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历史与社会》是一门与社会生活联系密切,注重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提倡体验、探究、参与、讨论、调查、社会实践等多种学习方式,促进学生社会实践能力发展的综合学科。随着新课程改革和素质教育的日益深入,历史与社会在中考中已从过去注重考查学生对知识的记忆力,逐渐转变为考查学生根据现实社会生活情境及当下热门事件,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一般情况下,我们将复习分为两个阶段。第一轮复习主要是梳理单元式的知识,以唤醒学生对已学知识的记忆和巩固。第二轮复习则是在第一轮复习的基础上帮助学生将知识按照一定的逻辑进行再整合,培养学生多种解题思维和能力,用以解决一些实际问题。两轮复习时间一般距离中考不到两个月,这段时间各科的练习会倍增,学生的压力也会越来越大,而历史与社会存在课时少、综合性强、热点多、模拟题多、时间紧、学生疲劳等问题,很多老师在这一阶段里由于没有很好的计划只是采用机械的做题、讲题,导致学生中考成绩不理想。因此,怎样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兴趣,在最后阶段复习中有效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达到良好的复习效果,是我们需要解决的课题。通过几年的教学实践以及与经验丰富的同仁交流,笔者认为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提高第二阶段复习效率。
一、地毯式复习,夯实基础,考点过关
中考中历史与社会近几年出题的难易度难、中、易比例大致为1:6:3,从这个数据看出本中考侧重考察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且其出题思路一般是“题在书外,理在书内”,因此夯实基础就显得尤为重要。从近几年的答题卷面来看,导致学生失分的重要原因除了解读、分析、归纳总结能力较弱外,错别字、答题不够完整规范也是失分的另一个重要因素。部分老师在第一轮复习中存在“重进度,轻落实”的现象,导致考试中答题不规范、错别字连篇。因而在第二轮复习开始之时,有必要从双基入手,紧扣中考知识点实行严格的考点过关,再次夯实基础,我校采取的方式是采用填空的方式将《考试说明》需要掌握的知识点以及每一章节中易错字整合在一起,分阶段、多轮次逐一过关。此举一方面可以检查落实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情况,夯实基础,另一方面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消除错别字,规范答题,对减少失分大有益处。
二、专题式复习,条理归纳,知识整合
第一轮复习往往按章节进行复习,知识点相对较为零散,要培养学生理解、分析及归纳等多种思维则需要对知识点按一定的逻辑进行再整合,完成各部分知识的梳理、归纳,使各部分知识成为一个有机整体,从而培养学生多种思维能力。因而在夯实基础的前提下我们将知识分类为古今中外重要的政治制度、古今中外典型的对外交往、党史、古今中外科学技术的发展、古今中外重要的战争、地理基础知识、PRED问题等不同的专题进行复习。
在地理专题复习中以地理学习的思维和方法为主线,以学生综合训练为主体,将世界政区图、中国政区图、中国地形图等整合分析,让学生在脑海里形成空间定位,形成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因地制宜的地理观。历史专题复习则注重历史内在的因果关系,同时将中国史放在世界史之中,归纳出历史的内在联系和规律,让历史由厚变薄,在运用时再由薄变厚。比如在整理中外古今的思想文化演变专题时,根据考点将之分为4个板块,分别是中国古代思想文化的演变、中国近现代思想的演变、西方古代思想的演变、西方近现代思想的演变。通过表格的方式将要考察的内容陈列出来让学生填写,对比感悟古今中国外思想的演变过程,启发学生得出“解放思想必然会促进社会的进步和文化的繁荣,而钳制思想、扼杀人的创造性必然会使国家落后于世界之林”的历史规律。
三、生活式复习,直击热点,让知识“死去活来”
历史与社会学科性质就决定其考察方向必然与社会生活紧密相关。其指导思想是:“以时政材料为背景,以问题为主导,着眼于知识的运用,引导学生重构新的知识体系,突出良好的思维品质的培养,注重人文精神的树立。”从深圳历年出题来看,其考察时政范围一般是当年的2-5月居多,因而我们对此段时间的时事热点进行收集,做到有的放矢。
有些老师可能会觉得热点多如牛毛,不知如何进行择取。笔者认为老师在选取热点问题时应遵循两个原则:(1)不超越当年中考考纲要求的知识和能力范围,必须是中学生能够运用所学基本知识、理论进行分析的热点。(2)不超越中学生的生活经验,必须是中学生给予关注的或应该关注的社会热点。结合这两个原则就可以将重点需要整理的时事热点挑选出来。
还有老师认为很多热点可考性很强,每个热点都有讲的必要,但时间却不允许,所以笔者认为训练、培养学生知识的迁移、重构能力非常重要,即是根据材料解读和分析让所学知识“死去活来”,做到中考无论遇到怎样的时事热点都临危不乱。本人通过长期的教学实践归纳出面对热点问题的三步教学法,即一看问题,带着问题读材料;二引知识,寻找所学知识与材料的契合点;三用知识,将所学知识提炼化,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如近两年,中日关系在近两年一直都处于风口浪尖上,今年2月25日新闻播报中国将拟设抗日战争纪念日和南京大屠杀纪念日,辅以日本重要政客参拜靖国神社、钓鱼岛冲突等事件,无疑中日关系是中考热点之一。基于以上分析我将“我国拟设抗日战争纪念日和南京大屠杀纪念日”作为导入,通过相关材料和热点的呈现,以问题的设置让学生回顾中日古代和近代关系的变化及分析原因、归纳涉及相关的历史事件,反思我们应如何正确处理中日关系等。如此,当学生在遇到国际关系变化等类似题目时必然会得心应手。
总之,第二轮复习作为中考复习的重要一环,对中考成绩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因而我们应给予足够重视,注重方法和策略,才能做到有的放矢,激发学生求知欲,提高复习效率,在中考中取得理想的成绩。
一般情况下,我们将复习分为两个阶段。第一轮复习主要是梳理单元式的知识,以唤醒学生对已学知识的记忆和巩固。第二轮复习则是在第一轮复习的基础上帮助学生将知识按照一定的逻辑进行再整合,培养学生多种解题思维和能力,用以解决一些实际问题。两轮复习时间一般距离中考不到两个月,这段时间各科的练习会倍增,学生的压力也会越来越大,而历史与社会存在课时少、综合性强、热点多、模拟题多、时间紧、学生疲劳等问题,很多老师在这一阶段里由于没有很好的计划只是采用机械的做题、讲题,导致学生中考成绩不理想。因此,怎样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兴趣,在最后阶段复习中有效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达到良好的复习效果,是我们需要解决的课题。通过几年的教学实践以及与经验丰富的同仁交流,笔者认为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提高第二阶段复习效率。
一、地毯式复习,夯实基础,考点过关
中考中历史与社会近几年出题的难易度难、中、易比例大致为1:6:3,从这个数据看出本中考侧重考察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且其出题思路一般是“题在书外,理在书内”,因此夯实基础就显得尤为重要。从近几年的答题卷面来看,导致学生失分的重要原因除了解读、分析、归纳总结能力较弱外,错别字、答题不够完整规范也是失分的另一个重要因素。部分老师在第一轮复习中存在“重进度,轻落实”的现象,导致考试中答题不规范、错别字连篇。因而在第二轮复习开始之时,有必要从双基入手,紧扣中考知识点实行严格的考点过关,再次夯实基础,我校采取的方式是采用填空的方式将《考试说明》需要掌握的知识点以及每一章节中易错字整合在一起,分阶段、多轮次逐一过关。此举一方面可以检查落实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情况,夯实基础,另一方面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消除错别字,规范答题,对减少失分大有益处。
二、专题式复习,条理归纳,知识整合
第一轮复习往往按章节进行复习,知识点相对较为零散,要培养学生理解、分析及归纳等多种思维则需要对知识点按一定的逻辑进行再整合,完成各部分知识的梳理、归纳,使各部分知识成为一个有机整体,从而培养学生多种思维能力。因而在夯实基础的前提下我们将知识分类为古今中外重要的政治制度、古今中外典型的对外交往、党史、古今中外科学技术的发展、古今中外重要的战争、地理基础知识、PRED问题等不同的专题进行复习。
在地理专题复习中以地理学习的思维和方法为主线,以学生综合训练为主体,将世界政区图、中国政区图、中国地形图等整合分析,让学生在脑海里形成空间定位,形成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因地制宜的地理观。历史专题复习则注重历史内在的因果关系,同时将中国史放在世界史之中,归纳出历史的内在联系和规律,让历史由厚变薄,在运用时再由薄变厚。比如在整理中外古今的思想文化演变专题时,根据考点将之分为4个板块,分别是中国古代思想文化的演变、中国近现代思想的演变、西方古代思想的演变、西方近现代思想的演变。通过表格的方式将要考察的内容陈列出来让学生填写,对比感悟古今中国外思想的演变过程,启发学生得出“解放思想必然会促进社会的进步和文化的繁荣,而钳制思想、扼杀人的创造性必然会使国家落后于世界之林”的历史规律。
三、生活式复习,直击热点,让知识“死去活来”
历史与社会学科性质就决定其考察方向必然与社会生活紧密相关。其指导思想是:“以时政材料为背景,以问题为主导,着眼于知识的运用,引导学生重构新的知识体系,突出良好的思维品质的培养,注重人文精神的树立。”从深圳历年出题来看,其考察时政范围一般是当年的2-5月居多,因而我们对此段时间的时事热点进行收集,做到有的放矢。
有些老师可能会觉得热点多如牛毛,不知如何进行择取。笔者认为老师在选取热点问题时应遵循两个原则:(1)不超越当年中考考纲要求的知识和能力范围,必须是中学生能够运用所学基本知识、理论进行分析的热点。(2)不超越中学生的生活经验,必须是中学生给予关注的或应该关注的社会热点。结合这两个原则就可以将重点需要整理的时事热点挑选出来。
还有老师认为很多热点可考性很强,每个热点都有讲的必要,但时间却不允许,所以笔者认为训练、培养学生知识的迁移、重构能力非常重要,即是根据材料解读和分析让所学知识“死去活来”,做到中考无论遇到怎样的时事热点都临危不乱。本人通过长期的教学实践归纳出面对热点问题的三步教学法,即一看问题,带着问题读材料;二引知识,寻找所学知识与材料的契合点;三用知识,将所学知识提炼化,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如近两年,中日关系在近两年一直都处于风口浪尖上,今年2月25日新闻播报中国将拟设抗日战争纪念日和南京大屠杀纪念日,辅以日本重要政客参拜靖国神社、钓鱼岛冲突等事件,无疑中日关系是中考热点之一。基于以上分析我将“我国拟设抗日战争纪念日和南京大屠杀纪念日”作为导入,通过相关材料和热点的呈现,以问题的设置让学生回顾中日古代和近代关系的变化及分析原因、归纳涉及相关的历史事件,反思我们应如何正确处理中日关系等。如此,当学生在遇到国际关系变化等类似题目时必然会得心应手。
总之,第二轮复习作为中考复习的重要一环,对中考成绩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因而我们应给予足够重视,注重方法和策略,才能做到有的放矢,激发学生求知欲,提高复习效率,在中考中取得理想的成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