯碱化工两大产业集群,加快配套上下游产业链,打造全国最大的铝箔电子元器件产业基地,广东省最大的氯碱化工基地,壮大工业经济总量。到2010年,实现铝箔、氯碱化工两大产业集群产值超100亿元;同时,积极谋划承接产业转移,实施“一区多园”战略,整合经济开发区以及其他工业园区的资源,构建“铝箔电子产业聚集区、化工产业聚集区、轻工业加工区和物流贸易区”等四大工业区,大力培养经济增长点。他还热情地呼吁,欢迎各地的企业家积极投资乳源,参与发展铝箔上下游产业和氯碱产品的下游产业,推动铝箔、氯碱化工两大生产基地的建设,做大做强产业集群。
2006年以来,从东莞、广州、佛山、南海等珠三角发达地区转到乳源的企业有30多家,总投资60多亿元。全部投产后,年产值可达100亿元,这将对乳源经济社会发展、争当全国少数民族地区实践科学发展观排头兵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2007年,乳源先后与珠海市区、中山三乡镇签订了共建产业转移工业园协议书,加快落实产业转移园区建设,加大招商引资力度,争取用三年时间建设面积达6800多亩的产业转移工业园,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
2008年,乳源致力于加大投入推进工业园区建设,加快了化工基地和省级经济开发区的水、电、路等基础设施建设,增加了建设用地的储备。完成东阳光上市公司总部迁址该县的工作,加快了以东阳光公司为龙头的一批工业项目增资扩产。实现工业总产值53.9亿元,实际利用外资853万美元,外贸出口6587万美元。招商引资取得了新进展,全年共引进项目32个,合同资金26亿元,同比增长15%,其中外资项目10个,合同资金1113万美元,同比增长18%,增强了工业发展后劲。
针对农村劳动力的转移,梁健说,乳源采取“以培训促进就业,以就业带动培训”的思路来开展工作。几年来先后开展“农村百万青年技能培训工程”、“创业培训”、“农民工提升技能培训”、“春风送暖”、“春季招聘会”、“农村贫困家庭智力扶贫”等系列活动,每年培训农村青年5000名,转移就业3500名。至2007年12月底,已转移劳动力4.15万人,占农村劳动力总量的44.47%。已转移就业的外出务工人员,每年收入共约5亿元,有力地支援了家乡的农业经济发展,大大地提高了农民的经济收入。
有耕耘就有收获。梁健告诉记者,截止到2008年,乳源人均GDP接近2000美元,全县共引进外资、民营项目180多个,总投资70多亿元,地区生产总值28.5亿元,年均以两位数增长。
——小水电撑起山区大工业
水资源丰富,莫过瑶山。境内河溪遍布,峡谷众多,河流多发源于西北中部山地,河床落差大,水力资源极其丰富。上世纪八十年代初,乳源县委、县政府打开山门,确定了走工业立县的道路,依托得天独厚的水能优势,大打“水电牌”,以发展小水电带动县镇工业,以多元发展、股份制经营等多种形式,推行“谁投资、谁所有、谁管理、谁受益”等一系列开发政策,形成“以林蓄水、以水发电、以电养林”的发展格局,培植水电龙头,探索出一条贫困山区脱贫奔小康的道路。
为把分散的小水电集合起来形成规模效应,1999年12月,乳源成立了广东银源水电股份有限公司,集小水电开发、生产、销售于一体,兼营自来水生产供应、观光旅游,并在2005年12月改制成立乳源瑶族自治县银源水电有限责任公司,总资产近3亿元,年产值6000多万元,上缴税利3000多万元,是县属国有经济的支柱产业,如今企业已在筹措上市。
充足的水力资源和低廉、优惠的电价,为企业大举进驻乳源提供了有力的保障,成为招商引资的王牌和壮大县域经济的助推器。
“乳源现象”之三——“世界过山瑶之乡”
在乳源县20多万人口中,瑶族就有2.4万,这为他们打造绿色旅游品牌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梁健认为,要打造旅游品牌,仅靠自然风光是不行的,还必须完善旅游景区建设,挖掘深厚的人文底蕴。2008年,乳源以创建广东省旅游强县为重要抓手,努力打造精品景区、景点,全力改造城市旅游基础设施条件,不断提高旅游服务水平。通过“创强”,加快了旅游景区项目建设,必背瑶寨核心景区、天景山仙人桥风景区、红豆杉公园等相继开业;开通了县内主要景区的旅游专线车和公交车,形成了以县城为中心的县内90分钟旅游交通圈;完善道路、标识、接待设施等基础建设;提升了市民素质,营造了全县人民关心旅游、支持旅游发展的良好社会氛围,旅游经济在第三产业和县域经济比重中不断上升。全年接待游客116万人次,旅游收入5.2亿元,分别增长14.1%和20.6%。乳源正在成为环境优美、人与自然和谐的生态休闲旅游度假胜地。
——探寻古老瑶族的历史渊源
一曲盘王歌,一幅过山榜,讲述的是瑶族千年的迁徒史。因战乱、压迫、天灾和疫病等原因,瑶人远离故地,迁徙星散他乡,甚至远涉美国、泰国、法国、缅甸、越南、老挝等地。
乳源瑶族是中国四大瑶族支系——“过山瑶”的一支,自称“勉”。必背瑶寨是乳源瑶族的主要聚居地之一,居住着6000多名瑶族同胞,瑶族文化深远厚重,民俗风情淳朴自然;同时,这里也是美国、泰国、法国、缅甸、越南、老挝等国家和地区瑶族的祖居地,被誉称为“世界过山瑶之乡”。2008年,必背瑶寨荣获“2008年全国民族文化旅游新兴十大品牌”称号,是广东省唯一入选的景区。
2008年11月8日至9日,乳源瑶族自治县隆重举行45周年县庆盛会。活动中,他们首次举办了“世界(勉)瑶文化学术研讨会”,云集国内外知名专家学者,打响了“世界过山瑶之乡——中国·乳源”品牌。
——反面刺绣超世界纪录
在此次县庆活动中,最引人注目的是瑶族的反面刺绣“瑶岭长歌”。2007年11月22日,在乳源“十月朝”风情旅游文化节开幕当天,正式启动了“瑶岭长歌——过山瑶历史文化百米刺绣长卷”工程。该工程是以长100米,宽1米,中间无缝接的长卷刺绣作品来展示乳源过山瑶的历史起源、迁徙游耕、传统故事、山川风光及现代发展变化等内容的一部史诗瑶族风情巨作。历时一年,在乳源瑶族自治县成立45周年庆典上完成最后一绣。它是目前世界最长的瑶族反面刺绣作品。反面刺绣在2007年被列入广东省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成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目前正在申报国家级非物质遗产。
——广东最美的大峡谷
说到乳源旅游的自然资源,梁健非常自豪。
乳源境内山水风光旖旎,人文风情独特,这里有充满浓郁瑶族民俗风情古韵的必背瑶寨、世界上最古老的植物活化石——十万株野生南方红豆杉、“广东最美的峡谷”——广东大峡谷、广东最高峰石坑崆、原始森林保留最完整的南岭国家森林公园、千年古刹农禅并修的云门禅寺、神秘莫测蔚為奇观的“地下森林”中华第一洞通天箩、喀斯特地貌奇观仙人桥、青少年动植物科普教育基地天井山森林公园、广东第二大淡水湖南水湖、亚洲最大鸵鸟养殖基地鸵鸟寨、连接海陆丝绸之路的千年古道西京路、巧夺天工的彩石等等。
广东大峡谷位於乳源瑶族自治县西南部,形成於距今一亿三千万年前的喜马拉雅造山运动。大峡谷平地下凹,落差300多米,长达15公里,谷中有落差220多米的飞瀑流泉和奇峰怪石,珍稀动植物林林种种。有被誉为“水中大熊猫”的桃花水母,有始见於恐龙时代的桫椤、苏铁蕨和短尾猴等,地质学家称之为凹陷的原始森林。谷面一马平川,是数十公顷的自然生态保护区。2005年“寻找广东最美丽的地方”活动评选广东大峡谷为“广东最美丽的峡谷”;2007年广东国际旅游文化节暨泛珠三角旅游推介大会,评选广东大峡谷为“广东自驾游十大最优景点”,并被评为最受外国人欢迎的广东十大景观之一。
漫漫瑶山路,悠悠瑶家情。如今的瑶山每天都在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山更青了,水更秀了,瑶寨也更美了。蓝天碧水之间,群山掩映之中,—座座别致的吊脚楼依山而筑,静静地诉说着瑶山人与自然的和谐之美。党和国家领导人贾庆林、李长春、回良玉、张德江以及广东省委书记汪洋都亲莅乳源视察,并对乳源的工作给予了充分的肯定和评价。
谈到乳源的未来发展之路,梁健也深思熟虑:当前,我们面临着项目、资金、技术、人才、用地等诸多“瓶颈”。要克服这些困难,解决这些问题,跨越这些障碍,我们必须靠改革创新,必须化挑战为机遇,变压力为动力,化危抢机,把解放思想和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的成果转化为推动发展的强大动力,在改进思维方式、工作思路、工作方式方法等方面不断解放思想。一是要紧紧把握好“双转移”机遇,强化以产业链招商推进产业集聚,加快东阳光铝箔、化工基地建设,提高产业的竞争力和带动力。集中人力、物力、财力,优先完善工业园区的基础设施建设,夯实工业发展的基础。加强人力资源培训和配置,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引导农村富余劳动力加快转移就业,促进农村劳动力优化配置。二是要加快发展旅游经济。以2009年“中国生态旅游年”为契机,积极开展以创建4A级景区、塑造“世界过山瑶之乡”形象为重点的品牌创建活动,提升旅游品牌影响力。三是要着力打造韶关卫星城。高起点做好城市规划和建设,逐步实现区位发展融入韶关、城镇规划对接韶关、产业布局配套韶关、人力输出服务韶关。建立扶持中心镇发展的机制,支持中心镇改善基础设施,完善城镇功能,有效承接韶关的辐射带动,打造一批工业型、旅游型、生态农业型的特色城镇。四是要政企联动,共度难关。实施“暖冬行动”计划,开展政府“优质服务年”活动,加大金融支持力度,帮助中小企业度过国际金融危机的“寒冬”。加强对全民创业政策的落实,改善政务服务,优化创业环境,掀起全民创业热潮。
梁健说:“我们要在今后的实践中继续解放思想,在深化对科学发展观的认识中促进乳源经济社会实现又好又快发展,这是乳源未来保持民族团结进步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先导和前提。我们还要从乳源的县情实际出发,从乳源经济社会发展的历史方位出发,从乳源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的实际出发,做出统筹解决乳源经济社会发展难题的科学决策,向着争当全国少数民族地区实践科学发展观排头兵目标奋力前行,让这颗粤北明珠更加熠熠生辉。”
45载弹指已逝。这45年,是乳源从封闭步入开放,从落后迈向进步,从贫穷走向富裕的45年,也是乳源实施民族区域自治与坚持以科学发展现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45年。
45年来,乳源立足自身资源优势,大力实施“工业立县、农业稳县、旅游旺县、科教兴县,绿色乳源”的发展战略,突出抓好工业建设、绿色农业、旅游开发等重点工作,逐步走出了一条符合实际、富有特色的科学发展之路,为欠发达地区和少数民族地区落实科学发展现探索了新路子,创造了被经济界誉为“乳源现象”的发展奇迹。
梁健指出,乳源将以“乳源制造’推进特色崛起,以东阳光公司为龙头,做大做强铝箔、氯碱化工两大产业集群,加快配套上下游产业链,打造全国最大的铝箔电子元器件产业基地,广东省最大的氯碱化工基地,壮大工业经济总量。到2010年,实现铝箔、氯碱化工两大产业集群产值超100亿元;同时,积极谋划承接产业转移,实施“一区多园”战略,整合经济开发区以及其他工业园区的资源,构建“铝箔电子产业聚集区、化工产业聚集区、轻工业加工区和物流贸易区”等四大工业区,大力培养经济增长点。他还热情地呼吁,欢迎各地的企业家积极投资乳源,参与发展铝箔上下游产业和氯碱产品的下游产业,推动铝箔、氯碱化工两大生产基地的建设,做大做强产业集群。
任何时候走进乳源,你都会被这里如画的美景所陶醉,都会被这里独特的瑶家风情所吸引;任何时候走近县委书记梁健,你都会被他那火一样的热情所感染,都会为他坚定的信念而折服。
当你了解乳源和梁健的时候,你就会理解,为什么这里会充满勃勃生机,为什么这里的经济发展速度会如此之快。《韶关日报》曾经报道说,多年来,该县经济持续以两位数的增长速度快速发展,成为目前全市经济发展势头最好、发展潜力最大、发展后劲最足的县。
乳源能取得这样的成绩实属不易,因为他们很多年以来都被外界称之为“农业弱县,工业小县,财政穷县”。
2008年的初冬时节,我们走进了这里,走进了瑶家,走近了梁健,切身感受到了乳源精神和乳源奇迹。
“乳源现象”之一——走绿色发展之路
作为县委书记,梁健被誉为一只带领瑶乡矫健飞翔的领头雁。谈起乳源的发展,他说,我们发展经济,首先要转变观念,因地制宜。一是不要总拿‘老少边穷’当借口,不要总盯着‘难兄难弟’夸成绩。二是要结合本地实际,因地制宜的制定发展战略。乳源不仅因独特的瑶族风情为人所称道,而且在生态、水电、旅游等方面具有众多优势。在发展中,我们抓住特色不放,以特见长,以特取胜。“生态招商、绿色生态农业、生态旅游业”使乳源把生态和经济发展融合一体。
梁健深有感触地说,在发展进程中,我们紧紧抓住把培训和配置人力资源作为缩小区域发展差距、把提高城市和产业的集聚度作为加快发展的两个关键,围绕争当全国少数民族地区实践科学发展观排头兵这一目标,大力实施工业立县、农业稳县、旅游旺县、科教兴县、绿色乳源等五大战略,积极建设东阳光铝箔、化工产业、绿色食品生产加工、大南岭生态旅游休闲等三大基地,加快实现由工业立县向工业强县转变、旅游大县向旅游强县转变、绿色名县向绿色强县转变、文化特色县向文化强县转变等四大转变。
经过艰苦的努力,乳源获得了很多的美称,如“世界过山瑶之乡”、“世界红豆杉之乡’、全国首个“绿色食品示范县”,“全国绿化模范县”、“全国绿色食品原料(笋竹)标准化生产基地”、“广东绿色名县”、韶关市唯一的“广东省旅游强县”、“中国农村水电之乡”、“全国最大的铝箔生产基地”等。在这一系列荣誉称号中,梁健很看重全国“绿色食品示范县”和“全国绿化模范县”这两块牌子,因为这是他们发展特色经济的真实写照。
——八大绿色基地遍布各镇
一直以来,乳源为农业发展缺乏后劲而苦恼。经过多年的探索,决策者们意识到:山区农业产业化的形成与发展必须与国际潮流接轨,必须要有其与众不同的特色品牌,以快速跳出分散经营的小农生产模式,走一条集产、供、销于一体的农业产业化之路。
乳源全县森林覆盖率达到75.6%以上,物种丰富,兼具南北气候优势,非常适宜发展农业特色经济。更重要的是,2002年6月,农业部绿色食品定点监测中心(湛江)检测表明,乳源水、土、气条件非常优越,没有任何污染源,达到了国际有机食品生产的产地环境要求,堪称一方净土。
近年来,乳源积极创建全国绿色食品示范县,大力抓好生态休闲观光农业和绿色食品生产基地建设,目前已建成八大绿色食品生产基地,遍布全县9个镇,总面积11.9万亩,年产值1.85亿元,每天出口到日本、香港等国家和地区的绿色食品30多吨,成为广东绿色蔬菜出口单项冠军;16个农业产品获得国家绿色食品的标志认证,是广东省目前绿色食品品牌最多的县。2008年,乳源成功获得了“全国绿色食品示范县”称号,打造了山区绿色农业品牌,走出了绿色强农、特色增收之路。
——过硬的品质突破“绿色壁垒”
为打响“绿色食品”这块品牌,乳源对农产品生产实施了严格的质量控制。2002年,大布镇为使荷兰豆顺利打入日本市场,在生产过程中严格对农民实行“统一造册登记、统一培训、统一供药、统一管理、优先销售”的管理模式,全面清整化肥农药的使用,农技人员在田头、市场加强残留农药检测监督,实现对农产品从田头到餐桌的全程监控,确保产品安全。过硬的品质使大布荷兰豆在2002年底便冲破了以苛刻著称的日本“绿色壁垒”,荷兰豆收购价达到了6元1公斤,是全省其它地方的荷兰豆收购价的3倍。目前,大布全镇户均种植荷兰豆2.2亩,户均增收1650元。
大峡谷牌还原笋、银源牌三角鲂、银鱼分别被评为广东省名牌产品。目前,乳源玫瑰茄产品“绿色食品标志”认证申报又已交中国绿色食品发展中心审核。
——龙头企业有了用武之地
绿色食品示范县的创建,使农业龙头企业找到了用武之地。自2002年以来,乳源农业招商逐年攀高,共达6000万元,引进龙头企业达8家。其中龙头企业乳源绿色食品公司去年通过项目基地建设,辐射带动农户2800多户,其中紧密型占80%以上,农户户均增收2088元。据统计,去年乳源全县通过绿色食品生产基地辐射带动了10642家农户,户均增收2032元。
面对绿色食品发展的蓬勃势头,乳源正采取多种措施,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大力培育农业龙头企业,提高农业综合能力和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全力推进以乳桂公路沿线为重点的生态观光农业产业带发展,发挥气候优势,争取作为珠三角花卉市场的种植催化基地。
作为全国首个绿色食品示范县和广东省获绿色食品认证最多的县,乳源将进一步发挥绿色屏障的优势,扩大绿色食品规模,形成基地化生产,标准化种植,产业化经营。到2010年,达到l5万亩绿色农业基地面积。
“乳源现象”之二——“一个企业带活一个山区县”
所谓“双转移”,是广东创造性地提出的产业转移和劳动力转移的统称。对此,梁健自豪地告诉记者,其实对地处粤北山区的乳源而言,早在十年前就开始了成功的探索。
——贫困山区孕育的东阳光奇迹
东阳光公司自1998年扎根贫困县乳源以来,短短几年时间,创造了一个个发展的奇迹,如今的东阳光,凭借与国内著名科研机构的合作,不仅在关键技术和共性技术领域形成了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平台,而且多个产品产量稳居全国前列,其中磁性材料、电解电容器生产已进入全国前三名;下辖的精箔、化成箔、亲水箔、磁性材料、电容器等9家企业,拥有60多条自动化生产线,中高压化成箔产品占全国市场份额的80%以上,是全国最大的化成箔生产基地;亲水箔产量占国内市场份额的40%,成为美的、长虹、格力、科龙、松下、LG等著名空调机厂空调散热器主要材料供应商。
论及自身的迅速崛起,东阳光的管理者无不称赞乳源精心营造的良好投资环境和精细贴身的“保姆式”服务。
1998年4月中旬,东阳光公司董事长张中能一行来到了乳源。乳源县的决策者们立即对东阳光提出的水、电、土地等一系列问题都作了明确的答复,快捷的办事效率,开放的思想观念、服务招商的诚意,深深地打动了东阳光。
接下来,在23天时间内,乳源就为东阳光办好了一切经营手续。5月份,东阳光在乳源打下第一根桩基,第一期投资2.35亿元的化成箔生产基地在侯公渡镇破土动工。
在当时年财政收入仅1000多万元的情况下,乳源举债1500万元改造了变电站,扩建了自来水厂,并把线路、管道架设到工厂围墙边,确保了工程的顺利进行。
1999年1月,仅用6个月时间,乳源东阳光化成箔厂建成投产,当年实现销售收入近2亿元。
10年来,东阳光以化成箔的发展为契机,先后开发了空调器用亲水箔、真空镀膜、电容器、磁性材料、光箔、机械设备等八大系列产品,产值以平均每年80%的速度增长,企业从当初占地不足百亩的工厂发展成为今天占地达5000亩、有员工近5000余人的高科技工业园区。2008年,公司销售收入增加到40多亿元,出口创汇6000万美元。
在东阳光10年来的生产经营中,乳源给予了大力扶持。“围墙内”的事企业来办,“围墙外”的事县里来办,因而东阳光能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在县财政并不宽裕的情况下,乳源每年拿出数百万元用于支持企业的技术创新和技术改造。
小河有水大河满。由于东阳光的强力带动,2002年,在全省16个山区特困县中,乳源率先实现了工业产值超农业产值,产业格局出现了历史性的飞跃;东阳光近5000余员工中,有乳源本地职工4000余人。
2003年7月中旬,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省委书记张德江视察东阳光,他感叹乳源作为贫困县,居然引进了这样的一个大民营投资项目,创造了山区发展的奇迹。黄华华省长则指出:乳源东阳光的发展,是“一个企业带活一个山区县”的典型。
——打造两个最大生产基地
谈到广东省委,省政府出台的“双转移”配套政策,梁健很兴奋,他说,这些政策为乳源加快发展提供了历史性机遇。
目前,乳源铝箔、电子元器件产业基地已聚集多家较大规模企业,产品主要包括铝箔、电解电容器、微型马达、磁性材料等十几种电子产品,年产值达50多亿元;氯碱化工基地内的电化厂、氯化石蜡、双氧水、PVC等项目正在加快建设。梁健指出,乳源将以“乳源制造’推进特色崛起,以东阳光公司为龙头,做大做强铝箔、氯碱化工两大产业集群,加快配套上下游产业链,打造全国最大的铝箔电子元器件产业基地,广东省最大的氯碱化工基地,壮大工业经济总量。到2010年,实现铝箔、氯碱化工两大产业集群产值超100亿元;同时,积极谋划承接产业转移,实施“一区多园”战略,整合经济开发区以及其他工业园区的资源,构建“铝箔电子产业聚集区、化工产业聚集区、轻工业加工区和物流贸易区”等四大工业区,大力培养经济增长点。他还热情地呼吁,欢迎各地的企业家积极投资乳源,参与发展铝箔上下游产业和氯碱产品的下游产业,推动铝箔、氯碱化工两大生产基地的建设,做大做强产业集群。
2006年以来,从东莞、广州、佛山、南海等珠三角发达地区转到乳源的企业有30多家,总投资60多亿元。全部投产后,年产值可达100亿元,这将对乳源经济社会发展、争当全国少数民族地区实践科学发展观排头兵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2007年,乳源先后与珠海市区、中山三乡镇签订了共建产业转移工业园协议书,加快落实产业转移园区建设,加大招商引资力度,争取用三年时间建设面积达6800多亩的产业转移工业园,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
2008年,乳源致力于加大投入推进工业园区建设,加快了化工基地和省级经济开发区的水、电、路等基础设施建设,增加了建设用地的储备。完成东阳光上市公司总部迁址该县的工作,加快了以东阳光公司为龙头的一批工业项目增资扩产。实现工业总产值53.9亿元,实际利用外资853万美元,外贸出口6587万美元。招商引资取得了新进展,全年共引进项目32个,合同资金26亿元,同比增长15%,其中外资项目10个,合同资金1113万美元,同比增长18%,增强了工业发展后劲。
针对农村劳动力的转移,梁健说,乳源采取“以培训促进就业,以就业带动培训”的思路来开展工作。几年来先后开展“农村百万青年技能培训工程”、“创业培训”、“农民工提升技能培训”、“春风送暖”、“春季招聘会”、“农村贫困家庭智力扶贫”等系列活动,每年培训农村青年5000名,转移就业3500名。至2007年12月底,已转移劳动力4.15万人,占农村劳动力总量的44.47%。已转移就业的外出务工人员,每年收入共约5亿元,有力地支援了家乡的农业经济发展,大大地提高了农民的经济收入。
有耕耘就有收获。梁健告诉记者,截止到2008年,乳源人均GDP接近2000美元,全县共引进外资、民营项目180多个,总投资70多亿元,地区生产总值28.5亿元,年均以两位数增长。
——小水电撑起山区大工业
水资源丰富,莫过瑶山。境内河溪遍布,峡谷众多,河流多发源于西北中部山地,河床落差大,水力资源极其丰富。上世纪八十年代初,乳源县委、县政府打开山门,确定了走工业立县的道路,依托得天独厚的水能优势,大打“水电牌”,以发展小水电带动县镇工业,以多元发展、股份制经营等多种形式,推行“谁投资、谁所有、谁管理、谁受益”等一系列开发政策,形成“以林蓄水、以水发电、以电养林”的发展格局,培植水电龙头,探索出一条贫困山区脱贫奔小康的道路。
为把分散的小水电集合起来形成规模效应,1999年12月,乳源成立了广东银源水电股份有限公司,集小水电开发、生产、销售于一体,兼营自来水生产供应、观光旅游,并在2005年12月改制成立乳源瑶族自治县银源水电有限责任公司,总资产近3亿元,年产值6000多万元,上缴税利3000多万元,是县属国有经济的支柱产业,如今企业已在筹措上市。
充足的水力资源和低廉、优惠的电价,为企业大举进驻乳源提供了有力的保障,成为招商引资的王牌和壮大县域经济的助推器。
“乳源现象”之三——“世界过山瑶之乡”
在乳源县20多万人口中,瑶族就有2.4万,这为他们打造绿色旅游品牌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梁健认为,要打造旅游品牌,仅靠自然风光是不行的,还必须完善旅游景区建设,挖掘深厚的人文底蕴。2008年,乳源以创建广东省旅游强县为重要抓手,努力打造精品景区、景点,全力改造城市旅游基础设施条件,不断提高旅游服务水平。通过“创强”,加快了旅游景区项目建设,必背瑶寨核心景区、天景山仙人桥风景区、红豆杉公园等相继开业;开通了县内主要景区的旅游专线车和公交车,形成了以县城为中心的县内90分钟旅游交通圈;完善道路、标识、接待设施等基础建设;提升了市民素质,营造了全县人民关心旅游、支持旅游发展的良好社会氛围,旅游经济在第三产业和县域经济比重中不断上升。全年接待游客116万人次,旅游收入5.2亿元,分别增长14.1%和20.6%。乳源正在成为环境优美、人与自然和谐的生态休闲旅游度假胜地。
——探寻古老瑶族的历史渊源
一曲盘王歌,一幅过山榜,讲述的是瑶族千年的迁徒史。因战乱、压迫、天灾和疫病等原因,瑶人远离故地,迁徙星散他乡,甚至远涉美国、泰国、法国、缅甸、越南、老挝等地。
乳源瑶族是中国四大瑶族支系——“过山瑶”的一支,自称“勉”。必背瑶寨是乳源瑶族的主要聚居地之一,居住着6000多名瑶族同胞,瑶族文化深远厚重,民俗风情淳朴自然;同时,这里也是美国、泰国、法国、缅甸、越南、老挝等国家和地区瑶族的祖居地,被誉称为“世界过山瑶之乡”。2008年,必背瑶寨荣获“2008年全国民族文化旅游新兴十大品牌”称号,是广东省唯一入选的景区。
2008年11月8日至9日,乳源瑶族自治县隆重举行45周年县庆盛会。活动中,他们首次举办了“世界(勉)瑶文化学术研讨会”,云集国内外知名专家学者,打响了“世界过山瑶之乡——中国·乳源”品牌。
——反面刺绣超世界纪录
在此次县庆活动中,最引人注目的是瑶族的反面刺绣“瑶岭长歌”。2007年11月22日,在乳源“十月朝”风情旅游文化节开幕当天,正式启动了“瑶岭长歌——过山瑶历史文化百米刺绣长卷”工程。该工程是以长100米,宽1米,中间无缝接的长卷刺绣作品来展示乳源过山瑶的历史起源、迁徙游耕、传统故事、山川风光及现代发展变化等内容的一部史诗瑶族风情巨作。历时一年,在乳源瑶族自治县成立45周年庆典上完成最后一绣。它是目前世界最长的瑶族反面刺绣作品。反面刺绣在2007年被列入广东省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成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目前正在申报国家级非物质遗产。
——广东最美的大峡谷
说到乳源旅游的自然资源,梁健非常自豪。
乳源境内山水风光旖旎,人文风情独特,这里有充满浓郁瑶族民俗风情古韵的必背瑶寨、世界上最古老的植物活化石——十万株野生南方红豆杉、“广东最美的峡谷”——广东大峡谷、广东最高峰石坑崆、原始森林保留最完整的南岭国家森林公园、千年古刹农禅并修的云门禅寺、神秘莫测蔚為奇观的“地下森林”中华第一洞通天箩、喀斯特地貌奇观仙人桥、青少年动植物科普教育基地天井山森林公园、广东第二大淡水湖南水湖、亚洲最大鸵鸟养殖基地鸵鸟寨、连接海陆丝绸之路的千年古道西京路、巧夺天工的彩石等等。
广东大峡谷位於乳源瑶族自治县西南部,形成於距今一亿三千万年前的喜马拉雅造山运动。大峡谷平地下凹,落差300多米,长达15公里,谷中有落差220多米的飞瀑流泉和奇峰怪石,珍稀动植物林林种种。有被誉为“水中大熊猫”的桃花水母,有始见於恐龙时代的桫椤、苏铁蕨和短尾猴等,地质学家称之为凹陷的原始森林。谷面一马平川,是数十公顷的自然生态保护区。2005年“寻找广东最美丽的地方”活动评选广东大峡谷为“广东最美丽的峡谷”;2007年广东国际旅游文化节暨泛珠三角旅游推介大会,评选广东大峡谷为“广东自驾游十大最优景点”,并被评为最受外国人欢迎的广东十大景观之一。
漫漫瑶山路,悠悠瑶家情。如今的瑶山每天都在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山更青了,水更秀了,瑶寨也更美了。蓝天碧水之间,群山掩映之中,—座座别致的吊脚楼依山而筑,静静地诉说着瑶山人与自然的和谐之美。党和国家领导人贾庆林、李长春、回良玉、张德江以及广东省委书记汪洋都亲莅乳源视察,并对乳源的工作给予了充分的肯定和评价。
谈到乳源的未来发展之路,梁健也深思熟虑:当前,我们面临着项目、资金、技术、人才、用地等诸多“瓶颈”。要克服这些困难,解决这些问题,跨越这些障碍,我们必须靠改革创新,必须化挑战为机遇,变压力为动力,化危抢机,把解放思想和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的成果转化为推动发展的强大动力,在改进思维方式、工作思路、工作方式方法等方面不断解放思想。一是要紧紧把握好“双转移”机遇,强化以产业链招商推进产业集聚,加快东阳光铝箔、化工基地建设,提高产业的竞争力和带动力。集中人力、物力、财力,优先完善工业园区的基础设施建设,夯实工业发展的基础。加强人力资源培训和配置,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引导农村富余劳动力加快转移就业,促进农村劳动力优化配置。二是要加快发展旅游经济。以2009年“中国生态旅游年”为契机,积极开展以创建4A级景区、塑造“世界过山瑶之乡”形象为重点的品牌创建活动,提升旅游品牌影响力。三是要着力打造韶关卫星城。高起点做好城市规划和建设,逐步实现区位发展融入韶关、城镇规划对接韶关、产业布局配套韶关、人力输出服务韶关。建立扶持中心镇发展的机制,支持中心镇改善基础设施,完善城镇功能,有效承接韶关的辐射带动,打造一批工业型、旅游型、生态农业型的特色城镇。四是要政企联动,共度难关。实施“暖冬行动”计划,开展政府“优质服务年”活动,加大金融支持力度,帮助中小企业度过国际金融危机的“寒冬”。加强对全民创业政策的落实,改善政务服务,优化创业环境,掀起全民创业热潮。
梁健说:“我们要在今后的实践中继续解放思想,在深化对科学发展观的认识中促进乳源经济社会实现又好又快发展,这是乳源未来保持民族团结进步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先导和前提。我们还要从乳源的县情实际出发,从乳源经济社会发展的历史方位出发,从乳源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的实际出发,做出统筹解决乳源经济社会发展难题的科学决策,向着争当全国少数民族地区实践科学发展观排头兵目标奋力前行,让这颗粤北明珠更加熠熠生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