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论中学文言文教学

来源 :汉字文化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huizhongcanyu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古今汉语一脉相承,文言是汉语古代书面语的系统之一,主要是指以先秦口语为基础而形成的上古汉语书面语以及后代用这种书面语写成的作品。[1]由于时代的久远,生动简练的文言文对现代中学生而言犹如一部“天书”,大多数学生认为文言文晦涩难懂、枯燥乏味。一些学生甚至认为文言文在现实生活中应用不广泛,因此对文言文的学习采取消极抵触的态度。然而,文言文是现行中学语文教材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升学考试的主要内容之一,在语文教学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因此,认真探讨符合文言文教学特点的方法和规律,帮助学生寻求学习文言文的方法,从而提高文言文的教学效果,是教师的重要职责。本文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就中学文言文教学的相关问题进行分析。
  
  一、精心设计导言
  
  导言,是教师在讲授新课之前根据一定的教学目的及教材的具体特点,精心设计的与授课相关的内容,其作用是导入新课并启迪学生思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以提高课堂的教学效果。一般情况下,文言文教学的导言应包含以下内容:
  1.解题
  一般情况下,文言文的题目,或者是点明文章的中心,或者是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所以准确地解题可以使学生尽快地理解文章。此外,对某些文言文的题目还应从相关理论上作必要的解释,例如《陋室铭》的“铭”、《爱莲说》的“说”、《送东阳马生序》的“序”、《岳阳楼记》的“记”、《出师表》的“表”、《五柳先生传》的“传”等都应作出明确的解释。
  2.作者及作品介绍
  对于文言文的作者,一般要根据教学的需要有所选择的介绍。教师应善于引导学生对作家及作品知识进行相应的归纳。例如,一些具有代表性的史书的体例应予以明确:《史记》为“纪传体”史书,以人物为中心;《战国策》、《国语》为“国别体”史书,以国家为编排顺序;《左传》、《资治通鉴》为“编年体”史书,以时间为叙事线索的。先秦散文中,历史散文偏重于记述,诸子散文偏重于论说;《左传》主记事,《战国策》主记言;等等。在归纳、比较的过程中,使学生能够清晰地掌握和记忆文言文中的知识点。
  3.背景分析
  对描写或论述战争及重大事件的文言文,教师在讲授的同时应首先介绍文章的写作背景,要善于联系史实和相关的背景以丰富文章的教学内容、增长学生的见识、增强学生的求知欲。教材所选的文言文篇目如《唐雎不辱使命》、《出师表》、《邹忌讽齐王纳谏》、《陈涉世家》等,均与许多重要的历史人物和事件有联系。如果教师只是孤立地讲授课文内容,不注重与历史事件的联系,会使学生感到内容枯燥,影响其对课文的理解和学习。因此,教师要注意文史的结合,这样,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提高文言文的教学效果。
  
  二、注重范读与朗读
  
  古人云:“读书百遍,其义自见。”文言文教学中,范读、朗读是必不可少的。文言文中有些字的读音,与现代汉语普通话中常见的读音不同,这就需要教师进行范读,以便加深学生的记忆。例如司马迁《陈涉世家》中的“将军身被坚执锐”中的“被”应读“pī”。《〈论语〉十则》中的“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中的“说”应读“yuè”等。在此基础上,顺势扩充有关异音字的文言知识,以增强学生的识读能力,如古代文献中的一些专有名词,如国名、地名、人名、姓氏、官职也有不同于通常读法的特殊读音:
   国名:龟兹—qiū cí大宛—dà yuān
  地名:会稽—guì jī阿房宫—ē páng gōng
  人名:伍员—wǔ yún冒顿—mò dú
  姓氏:祭—zhài万俟—mò qí
  官职名:可汗—kè hán单于—chán yú
  类似以上的异音字的存在,使文言文的范读显得尤为必要。同时,通过教师的范读也能使学生更好地掌握文章的句读和音节的停连。
  在教师范读的基础上引导学生结合课文注释与提示进行朗读,这是对文章进行整体感知的重要环节。朱绍禹先生在《语文教学辞典》中曾指出,从阅读心理发展的角度看,朗读技能的发展往往先于默读,学生最初的阅读活动大多依靠有声语言,可见,朗读在语文学习中的重要地位。朗读能够使学生扫除文字障碍,消除时代隔膜,领会文章的大体意思及内容,加深对文章的理解。同时,通过朗读还可以培养学生的语感。为了使朗读的功效充分发挥出来,教师要认真设计课堂朗读程序,每次朗读都要提出相应的要求,将朗读与理解巧妙地结合起来,最大限度地发挥朗读的重要作用。
  
  三、强调理论知识的掌握
  
  文言文教学中,帮助学生学习和掌握词汇、语法等理论知识尤为重要。这主要体现在对实词及词类活用现象的分析上。在实词方面,教师应引导学生对一词多义、古今词义异同等词汇现象予以重视。例如:
  (1)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曹刿论战》)
  (2)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诸葛亮《出师表》)
  (3)广故数言欲亡。(《陈涉世家》)
  (4)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论语〉十则》)
  (5)既克,公问其故。(《曹刿论战》)
  前两例的“分”字,其中例(1)作“分配”讲,例(2)作“职分”讲;后三例的“故”字,其中例(3)作“故意”讲,例(4)作“旧的”讲,例(5)作“原因”讲。对于同一词在不同的语境中意义有所差别的词汇现象,应引导学生在具有一定的阅读量之后有意识地进行归纳比较。
  (6)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陶渊明《桃花源记》)
  (7)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苏轼《水调歌头》)
  例(6)中“妻子”与“绝境”属于古今异义词,其中“妻子”古指“妻子儿女”,今指“男子的配偶”;“绝境”古指“与世隔绝的地方”,今指“没有出路的境地”。例(7)中的“恨”古指“遗憾”,词义程度轻,今指“痛恨”,词义程度重。文言文中,有些词的古义与今义之间存在差别,教师在教学中要予以重视,将古义和今义加以对照、比较,注意引导学生仔细辨析以加深印象,从而保证学生认知的清晰性、稳定性和可利用性。
  文言文中的词类活用现象相当普遍,如名词用如动词,名词、动词、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名词、形容词的意动用法等。其中区分词的使动用法和意动用法对于学生而言是一个难点。那么,教师就有必要将这一问题从理论角度加以明确。
  所谓使动用法,是指谓语动词具有“使宾语怎么样”的意思,此时的谓语动词含有使令意义,使动作行为的对象(宾语)产生某种动作或变化,即用“主+谓+宾”的语法形式表达“主+使+宾+谓”的语言意义,从而使语言更具简洁性和生动性。所谓意动用法,是指谓语动词具有“认为(或以为)宾语怎么样”的意思,此时的谓语动词对其宾语含有意谓性和一定的主观臆测性,至于客观上的人或事物是否与主观认为的一致,则不一定,即用“主+谓+宾”的语法形式表达“主+认为(以为)+宾+谓”的内容。应该注意的是,使动用法和意动用法虽然是两种不同的活用现象,但表现形式却没有区别,因此在阅读文言文时一定要紧密联系上下文进行区分。一般说来,使动用法偏重于客观行为,即客观上使宾语产生某种动作或变化;意动用法偏重于主观感受,即主观上认为宾语是什么或怎么样,客观却不一定如此。例如:
  (8)忿恚尉,令辱之。(司马迁《陈涉世家》)
  (9)无案牍之劳形。(刘禹锡《陋室铭》)
  (10)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欧阳修《醉翁亭记》)
  (11)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邹忌讽齐王纳谏》)
  例(8)中“忿恚”为使动用法,应理解为“使……恼怒”;例(9)中“劳”为使动用法,应理解为“使……劳累”;例(10)中“乐”为意动用法,应理解为“以……为乐”;例(11)中“美”为意动用法,应理解为“认为……美”。
  
  四、明确文言文教学的作用
  
  教授文言文的主要目的是使学生在理解文言词语的字面意义的前提下,培养学生的语感,增强其对文言的感受能力和文言文的阅读能力;教导学生通过学习体会文言的魅力及其所蕴含的情感因素和美的特性,以缩小现代人与古代书面语言之间的距离。例如,学习诸葛亮的《出师表》时,教师就要引导学生去领悟其感人肺腑的深沉凝重;学习范仲淹的《岳阳楼记》,教师就要引导学生去体会其催人奋进的激昂向上。只有增强了文言语感,学生才能情境交融地品味古代汉语,从而对学习文言文产生浓厚的兴趣。
  此外,从教书育人的角度来看,文言文也体现了德育的渗透,这也是学习文言文必不可少的一个重要环节和一项重要内容。大量的文言文教学为学生提供了学习古人优良的思想品质、高尚的道德情操和过人的聪明睿智的机会。例如:刘禹锡的《陋室铭》所表达的不慕荣利、不求闻达的志向意趣;周敦颐的《爱莲说》所暗喻的对正直、高尚的精神追求;《邹忌讽齐王纳谏》所展示的富有说服力的才略。
  《礼记•经解》云:“温柔敦厚,诗教也。”古人充分肯定了“诗”的德育内涵,文言文教学也应当深入开掘课文中潜在的德育因素,使其对学生的培养起到积极的作用。
  温古而知今,察今以推古。无法否认,文言文是汉语言的“文物”,是我们民族语言的根基。现代汉语是对古代汉语的继承和发展,文言文的教学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和运用现代汉语,进而更好地弘扬中国的语言与文化。
  
  参考文献
  
  [1]郭锡良、唐作藩、何九盈、蒋绍愚、田瑞娟《古代汉语》,商务印书馆,2000
  (通讯地址:010022 内蒙古师范大学文学院)
  
  
其他文献
现代语言学家虽然普遍认同“双音节的单纯词”为联绵词的基本界定标准,但时至今日,我们仍然难以使现代联绵词族群有一个相对清晰的身份和整体数量,也还没有发现哪一部词典、专著或教材将全部现代联绵词列出。“从张有的《复古编·联绵字》到符定一的《联绵字典》,没有一种联绵字词典或专编所录的完全是‘双音节的单纯词’,而总是间杂了许多非联绵字,包括复合词、词组,通假字,异体字,古今字,重言等”[1]。联绵词研究的混
期刊
在中国传统文化的阴阳学说中,认为月亮属阴,阴者柔也。太阳属阳,阳者刚也。因此,月亮比太阳显得更温柔、明媚、婉约,所以她比太阳更富有诗情画意,并且令人浮想联翩。民问有很多月亮的神话故事,诸如嫦娥奔月、玉兔捣药、吴刚伐桂、蟾蜍跳月等。民俗则有中秋节之夜祭月神,北京的“月坛”(即现在的月坛公园)曾是明清两代皇帝祭祀月神之地。傣族、阿西族则有跳月的节日;戏曲则有《拜月记》,古代乐曲有《春江花月夜》等。  
期刊
一  伍铁平继《语言文字学辨伪集》之后又出了一本《语言文字学批判和批评文集》,此书毫无新意,依旧是污蔑诽谤。  此书第一篇,题目就是诽谤:“不许肆意攻击‘汉语拼音方案’,恶意地把我国政府比作日本侵略者”。为便于广大读者明辨,也免得诽谤者断章取义,现将该文有关本人的部分照录如下:  “汉语拼音方案委员会”中唯一健在的委员是著名语言文字学家周有光先生,他受到我国乃至世界广大语言文字工作者的高度尊敬。2
期刊
1、前言    手语是一种应用于聋人之间或聋人与普通人(健听人)之间交际的视觉通讯手段,也是聋人的思维工具。汉语拼音方案是现今中国聋人手语的基础之一,这是没有疑问的。问题是:它是怎样的基础,是重要的、主要的还是一般性的、不那么重要的?它是应该不断地、积极地扩大应用,还是应该恰当地使用,还是应该避免过度应用?这些倒是始终存在着争论。  中国现有残疾人口8296万人,其中2057万为聋哑人,这是一个庞
期刊
著名语言学家魏建功先生(1901.11.17-1980.2.18)的学术成就是多方面的,但突出表现在汉语历史音韵研究领域。魏先生对汉语音韵学的重大贡献,我认为主要表现在下列四个方面:一、对《切韵》系韵书资料的系统整理与研究;二、“音轨”理论的提出与探讨;三、对汉语音韵研究方法论的研讨;四、对北京话语音史研究的贡献。这里仅就第四个问题即魏建功先生对北京话语音史研究的贡献加以讨论。   魏
期刊
为了进一步促进语文教学和对外汉语教学的发展,弘扬中华文化,“语言文字大论坛”在以前研讨会的基础上,于2010年4月至9月,举办了“汉字之我见”的专题学术研讨会。参加研讨会的有海内外的专家、教授和学者,大家本着相互尊重,促进学术进步的精神,对当前语言文字学界的一些最敏感的问题展开了热烈的讨论和激烈的争辩。为了便于大家的总结和进一步的讨论,下面我把会议讨论的主要情况归总一下:    一、关于文字的本质
期刊
在人们的语感中,“不假思索”和“不加思索”整体意义相近;二者仅一字之差,“假”为“凭借”义,“加”为“加以”“予以”义。历时地考察这两种词形,古代、现代语料皆多见,如①:    (1)戒惧谨独,不待勉强,不假思索,只是一念之间,此意便在。(宋黄榦《黄勉斋文集》)  (2)学士大惊,唤华安到来出题面试。 华安不假思索,援笔立就,手捧所作逞上(《警世通言唐解元一笑姻缘》)  (3)那知姐姐不假思索,
期刊
前不久,国家汉办主任许琳指出“随着汉语热的不断升温,现有教材、教法和教学模式不能适应海外需求的矛盾日益突出,‘汉语难学’的瓶颈问题更加突出。”她强烈地呼吁有关专家和学者能破解“汉语难学”的瓶颈。[1]   许琳主任实际上是批评了现有的教材、教法和教学模式,她批评得好,我对她能有勇气发表这么尖锐的批评表示钦佩。本文就是响应许琳的呼吁,讨论如何才能破解所谓的“汉语难学”的瓶颈问题。  
期刊
近日为培训初中语文教师而阅读了人教版七年级语文课本中的几篇文言文,觉得有必要对其中的一些注释提出商讨。现分述如下:    一、“学而时习之”的“时”能否讲成“时常”?    语文课本注“时习”为“时常地复习”,恐有失准确。根据王力等人编著的《古汉语常用字字典》(第4版,商务印书馆),“时”主要有“季节、时间、时辰、时代、时机”等意义,这些意义的一个共同特征,就是有一定的“阶段性”,或者说“时段性”
期刊
《左传》的一个突出的特点就是记言的精彩。春秋以来,由于诸侯之间频繁的征伐战争,行人往来,非常讲究辞令。大国侵略小国,固然要“奉辞伐罪”;小国应付大国,更要婉转其辞。所谓“言之无文,行而不远”,“子产有辞,诸侯赖之”,“辞之不可以已”等等,都是当时政治斗争的特殊需要。《左传》将这些辞令记载下来,即使不加修饰,也已率然成章;而一经润色,自然更富文采。特别是该书中一些使臣的外交辞令也是弱小或战败诸侯国取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