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图分类号:G623.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882(2013)02-108-02
语文课堂教学的改革实践,要在确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新模式建构中,实现新的登攀。这就必须从课堂教学设计做起。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以全盘授予为途径的语文教学,其课堂设计是以教师主观的指令为基础,并以权力主义的刚性机制驱动,严重缺乏以学生为主体,从学生的学情出发,作相机诱导、现场处理的弹性机制。因此,在实施新课程中,如何根据主体教育的要求,重新审视课堂教学的设计思想和策略,已成为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
笔者认为:确立学生主体地位的语文课堂教学,必须实行以“软设计”为主的“硬设计”与“软设计”相结合的策略。
在大千世界的万事万物中,每一事物无不都是由众多的因子或部分构成的。这些因子或部分,有的联系是直接的、明显的、清晰的、刚性的,总起来说是“硬”的;而有的联系是间接的、隐匿的、模糊的、柔性的,总起来说是“软”的。例如我们通常把直接研究人类生产和生活各个领域的科学,称为“硬科学”,把对各科学门类或环节进行预测、规划、组织、管理、指挥和监督,使之有机地协调配合,最大限度地发挥整体优势的科学,称为“软科学”。于是,产业有“硬产业”、“软产业”之分,环境也有“硬环境”、“软环境”之别,如此等等,不一而足。在课堂教学设计中,客观上也有着“硬”、“软”的不同设计。那些必须达成的教学目标,必须实行的教学步骤,必须完成的课堂训练,是带有刚性的“硬设计”。如果这些部分没有完成,直接关系到一堂课的基本教学任务的实现。但是,在达成这些基本目标,完成这些基本任务的途径、方法、过程、手段则应当根据具体的学情,灵活应变,现场处理,具有很强的伸缩性和可塑性。这些部分的教学设计,应当是有高度弹性的“软设计”,需要有教师的渊博知识、精深修养和丰富经验来临场处置、即兴挥洒。
鉴于课堂教学的特殊性,“软设计”在课堂教学设计中具有特殊地位和重要意义。其主要理由有三:
其一,从当前课堂教学的主要弊端着眼,应当大力克服的是以教师为中心的权力主义和命令作风,学生的主体地位不能得到真正确立,学习的主动性、生动性欠缺,“呈现——灌输——接受”的传统模式没有完全打破。因此课堂教学亟需以学生为主体,以学情为依据,以相机诱导为手段的软设计。
其二,课堂教学活动是一个富于变化的共时空群体活动,主体、客体、媒体之间的关系处在不断转换之中。从学的角度看,学生是主体,教材是客体,而教师是媒体。即学生通过教师这一媒体的引领而学习教材,掌握教材并获得全面发展。从教的角度看,则教师是主体,学生是客体,教材是媒体。即教师通过教材这一媒体的中介,使学生获得全面发展,实现培养目标。这种不断转换的关系,使课堂教学活动具有很大的灵活性和很强的现场性。如果教学设计完全是刚性机制,教学活动必然只能是单向的强行灌输,上课就成了教师演示主观编制得十分细密的教案的过程。学生只能跟着教师亦步亦趋,无主体地位可言,也就谈不上主动、生动地学习了。
其三,课堂教学还亟富创造机制。如果说,教材是作者、编者的一度创造,那么教师的课堂教学设计便是二度创造,而课堂教学的实施过程则是由师生双向合作的三度创造。这里,教师教学设计的二度创造必须充分考虑到师生双向合作的三度创造所具有的不确定性。所以,教学设计必须具有高度的可塑性。它只能是一种“预测”,如何付诸实施,还得充分根据学情来灵活应变、现场处理。这样,就赋予课堂教学“软设计”以特别重要的意义了。
语文课堂教学以软设计为主是当前改革课堂教学的重要策略,其内在机制可归结为以下对照图式:
当然,以“软设计”为主,决不是意味着教师在课堂上可以“脚踏西瓜皮,滑到哪里算哪里”;也不是一概排斥“硬设计”,而应当是“软”、“硬”结合,以“软”为主。一位优秀教师执教《观潮》一课的教案设计,颇能说明这一点:出示课题“观潮”之后,教师先问学生,“观”在这里是什么意思?学生回答:“是‘看’的意思”。教師穿针引线,再问“课文中还有一个‘观’字又是什么意思呢?”有学生回答:“课文中有‘天下奇观’,这里的‘观’应该是‘景象’的意思了。”“那么你能用两个‘观’的不同意思合起来编个课题吗?”学生经过一番思索,有人提出这篇课文的题目也可以叫“观天下奇观”。于是,教师引领学生直奔中心,抓住“奇”字,要学生再仔细读课文,说说这钱塘江大潮,奇在哪里。经过一番课堂讨论,教师引导归结出“潮来形奇”(第3-5小节),“潮去景奇”(第6小节);并再深入一步要学生深思:“那么第2小节与‘奇’又有什么关系?”大家认为有关系,钱塘江潮“奇”的原因与这里(海宁县盐官镇)的特殊环境(时间、地点)有密切关系。这样就不难归结出:“潮前境奇”。到此为止,教师单刀直入,很快就帮助学生理出了一条精炼明晰的主线,找到了一条认识课文的“最短程”。如果说,这一步是以“硬设计”为主的话,那么顺着这条思路让学生具体地揣摩、品赏课文的语言材料,激发情意,调动想象,交流阅读心得等,就应当让学生因人而异地去主动学习。这一部分无疑应当是“软设计”为主,教师要根据具体学情去作临场处理、即兴挥洒。所以,便以这样一个提问,激发学生自主学习:“好,课文按顺序先写‘潮前境奇’,再写‘潮来形奇’,最后写‘潮去景奇’,写得非常生动传神。现在,请你再仔细读课文,挑一处最能吸引你,你觉得写得最传神的地方讲析给大家听。要把怎样写出了‘奇’,好在哪里讲清楚。”于是,课堂教学就不再按传统的“硬设计”,去逼使学生就范,顺着教师的小步子提问,亦步亦趋地应答。而是让学生自主选择,从各人的差异出发,只挑体会最深的、最能显示自己潜能的那一点作课堂交流,为尝试成功创造了条件。而通过课堂交流的各展所长,全体学生所能获得的成果,也足以涵盖课文的全部。这样做当然也有不容易的地方,就是教师必须胸中有书、目中有人、手中有法去随机诱导、现场处理、及时调适,并在学生的课堂交流中有机渗透听说读写的训练。这种“软设计”无疑要求教师能更高层次地去把握教材,预测学情,设想课堂学习现场可能出现的各种情况。这就要求教师有宽阔的知识视野,有良好的文化修养和学科专业水平。当然,这比之完全依赖教案照本宣科、按图索骥的教学,自然会更困难。但这种教学能力是必须通过自觉锻炼去获得,以适应新课标下对语文课堂教学的挑战。据专家研究课时计划的分析,也说明了“专家教师的课时计划简洁、灵活,以学生为中心,并具有预见性”。他们之所以不写细节,是因为这将“由课堂教学活动中学生的行为所决定”。①显然,像王崧舟、窦桂梅这些专家教师教学的成功,与教学的“软设计”是直接相关的。
多年的课堂教学探索实践使我认识到语文课堂教学以“软设计”为主,在教师的教学设计意识上,必须强化以下一些方面:
1.重自学。语文教学的知识和能力的训练,都是螺旋式逐步推进的,这比之其他学科的直线编排方式有很大不同。正因为语文学习有十分广阔的迁移基础,可以无师自通,更要求培养自学能力,即不仅是“学会”,还要求“会学”。试想一篇新课文,百分之九十八的字、词、句都是学过的,课文所反映的生活图景,很多学生也是熟悉的,完全可以迁移旧知识、旧经验去化解新课文。教师繁琐讲析,实无必要。
2.重尝试。正因为语文学习有十分广阔的迁移基础,学生完全可以对新课文中不多的新知识,运用旧知识去尝试演练。把传统的“先教后学,以教为主;先讲后练,以讲为主”改变为尝试的“先学后教,以学为主;先练后讲,以练为主”,在尝试中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与自主意识。
3.重争议。在尝试、自学中学生不免会产生争议,这是极可贵的教学机遇,教师要主动寻找,利用这些来自学生的有价值的争议,作为教学手段来充分展开过程,更好地达成教学目标。
4.重活动。教师要把过去由自己包办的讲析提问,转化设计成学生的多种活动,不仅让学生读—读、写一写、说一说,而且让他们唱一唱(与课文有关的歌曲)、画一画、演一演、做一做(与课文有关的简单小制作)……通过学生的自主活动,把课堂还给学生。
5.重过程。“软设计”提倡洗练的粗线条设计,以留出足够的“空白”,把更多的时间腾出来让学生的学习过程得以充分展示。教师可以不必为了急于赶教案,而害怕学生节外生枝,回避有价值的学习矛盾,而是让学生放开来学,真正拥有学习的主动权,成为学习的主人、课堂的主人。
语文课堂教学的改革实践,要在确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新模式建构中,实现新的登攀。这就必须从课堂教学设计做起。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以全盘授予为途径的语文教学,其课堂设计是以教师主观的指令为基础,并以权力主义的刚性机制驱动,严重缺乏以学生为主体,从学生的学情出发,作相机诱导、现场处理的弹性机制。因此,在实施新课程中,如何根据主体教育的要求,重新审视课堂教学的设计思想和策略,已成为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
笔者认为:确立学生主体地位的语文课堂教学,必须实行以“软设计”为主的“硬设计”与“软设计”相结合的策略。
在大千世界的万事万物中,每一事物无不都是由众多的因子或部分构成的。这些因子或部分,有的联系是直接的、明显的、清晰的、刚性的,总起来说是“硬”的;而有的联系是间接的、隐匿的、模糊的、柔性的,总起来说是“软”的。例如我们通常把直接研究人类生产和生活各个领域的科学,称为“硬科学”,把对各科学门类或环节进行预测、规划、组织、管理、指挥和监督,使之有机地协调配合,最大限度地发挥整体优势的科学,称为“软科学”。于是,产业有“硬产业”、“软产业”之分,环境也有“硬环境”、“软环境”之别,如此等等,不一而足。在课堂教学设计中,客观上也有着“硬”、“软”的不同设计。那些必须达成的教学目标,必须实行的教学步骤,必须完成的课堂训练,是带有刚性的“硬设计”。如果这些部分没有完成,直接关系到一堂课的基本教学任务的实现。但是,在达成这些基本目标,完成这些基本任务的途径、方法、过程、手段则应当根据具体的学情,灵活应变,现场处理,具有很强的伸缩性和可塑性。这些部分的教学设计,应当是有高度弹性的“软设计”,需要有教师的渊博知识、精深修养和丰富经验来临场处置、即兴挥洒。
鉴于课堂教学的特殊性,“软设计”在课堂教学设计中具有特殊地位和重要意义。其主要理由有三:
其一,从当前课堂教学的主要弊端着眼,应当大力克服的是以教师为中心的权力主义和命令作风,学生的主体地位不能得到真正确立,学习的主动性、生动性欠缺,“呈现——灌输——接受”的传统模式没有完全打破。因此课堂教学亟需以学生为主体,以学情为依据,以相机诱导为手段的软设计。
其二,课堂教学活动是一个富于变化的共时空群体活动,主体、客体、媒体之间的关系处在不断转换之中。从学的角度看,学生是主体,教材是客体,而教师是媒体。即学生通过教师这一媒体的引领而学习教材,掌握教材并获得全面发展。从教的角度看,则教师是主体,学生是客体,教材是媒体。即教师通过教材这一媒体的中介,使学生获得全面发展,实现培养目标。这种不断转换的关系,使课堂教学活动具有很大的灵活性和很强的现场性。如果教学设计完全是刚性机制,教学活动必然只能是单向的强行灌输,上课就成了教师演示主观编制得十分细密的教案的过程。学生只能跟着教师亦步亦趋,无主体地位可言,也就谈不上主动、生动地学习了。
其三,课堂教学还亟富创造机制。如果说,教材是作者、编者的一度创造,那么教师的课堂教学设计便是二度创造,而课堂教学的实施过程则是由师生双向合作的三度创造。这里,教师教学设计的二度创造必须充分考虑到师生双向合作的三度创造所具有的不确定性。所以,教学设计必须具有高度的可塑性。它只能是一种“预测”,如何付诸实施,还得充分根据学情来灵活应变、现场处理。这样,就赋予课堂教学“软设计”以特别重要的意义了。
语文课堂教学以软设计为主是当前改革课堂教学的重要策略,其内在机制可归结为以下对照图式:
当然,以“软设计”为主,决不是意味着教师在课堂上可以“脚踏西瓜皮,滑到哪里算哪里”;也不是一概排斥“硬设计”,而应当是“软”、“硬”结合,以“软”为主。一位优秀教师执教《观潮》一课的教案设计,颇能说明这一点:出示课题“观潮”之后,教师先问学生,“观”在这里是什么意思?学生回答:“是‘看’的意思”。教師穿针引线,再问“课文中还有一个‘观’字又是什么意思呢?”有学生回答:“课文中有‘天下奇观’,这里的‘观’应该是‘景象’的意思了。”“那么你能用两个‘观’的不同意思合起来编个课题吗?”学生经过一番思索,有人提出这篇课文的题目也可以叫“观天下奇观”。于是,教师引领学生直奔中心,抓住“奇”字,要学生再仔细读课文,说说这钱塘江大潮,奇在哪里。经过一番课堂讨论,教师引导归结出“潮来形奇”(第3-5小节),“潮去景奇”(第6小节);并再深入一步要学生深思:“那么第2小节与‘奇’又有什么关系?”大家认为有关系,钱塘江潮“奇”的原因与这里(海宁县盐官镇)的特殊环境(时间、地点)有密切关系。这样就不难归结出:“潮前境奇”。到此为止,教师单刀直入,很快就帮助学生理出了一条精炼明晰的主线,找到了一条认识课文的“最短程”。如果说,这一步是以“硬设计”为主的话,那么顺着这条思路让学生具体地揣摩、品赏课文的语言材料,激发情意,调动想象,交流阅读心得等,就应当让学生因人而异地去主动学习。这一部分无疑应当是“软设计”为主,教师要根据具体学情去作临场处理、即兴挥洒。所以,便以这样一个提问,激发学生自主学习:“好,课文按顺序先写‘潮前境奇’,再写‘潮来形奇’,最后写‘潮去景奇’,写得非常生动传神。现在,请你再仔细读课文,挑一处最能吸引你,你觉得写得最传神的地方讲析给大家听。要把怎样写出了‘奇’,好在哪里讲清楚。”于是,课堂教学就不再按传统的“硬设计”,去逼使学生就范,顺着教师的小步子提问,亦步亦趋地应答。而是让学生自主选择,从各人的差异出发,只挑体会最深的、最能显示自己潜能的那一点作课堂交流,为尝试成功创造了条件。而通过课堂交流的各展所长,全体学生所能获得的成果,也足以涵盖课文的全部。这样做当然也有不容易的地方,就是教师必须胸中有书、目中有人、手中有法去随机诱导、现场处理、及时调适,并在学生的课堂交流中有机渗透听说读写的训练。这种“软设计”无疑要求教师能更高层次地去把握教材,预测学情,设想课堂学习现场可能出现的各种情况。这就要求教师有宽阔的知识视野,有良好的文化修养和学科专业水平。当然,这比之完全依赖教案照本宣科、按图索骥的教学,自然会更困难。但这种教学能力是必须通过自觉锻炼去获得,以适应新课标下对语文课堂教学的挑战。据专家研究课时计划的分析,也说明了“专家教师的课时计划简洁、灵活,以学生为中心,并具有预见性”。他们之所以不写细节,是因为这将“由课堂教学活动中学生的行为所决定”。①显然,像王崧舟、窦桂梅这些专家教师教学的成功,与教学的“软设计”是直接相关的。
多年的课堂教学探索实践使我认识到语文课堂教学以“软设计”为主,在教师的教学设计意识上,必须强化以下一些方面:
1.重自学。语文教学的知识和能力的训练,都是螺旋式逐步推进的,这比之其他学科的直线编排方式有很大不同。正因为语文学习有十分广阔的迁移基础,可以无师自通,更要求培养自学能力,即不仅是“学会”,还要求“会学”。试想一篇新课文,百分之九十八的字、词、句都是学过的,课文所反映的生活图景,很多学生也是熟悉的,完全可以迁移旧知识、旧经验去化解新课文。教师繁琐讲析,实无必要。
2.重尝试。正因为语文学习有十分广阔的迁移基础,学生完全可以对新课文中不多的新知识,运用旧知识去尝试演练。把传统的“先教后学,以教为主;先讲后练,以讲为主”改变为尝试的“先学后教,以学为主;先练后讲,以练为主”,在尝试中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与自主意识。
3.重争议。在尝试、自学中学生不免会产生争议,这是极可贵的教学机遇,教师要主动寻找,利用这些来自学生的有价值的争议,作为教学手段来充分展开过程,更好地达成教学目标。
4.重活动。教师要把过去由自己包办的讲析提问,转化设计成学生的多种活动,不仅让学生读—读、写一写、说一说,而且让他们唱一唱(与课文有关的歌曲)、画一画、演一演、做一做(与课文有关的简单小制作)……通过学生的自主活动,把课堂还给学生。
5.重过程。“软设计”提倡洗练的粗线条设计,以留出足够的“空白”,把更多的时间腾出来让学生的学习过程得以充分展示。教师可以不必为了急于赶教案,而害怕学生节外生枝,回避有价值的学习矛盾,而是让学生放开来学,真正拥有学习的主动权,成为学习的主人、课堂的主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