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生态翻译学的三维视角看旅游翻译

来源 :西江文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eskle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胡庚申教授提出的“生态翻译学”将翻译方法归结为三维度“转换”,即在多维度适应与适应性选择”的原则下,相对的集中语言、文化、交际维的适应性转换,也就是说,译者不仅要在语言层面上达到转换,还要关注文化的传达和交际意图的实现(曹健,2010)。本文以胡教授提出来的生态翻译学为依据,以旅游英语研究为背景,运用生态翻译学的翻译方法即“三维转换”:语言维度、文化维度、交际维度翻译方法为指导,期待解决翻译中遇到的困惑,实现最佳翻译。
  【关键词】:生态学翻译;游记翻译;三维度转化
  一、引言
  生态翻译学是从生态学的角度揭示新的翻译本质、过程、方法、标准和原则。生态学视角的翻译研究,实质是译者发挥主动性,为适应翻译生态环境做出的翻译。
  作者查阅了生态翻译学方面的相关著作以及文章,发现目前国内外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此领域的发展和产生层次上。也有部分学者将生态翻译学与具体某一著作翻译实践或者某领域翻译相结合。例如,在文学翻译方面,有学者从生态翻译学的角度分析了林语堂《浮生六记》的翻译。也有学者写了生态学视角下看英译《孙子兵法》,然而作者发现国内外学者从生态翻译学的三维度层面对旅游文本翻译分析研究的甚少。本文将通过研究旅游英语的翻译,将生态翻译学的文化、语言、交际维度转换的过程用于旅游翻译,从而给翻译提供一条新的思路,希望能提升译文质量。
  早期的生态翻译学理论主要以达尔文的生物进化论中的“选择与适应”观点为哲学依据,其观点认为翻译就是译者进行的选择适应的过程,生态翻译与自然有着同样的规律可循。对于翻译来讲,一遍遍的修改译文,寻找最佳最适合的译本就是运用生态翻译学的理论,即”适者生存,优胜劣汰”的过程,每次修改都会从不同的角度考虑,淘汰不好的译法,保留精华的佳作。
  二、旅游英语及其特点
  旅游英语是一种跨文化跨语言的实践行为,是在不同文化间进行的一种跨文化跨领域跨语言的交流。旅游英语的文字具有生动而且文章紧凑信息量多的特点。语言朴素易懂,清楚自然,与文学创作相比,旅游英语倾向于用简单的语言描述,记录事实。在旅游英语当中,根据旅游英语语言的特点,以及旅游英语所处的翻译生态环境,译者常需要灵活转换翻译方法。旅游翻译应该以读者为导向,目的是吸引读者,引起读者的兴趣。
  三、生态翻译学三维度视角下的旅游翻译实例分析
  3.1生态翻译学的语言维度
  语言维度选择转换是语言层面上的维度,是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对语言形式的适应性选择转换,这种选择是在不同方面和层次上进行的。有时候需要使用译音加注的方法保留源语发音,但是要做一些补充解释,以求再现源语文化。
  比如将“狗不理包子”译为 “dogs don’t leave”。这种惟妙惟肖的翻译,从语言上丰富了翻译,使得语言生动,这就是在语言层面上得到的转换。又例如“Kongzhu”“抖空竹”这一汉族传统民间玩具,事实上并不是很为中外读者所熟知,因此作者在翻译这一段时,除了对“Kongzhu”进行了音译,更是加注解释“俗称胡敲、空筝等,中国汉族民间传统玩具。”这样一来,目的语读者就很容易接受和理解这个词的意思了,而我们的文化也被表现出来,并得到广泛传播。
  3.2 生态翻译学的交际维度
  交际维度是指语言在翻译的过程中起到的一定的交际作用,需要译者了解原作者的交际用意,在译文中再现出来。简言之就是在翻译过程中关注双语交际意图的适应性选择转换。生态翻译学视域下,译者除了语言信息的转换和文化内涵的传递之外,还应转换交际层面,关注原文中的想要达到的交际意图是否在译文中得以体现。(胡庚申:2008,64)
  例如,“文房四宝”被译为“the four treasures in the study ”, 在西方文化里,并没有对应的笔墨纸砚,所以如果如上所翻译,西方人只能理解为书房里的宝贝,所以可增补一些内容,译为“the four treasures in the study, writing brush, ink-stick, paper, ink-stone”,这种通过注释或者补译所表达出来了中国特色,达到了交际的目的。
  3.3生态翻译学的文化维度
  文化维度是指翻译是在传递一种文化,需要译者有一定的交际能力,避免翻译中的文化冲突。翻译是将源语从其特有的文化土壤移植到另一种文化当中。因此译者要尤其注意文化维度的转换,使得目的语文化背景下的受众者产生与原文在源语文化背景中同样积极的心里回应。译者在翻译的过程当中,所要进行的不单单只是文字符号的转换,更是涉及不同语言间的文化、宗教、信仰、习俗、社会、交际等转换,这还包括译者与作者、读者之间的关系,这些都是翻译的生态环境。然而,好的翻译要适应它的整体环境,考虑全局,包括目的语语言、文化环境,做出最佳选择。
  原文:他不会睡元宝似的觉。
  译文:He couldn’t be able to sleep curved like a bent bow.
  “睡元宝似的觉”是很形象的一种说法,但是元宝是中国古代文化中特有的,如果直译,外国读者很难理解。因此,为了保留原文化内涵和让读者理解和接受,译者通过转换,译为“bent bow,”这样处理的方式很好,而不是生硬的将中国特有文化词“元宝”直译,造成读者理解障碍。
  例如对于英文Man proposes , God disposes--“谋事在人,成事在天”译成中文就要考虑汉语文化的环境。在汉语语境中,是没有上帝的,神就是中国人所膜拜的对象,所以为了适应汉语读者,达到文化上的沟通,因该译为“成事在天”而不是在“上帝”。
  翻译是译者适应翻译环境的选择活动,是一个综合的互联互动的过程,其中包含了很多成分很多元素。而且,每个部分和元素都是相互渗透和联系的,不能割裂开。生态翻译学中的三维转换,即语言、文化、交际是互相作用联系。因此译者在翻译的时候,做到三方面兼顾;从整体出发,将原文的意思从文化、语言和交际上表达出来。
  四、结论
  本文通过结合生态翻译学的视角,研究和探讨了旅游英语的翻译过程、方法、翻译策略以及值得注意的问题。译者只有真正的谙熟翻译的生态环境,从多个维度考虑翻译效果,主动发挥译者自主性,选择和适应目的语环境,才能消除文化、交际、语言上的翻译障碍,最终实现最佳译本。
  参考文献:
  [1]Gentzler, E.Contemporary Translation Theories [M]. London:Routledge, 2001.
  [2]曹健.从生态翻译学角度看英语影视剧字幕翻译[J].《科技信息》2012,20.
  [3]胡庚申.翻译适应选择论[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4.
  [4]胡庚申.适应与选择:翻译过程新解[J].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8(4):91-95.
其他文献
【摘要】:从编剧手法的主题、结构、线索、铺垫、矛盾冲突和导演拍摄手法的色彩、画面、声音、光线、蒙太奇等几个方面对电影《黄金大劫案》作出分析  【关键词】:电影;《黄金大劫案》;编剧艺术  海市蜃楼是美好的,但却使在沙漠之中看见它的人沉溺于幻象而加速死亡的步伐。很多表面上看起来十分美丽的东西实际上可能会使人致命。暴风雨来临之前天地间会陷入一片清新的宁静,然而之后带来的摧残却丝毫不清新。许多年前的伪满
期刊
【摘要】:如何平衡我国传统文化和现代艺术创作之间的关系,提高我国传统艺术元素在当代油画创作中的广泛应用,创造出具有中国传统艺术底蕴的油画作品是现代艺术家们应该思考的问题。  【关键词】:传统艺术;中国;现代油画  我国的传统艺术元素是中华民族发展、演变过程中逐步积累下形成的文化成果,其中包括有形的艺术作品以及无形的精神内容,是历史长期积累下的成果,同时也是中华民族所特有的民族灵魂所在。油画在我国有
期刊
【摘要】:《东京梦华录》是孟元老写的一本追述北宋都城东京开封府城市风貌的著作,为我们描绘了这一历史时期居住在东京的上至王公贵族、下及庶民百姓的日常生活情景,本书记载的东京具有真实性,所以从本书中所记载宋代人民的繁荣景象研究宋代市民音乐的发展是比较可靠的,宋代市民音乐的表现形式表演场所丰富多彩,宫廷音乐与民间音乐结合,音乐的主流从上层社会步入民间,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宋代音乐成为中国音乐史的一个重要
期刊
【摘要】:伴随着健康、低碳、环保以及可持续发展等新理念的日益推广,“低碳”发展观已迅速渗透到各个领域、室内设计作为现代化设计产业发展的主流之一,应结合时代潮流所倡导的低碳发展理念,实现低碳设计理念与室内设计的融合,以打造一个低碳、安全、健康、舒适的室内生活空间,建立起一个“人—社会—环境”一体化的协调发展模式。基于此,文章就室内设计的发展趋势出发,并以此为基础,就基于低碳理念的室内设计这一课题展开
期刊
【摘要】:在中国画的形成与发展中,色彩作为视觉要素之一,在很长的历史发展阶段一直是中国绘画的主流。纵观古今艺术作品,不难发现中华民族的色彩审美始终是主观的,装饰的。与现代艺术所追求的主观艺术表现是一致的。现代工笔画在继承了传统工笔画用色的基础上,也开辟出新的道路。沉寂多年的中国工笔画,在现代工笔画家的努力下,吸收借鉴设计色彩处理的方式,结合传统工笔画的用色,在色彩表现上有了新的突破以及创新。  【
期刊
【摘要】:肌理是绘画创作中最重要的一种艺术语言、表现形式,越来越受到艺术家们的青睐与探索。肌理在绘画创作中的独特运用使作品产生不一样的审美情趣、形式美感。“肌理”是物体表面的组织纹理结构呈现出的交错、高低、粗糙平滑的外观形态,形成视觉和触觉上的特感受。  【关键词】:肌理;立体;写意;形式  一.肌理的平面形态  受西方现代绘画的影响,中国当代油画气氛也随之活跃。艺术家在绘画肌理材料的探索与技法上
期刊
【摘要】:现代主义发展过程中片面强调社会生产力的绝对作用,过多的追求社会的物质化生产,从而忽视自然生态的破坏,造成了人类传统文化的毁灭。而后现代主义,企图摆脱在日益技术化和商品化的社会,追求对人性的更大的自由和彻底解放,把一种新型的生活方式,表达在后现代主义的建筑设计中去,反对现代主义设计中片面追求功能和冷酷的理性主义的设计。通过对国内外后现代主义建筑的研究,生态建筑对现代社会发展的推动是很大的。
期刊
【摘要】:中西方绘画受不同的哲学、文化、美学思想等影响,在各自的土壤环境中形成了各自的特征风貌,并随着各自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的发展而发展。  【关键词】:绘画;哲学;美学;差异  一、中西绘画理论思想  中国文化凝聚了东方传统的哲学精神和审美艺术。中国绘画成为独特的东方艺术类型,强调意象、笔墨,做为中国传统绘画的核心命题,被历代画家所推崇。意象和笔墨所依据的绘画美学理论,主要是源于中国独特的文化背景
期刊
【Abstract】: not only play a boundary wall, the division of space, the function of resisting foreign, in today's modern landscape design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landscape design in the wall, the wall o
期刊
【摘要】:在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色彩营销”战略作为一种营销手段在国外已被广泛承认和使用。色彩是产品最重要的外部形象,它给产品所创造的低成本高附加值作用是惊人的。同样的一种产品,色彩上的差别往往使其在消费层次、消费价格和受欢迎程度上具有不同的意义,合适及有特点的色彩可以使产品显得更令人瞩目,这就是色彩的功效。产品的包装能直接抓住消费者的视觉的注意力,使消费者通过鲜亮动人的象征性色彩,引发联想,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