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语文是由我国母语衍生出来的一门汉语言类文学学科,理应得到广大国民和学者的关注和重视,但就目前语文教学现状来看,教学效果和质量并不显著,学生们也未从课堂中学习到较为实质性的知识。因此,随着文化软实力愈发得到我国教育领域的重视,使得语文教学改革成为大势所趋。开展语文研究性学习课程不仅能够充分发挥研究性学习的优势,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而且增强了语文课堂学习场所的有效利用率。本文从语文研究性课程实施的必要性和地域文化的融入性出发,阐述了一定的实现路径供教育人士参考借鉴。
关键词:地域文化 语文课堂 研究性学习 实现路径
引言
在知识经济当道的现代,我国语文知识的创造性应用与研究性应用是在21世纪教育改革大浪潮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研究性学习作为语文课堂新时代开展素质教育的重点学习模式,既能够有效避免传统以教材书本和教师讲课为主的多种弊端,促进学生研究生思维的养成,又在为国家培养高质量语文研究类创造性人才方面扮演重要角色。而专业人才的培养离不开高效的教学效率,将地域文化资源融入语文研究性课程能够有效实现这一目标。研究性学习与传统教学存在本质区别,旨在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化被动为主动,使其成长为优秀的自主研究学习主导者。
一、开展语文研究性学习的必要性
首先,开展语文研究性学习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水平的需要。在最新高中课程计划文件中深入强调了实践学习在学生整个学习生涯中的必要性,其中就包括了研究性学习,学生们只有养成了自主研究、親身试验的好习惯,才能进一步推动思维创新和实践能力的提高,从而使其各方面能力得到全面发展。
其次,研究性学习是教学改革创新的需要。教学文件一代代更替,教学质量改革持续进行,面临传统的教学高考压力与升学压力,大力推广实施语文研究性学习,不仅能够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活跃课程气氛,而且能够有效摆脱语文课堂枯燥乏味,单一无趣的局面,推进素质教育和教学改革创新的不断进步。
最后,研究性学习也是教师成长和能力提高的需要。研究性学习不仅仅是一种学习手段,更是一种教学思想,他与现代素质教学理念能够有效融合,改善传统教学弊端,同时也是教师自身成长的必然选择。基础的研究方法,进阶的指导手段,新科技的运用能力以及思想的转变等在教师成长和能力提高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二、融入地域文化的研究性学习特点
第一,探究性。在语文研究性课程学习中,高校决定开展实施的方案既要与语文课程本质相关,又要高度重视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方案敲定后,学生能够积极参与并融入其中,根据方案兴趣课题深入发掘课题中心,在以课题中心为指导搜集、查阅相关资料,整理分析数据,最后得出探究结论。学生只有在过程中自主开发创造性思维,才能提起兴趣、提升水平、提高效率。而地域文化的融入不仅呼应了研究性学习自主探究与开发创新核心特点,而且相关学生家乡地域文化的交流能够极大的提升学生的研究热情与积极性。凸显探究性特点。
第二,自主性。学生的自主性是研究性学习开展的必要条件。首先,研究性课题的选择由学生们的兴趣来确定。其次,个人研究、小组研究抑或是小组成员能力分配要视具体实际情况而定。最后,调研地点、调研方案策划、调研成果展示要经过困难挫折的洗礼,小组成员的交流合作和每个人的不懈努力才能得到大家的认可和支持。在以学生为主体的研究性语文课程学习中,学生自主选择研究课题,自主完成学期学习任务。学生一旦树立自主学习的理念,便会有意识的将语文学习视为自身必须要承担的责任和义务,对调动学生的研究积极性具有重要意义。同时,地域文化也为学生们的语文学习提供了自由宽广的研究方向和空间。
第三,实践性。“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因此,实践过程比时间结果更具培养性意义和价值。学生选定研究题目、组成兴趣探究小组、查阅参考资料、实地操作调研、问卷问题设计、开展对话访谈等都是实践探究必要的经历阶段,只有高度强调并重视实施这些实践过程,才能极大的丰富学生在研究性语文课程学习生活中的实践体验和社会认知,从而将实践过程中所经历的酸甜苦辣化为高昂的成就感和幸福感。真正从心底体会研究发现的意义和价值。与此同时,小组成员在实践过程中的不断磨合与交流,以及各组之间的竞争意识,使每名学生的情感都得到了一定的升华。
三、地域文化资源融入语文研究性课程的实现路径
1.选题明确:兴趣、自觉、有利语文学习
自觉性是研究性课程学习的根本性特征。因此在选题方面,语文教师应该积极鼓励学生依据个人兴趣选择自身较为重视的学习方向和领域,为学生创造足够的学习空间和动力,调动其学习热情和积极性,在此基础上若能够提升考试学科的能力和成绩,将更易提高学生的探究执行力。但在实际选题过程中,由于高校学生对语文学习的专业知识理解浅薄,基础理论功底薄弱,难以对自身较为感兴趣的话题进行深入研究,语文教师在面对此类状况就可融入地域文化进行指导学生进行研究型教学。将学生所在地的本土文化作为语文研究学习的切入点,可较为容易的引导学生进入研究性学习的起跑线。基于每个学生都来自不同地域的环境差异,语文教师要引导学生以熟悉的个人成长所在地为依托来拟定活动主题,而不同地域的风土人情、风俗习惯、宗教信仰、山水风光、名人古迹等都具有一定的差异化特征,不仅能够丰富语文研究性课堂的文化内涵,而且能够有效促进多元文化之间的碰撞与研究,从而激发学生们的研究欲望。关于选题的明确性问题,语文教育工作者要牢牢坚定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理念,在语文知识理论的扩展教学中融入地域文化研究课题,将语文知识探究推向课堂高潮,除了收获更为丰富的语文知识,更主要的在于锻炼学生学习的自觉性,促进研究性学习的良性发展,这才是选题明确的初衷。
例如,“对联”是我国传统文化中较为典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既能体现中国语言的魅力,又能彰显文化的传承。语文教师在教授学生古典诗词歌赋的起源时,便可从古代文字游戏“对对子”讲起,贴对联是中国各个地区每逢过年必须进行的一项传统习俗,但由于各地的文化差异,其对联内涵亦有不同,教师可积极组织来自全国各地的学生在课堂中参与发言探讨,不仅能够丰富教学形式,而且能够在研究中充分体会不同地域的文化底蕴。对联不是仅能够在各类纸张、竹简上书写的对偶性语录,而且要求书写作者赋予其良好的寓意,对仗工整且平仄协调,代表了中国独特的语言文化。学生语文课堂上学习诗歌、散文的过程中引出对联的课题探讨,不仅能够培养同学们对于不同地域对联文化的审美鉴赏与创造能力,而且能够使学生深刻感悟古代人的智慧,从而提升自身的语文专业素养。 2.方案严谨:合理性、可行性
在基于学生兴趣视角明确研究性学习课题之后,教师应制定规范严谨的语文研究性课程实施方案,除了目标明确的选题,方案还应包括数量足够的研究小组、指导教师、调研丰富的选题背景、研究目的及意义、研究具体方法、小组成员分工、方案实施阶段步骤等。高校语文教育工作者在策划教学方案的过程中首先要重视方案实施的可行性和整体性,综合考虑方案实施的各项因素及指标,包括时间的安排、成员之间分工与合作、内容安排等都要具备一定的合理性。在方案实施中,由于学生主客观分析不合理、各类影响因素考虑不全面、实际操作生疏等方面导致方案进展艰难的状况难免会出现,要求教师充分发挥方案进行过程中的主导作用,无论人力物力,还是财力时间都应该在方案策划中得到全面的审视,以保证方案的严谨性与合理性。对于工程量较大的课题,考虑到方案的可行性问题,语文教师可组织各个小组选取当地部分较为典型的案例进行探究,在网上查阅足够的信息资料作为参考。与此同时,在制定调研方案时要注意几点必要的问题:其一为安全问题,调研地要求尽量靠近高校,交通通过步行或者公交便可解决;其二为数据真实性问题,调研地要求具有一定人情味儿,确保获取调研资料的真实性;其三为标志性问题,调研地要求具有一定标志性和代表性,对语文相关课题研究提供较大参考价值。
3.方案实施:方法指导、资料支持
在方案实施过程中,设计、分发与统计调查问卷、开展实地勘测与研究、数据分析、资料整理等都是学生务必要完成的任务。但调查问卷设计严谨性不强、物质资源严重不足等仍在限制学生研究性活动的开展。针对此类现象,语文教师要积极将其视为分内之事,为学生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
第一,提供有力的方法指导。多元化特点是研究性学习课程的显著化特征,相关实践方法与技能手段是学生在大学期间必须要掌握和熟练应用的基本要素。因此,在学生根据兴趣化语文课题进行实践之前,语文指导教师要将在实践中需要应用的方法和技能教授给他们,将同学们培训成为具备一定能力和专业素养的学者。例如,怎样在实地调研中开展有效访谈?怎样设计简练精洁的调查问卷?怎样有效开展调查每一步?怎样搜集整理数据最高效等。只有真正掌握了这些技能的内核,才能在实践活动中灵活运用,从容不迫的面对实践过程中所遇到的艰难和挫折。
第二,提供有力的资料支持。针对研究性学习的特性以及研究数据的真实可靠性,学生需要自发的搜集、查阅和整理大量有效的相关资料为语文课题理论提供论证依据。但万事开头难,学生们在初始阶段所面临的困境尤为突出,往往会因为能力不足、经验匮乏、设备简陋等原因引起一系列问题的产生,从而阻碍研究工作的顺利开展。语文教师的主导作用应在这个时期得到有效体现,为学生提供点拨式帮助。首先,教师可根据自身经验告知学生一系列资料查阅的最高效渠道,减少网络搜集资料时间的不必要浪费。其次,以语文研究课题为依据列出相关研究参考书目,规定书籍查阅的范围,提供最有力的资料支持。最后,教师可与当地规模较大的图书管理员取得联系,约定时间带领学生们查阅当地地域文化资源相关资料,推动地域文化资源融入语文研究性课程目标的进一步实现。不仅能够节约教师和学生的时间,而且能够有效提升方案开展和实施的效率,从而得出具有说服力的结论。
参考文献
[1]吴克维,何桂叶.地域文化视野下的语文课程资源开发价值与利用策略——以广西凌云县为例[J].中学语文,2011(12):26-27.
[2]秦燕華.地域文化在高职语文课程中的传承探析[J].农村经济与科技,2018,29(24):283+285.
[3]毛丽蓉.安徽地域文化融入大学语文课程的思考[J].滁州学院学报,2012(06):124-126.
[4]李筱静.基于地方文化资源的语文综合性学习探究——以“带着教材游金陵”语文综合性学习为例[J].西部素质教育,2019,5(03):69-70.
关键词:地域文化 语文课堂 研究性学习 实现路径
引言
在知识经济当道的现代,我国语文知识的创造性应用与研究性应用是在21世纪教育改革大浪潮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研究性学习作为语文课堂新时代开展素质教育的重点学习模式,既能够有效避免传统以教材书本和教师讲课为主的多种弊端,促进学生研究生思维的养成,又在为国家培养高质量语文研究类创造性人才方面扮演重要角色。而专业人才的培养离不开高效的教学效率,将地域文化资源融入语文研究性课程能够有效实现这一目标。研究性学习与传统教学存在本质区别,旨在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化被动为主动,使其成长为优秀的自主研究学习主导者。
一、开展语文研究性学习的必要性
首先,开展语文研究性学习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水平的需要。在最新高中课程计划文件中深入强调了实践学习在学生整个学习生涯中的必要性,其中就包括了研究性学习,学生们只有养成了自主研究、親身试验的好习惯,才能进一步推动思维创新和实践能力的提高,从而使其各方面能力得到全面发展。
其次,研究性学习是教学改革创新的需要。教学文件一代代更替,教学质量改革持续进行,面临传统的教学高考压力与升学压力,大力推广实施语文研究性学习,不仅能够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活跃课程气氛,而且能够有效摆脱语文课堂枯燥乏味,单一无趣的局面,推进素质教育和教学改革创新的不断进步。
最后,研究性学习也是教师成长和能力提高的需要。研究性学习不仅仅是一种学习手段,更是一种教学思想,他与现代素质教学理念能够有效融合,改善传统教学弊端,同时也是教师自身成长的必然选择。基础的研究方法,进阶的指导手段,新科技的运用能力以及思想的转变等在教师成长和能力提高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二、融入地域文化的研究性学习特点
第一,探究性。在语文研究性课程学习中,高校决定开展实施的方案既要与语文课程本质相关,又要高度重视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方案敲定后,学生能够积极参与并融入其中,根据方案兴趣课题深入发掘课题中心,在以课题中心为指导搜集、查阅相关资料,整理分析数据,最后得出探究结论。学生只有在过程中自主开发创造性思维,才能提起兴趣、提升水平、提高效率。而地域文化的融入不仅呼应了研究性学习自主探究与开发创新核心特点,而且相关学生家乡地域文化的交流能够极大的提升学生的研究热情与积极性。凸显探究性特点。
第二,自主性。学生的自主性是研究性学习开展的必要条件。首先,研究性课题的选择由学生们的兴趣来确定。其次,个人研究、小组研究抑或是小组成员能力分配要视具体实际情况而定。最后,调研地点、调研方案策划、调研成果展示要经过困难挫折的洗礼,小组成员的交流合作和每个人的不懈努力才能得到大家的认可和支持。在以学生为主体的研究性语文课程学习中,学生自主选择研究课题,自主完成学期学习任务。学生一旦树立自主学习的理念,便会有意识的将语文学习视为自身必须要承担的责任和义务,对调动学生的研究积极性具有重要意义。同时,地域文化也为学生们的语文学习提供了自由宽广的研究方向和空间。
第三,实践性。“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因此,实践过程比时间结果更具培养性意义和价值。学生选定研究题目、组成兴趣探究小组、查阅参考资料、实地操作调研、问卷问题设计、开展对话访谈等都是实践探究必要的经历阶段,只有高度强调并重视实施这些实践过程,才能极大的丰富学生在研究性语文课程学习生活中的实践体验和社会认知,从而将实践过程中所经历的酸甜苦辣化为高昂的成就感和幸福感。真正从心底体会研究发现的意义和价值。与此同时,小组成员在实践过程中的不断磨合与交流,以及各组之间的竞争意识,使每名学生的情感都得到了一定的升华。
三、地域文化资源融入语文研究性课程的实现路径
1.选题明确:兴趣、自觉、有利语文学习
自觉性是研究性课程学习的根本性特征。因此在选题方面,语文教师应该积极鼓励学生依据个人兴趣选择自身较为重视的学习方向和领域,为学生创造足够的学习空间和动力,调动其学习热情和积极性,在此基础上若能够提升考试学科的能力和成绩,将更易提高学生的探究执行力。但在实际选题过程中,由于高校学生对语文学习的专业知识理解浅薄,基础理论功底薄弱,难以对自身较为感兴趣的话题进行深入研究,语文教师在面对此类状况就可融入地域文化进行指导学生进行研究型教学。将学生所在地的本土文化作为语文研究学习的切入点,可较为容易的引导学生进入研究性学习的起跑线。基于每个学生都来自不同地域的环境差异,语文教师要引导学生以熟悉的个人成长所在地为依托来拟定活动主题,而不同地域的风土人情、风俗习惯、宗教信仰、山水风光、名人古迹等都具有一定的差异化特征,不仅能够丰富语文研究性课堂的文化内涵,而且能够有效促进多元文化之间的碰撞与研究,从而激发学生们的研究欲望。关于选题的明确性问题,语文教育工作者要牢牢坚定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理念,在语文知识理论的扩展教学中融入地域文化研究课题,将语文知识探究推向课堂高潮,除了收获更为丰富的语文知识,更主要的在于锻炼学生学习的自觉性,促进研究性学习的良性发展,这才是选题明确的初衷。
例如,“对联”是我国传统文化中较为典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既能体现中国语言的魅力,又能彰显文化的传承。语文教师在教授学生古典诗词歌赋的起源时,便可从古代文字游戏“对对子”讲起,贴对联是中国各个地区每逢过年必须进行的一项传统习俗,但由于各地的文化差异,其对联内涵亦有不同,教师可积极组织来自全国各地的学生在课堂中参与发言探讨,不仅能够丰富教学形式,而且能够在研究中充分体会不同地域的文化底蕴。对联不是仅能够在各类纸张、竹简上书写的对偶性语录,而且要求书写作者赋予其良好的寓意,对仗工整且平仄协调,代表了中国独特的语言文化。学生语文课堂上学习诗歌、散文的过程中引出对联的课题探讨,不仅能够培养同学们对于不同地域对联文化的审美鉴赏与创造能力,而且能够使学生深刻感悟古代人的智慧,从而提升自身的语文专业素养。 2.方案严谨:合理性、可行性
在基于学生兴趣视角明确研究性学习课题之后,教师应制定规范严谨的语文研究性课程实施方案,除了目标明确的选题,方案还应包括数量足够的研究小组、指导教师、调研丰富的选题背景、研究目的及意义、研究具体方法、小组成员分工、方案实施阶段步骤等。高校语文教育工作者在策划教学方案的过程中首先要重视方案实施的可行性和整体性,综合考虑方案实施的各项因素及指标,包括时间的安排、成员之间分工与合作、内容安排等都要具备一定的合理性。在方案实施中,由于学生主客观分析不合理、各类影响因素考虑不全面、实际操作生疏等方面导致方案进展艰难的状况难免会出现,要求教师充分发挥方案进行过程中的主导作用,无论人力物力,还是财力时间都应该在方案策划中得到全面的审视,以保证方案的严谨性与合理性。对于工程量较大的课题,考虑到方案的可行性问题,语文教师可组织各个小组选取当地部分较为典型的案例进行探究,在网上查阅足够的信息资料作为参考。与此同时,在制定调研方案时要注意几点必要的问题:其一为安全问题,调研地要求尽量靠近高校,交通通过步行或者公交便可解决;其二为数据真实性问题,调研地要求具有一定人情味儿,确保获取调研资料的真实性;其三为标志性问题,调研地要求具有一定标志性和代表性,对语文相关课题研究提供较大参考价值。
3.方案实施:方法指导、资料支持
在方案实施过程中,设计、分发与统计调查问卷、开展实地勘测与研究、数据分析、资料整理等都是学生务必要完成的任务。但调查问卷设计严谨性不强、物质资源严重不足等仍在限制学生研究性活动的开展。针对此类现象,语文教师要积极将其视为分内之事,为学生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
第一,提供有力的方法指导。多元化特点是研究性学习课程的显著化特征,相关实践方法与技能手段是学生在大学期间必须要掌握和熟练应用的基本要素。因此,在学生根据兴趣化语文课题进行实践之前,语文指导教师要将在实践中需要应用的方法和技能教授给他们,将同学们培训成为具备一定能力和专业素养的学者。例如,怎样在实地调研中开展有效访谈?怎样设计简练精洁的调查问卷?怎样有效开展调查每一步?怎样搜集整理数据最高效等。只有真正掌握了这些技能的内核,才能在实践活动中灵活运用,从容不迫的面对实践过程中所遇到的艰难和挫折。
第二,提供有力的资料支持。针对研究性学习的特性以及研究数据的真实可靠性,学生需要自发的搜集、查阅和整理大量有效的相关资料为语文课题理论提供论证依据。但万事开头难,学生们在初始阶段所面临的困境尤为突出,往往会因为能力不足、经验匮乏、设备简陋等原因引起一系列问题的产生,从而阻碍研究工作的顺利开展。语文教师的主导作用应在这个时期得到有效体现,为学生提供点拨式帮助。首先,教师可根据自身经验告知学生一系列资料查阅的最高效渠道,减少网络搜集资料时间的不必要浪费。其次,以语文研究课题为依据列出相关研究参考书目,规定书籍查阅的范围,提供最有力的资料支持。最后,教师可与当地规模较大的图书管理员取得联系,约定时间带领学生们查阅当地地域文化资源相关资料,推动地域文化资源融入语文研究性课程目标的进一步实现。不仅能够节约教师和学生的时间,而且能够有效提升方案开展和实施的效率,从而得出具有说服力的结论。
参考文献
[1]吴克维,何桂叶.地域文化视野下的语文课程资源开发价值与利用策略——以广西凌云县为例[J].中学语文,2011(12):26-27.
[2]秦燕華.地域文化在高职语文课程中的传承探析[J].农村经济与科技,2018,29(24):283+285.
[3]毛丽蓉.安徽地域文化融入大学语文课程的思考[J].滁州学院学报,2012(06):124-126.
[4]李筱静.基于地方文化资源的语文综合性学习探究——以“带着教材游金陵”语文综合性学习为例[J].西部素质教育,2019,5(03):69-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