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随着新课程的推广,历史叙事的教学模式受到广泛的批判,小组活动轰轰烈烈,探究研究红红火火,看似热闹,但其教学效果有待提高。沈为慧在教学《新中国初期的外交》一课时,通过描述人物内心活动、分析地图和结合学术界观点等方式进行叙事,展现了历史课堂叙事教学的魅力。
[关键词]中学历史课堂;叙事教学;魅力;沈为慧
[中图分类号]G633.5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6058(2017)04009302
叙事曾经是历史课堂授课的主要形式,但随着新课程的推广,叙事的教学模式受到批判,代之以小组合作探究模式,甚至把课堂完全交给学生,教师一节课只有寥寥数语。小组合作课堂看似热闹,但其教学效果往往有待提高。历史课所承载的内容正日益失去原本鲜活的特性,故事逐渐在历史课中隐去,严肃的话语、枯燥的模式正充斥着历史课堂。沈为慧在教学《新中国初期的外交》一课时,用叙述的方式授课,既引发学生思考,引起教师共鸣,又突破了教材难点。
一、主要的教学环节
1.通过描述人物内心活动进行叙事
素材一:1949年6月,中共中央决定派刘少奇率代表团出访莫斯科。当时新中国政权还没有建立,之所以这么着急出访,是因为在1949年6月,很多城市已经获得解放,中国共产党对怎样管理这些城市没有经验,出访的目的就是想尽快得到苏联的帮助。
素材二:在刘少奇到达莫斯科的第二天晚上,斯大林接见了刘少奇,刘少奇提出我们要援助,需要贷款、专家和海军。斯大林同意了这些要求,刘少奇非常高兴,马上打电报给毛泽东,毛泽东也非常激动。其实,毛泽东还有另外一个想法,就是如果苏联不能给我们援助,我们就和美国联系。而我们得到了斯大林的承诺,所以,在1949年7月1日毛泽东决定,我们“一边倒”。
感受:历史的主体是人,这些鲜活的生命体构成了历史华美丰富的画卷。通过描述人物的心境变化,能让学生身临其境般地感受到一项决策的达成实属不易。
沈老师在叙述刘少奇访华这一内容时,先从时间(1949年6月)入手,交代中共寻求帮助的心情之急切,为后续埋下伏笔。之后,毛泽东的两手准备(同时与美有联系)又再次显示出中共心情之急切。在得到苏联可以援助中共的承诺后,毛泽东在1949年7月1日晚就提出“一边倒”,又一次显示出中共对中苏结盟的急切。通过这些描述,学生切实感受到当时中共领导人急切寻求安全保障的心境。虽然未指出如此急切的原因,但学生经过思考后自然会得出“因为想巩固和平,争取独立自主”的结论。
2.通过分析地图进行叙事
素材三:毛泽东出访苏联,两国领导人要谈两国关系的时候,中间有一个很大的障碍,就是1945年日本投降前夕的《中苏条约》,当时和苏联签订条约的是蒋介石的国民政府。在条约中,涉及一条铁路,叫中长铁路,大家看这幅图。
这条位于东北的丁字形铁路,横向从满洲里经哈尔滨到绥芬河,叫滨洲线和滨绥线,纵向从哈尔滨经长春到大连叫哈大线,这条铁路在近代史上叫中长铁路。另外,条约还涉及旅顺和大连港口。
中长铁路和这两个港口对苏联来说太重要了,这是苏联东出太平洋的最佳捷径。斯大林认为,《中苏条约》是根据雅尔塔协定缔结的,如果改动,都可能让美英以此为借口来修改雅尔塔协定。雅尔塔协定关系到二战成果问题,还涉及国际格局问题,斯大林态度很坚决,毛泽东感觉到这个问题太棘手。
素材四:印度是中国的邻国,中印之间在西藏问题上曾经有很大的争执。在新中国成立之初,印度霸占着西藏的藏南地区九万多平方公里的土地,因为印度原本是英国的殖民地,这些土地原先是英国霸占,在脱离英国后,这些土地就由印度掌控了。新中国成立后,新中国必须要收回对这片土地的主权,但印度不答应,在藏南地区驻扎军队,甚至还为藏南地区的西藏人提供武器,并且帮助他们训练藏军。这种行为新中国必定不能接受。1953年,印度代表团到中国访问,周恩来接见了代表团并说了这句话:“某些成熟的悬而未决的问题一定会顺利地解决的。”这里的某些问题就是中印关于西藏的问题。
在谈判过程中,周恩来提出,希望印度能尊重我们的领土主权,撤去驻扎在藏南的军队,互不侵犯。停止向藏南提供军火,训练藏军,做到互不干涉内政。只有这样,我们才能达到和平共处,平等互惠。
素材五:印度支那,指的是中国与印度之间的地区,在地理上今天称为中南半岛,在地图上我们看到,它包括老挝、越南、泰国、柬埔寨等地区。这个地区,在二战前是法国的殖民地,二战爆发后变成日本殖民地,二战结束后又被法国所控制。但这些地区为争取独立爆发了战争。当时朝鲜战争已经停火,世界各大国都期望这个地区能通过协商的办法停火。美国、苏联就酝酿开会讨论,当时中苏已经结盟,苏联为确保自身利益,邀请中国参加了会议,这就是日内瓦会议。
感受:利用地图进行历史教学屡见不鲜,但沈老师所选的三张地图都是教材所没有却是教学中必須提及的。第一张关于中长铁路以及港口的地图,通过分析指出苏联并不想改变1945年的《中苏条约》,使学生认识到苏中结盟并不如想象中的那么容易。第二张《中印边界问题示意图》,沈老师把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内容与中印边界问题结合起来,使学生更好理解五项原则的内容。沈老师还不忘提醒学生,在看到“和平共处五项原则”这个词语时想想这幅地图,相信学生对其内容很难遗忘。第三张是关于印度支那的地图,通过沈老师对本地区形势的分析,日内瓦会议的背景呼之欲出。相比较通过几则材料的简单分析得出结论,这样的叙事方式更加深入人心。
3.结合学术界观点进行叙事
素材六:1950年2月份,中苏双方签署了一个新的条约《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这是互助性质的,还是友好同盟,两国关系一下变得很密切。苏联承诺,两年后铁路和港口都归还中国。前面斯大林不是说坚决不能动吗?原来,美国考虑要与中国改善关系。但没想到这么保密的事情,居然被苏联情报部门得知,斯大林终于松口,所以,美国是一个“第三者”。正是因为美国人在后面做了一些动作,结果使斯大林的态度改变了。
二、听课思考
通过叙事进行教学,教师可以发挥的空间很大,但必须在进行大量的学术阅读的基础上,把学术界的观点适当介绍给学生,这样可以让学生克服思维定式,摆脱原先预设的立场,更清楚看到历史的多样性,发挥想象力去进行历史解释。
按照教材描述,学生会认为,中苏的结盟是必然的,因为同属于社会主义国家。但从沈老师的叙述中我们看出,中苏之间在20世纪50年代也有利益纠纷,苏联原先是想拿着中国的港口和铁路不放。而美国在不经意间充当了第三者,却戏剧性地促使了《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的签订。沈老师在处理这部分内容时完全超出了教材的束缚,相信学生听完后也会感觉到国家利益才是决定两国关系的决定因素。
历史本身存在着“张力”,即历史就其内容而言无疑是客观的,但就其表述而言又是主观的,历史正是在这主客观生成的张力中展开的。因此,教师叙述历史时可以凭自己的理解和想象来建构历史事实。但这种建构必须以客观事实为基础,建立在大量的学术阅读基础上。教师在进行叙述教学前,虽然做了充足准备,也时刻在努力追求历史的客观与真实,但却无法摆脱自身价值观和认知水平的主观因素的影响,更不会脱离当下生活的时代和社会环境,因此教师对历史事件的叙述,呈现出鲜明的个性与时代特征。教师在课堂上叙述历史事件时,应时刻关注学生的表情和情绪变化,在设想人物的表情、细节、对话、心理活动的过程中加强与学生的互动、交流与沟通。
(责任编辑庞丹丹)
[关键词]中学历史课堂;叙事教学;魅力;沈为慧
[中图分类号]G633.5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6058(2017)04009302
叙事曾经是历史课堂授课的主要形式,但随着新课程的推广,叙事的教学模式受到批判,代之以小组合作探究模式,甚至把课堂完全交给学生,教师一节课只有寥寥数语。小组合作课堂看似热闹,但其教学效果往往有待提高。历史课所承载的内容正日益失去原本鲜活的特性,故事逐渐在历史课中隐去,严肃的话语、枯燥的模式正充斥着历史课堂。沈为慧在教学《新中国初期的外交》一课时,用叙述的方式授课,既引发学生思考,引起教师共鸣,又突破了教材难点。
一、主要的教学环节
1.通过描述人物内心活动进行叙事
素材一:1949年6月,中共中央决定派刘少奇率代表团出访莫斯科。当时新中国政权还没有建立,之所以这么着急出访,是因为在1949年6月,很多城市已经获得解放,中国共产党对怎样管理这些城市没有经验,出访的目的就是想尽快得到苏联的帮助。
素材二:在刘少奇到达莫斯科的第二天晚上,斯大林接见了刘少奇,刘少奇提出我们要援助,需要贷款、专家和海军。斯大林同意了这些要求,刘少奇非常高兴,马上打电报给毛泽东,毛泽东也非常激动。其实,毛泽东还有另外一个想法,就是如果苏联不能给我们援助,我们就和美国联系。而我们得到了斯大林的承诺,所以,在1949年7月1日毛泽东决定,我们“一边倒”。
感受:历史的主体是人,这些鲜活的生命体构成了历史华美丰富的画卷。通过描述人物的心境变化,能让学生身临其境般地感受到一项决策的达成实属不易。
沈老师在叙述刘少奇访华这一内容时,先从时间(1949年6月)入手,交代中共寻求帮助的心情之急切,为后续埋下伏笔。之后,毛泽东的两手准备(同时与美有联系)又再次显示出中共心情之急切。在得到苏联可以援助中共的承诺后,毛泽东在1949年7月1日晚就提出“一边倒”,又一次显示出中共对中苏结盟的急切。通过这些描述,学生切实感受到当时中共领导人急切寻求安全保障的心境。虽然未指出如此急切的原因,但学生经过思考后自然会得出“因为想巩固和平,争取独立自主”的结论。
2.通过分析地图进行叙事
素材三:毛泽东出访苏联,两国领导人要谈两国关系的时候,中间有一个很大的障碍,就是1945年日本投降前夕的《中苏条约》,当时和苏联签订条约的是蒋介石的国民政府。在条约中,涉及一条铁路,叫中长铁路,大家看这幅图。
这条位于东北的丁字形铁路,横向从满洲里经哈尔滨到绥芬河,叫滨洲线和滨绥线,纵向从哈尔滨经长春到大连叫哈大线,这条铁路在近代史上叫中长铁路。另外,条约还涉及旅顺和大连港口。
中长铁路和这两个港口对苏联来说太重要了,这是苏联东出太平洋的最佳捷径。斯大林认为,《中苏条约》是根据雅尔塔协定缔结的,如果改动,都可能让美英以此为借口来修改雅尔塔协定。雅尔塔协定关系到二战成果问题,还涉及国际格局问题,斯大林态度很坚决,毛泽东感觉到这个问题太棘手。
素材四:印度是中国的邻国,中印之间在西藏问题上曾经有很大的争执。在新中国成立之初,印度霸占着西藏的藏南地区九万多平方公里的土地,因为印度原本是英国的殖民地,这些土地原先是英国霸占,在脱离英国后,这些土地就由印度掌控了。新中国成立后,新中国必须要收回对这片土地的主权,但印度不答应,在藏南地区驻扎军队,甚至还为藏南地区的西藏人提供武器,并且帮助他们训练藏军。这种行为新中国必定不能接受。1953年,印度代表团到中国访问,周恩来接见了代表团并说了这句话:“某些成熟的悬而未决的问题一定会顺利地解决的。”这里的某些问题就是中印关于西藏的问题。
在谈判过程中,周恩来提出,希望印度能尊重我们的领土主权,撤去驻扎在藏南的军队,互不侵犯。停止向藏南提供军火,训练藏军,做到互不干涉内政。只有这样,我们才能达到和平共处,平等互惠。
素材五:印度支那,指的是中国与印度之间的地区,在地理上今天称为中南半岛,在地图上我们看到,它包括老挝、越南、泰国、柬埔寨等地区。这个地区,在二战前是法国的殖民地,二战爆发后变成日本殖民地,二战结束后又被法国所控制。但这些地区为争取独立爆发了战争。当时朝鲜战争已经停火,世界各大国都期望这个地区能通过协商的办法停火。美国、苏联就酝酿开会讨论,当时中苏已经结盟,苏联为确保自身利益,邀请中国参加了会议,这就是日内瓦会议。
感受:利用地图进行历史教学屡见不鲜,但沈老师所选的三张地图都是教材所没有却是教学中必須提及的。第一张关于中长铁路以及港口的地图,通过分析指出苏联并不想改变1945年的《中苏条约》,使学生认识到苏中结盟并不如想象中的那么容易。第二张《中印边界问题示意图》,沈老师把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内容与中印边界问题结合起来,使学生更好理解五项原则的内容。沈老师还不忘提醒学生,在看到“和平共处五项原则”这个词语时想想这幅地图,相信学生对其内容很难遗忘。第三张是关于印度支那的地图,通过沈老师对本地区形势的分析,日内瓦会议的背景呼之欲出。相比较通过几则材料的简单分析得出结论,这样的叙事方式更加深入人心。
3.结合学术界观点进行叙事
素材六:1950年2月份,中苏双方签署了一个新的条约《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这是互助性质的,还是友好同盟,两国关系一下变得很密切。苏联承诺,两年后铁路和港口都归还中国。前面斯大林不是说坚决不能动吗?原来,美国考虑要与中国改善关系。但没想到这么保密的事情,居然被苏联情报部门得知,斯大林终于松口,所以,美国是一个“第三者”。正是因为美国人在后面做了一些动作,结果使斯大林的态度改变了。
二、听课思考
通过叙事进行教学,教师可以发挥的空间很大,但必须在进行大量的学术阅读的基础上,把学术界的观点适当介绍给学生,这样可以让学生克服思维定式,摆脱原先预设的立场,更清楚看到历史的多样性,发挥想象力去进行历史解释。
按照教材描述,学生会认为,中苏的结盟是必然的,因为同属于社会主义国家。但从沈老师的叙述中我们看出,中苏之间在20世纪50年代也有利益纠纷,苏联原先是想拿着中国的港口和铁路不放。而美国在不经意间充当了第三者,却戏剧性地促使了《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的签订。沈老师在处理这部分内容时完全超出了教材的束缚,相信学生听完后也会感觉到国家利益才是决定两国关系的决定因素。
历史本身存在着“张力”,即历史就其内容而言无疑是客观的,但就其表述而言又是主观的,历史正是在这主客观生成的张力中展开的。因此,教师叙述历史时可以凭自己的理解和想象来建构历史事实。但这种建构必须以客观事实为基础,建立在大量的学术阅读基础上。教师在进行叙述教学前,虽然做了充足准备,也时刻在努力追求历史的客观与真实,但却无法摆脱自身价值观和认知水平的主观因素的影响,更不会脱离当下生活的时代和社会环境,因此教师对历史事件的叙述,呈现出鲜明的个性与时代特征。教师在课堂上叙述历史事件时,应时刻关注学生的表情和情绪变化,在设想人物的表情、细节、对话、心理活动的过程中加强与学生的互动、交流与沟通。
(责任编辑庞丹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