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突出“生本位”教学理念的情况下,开放教学模式逐渐成为课堂教学的主角。相对于以教师为主、以教材为主的教学模式,开放式教学能够引导学生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并在这一过程中锻炼学生的思维方式、提高语文能力,这是一种适应当代学生认知心理与情感诉求的学习模式。开放教学是使初中语文教学由知识传播向思维方式训练转化的关键。
一、激发探索兴趣
用发现者的眼光去阅读一篇课文,对激发学生阅读兴趣具有重要意义,因此,我们可以从这方面进行切入。从语文教学方面来说,无论小说、散文还是诗歌,每一篇课本都有自己的主线,主线既是课文情节推衍的线索,又是激发学生阅读兴趣的导火索。在开放教学中,教学的目的应超越“让学生掌握阅读主线”这一层面,并转而思考怎样引导学生自主去探索这条主线。因此,教师应该从课程开始就定下“自主探究”的教学基调,引导学生由被动学习向主动学习转变。
此外,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只有将自身定义为引导者,才能引导学生踏上发现之旅。
以《天上的街市》为例,在课前预习中,可布置预习任务,使学生通过预习了解“牛郎织女”的神话故事。在课前导入中,教师应就预习作业的课题在课堂上组织一次简短的交流发言,鼓励学生就预习课题发表个人观点,并着重强调发言的个性色彩。这样做,一方面可使学生对这个故事有深入了解,为学生认知课文内容奠定基础,另一方面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想象力,为学生理解课文的艺术特色做好铺垫。最后,教师总结学生发言,如“同学们的想象力真是丰富把故事讲得栩栩如生,碰巧有一位名人也对牛郎织女的故事产生过深厚的兴趣,并且还作了一首诗……”以上几个环节会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成为阅读线索的发现者。
二、营造教学情境
开放教学注重师生对话和生生对话,因此,需要相对宽松、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对此,教师可以将图画、音乐、语言描绘等教学资源整合运用,为学生营造一个立体的感官体验氛围,让学生由学习者变为观赏者,从而提高学生注意力,并进一步激发阅读兴趣。从教学的连续性来看,学生在导学阶段发现的线索,能够在情境教学中得以拓展,这样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最终归于课文内容之上。
例如,衔接上面的案例,在热烈的课堂讨论中,学生各抒己见,使课堂氛围变得活跃、富有激情。但过度活跃容易造成思想偏离教学活动现象的产生,因此,教师作为课堂氛围的调控者,应在一张一弛之间,使学生的思绪重新回归到课文中来。在讨论过后,教师可将话题引到诗上,即运用多媒体情境营造法,顺势为学生的热情降温,然后根据本课教学内容,选择富有民族风格的背景音乐来凸显题材。在画面上,可充分运用繁星和夜空作为点缀,从视觉上为学生营造一个“天堂”的遐想空间,再配以教师声情并茂、抑扬顿挫的朗读,就能营造出一个轻松、舒缓的课堂氛围。随后,教师可通过课件标注出全诗的断句与重音,并鼓励学生根据标注来朗读,引导学生发现、感受朗读中波动起伏的韵律之美。这样做可使学生从观赏者向体验者过渡,为自主探究环节教学做好铺垫。
三、引导自主探究
开放教学的最大特色就是引导学生发现阅读线索并实现自主探究,这是富有创造性的教学活动。在教学中,教师摆脱了知识灌输的教学模式,转而在思维方式、思考方法等方面进行渗透,将自身的阅读经验或直接或间接融入教学中,为学生构建一个多维度、多层次的解读框架,让学生成为自主探究的体验者。
1梳理文章脉络
学生对文章框架的熟悉,是实现自主探究的基础。正如每篇文章都有自己的主线一样,文章的框架大纲也是必不可少的。无论是故事情节的发展还是情感的渲染,都是以框架为纲的。提炼文章框架是自主探究的第一步,对此,教师可指导学生按自然段提炼大意,若是诗歌作品,则可按照作者的情感变化或描写的景物顺序来提炼。
例如《天上的街市》,教师可引导学生提炼诗中描写景物的顺序,即先写“街灯”、“明星”,再回到“街灯”,然后思维跳跃,直接联想到“天上的街市”,再写“牛郎织女”,写天上的“流星”和他们手中的“灯笼”。在这一连串的虚实结合景物的归纳当中,使学生充分感受作者的情感,随后即可引导学生对这一环节的学习给出一个定论,即全诗以“托物言志”的形式抒发情感。
2探究写作特色
在体验文章情节发展脉络的基础上,自然要探究其写作特色,这是对自主探究学习的深化,也是对学生阅读能力的提升。每篇文章都有极富个性色彩的写作特色,这一点与其所展现的主题相关,也与写作背景、作者的个人经历有关联。
以上面的课文为例,作者主要运用了“联想”与“想象”的艺术手法,对此,教师可引导学生在诗中找到运用这些艺术手法的句子,并发表个人体会,教师针对这些观点在总结的过程中进行提炼、提升。如“街灯—明星—街灯”的转换,展现了作者在虚实之间的联想;描写“牛郎织女”的片段则运用了“想象”的艺术手法,作者生活在黑暗年代,但并没有失去对美好生活的憧憬,因此便借用具有相当民族文化基础的神话故事寄托向往,以引起读者的共鸣。
四、拓展阅读练习
课堂练习是巩固学生知识的重要环节。传统的课堂练习,较多地运用“问”与“答”的形式,这种练习形式单一且过于直接。与之相对,开放教学则通过宽松的课堂交流氛围,改变了传统练习枯燥机械的模式,给每个学生以展示才华的舞台,并为学生留出了更多的思考空间,便于学生结合自身情感经历或生活经验来解读课文,从而完成“思想再创造”的实践学习,使学生成为一名创造者。
开放式的拓展练习,体现在练习题目“问”与“答”的开放性上,也体现在教师评价的开放性上。以上文为例,教师抓住“联想”与“想象”两大写作特色,引导学生对诗中相关内容展开联想或想象,并通过故事或散文语言表达出来。这是一个开放性的问题,没有标准答案,这就意味着学生的回答要突出个性,这一要求会迫使学生经过认真思考后再回答。这样的问题从思想上来看,可提升学生的想象能力,从语言运用来看,可加速知识的内化与外显过程,使学生从单纯的知识接收者向语言创造者转变。
在语文开放教学过程中,从兴趣探索到营造教学情境,从自主探究到拓展练习,学生完成了由被动学习向主动学习的观念转化。由此可见,在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实施开放教学模式,可引导学生“踏上发现之旅”,积累智慧、激发潜能,最终使学生学会享受自主探究的乐趣。
一、激发探索兴趣
用发现者的眼光去阅读一篇课文,对激发学生阅读兴趣具有重要意义,因此,我们可以从这方面进行切入。从语文教学方面来说,无论小说、散文还是诗歌,每一篇课本都有自己的主线,主线既是课文情节推衍的线索,又是激发学生阅读兴趣的导火索。在开放教学中,教学的目的应超越“让学生掌握阅读主线”这一层面,并转而思考怎样引导学生自主去探索这条主线。因此,教师应该从课程开始就定下“自主探究”的教学基调,引导学生由被动学习向主动学习转变。
此外,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只有将自身定义为引导者,才能引导学生踏上发现之旅。
以《天上的街市》为例,在课前预习中,可布置预习任务,使学生通过预习了解“牛郎织女”的神话故事。在课前导入中,教师应就预习作业的课题在课堂上组织一次简短的交流发言,鼓励学生就预习课题发表个人观点,并着重强调发言的个性色彩。这样做,一方面可使学生对这个故事有深入了解,为学生认知课文内容奠定基础,另一方面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想象力,为学生理解课文的艺术特色做好铺垫。最后,教师总结学生发言,如“同学们的想象力真是丰富把故事讲得栩栩如生,碰巧有一位名人也对牛郎织女的故事产生过深厚的兴趣,并且还作了一首诗……”以上几个环节会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成为阅读线索的发现者。
二、营造教学情境
开放教学注重师生对话和生生对话,因此,需要相对宽松、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对此,教师可以将图画、音乐、语言描绘等教学资源整合运用,为学生营造一个立体的感官体验氛围,让学生由学习者变为观赏者,从而提高学生注意力,并进一步激发阅读兴趣。从教学的连续性来看,学生在导学阶段发现的线索,能够在情境教学中得以拓展,这样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最终归于课文内容之上。
例如,衔接上面的案例,在热烈的课堂讨论中,学生各抒己见,使课堂氛围变得活跃、富有激情。但过度活跃容易造成思想偏离教学活动现象的产生,因此,教师作为课堂氛围的调控者,应在一张一弛之间,使学生的思绪重新回归到课文中来。在讨论过后,教师可将话题引到诗上,即运用多媒体情境营造法,顺势为学生的热情降温,然后根据本课教学内容,选择富有民族风格的背景音乐来凸显题材。在画面上,可充分运用繁星和夜空作为点缀,从视觉上为学生营造一个“天堂”的遐想空间,再配以教师声情并茂、抑扬顿挫的朗读,就能营造出一个轻松、舒缓的课堂氛围。随后,教师可通过课件标注出全诗的断句与重音,并鼓励学生根据标注来朗读,引导学生发现、感受朗读中波动起伏的韵律之美。这样做可使学生从观赏者向体验者过渡,为自主探究环节教学做好铺垫。
三、引导自主探究
开放教学的最大特色就是引导学生发现阅读线索并实现自主探究,这是富有创造性的教学活动。在教学中,教师摆脱了知识灌输的教学模式,转而在思维方式、思考方法等方面进行渗透,将自身的阅读经验或直接或间接融入教学中,为学生构建一个多维度、多层次的解读框架,让学生成为自主探究的体验者。
1梳理文章脉络
学生对文章框架的熟悉,是实现自主探究的基础。正如每篇文章都有自己的主线一样,文章的框架大纲也是必不可少的。无论是故事情节的发展还是情感的渲染,都是以框架为纲的。提炼文章框架是自主探究的第一步,对此,教师可指导学生按自然段提炼大意,若是诗歌作品,则可按照作者的情感变化或描写的景物顺序来提炼。
例如《天上的街市》,教师可引导学生提炼诗中描写景物的顺序,即先写“街灯”、“明星”,再回到“街灯”,然后思维跳跃,直接联想到“天上的街市”,再写“牛郎织女”,写天上的“流星”和他们手中的“灯笼”。在这一连串的虚实结合景物的归纳当中,使学生充分感受作者的情感,随后即可引导学生对这一环节的学习给出一个定论,即全诗以“托物言志”的形式抒发情感。
2探究写作特色
在体验文章情节发展脉络的基础上,自然要探究其写作特色,这是对自主探究学习的深化,也是对学生阅读能力的提升。每篇文章都有极富个性色彩的写作特色,这一点与其所展现的主题相关,也与写作背景、作者的个人经历有关联。
以上面的课文为例,作者主要运用了“联想”与“想象”的艺术手法,对此,教师可引导学生在诗中找到运用这些艺术手法的句子,并发表个人体会,教师针对这些观点在总结的过程中进行提炼、提升。如“街灯—明星—街灯”的转换,展现了作者在虚实之间的联想;描写“牛郎织女”的片段则运用了“想象”的艺术手法,作者生活在黑暗年代,但并没有失去对美好生活的憧憬,因此便借用具有相当民族文化基础的神话故事寄托向往,以引起读者的共鸣。
四、拓展阅读练习
课堂练习是巩固学生知识的重要环节。传统的课堂练习,较多地运用“问”与“答”的形式,这种练习形式单一且过于直接。与之相对,开放教学则通过宽松的课堂交流氛围,改变了传统练习枯燥机械的模式,给每个学生以展示才华的舞台,并为学生留出了更多的思考空间,便于学生结合自身情感经历或生活经验来解读课文,从而完成“思想再创造”的实践学习,使学生成为一名创造者。
开放式的拓展练习,体现在练习题目“问”与“答”的开放性上,也体现在教师评价的开放性上。以上文为例,教师抓住“联想”与“想象”两大写作特色,引导学生对诗中相关内容展开联想或想象,并通过故事或散文语言表达出来。这是一个开放性的问题,没有标准答案,这就意味着学生的回答要突出个性,这一要求会迫使学生经过认真思考后再回答。这样的问题从思想上来看,可提升学生的想象能力,从语言运用来看,可加速知识的内化与外显过程,使学生从单纯的知识接收者向语言创造者转变。
在语文开放教学过程中,从兴趣探索到营造教学情境,从自主探究到拓展练习,学生完成了由被动学习向主动学习的观念转化。由此可见,在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实施开放教学模式,可引导学生“踏上发现之旅”,积累智慧、激发潜能,最终使学生学会享受自主探究的乐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