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文教学应该是感受文字魅力,学习文字整合的诀窍,进而提高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丰富其情感世界,这是永远不过时的语文教学。这项朴素而又智慧的活动,在平实中彰显着教师艺术的匠心。
一、开门见山,直奔主题
导课是教学活动的重要一环,它的成功对于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生思维有着重要作用。
在教学《紫藤萝瀑布》一课时,我的导语是:为何称“紫藤萝”为瀑布?用了什么修辞手法?“瀑布”二字,说明了紫藤萝花的什么特点?学生在短暂思考后,纷纷举手作答,既学知识,又长能力。学生们兴致勃勃,很快投入新课文的学习中,教学设计开门见山,直奔主题,简洁彰显美感。
二、巧设铺垫,融情寓理
(一)氛围式铺垫
在教学莫怀戚的《散步》时,我播放歌曲《烛光里的妈妈》让学生静静聆听。听毕,深情吟咏:“妈妈,是这个世界上最美的称呼;妈妈,是我们每个人情感世界的主角。我们爱妈妈!寒冷的时候,妈妈是棉被;饥饿的时候,妈妈是美食;困难中,妈妈是手杖;黑暗中,妈妈是烛光;幸福中,妈妈是微笑。当我们长大成人时,妈妈衰老了,我们该如何回报妈妈呢?”一番动情的语言,将学生引入学习课文所需要的情境中,为教学步骤的顺利推进打下基础。
(二)学法式铺垫
《童趣》是初一学生接触的第一篇文言文。我这样对学生说:“文言文是古代的书面语,特点是简洁、典雅,它与现代汉语一脉相承,只要有信心,学好并不难。学习文言文是为了继承民族的文化遗产,又可以帮助我们了解历史,还可以丰富我们的语言。学好文言文的关键在于培养语感。一是要熟读背诵,二是要疏通文意用心领悟内容,三是不断积累文言词汇。”接下来,我便领着学生扎扎实实、仔仔细细地学习了《童趣》这篇文章。待全部教学任务完成后,我带领同学们回溯学习过程,具体总结学习每篇文言文的方法:可以说“授人以渔”,使学生明确了学习文言文的基本步骤,增强了学好文言文的信心。
(三)伏笔式铺垫
伏笔是一种写作手法,是照应技巧之一,即把下文要出现的事物在前文中先露一下“苗头”。在教学《散步》一文时,我先问学生:“同学们,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家,我们的家里都有爸爸、妈妈、爷爷、奶奶或者外公、外婆以及我们自己。在你家三代人中,谁最爱谁,你能说说吗……”待学生交流之后,再让学生阅读《散步》一文,达到课文内容与学生实际的沟通,使语文教学更贴近学生的生活,更能引发学习的兴趣。
三、书声朗朗,以读带悟
教学文言文《生于忧患 死于安乐》时,由于文章短小精悍,读来琅琅上口,我设计了“四读教学法”:第一读,人人出声,圈出生字,形成课堂气氛并初步感知课文;第二读,读得字正腔圆,声音宏亮,从感知内容的角度训练朗读;第三读,读得有情有境,以读带悟,尝试将自己对文章的理解通过朗读表达出来;第四读,读得急缓适中,俯仰有致,读好节奏、拖音、顿音、停顿。又辅以小组读、个别读、竞赛读、速读、猜读等各种方式,课堂读书时间总计达到10分钟,为学生感悟理解与当堂背诵文章奠定了基础。
四、精心提问,拓思启智
教育家陶行知说:“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教师必须巧选角度,精心设计问题,让学生的思维拐个弯,才能找到答案,如此方可收到‘风乍起,吹皱一池春水’的良好效果。”
教学《愚公移山》一课时,为帮助学生理解“邻人京城士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中“孀”字与“遗”字的含义,我学习钱楚龙先生,巧妙设置情境:“那个七、八岁的小孩去帮助愚公挖山,他爸爸肯让他去吗?”学生开始被问住了,看了课文注释,才恍然大悟,“这个小孩没有爸爸!”这样,通过巧妙提问,使“孀”“遗”二字之义迎刃而解。
五、适时穿插,增大容量
学完《假如生活欺骗了你》这首诗后,我即兴命题,鼓励学生创造,题为:“假如你欺骗了生活”或“假如生活重新开始”,学生兴味浓厚,欣然提笔,诗歌写成后,大家争相交流,在雅、美、真、纯的语文环境中受到文字与情感的多方面熏陶,提高了文学素养,使我们的语文教学鲜活而丰腴,丰富学生的“积累”,激活学生的思维。
六、线条清晰,目的明确
教学《春》时,受全国著名特级教师余映潮老师“版块教学法”的启示,我采用了无提问式阅读教学设计,受到听课师生的一致好评,现将这个课例介绍如下。
教学目的:积累语言,运用语言。
课型:语言能力训练课。
第一个教学版块——读课文,识字词
第二个版块——读课文,“绘”图画(用嘴)
第三个版块——读课文,品美点
第四个版块——读课文,背美言
第五个版块——读课文,学表达
同学实践:
春天是一枝神奇的画笔,把花儿染红,将小草变绿;
这节课,学生活动充分,课堂积累丰富,收效较高。
七、故设“曲径”,激趣促思
俗话说“文似看山喜不平”,课堂教学也一样。匠心独运,变直为曲,可以活跃课堂气氛,提高学生兴趣,帮助深化理解,巩固所学知识。
在教学《出师表》一文时,我引进“情境表演”:假如你是群臣中的一员或后主刘禅,听了诸葛亮(由一朗读极好的男生扮演)感人肺腑、忠昭日月的奏章,你会对他说什么?
在教学中,教师故意把直路走弯,有点像“魔术”表演,能够吸引学生的参与热情,最大限度地开发学生的潜力。
八、平等对话,尊重创意
在教学《羚羊木雕》时,进行分角色朗读,我主动请缨,担任了“妈妈”这一角色。通过有感情的朗读,我引导学生仔细品味语言,不断地揣摩人物的思想感情和性格特点,使学生从中得到有益的人生启示。
九、生动收束,余味犹存
人常说:“编筐编篓,贵在收口”。一节成功的课,不仅要有好的开头,而且要有好的结尾,做到善始善终,使整个课堂结构完整,让学生产生“言有尽,意无穷”的无限美感。
课堂教学艺术没有最好,只有更好。在深化教育改革,推进素质教育的大潮中,我们语文教师应时刻谨记“细节决定成败”“创意推动发展”,精钻教材,巧妙设计,为达成学生“不等老师教,自能阅读;不待老师改,自能作文”这一终极目标而不懈努力。
一、开门见山,直奔主题
导课是教学活动的重要一环,它的成功对于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生思维有着重要作用。
在教学《紫藤萝瀑布》一课时,我的导语是:为何称“紫藤萝”为瀑布?用了什么修辞手法?“瀑布”二字,说明了紫藤萝花的什么特点?学生在短暂思考后,纷纷举手作答,既学知识,又长能力。学生们兴致勃勃,很快投入新课文的学习中,教学设计开门见山,直奔主题,简洁彰显美感。
二、巧设铺垫,融情寓理
(一)氛围式铺垫
在教学莫怀戚的《散步》时,我播放歌曲《烛光里的妈妈》让学生静静聆听。听毕,深情吟咏:“妈妈,是这个世界上最美的称呼;妈妈,是我们每个人情感世界的主角。我们爱妈妈!寒冷的时候,妈妈是棉被;饥饿的时候,妈妈是美食;困难中,妈妈是手杖;黑暗中,妈妈是烛光;幸福中,妈妈是微笑。当我们长大成人时,妈妈衰老了,我们该如何回报妈妈呢?”一番动情的语言,将学生引入学习课文所需要的情境中,为教学步骤的顺利推进打下基础。
(二)学法式铺垫
《童趣》是初一学生接触的第一篇文言文。我这样对学生说:“文言文是古代的书面语,特点是简洁、典雅,它与现代汉语一脉相承,只要有信心,学好并不难。学习文言文是为了继承民族的文化遗产,又可以帮助我们了解历史,还可以丰富我们的语言。学好文言文的关键在于培养语感。一是要熟读背诵,二是要疏通文意用心领悟内容,三是不断积累文言词汇。”接下来,我便领着学生扎扎实实、仔仔细细地学习了《童趣》这篇文章。待全部教学任务完成后,我带领同学们回溯学习过程,具体总结学习每篇文言文的方法:可以说“授人以渔”,使学生明确了学习文言文的基本步骤,增强了学好文言文的信心。
(三)伏笔式铺垫
伏笔是一种写作手法,是照应技巧之一,即把下文要出现的事物在前文中先露一下“苗头”。在教学《散步》一文时,我先问学生:“同学们,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家,我们的家里都有爸爸、妈妈、爷爷、奶奶或者外公、外婆以及我们自己。在你家三代人中,谁最爱谁,你能说说吗……”待学生交流之后,再让学生阅读《散步》一文,达到课文内容与学生实际的沟通,使语文教学更贴近学生的生活,更能引发学习的兴趣。
三、书声朗朗,以读带悟
教学文言文《生于忧患 死于安乐》时,由于文章短小精悍,读来琅琅上口,我设计了“四读教学法”:第一读,人人出声,圈出生字,形成课堂气氛并初步感知课文;第二读,读得字正腔圆,声音宏亮,从感知内容的角度训练朗读;第三读,读得有情有境,以读带悟,尝试将自己对文章的理解通过朗读表达出来;第四读,读得急缓适中,俯仰有致,读好节奏、拖音、顿音、停顿。又辅以小组读、个别读、竞赛读、速读、猜读等各种方式,课堂读书时间总计达到10分钟,为学生感悟理解与当堂背诵文章奠定了基础。
四、精心提问,拓思启智
教育家陶行知说:“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教师必须巧选角度,精心设计问题,让学生的思维拐个弯,才能找到答案,如此方可收到‘风乍起,吹皱一池春水’的良好效果。”
教学《愚公移山》一课时,为帮助学生理解“邻人京城士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中“孀”字与“遗”字的含义,我学习钱楚龙先生,巧妙设置情境:“那个七、八岁的小孩去帮助愚公挖山,他爸爸肯让他去吗?”学生开始被问住了,看了课文注释,才恍然大悟,“这个小孩没有爸爸!”这样,通过巧妙提问,使“孀”“遗”二字之义迎刃而解。
五、适时穿插,增大容量
学完《假如生活欺骗了你》这首诗后,我即兴命题,鼓励学生创造,题为:“假如你欺骗了生活”或“假如生活重新开始”,学生兴味浓厚,欣然提笔,诗歌写成后,大家争相交流,在雅、美、真、纯的语文环境中受到文字与情感的多方面熏陶,提高了文学素养,使我们的语文教学鲜活而丰腴,丰富学生的“积累”,激活学生的思维。
六、线条清晰,目的明确
教学《春》时,受全国著名特级教师余映潮老师“版块教学法”的启示,我采用了无提问式阅读教学设计,受到听课师生的一致好评,现将这个课例介绍如下。
教学目的:积累语言,运用语言。
课型:语言能力训练课。
第一个教学版块——读课文,识字词
第二个版块——读课文,“绘”图画(用嘴)
第三个版块——读课文,品美点
第四个版块——读课文,背美言
第五个版块——读课文,学表达
同学实践:
春天是一枝神奇的画笔,把花儿染红,将小草变绿;
这节课,学生活动充分,课堂积累丰富,收效较高。
七、故设“曲径”,激趣促思
俗话说“文似看山喜不平”,课堂教学也一样。匠心独运,变直为曲,可以活跃课堂气氛,提高学生兴趣,帮助深化理解,巩固所学知识。
在教学《出师表》一文时,我引进“情境表演”:假如你是群臣中的一员或后主刘禅,听了诸葛亮(由一朗读极好的男生扮演)感人肺腑、忠昭日月的奏章,你会对他说什么?
在教学中,教师故意把直路走弯,有点像“魔术”表演,能够吸引学生的参与热情,最大限度地开发学生的潜力。
八、平等对话,尊重创意
在教学《羚羊木雕》时,进行分角色朗读,我主动请缨,担任了“妈妈”这一角色。通过有感情的朗读,我引导学生仔细品味语言,不断地揣摩人物的思想感情和性格特点,使学生从中得到有益的人生启示。
九、生动收束,余味犹存
人常说:“编筐编篓,贵在收口”。一节成功的课,不仅要有好的开头,而且要有好的结尾,做到善始善终,使整个课堂结构完整,让学生产生“言有尽,意无穷”的无限美感。
课堂教学艺术没有最好,只有更好。在深化教育改革,推进素质教育的大潮中,我们语文教师应时刻谨记“细节决定成败”“创意推动发展”,精钻教材,巧妙设计,为达成学生“不等老师教,自能阅读;不待老师改,自能作文”这一终极目标而不懈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