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广校教学改革实践与思考

来源 :农民科技培训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ophie_LGH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现代农业发展,农业科技进步加快,农业生产组织经营方式发生深刻变革,对农民素质要求越来越高,但因农业经济比较效益仍然较低,大量农村优质劳动力转移,农民素质呈结构性下降趋势,一涨一落农民素质的制约瓶颈更加凸现。能否培养一批扎根农村、兴业创业的职业农民,至关重要。农广校作为农民中等职业教育的主力军和主阵地,近年来发挥贴近农村、贴近农业、贴近农民的优势,探索符合农民学习的教育规律和特点,推进教育教学改革,在实践中积累了不少成功的经验。
  
  一、基本成效
  
  根据农业农村经济发展对农村实用人才的要求,“十一五”期间农广校体系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充分利用当地农科所、示范场、畜牧兽医站和种养大户、流通大户建立实训实习基地,围绕当地主导产业,突出能力培养,注重在实践中边干边学边致富,让学员在基地上进行实践课教学或参观学习,既提高了技能,又增加了对新知识、新技术的了解,培养了一批致富带富能手和职业农民,并涌现了一大批发展“一乡一业,一村一品”,带领农民增收和共同致富的典型。这种进村就地就近、方便灵活的办学形式,给广大农民提供了更多的学习机会,受到了农民的普遍欢迎。农广校体系中等职业教育招生实现了连续五年持续增长。五年累计招收学员66万人,其中农民学员占总人数的75.4%,累计毕业学员24.2万人。据统计,务农的毕业生占总人数的63%,其中村两委干部占务农毕业生的38.8%,农技推广员占13.6%,专业合作社骨干占9.2%,专业大户占13.9%。这些毕业学员对提高农业的种养水平、农业先进技术的推广应用、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和促进农业农村经济发展,发挥着重要作用。
  事实证明,通过探索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农广校开展的农民中等职业教育确实为广大农村输送了大批留得住、用得上、懂经营、会管理的实用人才,提高了村干部的整体素质,增强了他们带头致富和带领农民群众共同致富的能力,由此产生了巨大的社会影响力,使他们成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带头人和发展现代农业的骨干力量,有力地促进了各地农业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致富。农广校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的经验和做法值得总结推广,为今后更好地培养职业农民提供参考。
  
  二、主要做法
  
  近年来,农广校在探索教学改革的过程中主要有如下几项措施:
  1. 突出农业产业特色,完善专业设置体系
  围绕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突出农业产业特色,结合农广校体系办学实际,以培养实用型、技能型人才为目标,建设了一批具有农村特色、符合农民需求的专业,形成了以传统种养业为主干的专业设置体系。
  目前中央农广校的统开专业设置分为种植、养殖、管理、工程4个门类,共18个专业,省级校根据产业发展需要自开专业近100个。如统开的农村党建、农民专业合作社管理、农村电气技术等专业均是农广校独创的具有农村特色、符合农民需求的专业。目前,中央校已经按照教育部中等职业学校专业目录调整了统开专业名称;在专业设置上更加突出现代农业特色,如2011级开设了现代农艺技术、设施农业生产技术、循环农业生产与管理等专业,受到了农民朋友的欢迎。
  2. 全面调整教学计划,着重培养学员就业创业能力
  中央校积极跟踪农业行业技术发展及产业趋势对人才培养提出的要求,及时组织专家以前瞻性、实用性和特色性为原则,改进专业教学计划。组织该专业相关主管部门领导、专家、教师召开论证会,论证、完善教学计划,制定科学的课程体系。
  近年来,中央校及时根据农村实用人才培养目标和要求,对每个专业的教学计划、课程设置都进行了全面调整。在教学计划安排上更加突出实践技能培养,调整了理论与实践课程比例,增加技能培养学时,2011年理论与实践教学比例由5︰5调整为4︰6或3︰7;加宽专项技术课程和专业拓展课程的推荐范围,专项技术推荐课程达到185门;在课程设置上更加突出时效性,政治理论课开设《科学发展观概论》,推进科学发展观进教材、进课堂;涉农专业基础课全部开设《农产品质量安全概论》和《现代农业创业指导》,提高学生的农产品质量安全意识和自主创业、自我发展能力。
  3. 坚持送教下乡进村,增强教学的针对性、实用性
  根据农民生产生活和学习特点,坚持把教学班直接办在乡镇、直接办在村里,坚持教师进村,教学资源进村,解决了农民学习与生产冲突的难题,实现了农民“零距离”受教育。多年的探索实践证明:把教学班直接办在农民家门口是行之有效的农村实用人才培养模式,受到了农民朋友的普遍欢迎。
  送教下乡进村,改变了过去把学员集中到学校课堂教学的组织形式,在教学方式方法上,改变教师讲、学生听的单一模式,增加参与式、讨论式、探究式教学,使教学更加符合农民的学习特点;既能缓解学员生产与学习的矛盾,又能增强人才培养的实用性。截止到目前,全国农广校体系在乡镇以下设置教学班13354个,其中村级教学班5515个。山东、河北、山西、海南等农广校坚持“教学班进村”的办学模式,要求人才培养要围绕地方主导产业,按照贴近农民、方便农民学习的原则设立村级教学班,受到了农民欢迎。
  4. 实行教学规范化管理,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中央校紧紧抓住教学质量这条学校发展的生命线,强化教学规范化管理,努力提升教育教学质量。根据农村实用人才培养对教学内容和形式的新要求,对1991年农业部办公厅印发的《农业广播电视学校教学管理暂行办法》进行了全面修订,且以农业部办公厅文下发。
  新的管理办法对农广校教学组织管理、职责分工、专业设置、教学计划、学制学时等内容进行了系统规范。在管理分工中,特别增加了乡镇(村、站)教学班的管理职责,要求教学班要挂牌,建立健全和张榜公示管理制度。各省农广校也采取了相应的管理措施,保证教学秩序,提高教学质量。如新疆农广校从学籍管理、教学班组建、教学环节落实、实践教学、教研活动、教学档案建设等多方面对教学工作进行全程监控,保证教学管理的科学化、规范化和稳定有序的教学秩序。山东农广校将教学管理制度与教学秩序的规范汇编成《山东省农业广播电视学校教学管理工作手册》发放到办学人员手中,加强教学管理,保证了教学质量,
  5. 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教学能力和水平
  农广校体系通过定期举办师资培训班和教学能手评比活动,提高了教师队伍的素质,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近年来,中央校在师资队伍建设上着重抓了几个方面工作。一是指导体系按照《兼职教师管理办法》要求,建立10万兼职教师队伍;二是编写《农民教育师资培训实务》,开展师资培训,每年举办3~4期培训班;三是中央校还利用卫星网定期请外国专家讲课举办师资培训班,学习、借鉴国外同行的先进教育理念和方法,开阔视野;四是定期举办教学能手评比等教研活动,提高和带动体系教师教学水平和教学能力的提高。如北京农广校开展了教师教案和课件评比活动,山东、河北、陕西等省农广校也要根据需要积极开展各种形式的师资培训和教学能手评比活动,强化师资的业务水平,提高运用远程教育手段开展农民教育的能力。
  6. 深化教材建设改革,增强教材的实用性、趣味性和可读性
  为了能够更好地满足教学和农民学员的学习要求,农广校加大教材建设改革力度,教材建设注重通俗易懂、生动活泼,并兼顾各种媒体的协调配合;教材的建设与人才培养模式和教学内容相结合,与国家、政府部门的要求和农民的需求相衔接,在提高教材编写的针对性和实用性的基础上,又增强了教材的趣味性和可读性,越来越受到学员的喜爱。
  建设专业基础课程教材时以应用为目的,以必需、够用为度,以讲清概念、强化应用为教学重点;建设专业课程教材时加强了针对性和实用性,表达方式要求通俗易懂,图文并茂,增加可读性,实现了教材建设的创新。中央校对陈旧教材及时更新,通用的基础性教材使用期限超过8年全部重编,实效要求较强的专业教材使用期限超过4年全部重编,新开专业、新增课程教材必须要在开课前出版发行。目前,中央农广校积累的优质文字教材近千种,如《应用文写作》这本新编教材具有图文并茂、通俗易懂、简单实用的特点,体现了针对性、特色性、灵活性、实用性,受到了农民学员的好评。
  7. 加强教学督导、检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监督检查是落实教学环节,维护正常教学秩序,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为加快建立农广校体系的教学质量评价检查制度,确保教学质量的提高,不少农广校已开始健全学校督导机构,完善课堂评估制度,教学督导检查初见成效,教学质量不断提高。
  近年来,中央校组织有关方面的专家,加强了对基层农广校的教学督导检查。各省级农广校也定期对县级农广校、教学点进行督导检查,保证了教学质量。北京农广校从2007年开始,坚持定期对各分校、直属教学点进行教学督导检查,提高了教学管理水平,使教学质量得到保证。河北承德市农广校正式健全了学校督导机构,聘请知名度高且经验丰富的专家担任专职督学,先后制定出了《职业中专学校和专业理论课教学督导评估标准》、《职业中专学校专业实训课教学评估标准》,打破了一般性常规教学督导评估办法,紧密联系教师和学生实际进行督导,突出了对教书育人的评价、对教学课堂实效性的评价,已取得了明显成效,目前课堂教学逐步趋于规范化,课堂教学方法受到了学生欢迎,教师的整体教学水平得到了提高。
  8. 开展教学服务跟踪工作,办学效果得到初步验证
  为不断提升人才培养效果,了解和掌握毕业学员在农业生产中的实际表现,发现问题,及时服务,及时改进,中央农广校开始探索指导基层校开展教学服务跟踪工作。
  2009年中央农广校组织全国28个省级农广校开展“百万中专生计划”毕业生情况调研。结果显示:到2009年底,“百万中专生计划”累计毕业学员14.8万人,其中务农的毕业生占总人数的63%(务农毕业生指在农村从事农业生产,或担任村两委干部,或从事农技推广、动物防疫等工作的毕业生),其中村两委干部占务农毕业生的38.8%。从收入情况看,2009年全国农民人均纯收入5153元,农广校务农毕业生的人均纯收入达10255元,是平均水平的两倍;从入学前后的收入增长来看,务农毕业生年收入增长2000元以上的,占45.8%,收入增长的幅度远远超过农民人均收入增长幅度。
  
  三、启示与思考
  
  农广校作为农民中等职业教育的主力军和主阵地,教学质量是学校发展的生命线。质量没有保证,就会失去政府的重视,就会失去社会的支持,就会失去农民的信任。因此,积极探索全面的教育教学改革,强化教学规范化管理,提升教育教学质量和实效关系着农广校的生存和发展。今后,农广校的教育教学改革应抓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1. 加强教学研究、规范教学管理,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第一,明确农民职业教育培养目标。现代农业的发展对农民素质要求越来越高,农广校要明确农民中等职业教育目标就是要培养适应现代农业发展要求的职业农民。一般讲,包含职业化素养、职业化行为规范和职业化技能三个方面。重点要在观念、知识、技能、诚信、合作等方面加强培养,使职业化的农民思维、行为、态度、心理上都能符合现代农业发展的要求。
  第二,加强农民中等职业教育规律和特点研究。农广校主要以农民学员为主,为更好地为农民学员服务,我们必须要从专业设置、教学计划、教学内容、教学组织、教学服务等环节系统考虑,去探索和掌握其独特的规律性,加强对农民中等职业教育规律和特点研究,吸引更多农民主动参加中等职业教育。
  第三,建立健全教学管理制度。中央校将加大制度建设力度,新修订的《农业广播电视学校教学管理办法》2009年已经以农业部文件正式下发到各省农业厅。中央校将制定教师教学管理规范、学员自学管理办法、考试、考核管理办法等制度,各级农广校应按照新的教学管理办法等制度,提出切实可行的落实措施,制订具体实施细则。
  第四,狠抓教学环节的落实。根据农广校学员文化程度不高的特点,突出抓好教学辅导、实践教学环节、自学环节、和考试考核环节。中央校将加强对基层农广校教学环节落实的检查,督促基层农广校认真执行教学计划,严格落实各教学环节,严禁基层校擅自减少面授辅导时间和放任实验实习课的现象,保证教育教学质量。
  第五,初步构建教育教学质量督导体系。中央校需要加快建立体系教学质量评价标准和检查制度,从教学内容、教学环节、教学方法、教学效果等多方面指导基层农广校科学有序开展教学活动。省、市级农广校应相应建立健全学校督导机构,制定具体教学督导评估办法及标准实施细则,紧密联系教师和学生实际进行督导、检查,切实保证教学质量。
  第六,建设一批示范实践教学基地。根据农村实用人才培养的要求,以农民学员为主的农广校的课堂应与实践基地结合,这样才能与生产实践实现无缝对接,才能让学员学以致用,帮助学员解决生产实际问题。基层农广校需要加强与企业联合、与专业合作社联合,着手建设一批示范实践教学基地,加大校企培养力度,全面提高学员的整体素质。
  第七,建立长效跟踪服务机制。近年来,随着现代农业迅速发展,对农民素质要求提高,农广校能否培养一批扎根农村,从事农业生产的职业农民,对于服务新农村建设和推进现代农业发展至关重要。为加快培养农村实用人才,推进教育教学改革,需要各基层农广校继续开展教学跟踪服务,为学员今后选择就业和发展提供更多的信息支持和服务。
  2.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为保证教育质量提供有力支撑
  没有一支高素质的队伍,就很难培养出高素质的人才,因此构建一支专兼结合、动态管理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对农广校的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从目前的情况看,农广校体系的专、兼职教师只有6.1万人,专、兼职教师平均到2500个农广校,每个农广校只有20人左右。对一个县农广校来说,二十几个专、兼职教师无法满足十几万甚至上百万农民教育培训的需求。为此,要强化师资能力,重点建设专、兼职教师队伍;重点培养一批特别是县一级农广校的专、兼职教师,改善体系师资结构、提高教育培训能力;要采取多种措施,大力提高教师素质,各级农广校要把教师培训作为一项重要措施来抓,采取走出去、请进来或直接聘用有水平、有实践技能的技术人员担任专、兼职教师,以加快教师队伍整体素质的提高,适应农广校发展的需要。建议一是完善建立全国教师师资库,选聘责任心强、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人员担任兼职教师。二是制定培训规划、定期举办培训,不断提高业务水平,提高运用远程教育手段开展农民教育的能力。三是开展教学能手评选,强化师德师风教育,使广大教师树立高尚的道德情操和精神追求,加快培养大批具有良好作风、科学态度、奉献精神和能说会做的“双师型”教师队伍。
  3. 继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创新农村实用人才培养方式
  一是在教学组织形式上,要坚持方便农民就地就近学习的原则,进一步下沉办学重心,不但要把教学班办进乡镇,办进村里,还要办进企业,办进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更大范围方便农民学习。大力推进教学班进村,要针对培养职业农民目标定位和教育内涵,加强其规律性研究,要注意把农业生产季节性、农民生活节奏特点、农民实用技术培训的成功经验有机结合起来,使教学班进村成为更具针对性、实用性、有效性的一种农村实用人才培养模式。要注意教学班设在村上或办进企业不是县农广校教学班的简单克隆,而是要从专业设置、教学计划、教学组织、跟踪服务等环节综合起来考虑的全面的教育教学改革,这种改革的目标是要更加体现农民中等职业教育的针对性、实用性和有效性。
  二是专业设置上,要坚持开设专业与一乡一业、一村一品相结合,提高教学效果,考虑农民实际需求,目前,重点加强涉农专业建设,办出更多特色专业及精品专业。中央农广校重点要加强专业建设管理,制定中长期专业建设规划,指导地方专业建设。一要建立和完善专业建设工作制度,做好专业建设论证和申报实施工作。二要及时设置新专业,建设、改造旧专业,并定期跟踪管理已开设的专业。在新增专业时,要确立专业建设的指导思想,明确专业建设的任务和发展方向,要把农业农村经济社会需求和农村实用人才培养要求放在首位,着眼未来发展,形成和体现学校特色。三要制定专业建设规划,逐渐储备一批特色专业和精品专业。
  三是在教学计划安排上,突出职业教育特点,要根据培养职业农民的需要,加大实践教学比例,按农时季节、主要生产环节开展技术指导,并把加强跟踪服务有机结合到教学中去,形成一种系统的教育模式。像怀仁县这种教学班打破传统教学计划安排方式,一边开展理论教学,一边结合农业生产开展实用技术培训,适应农民半农半读要求,就是一种很好的方式,值得推广和借鉴;如河南孟津农广校结合培训,教师深入田间,帮助学员解决生产中遇到的实际困难,鼓励学员参加农广校的学习,在村里培养中专生,解决了学员的半农半读问题,受到了农民的欢迎,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也值得学习和借鉴。
  四是在教学方式方法上,要改变教师讲学生听的单一模式,要增加参与式、讨论式、探究式教学,要更多地采用现场教学、现场指导的方式,使教学更加符合农民的学习特点。农广校将着手建设一批实践教学基地。按全面培养人才的要求,将课堂由教室转向与实践基地结合,学以致用,实现课程学习与实际操作的“无缝对接”。通过全岗位的实习锻炼,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和整体素质。基层农广校要结合自身办学实际,加强与企业联合,与专业合作社联合,建设一批实践教学基地,加大校企结合、产学结合培养力度。中央校要建设农广校农民职业教育学习平台,以信息技术创新教与学的方式和环境,开发、整合数字化资源,为体系的教师、学生快捷地获取优质学习资源、交流信息提供基于互联网的学习平台。
  五是教材建设上,要建立健全教材管理制度,加强教材编写的针对性和实用性,全国统开专业的课程原则上都要使用由中央农广校指定的文字教材和声像教材;地区性自开专业的课程原则上都要使用由省级农广校指定的文字教材和声像教材。为充分挖掘体系资源,中央校计划在网上向体系公布教材编写计划,各省级校都可承担教材编写任务,并要逐步探索新的教材建设合作机制。
其他文献
中国民间舞蹈文化类型的划分是我国民间舞蹈研究领域中一个具有重要意义的新课题,有关这一课题,前人已发表过一些看法和意见.舞蹈学的分类主要是以地域生态、语言族系、动态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是一种特殊的意识倾向,是一种能够主导学生学习的情感动力,更是探索求知的根源.因此身为小学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不但要关注
为探究吕家坨井田地质构造格局,根据钻孔勘探资料,采用分形理论和趋势面分析方法,研究了井田7
期刊
当今社会,人们由于各种原因远离亲人朋友到异地生活的现象越来越为普遍,定期的交流成了他们之间必不可少的一种行为。由于受到地域限制的影响,人们在进行这种远距离交流的行
情境教学在小学语文的教学过程中可以拉进师生的距离,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小学语文课堂中应用情境教学的方法,有利于活跃课堂气氛,提高学生对语文知识的学习兴趣.本文主要
行为人的行为即使在客观上造成了法益侵害,假使我们能够提出理由,行为人的责任也许就会得到减轻甚至免除,这些可以减轻或免除责任的理由被称之为抗辩事由——刑法中的抗辩正
在经济与科技迅猛发展的当今社会,广告通过各种媒体形式在宣传、促销产品,维护企业形象,激励市场竞争,甚至拉动内需方面都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发展,特别
为探究吕家坨井田地质构造格局,根据钻孔勘探资料,采用分形理论和趋势面分析方法,研究了井田7
期刊
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老师的语言修养在极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脑力劳动的效率,我们深信,高度的语言修养是合理地利用时间的重要条件.”可见,老师的教学语言是贯穿
期刊
在国家安全视域下,我国实施反恐战略应全面使用非传统和传统安全措施,不但要确保国土安全,还要保证国民安全,以发展的眼光有效铲除恐怖主义对我国国家安全的威胁.基于此,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