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思维探索能力指学生在学习初中历史的过程中能够保持质疑的心理态度,且能够发挥自身的能力解决疑惑的能力。在这种能力的驱使之下,学生能够对初中历史课堂保持高度的学习积极性,并且能够极大促进初中历史教学效率的提升。本文中,编者针对初中历史教学中学生思维探索能力发展缓慢的原因进行了探索,且针对性提出了部分策略促进学生初中历史思维探索能力的培养。
【关键词】初中历史;思维探索;积极性;质疑
【中图分类号】G633.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9)21-0-01
受素质教育思维的影响,初中历史教学大纲转变了以往传统的加强学生对人类历史进程的认识的要求,逐渐将有效培养学生的历史学习思维及创新思维转变为新的教学重点。而要培养学生的历史学习思维能力及创新能力,就必须让学生带着质疑的态度进行初中历史的学习,即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对学生思维探索能力的培养。本文中,编者将结合自身的教学经历,简单分析初中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思维探索能力遇到的阻碍,并且结合时代特色给予部分建议协助教师更好地培养学生思维探索能力。
一、初中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思维探索能力遇到的阻碍
初中历史在教学大纲的定义里被归结为文科,这就决定了初中历史的教学与大多数文科教学一致都存在教学内容繁琐、教学模式单一、教学过程枯燥等特点,这些特点的存在让许多学生逐渐丧失对历史课堂学习的积极性,也不利于学生思维探索能力的培养。与此同时,部分初中历史教师未能有效端正自身的教学态度,简单地将初中历史教学定义为按时上下课、课后及时批改作业,未能有效提升历史课堂对学生的吸引力,大大消减了学生对历史课堂的参与积极性。最后,受到教学设施的束缚,教师在完成历史课程教学时只能依靠课本,对于历史学科中隐含的知识魅力未能有效的展示给学生,使得学生在课堂学习时完全信任课本,无法有效发散学生历史思维,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未能获得良好的提升。
二、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思维探索能力的措施
1.教师利用问题教学法培养学生的思维质疑能力
对于培养学生历史学科思维能力,大部分歷史教师都会采取问题引导作为主要教学方式。这仅仅是因为问题引导不仅能够有效考查学生对课堂知识点的记忆,还能通过问题指引锻炼学生的联想能力,能够有效集中学生的课堂学习注意力。但是,初中历史教师是否有效提问是学生思维探索能力能否提升的关键。教师需要提前备课,掌握课堂教学重点,同时也要对班级学生有一个细致的调查,熟知学生大致的学习情况。只有在这些基础之上,初中历史教师才能准确提出有助于学生思维探索能力发展的问题。例如教师在进行《辛亥革命》的教学时,教师可以事先收集辛亥革命的相关史实,然后通过播放一部影片作为教学引入,要求学生在观看影片的过程中思考“什么是辛亥革命的精神?”,在完成影片观看之后,学生需要给出答案。让学生带着问题进行课堂学习能够帮助学生找到上课目标,帮助学生集中课堂注意力,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进步。
2.教师通过小组竞赛的模式锻炼学生的思维探索能力
对手是促进学生能力进步的最佳良药,在提升学生历史思维探索能力的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为学生设置竞争对手的模式刺激学生自我能力的进步,同时为学生提供有效的伙伴又能发挥学生团体作用,有效促进学生小组的共同进步。在进行五四运动的相关内容教学时,教师可以巧妙地将班级划分为两个小组,要求学生小组之间分别准备“五四运动”教学方案,挑选合适的时间展示出来。教学方案要包含五四运动出现的背景、过程、结果、意义等部分,整个过程由学生自行完成,教师只能协助。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发挥学生自身学习主体的作用。然后借助合作与竞争的积极效应,有效督促学生发散历史思维,促进学生思维创新能力的进步。
3.教师将历史课堂与实践相结合促进学生思维进步
学生历史思维探索能力的培养与实践息息相关,但是大多数初中历史教师都无法有效地将历史与实践相结合,使得学生的历史思维局限在课本中,无法获得有效的提升。其实实践与历史的结合是非常简单的,历史教师需要打破传统的历史教学模式,利用历史史料的真实性,将生活带入历史学习中。例如实践演绎历史事件、通过观看相关电影了解历史等。在进行唐代经济发展的相关内容教学时,可以利用学生熟知的电影如《大唐玄奘》作为教学背景,引入相关的教学内容即可带动学生的思维联想能力,让学生对唐代经济有一个大致了解。通过电影的渲染,学生对相关历史事件会产生好奇心,进而有助于学生历史思维能力的发展。
尽管历史学科是有具体的史实累积形成,但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能局限于加深学生对相应史实的了解之上,教师需要及时端正教学态度,不断地提升自我教学水平,进一步促进学生历史思维探索能力的发展。与此同时,教师需要发挥学生主体作用,通过小组竞赛、问题引导、实践引入等教学模式刺激学生对历史学习的质疑能力发展,让学生面对历史学科可以产生自我认识,有效促进学生的历史思维探索能力的进一步发展。
参考文献
[1]戴宏.初中历史教学中拓展学生思维宽度刍探[J].成才之路,2019,598(06):44.
[2]张文宽.浅谈初中历史与社会教学中创新思维的培养[J].东西南北:教育,2018(6):372-372.
【关键词】初中历史;思维探索;积极性;质疑
【中图分类号】G633.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9)21-0-01
受素质教育思维的影响,初中历史教学大纲转变了以往传统的加强学生对人类历史进程的认识的要求,逐渐将有效培养学生的历史学习思维及创新思维转变为新的教学重点。而要培养学生的历史学习思维能力及创新能力,就必须让学生带着质疑的态度进行初中历史的学习,即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对学生思维探索能力的培养。本文中,编者将结合自身的教学经历,简单分析初中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思维探索能力遇到的阻碍,并且结合时代特色给予部分建议协助教师更好地培养学生思维探索能力。
一、初中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思维探索能力遇到的阻碍
初中历史在教学大纲的定义里被归结为文科,这就决定了初中历史的教学与大多数文科教学一致都存在教学内容繁琐、教学模式单一、教学过程枯燥等特点,这些特点的存在让许多学生逐渐丧失对历史课堂学习的积极性,也不利于学生思维探索能力的培养。与此同时,部分初中历史教师未能有效端正自身的教学态度,简单地将初中历史教学定义为按时上下课、课后及时批改作业,未能有效提升历史课堂对学生的吸引力,大大消减了学生对历史课堂的参与积极性。最后,受到教学设施的束缚,教师在完成历史课程教学时只能依靠课本,对于历史学科中隐含的知识魅力未能有效的展示给学生,使得学生在课堂学习时完全信任课本,无法有效发散学生历史思维,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未能获得良好的提升。
二、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思维探索能力的措施
1.教师利用问题教学法培养学生的思维质疑能力
对于培养学生历史学科思维能力,大部分歷史教师都会采取问题引导作为主要教学方式。这仅仅是因为问题引导不仅能够有效考查学生对课堂知识点的记忆,还能通过问题指引锻炼学生的联想能力,能够有效集中学生的课堂学习注意力。但是,初中历史教师是否有效提问是学生思维探索能力能否提升的关键。教师需要提前备课,掌握课堂教学重点,同时也要对班级学生有一个细致的调查,熟知学生大致的学习情况。只有在这些基础之上,初中历史教师才能准确提出有助于学生思维探索能力发展的问题。例如教师在进行《辛亥革命》的教学时,教师可以事先收集辛亥革命的相关史实,然后通过播放一部影片作为教学引入,要求学生在观看影片的过程中思考“什么是辛亥革命的精神?”,在完成影片观看之后,学生需要给出答案。让学生带着问题进行课堂学习能够帮助学生找到上课目标,帮助学生集中课堂注意力,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进步。
2.教师通过小组竞赛的模式锻炼学生的思维探索能力
对手是促进学生能力进步的最佳良药,在提升学生历史思维探索能力的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为学生设置竞争对手的模式刺激学生自我能力的进步,同时为学生提供有效的伙伴又能发挥学生团体作用,有效促进学生小组的共同进步。在进行五四运动的相关内容教学时,教师可以巧妙地将班级划分为两个小组,要求学生小组之间分别准备“五四运动”教学方案,挑选合适的时间展示出来。教学方案要包含五四运动出现的背景、过程、结果、意义等部分,整个过程由学生自行完成,教师只能协助。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发挥学生自身学习主体的作用。然后借助合作与竞争的积极效应,有效督促学生发散历史思维,促进学生思维创新能力的进步。
3.教师将历史课堂与实践相结合促进学生思维进步
学生历史思维探索能力的培养与实践息息相关,但是大多数初中历史教师都无法有效地将历史与实践相结合,使得学生的历史思维局限在课本中,无法获得有效的提升。其实实践与历史的结合是非常简单的,历史教师需要打破传统的历史教学模式,利用历史史料的真实性,将生活带入历史学习中。例如实践演绎历史事件、通过观看相关电影了解历史等。在进行唐代经济发展的相关内容教学时,可以利用学生熟知的电影如《大唐玄奘》作为教学背景,引入相关的教学内容即可带动学生的思维联想能力,让学生对唐代经济有一个大致了解。通过电影的渲染,学生对相关历史事件会产生好奇心,进而有助于学生历史思维能力的发展。
尽管历史学科是有具体的史实累积形成,但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能局限于加深学生对相应史实的了解之上,教师需要及时端正教学态度,不断地提升自我教学水平,进一步促进学生历史思维探索能力的发展。与此同时,教师需要发挥学生主体作用,通过小组竞赛、问题引导、实践引入等教学模式刺激学生对历史学习的质疑能力发展,让学生面对历史学科可以产生自我认识,有效促进学生的历史思维探索能力的进一步发展。
参考文献
[1]戴宏.初中历史教学中拓展学生思维宽度刍探[J].成才之路,2019,598(06):44.
[2]张文宽.浅谈初中历史与社会教学中创新思维的培养[J].东西南北:教育,2018(6):372-3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