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末的中国足球水平如何?

来源 :视野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f256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俄罗斯世界杯的时候,人们在盛传一个历史段子,说民国时期的中国足球队参加十次远东运动会,拿了九个冠军,一个亚军,还经常大比分赢日本。这种自我安慰的感觉还是不错的,足以抚慰中国球迷受伤的心。虽然我们现在不行,但我们也曾经很厉害过。既然民国时的中国足球如此厉害,那一定是晚清就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因为高水平的足球必定离不开历史传承。那么,晚清的中国足球是怎样发展的呢?
   都知道现代足球起源于英国,而英国又是与中国晚清时期交集最密切的国家。按这个逻辑,基本可以断定,是英国人将现代足球带到了中国。至于时间上,也可以推定,是在鸦片战争后,因为只有伴随租界的诞生,英国人才有可能在足球场内踢球。原来外国人的活动区域被严格限制在广州十三行一个非常狭小的地方,根本没法踢球。平时在船上更没可能。由此推定,这个时间点应该是1843年以后。此时,上海刚刚开埠。
   不难想象,最早在中国踢球的都是洋人。据《中国近代民间足球组织研究》记载,大约在1860年代,上海圣约翰大学、蘇州东吴大学等诸多教会大学开始引进西方现代体育运动,其中就包括足球。其他史料也显示,也是在同时代,上海租界的一些外国水兵在洋枪队的护卫下开始踢足球。此时,中国人还只是现代足球的看客,或许他们都不知道蹴鞠就是足球的原型。
   真正的转折还是出现在了世纪之交年。1900年,八国联军入侵北京。在香港的众多教会大学已经开始成立足球队,如皇仁书院、圣约瑟书院、拔萃书院等。1902年,英国人在上海注册成立西人足球会。第二年,就举办了史考托杯足球赛。各种杯赛基本都是英国人在玩。1902年,上海圣约翰大学正式成立足球队。教会的大学里有很多中国学生,年轻人慢慢喜欢上了这项激情运动。奇葩的是,每个队员脑后都拖一条长长的辫子。不过,我们可以想象,拖着长辫子比赛,尤其是队员激烈对抗、互相争抢时会很不方便,应该会把辫子盘起来。
   同样是1902年,上海南洋公学也成立了足球队。圣约翰大学与南洋公学的两个足球队经常比赛切磋。他们之间的比赛应该是最早的上海同城德比。这种比赛就相当于英国剑桥大学与牛津大学的划船比赛。据当时的南洋公学校长唐文治回忆,每当两校足球比赛时,他都要宣布学校放假一天,让所有学生为自己的足球队加油助威。
   现代足球在中国从上海发端,逐渐扩展到了京津地区。同样是世纪转换之年,几乎与上海同时,北京的教会大学也玩起了足球,北京协和书院是其中的佼佼者。1906年,协和书院足球队与英国兵组成的足球队进行比赛,以2:0赢下对方。一场比赛可能说明不了啥,但那时的欧洲人踢亚洲人并没有绝对的优势。后来的比赛确实证明如此。1907年4月,英国、美国、德国、法国、意大利、奥地利与中国在北京举行了一次国际足球赛,有点小世界杯的意思。北京的协和书院与会文书院代表中国参赛。最终两个足球队取得亚军、季军的优秀成绩。
   不仅当地的教会大学有足球运动,连中国人创办的大学也引进了足球。天津水师学堂被认为是中国人玩现代足球的鼻祖。1881年,天津水师学堂迈出了跨越性的一步,将足球列为正式课程,也就是必修课。教练以英国人为主,中国人请洋教头从那时就开始了。天津一小步,中国一大步。由此,天津也成为了“中国足球”的发源地,是中国人玩现代足球的起航地。随后,上海的吴淞商船学堂也有了足球课,成为南方学校的一个标杆。这种变化正是在洋务运动大背景下发生的。引进西方体育,强健国人体魄,摆脱“东亚病夫”的恶名是当务之急。
   虽然天津玩“中国足球”最早,但无论足球氛围、发展水平、国际化程度都无法与上海、香港比。尤其是香港,受英国制度影响,香港的足球最早引入了英国的足球联赛制度。1908年,香港足球总会成立,管理人员全部英国白种人。同年9月,香港学习英格兰超级联赛制度,同样也是跨年度制,同样也是循环赛,同样分甲乙丙组。几年后,香港足球总会正式加入英国足球联合会。
   同样是1908年,中国开始出现各地对抗赛,也就是埠际对抗赛。由上海西联会与香港足球联合会每年派队轮流互访,也就是主客场比赛。最初只是上海与香港的对抗,后来天津与汉口加入。四个城市捉对厮杀,互相对抗,非常精彩。从总体战绩来看,天津最强。天津踢上海,6战4胜1平1负;上海次之,上海踢香港,21战12胜9负。上海胜汉口1场,天津胜香港1场。
   当时的中国,政治动荡不已,清王朝风雨飘摇。在改革与革命的相互交织下,中国变革图新的决心空前强大,这种精神在足球身上同样有所体现。当时不仅现代足球运动迅速推广到各大中城市,还诞生了各种运动比赛,甚至是国际比赛。论及中国足球那时真实的水平,笔者以为,1907年在北京举行的国际足球赛非常能说明问题。八国中,英国、德国、法国、意大利当时的足球底蕴都比中国强很多。但中国参赛的两支球队可谓后起之秀,虎口拔牙,毅然取得了亚军与季军的优异成绩。这说明什么?这说明亚洲人玩足球同样不差于欧洲人,人种论可以休矣。
   最重要的是,那时的中国根本没有一个稳定的政治环境,即使这样,也没能阻挡中国足球的发展。这又说明什么?说明不是我们天生强大,只是我们天生要强。
其他文献
【摘要】绘本阅读教什么?怎么教?绘画是一块不可忽视的敲门砖。发现绘画的直观性、找出趣味性、添加想象性,阅读目标就会自然而然地达成。因此教师在教学绘本阅读时,不应该只是把绘画作为文字的辅助工具,更应该把绘画放在第一位,再配以文字的描述,相信低年级学生会更容易接受,也更方便理解。  【关键词】发现直观性;找出趣味性;添加想象性  【中图分类号】G623 【文献标识码】A
几乎每天的下午时光,我都会进行一次漫长的散步。在河边平坦开阔的草地上一直向东面走,大约七八公里后就到了河分岔的地方,那里的河水又宽又浅,流速很急。河中央卧着一块又一块雪白的大石头,水流在石头缝隙间冲起团团浪花。一靠近河,哗啦啦的水声就猛地漫过了头顶,自言自语的声音都听不见了。在那里,地势突然凹下去一块,树木也突然出现了,河两岸丛林密密匝匝、高低错落。不像上游我们扎帐篷的那个地方,没有一棵树,开阔坦
人民文学出版社校点本宋·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卷三七《贺方回》栏引宋·王直方《诗话》:    方回言学诗于前辈,得八句云:“平淡不流于浅俗,奇古不邻于怪僻,题咏不窘于物象,叙事不病于声律,比兴深者通物理,用事工者如己出,格见于成篇浑然不可镌,气出于言外浩然不可屈。”尽心于诗,守此勿失。(前集,第254页)  中华书局版《宋诗话辑佚》上册《王直方诗话》标点与此略同,并加了个小标题:“贺方回论诗”。(第
什么问题得到了解决?我们生活中的所有问题,不都是像一棵阻挡我们前进视线的树那样在我们身后倒下了么?我们从没想到把这棵树连根伐倒,甚至也没有想到把它弄得稀疏一点。我们继续前行,把它们留在我们身后,从远处看虽然还能看到它们,但完全可以忽略不计的,也模糊、朦胧得多。正因为如此,它才显得格外神秘地交织在一起。   (牛牪犇摘自江蘇凤凰文艺出版社《单向街》)
高考结束了,到了填报志愿选大学的阶段,我们来聊聊大学。  施耐庵的《水浒传》第二十七回里写道:“我行不更名,坐不改姓,都头武松的便是!”英雄好汉,光明磊落,行走江湖,不搞改名换姓这种鬼鬼祟祟的事。那么,大学呢?  最近这几十年,中国的大学是各种改名换姓,花样百出,比如离我家最近的两所大学。有一所以前叫华中工学院,后来叫华中理工大学,现在叫华中科技大学。  我家隔壁的大学,以前叫武汉纺织工学院,还是
我的奶奶是一个非常有自信的女人,在她那个时代有自信的女人非常少。  她的自信不是来源于她的家庭,而是来自一种被迫。我小时候听过一句话,是用我们这里的方言讲的,大致意思就是在一个多子女的家庭里老二是最不受宠爱的。她不像老大,是父母的第一个孩子会备受重视;不像老小,是最小的孩子会备受珍视。更何况我的奶奶是在五个女儿中间排行老二,在我从小的记忆里,奶奶从来没有像一个妹妹一样,即使在她的母亲和姐姐面前。 
这个时代,演讲已经成为一项必备技能,怎么能把它做好呢?罗永浩说:“演讲一定要有好心情。”演讲前如果心情不好,也有些让它变好的好窍门。比如,找个没人的地方欢呼雀跃一下,可以让心情变好。  在TED演讲中,也听过类似的观点,肢体语言对心理是有影响的,谈判或者演讲前,为了更有自信,应该做些有力量感的动作,比如叉腰等,容易给自己带来一些积极的心理暗示。  回想一下确实是,见过的大部分成功的演讲者总带着一种
每个人可能都有一个关于喝药的痛苦童年回忆。相比大人来说,小孩对什么东西能入嘴,什么东西不能吃,显得分外挑剔。将一杯苦涩的冲剂咽下喉咙,对小朋友来说格外困难。  成年后,喝惯了苦咖啡与苦涩的啤酒,变得“能吃苦”,人们却发现很少有喝苦药一展能力的机会了。  其实这跟剂型有关,成年后吃的药很多都是片剂或胶囊,而小孩子的药,为了防吞咽困难,多设计成液体或冲剂。另一方面,这样的设计也是为了让药效更快更好地起
在非洲裔美国人中,克利福德·斯坦利绝对是个出类拔萃的人物。他身材魁梧,体格健壮,一双豹眼炯炯有神。他在美国海军陆战队干了33年,军功赫赫,挣下了少将肩章,当上了国防部副部长,是美军最有权力的高官之一。  可说来也怪,斯坦利虽是美军仅有的四位非洲裔少将之一,也有坚实的背景,但他20个月前上任时,就不被美国媒体看好。有媒体说他优柔寡断,还有的干脆质疑他“能在五角大楼混多久”。果不其然,2011年10月
鲁迅博物馆所收藏的鲁迅书信手稿中,有一封鲁迅在一九二五年写给梁容若的长信,信中谈到有关中国文学史及中国神话小说的一些问题。其中对于“日”的神话,鲁迅是这样说的:“……但吾乡(绍兴)皆谓太阳之生日为三月十九日,此非小说,非童话,实亦神话,因众皆信之也。而起源则必甚迟……”  这位三月十九日生日的太阳神,并不是二千三百年前屈原笔下的“东君”,更不是舶来品“阿波罗”,它的始源,只近在三百年左右的清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