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文课程标准》每个学段都强调诵读,且注重诗歌的积累,每个学段都对诗文背诵做出具体的篇数要求。结合《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笔者认为读才是诗歌教学的落脚点。
书只有读熟,意思才会领悟。课堂上要给学生充分的阅读时间,在初读环节,重点纠正易错读音,读通、读熟、读正确是理解诗歌的第一步。比如,在教学古诗两首《夜宿山寺》时,我重点让学生读准“星辰”“恐惊”“夜宿”,注意平翘舌音、前后鼻音。教学《敕勒歌》时,我重点让学生读准“敕勒”“阴山”“穹庐”“笼盖”等词语,天似穹庐的“似”字读平舌音,见牛羊里的“见”字读作“xiàn”,学生会读了,读熟了这句话,自然就会知道这里的“见”字是出现的意思,这一句话的意思自然也就理解了。词不离句,诗讲究意境,为了不打破诗的韵律美,我让学生读完词后,再读相应的诗句。然后采取指名读、开火车读、齐读等方法,学生就能将难读的词句读正确、读通顺。还是在本册书里,学习《梅花》一诗时,“为有暗香来”里的“为”字读第四声,学生如果都能读正确这个字,也就明白这里的“为”字是因为的意思,那么这一整句话的意思也就不难理解了。再如,《赠刘景文》里的“擎雨盖”“傲霜枝”“菊残”“橙黄”等词语,都需要学生多读,读顺、读正确。在读顺、读熟的基础上才能深入去理解古诗的意思。
诗歌讲究押韵,韵是诗歌最基本的要素,也是诗歌区别于其他文学体裁最大的特征。任何诗歌都有韵脚,每一首诗也都有它的节奏和声律韵脚,它使诗歌音律和谐,便于记忆。古诗有两种常见的韵律节奏,第一种:五言诗为二二一,七言诗为二二二一。如: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王之涣《登鹳雀楼》)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王之涣《登鹳雀楼》)第二种:五言为二一二,七言诗为二二一二。如: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杜甫《春望》)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杜甫《绝句》)节奏的划分使诗歌读起来抑扬顿挫,富有变化之美。当然还有其他的节奏划分法,无论什么样的诗,它都有自己的节奏韵律之美,这是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的体现,需要我们去传承,所以教师应该在不违背诗意的前提下,尽可能详细地标出古诗的节奏,让学生在诵读中体会古诗的节奏感、韵律美,体会古诗的精气神韵,感悟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如《敕勒歌》,我做了如下的节奏划分:
敕勒/川,阴山/下,
天似/穹庐,笼盖/四野。
天/苍苍,野/茫茫,
风吹/草低/见/牛羊。
每一个“/”处我都要求同学们注意停顿,而停顿的长或短,也会营造截然不同的意境。如将“阴山”拉长节奏读,仿佛就能感觉到阴山的高大巍峨。再如将“天”和“野”字拖长,天空和草原的苍茫、辽阔也跃然脑海,给人宏大的场面之感。为了让学生更好地读出节奏,我通常会示范朗读,某些句子还会带读,让学生在反复的朗读中,逐渐读出诗的节奏和韵味,这对于吟诵整首诗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诗的美不只在音律和节奏,还在于诗句所营造的画面。每首诗都有它独特的意象和意境。意象组成意境,意境构成诗歌的画面。每首诗的意象不止一个,多个意象组合构成一幅生活画面,就形成了一个完整的意境。教师在教学诗歌时,要让学生理解每一首诗里的意象,进而理解诗意,在理解诗意之后,引导学生想象画面,穿越时空,走进诗人曾经经历过的场景,那是何等的神奇美妙。想象画面一定要结合书本上的插图,在理解诗意、想象画面的基础上,再次读诗,画面感会随着诗句的诵读一起涌入脑海。如在教学《望庐山瀑布》时,我引导学生理解意象“日照” “香炉” “紫烟” “前川” “飞流” “九天”。学生理解了每一个意象,整首诗的意思也就很容易理解。再让学生结合课文插图,想象诗句所描绘的画面,让学生自己说说画面。此时,学生再读到“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时,那高昂的气势,也如同飞速直下的瀑布一样,一泻千里,喷涌而出,一吐为快。
一首诗,一种情,或悲或喜,或高昂豪迈,或哀伤低沉,不同风格的背后都有一段耐人寻味的沧桑岁月,都深藏着诗人情感的曲折变化。只有在了解诗人的基础上,走近诗人,方能感悟诗歌所包含的丰富情感,体会诗歌的超凡魅力。学生知其人,懂其诗,才会融情于诗,读出诗歌背后深藏的情感与玄妙。如教学《清平乐 村居》时,在学生对词意有了了解的基础上,我让学生把注意点放到了词人身上。“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环境之美跃然纸上。“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老夫妻感情好,互相打趣。“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大儿、二儿勤劳、懂事,小儿子又是那般可爱,一派恬静闲适、安宁和谐的生活景象,诗人被这样的场景陶醉了,这是词人向往的生活。可是辛弃疾是个爱国词人,他的大部分诗词都是描写戎马生涯、金戈铁马的场景,他把洗雪国耻、收复失地作为毕生的事业,诗词抒发的大都是爱国热情、壮志未酬的感慨,或是对当时的期望。他为何又会写出如此清新素雅的词呢?于是,我给学生作了背景介绍。此词辛弃疾作于闲居江西上饶期间,由于始终坚持爱国抗金的政治主张,他一直遭受当权者投降派的排斥和打击。从43岁起,他长期不得任用。这也使他在隐居期间更加关注农村生活,写下了一些闲适词和田园词。但是即使在闲居期间,他仍心系国家安危,并没有安逸沉湎。他还是写出了“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的雄壮之詞,抒发了杀敌报国、建功立业的爱国情怀。《清平乐 村居》正是他对理想生活的向往,他渴望千千万万的老百姓都能过上安居乐业的生活。人在闲居,心在国家。所以当学生走近词人,了解辛弃疾之后,再读《清平乐 村居》便又是一番情感在心头。学生体会诗人的陶醉、诗人的期望,进而读出诗人那深邃的情感。
古诗词的教学方法林林总总,但无论怎样,都离不开读。反复读,读反复,在读中领会诗意,在读中想象画面,在读中体会情感,在读中感悟诗人一颗赤诚伟大的心灵。
(作者单位:南京市金陵中学龙湖分校)
一、读顺诗词,初识大意
书只有读熟,意思才会领悟。课堂上要给学生充分的阅读时间,在初读环节,重点纠正易错读音,读通、读熟、读正确是理解诗歌的第一步。比如,在教学古诗两首《夜宿山寺》时,我重点让学生读准“星辰”“恐惊”“夜宿”,注意平翘舌音、前后鼻音。教学《敕勒歌》时,我重点让学生读准“敕勒”“阴山”“穹庐”“笼盖”等词语,天似穹庐的“似”字读平舌音,见牛羊里的“见”字读作“xiàn”,学生会读了,读熟了这句话,自然就会知道这里的“见”字是出现的意思,这一句话的意思自然也就理解了。词不离句,诗讲究意境,为了不打破诗的韵律美,我让学生读完词后,再读相应的诗句。然后采取指名读、开火车读、齐读等方法,学生就能将难读的词句读正确、读通顺。还是在本册书里,学习《梅花》一诗时,“为有暗香来”里的“为”字读第四声,学生如果都能读正确这个字,也就明白这里的“为”字是因为的意思,那么这一整句话的意思也就不难理解了。再如,《赠刘景文》里的“擎雨盖”“傲霜枝”“菊残”“橙黄”等词语,都需要学生多读,读顺、读正确。在读顺、读熟的基础上才能深入去理解古诗的意思。
二、读出节奏,体会韵律
诗歌讲究押韵,韵是诗歌最基本的要素,也是诗歌区别于其他文学体裁最大的特征。任何诗歌都有韵脚,每一首诗也都有它的节奏和声律韵脚,它使诗歌音律和谐,便于记忆。古诗有两种常见的韵律节奏,第一种:五言诗为二二一,七言诗为二二二一。如: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王之涣《登鹳雀楼》)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王之涣《登鹳雀楼》)第二种:五言为二一二,七言诗为二二一二。如: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杜甫《春望》)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杜甫《绝句》)节奏的划分使诗歌读起来抑扬顿挫,富有变化之美。当然还有其他的节奏划分法,无论什么样的诗,它都有自己的节奏韵律之美,这是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的体现,需要我们去传承,所以教师应该在不违背诗意的前提下,尽可能详细地标出古诗的节奏,让学生在诵读中体会古诗的节奏感、韵律美,体会古诗的精气神韵,感悟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如《敕勒歌》,我做了如下的节奏划分:
敕勒/川,阴山/下,
天似/穹庐,笼盖/四野。
天/苍苍,野/茫茫,
风吹/草低/见/牛羊。
每一个“/”处我都要求同学们注意停顿,而停顿的长或短,也会营造截然不同的意境。如将“阴山”拉长节奏读,仿佛就能感觉到阴山的高大巍峨。再如将“天”和“野”字拖长,天空和草原的苍茫、辽阔也跃然脑海,给人宏大的场面之感。为了让学生更好地读出节奏,我通常会示范朗读,某些句子还会带读,让学生在反复的朗读中,逐渐读出诗的节奏和韵味,这对于吟诵整首诗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理解诗意,读出画面
诗的美不只在音律和节奏,还在于诗句所营造的画面。每首诗都有它独特的意象和意境。意象组成意境,意境构成诗歌的画面。每首诗的意象不止一个,多个意象组合构成一幅生活画面,就形成了一个完整的意境。教师在教学诗歌时,要让学生理解每一首诗里的意象,进而理解诗意,在理解诗意之后,引导学生想象画面,穿越时空,走进诗人曾经经历过的场景,那是何等的神奇美妙。想象画面一定要结合书本上的插图,在理解诗意、想象画面的基础上,再次读诗,画面感会随着诗句的诵读一起涌入脑海。如在教学《望庐山瀑布》时,我引导学生理解意象“日照” “香炉” “紫烟” “前川” “飞流” “九天”。学生理解了每一个意象,整首诗的意思也就很容易理解。再让学生结合课文插图,想象诗句所描绘的画面,让学生自己说说画面。此时,学生再读到“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时,那高昂的气势,也如同飞速直下的瀑布一样,一泻千里,喷涌而出,一吐为快。
四、走近诗人,读出情感
一首诗,一种情,或悲或喜,或高昂豪迈,或哀伤低沉,不同风格的背后都有一段耐人寻味的沧桑岁月,都深藏着诗人情感的曲折变化。只有在了解诗人的基础上,走近诗人,方能感悟诗歌所包含的丰富情感,体会诗歌的超凡魅力。学生知其人,懂其诗,才会融情于诗,读出诗歌背后深藏的情感与玄妙。如教学《清平乐 村居》时,在学生对词意有了了解的基础上,我让学生把注意点放到了词人身上。“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环境之美跃然纸上。“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老夫妻感情好,互相打趣。“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大儿、二儿勤劳、懂事,小儿子又是那般可爱,一派恬静闲适、安宁和谐的生活景象,诗人被这样的场景陶醉了,这是词人向往的生活。可是辛弃疾是个爱国词人,他的大部分诗词都是描写戎马生涯、金戈铁马的场景,他把洗雪国耻、收复失地作为毕生的事业,诗词抒发的大都是爱国热情、壮志未酬的感慨,或是对当时的期望。他为何又会写出如此清新素雅的词呢?于是,我给学生作了背景介绍。此词辛弃疾作于闲居江西上饶期间,由于始终坚持爱国抗金的政治主张,他一直遭受当权者投降派的排斥和打击。从43岁起,他长期不得任用。这也使他在隐居期间更加关注农村生活,写下了一些闲适词和田园词。但是即使在闲居期间,他仍心系国家安危,并没有安逸沉湎。他还是写出了“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的雄壮之詞,抒发了杀敌报国、建功立业的爱国情怀。《清平乐 村居》正是他对理想生活的向往,他渴望千千万万的老百姓都能过上安居乐业的生活。人在闲居,心在国家。所以当学生走近词人,了解辛弃疾之后,再读《清平乐 村居》便又是一番情感在心头。学生体会诗人的陶醉、诗人的期望,进而读出诗人那深邃的情感。
古诗词的教学方法林林总总,但无论怎样,都离不开读。反复读,读反复,在读中领会诗意,在读中想象画面,在读中体会情感,在读中感悟诗人一颗赤诚伟大的心灵。
(作者单位:南京市金陵中学龙湖分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