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巴维尔·米夫,中国问题专家,关于中国问题上在共产国际中颇有影响,在一定程度上左右着中国共产党命运的人物。米夫曾两次来华,本文将试图围绕米夫1927年首次来华的主要经历及其影响展开论述。
关键词:米夫;共产国际;中国共产党;中国革命
中图分类号:D805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09)17—0142—02
一、米夫背景简介
巴维尔·亚历山大罗维奇·米夫,原名米哈伊尔·亚历山大罗维奇·福尔图斯,1901年8月3日出生于俄国赫尔松省阿列克谢夫卡村的一个小官吏家庭。米哈伊尔·福尔图斯在十五岁时,参加了由俄国社会民主工党的地方组织为赫尔松的青年工人和学生建立的地下马克思主义团体。在这期间,他接受了革命理论,1917年5月22日,加入俄国社会民主工党(布)。开始用巴维尔·亚历山大罗维奇·米夫姓名。①
1917年11月,任赫爾松市青年工人联合会主席。②1918年,担任工人青年团赫尔松市委主席的米夫自愿参加了红军。1919年春,地方党组织送米夫进入莫斯科社会主义学院学习,但是由于当时的俄国正处于外国武装干涉和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学院工作无法正常开展,米夫又被派到莫斯科州苏维埃做监察工作,同年9月又被派往乌克兰。起初,米夫领导丘古耶夫县的革命委员会,后又负责丘古耶夫党的组织工作。1920年5月,米夫再次自愿参加红军,开始被派往波兰前线,后来又到了西南战线,然后奉命到顿河第二师的第十一团担任前线政治部的检察官。③1920年末,米夫进入斯维尔德洛夫共产主义大学学习。1921年毕业后,留校搞科研工作,担任共产国际远东局中国课课长。与此同时,米夫还兼任了最早专为东方各国年青的革命政党和共产党培养干部而设立的东方共产主义劳动大学的研究员。正是在这段时间里,米夫学习了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和民族、殖民地革命的理论,从此他确定了东方革命运动的研究方向。1923年到1924年,他再次被调往乌克兰从事党和苏维埃的工作。1925年末,被重新调回莫斯科工作,开始在东方共产主义劳动大学工作。
1925年10月,为纪念孙中山的历史功绩,苏维埃俄国创办了以孙中山名字命名的莫斯科中山大学,招收中国进步青年学生。同年年末,24岁的巴维尔·米夫被任命为副校长,中山大学设有中国研究室,负责研究有关中国的学术性问题和涉及中国革命的现实性问题。米夫任该研究室刊物《中国问题资料》的主编。至1929年该研究室发展成为中国研究所,米夫任所长,同时兼任《中国问题》主编。④1928年3月,任共产国际东方部副部长兼莫斯科中山大学校长。
二、米夫首次来华经过
1926年,在国共两党的合作下,尤其是北伐战争的节节胜利,中国革命达到了一个高潮阶段,中国共产党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1927年1月,莫斯科中山大学副校长米夫因长期致力于远东局中国问题的研究而成为中国问题专家。为了更好地了解中国革命运动的现状,共产国际便将米夫委以联共宣传家代表团团长的职务,派往中国考察革命运动,主要了解中国党、团、工会及妇女等方面的活动情况,并宣传苏联的党务工作。随行的人员中,除了其妻子外,还有代表团其他成员库秋莫夫、拉斯诺夫等人,以及四名随团翻译:潘家辰、刘少文、严家骏和王明。四名翻译的具体分工是:在中山大学担任课堂翻译的潘家辰跟随米夫负责了解中国党的情况;刘少文配合苏联同志了解工会情况;严家骏陪米夫夫人了解妇女情况;王明配合苏联同志了解青年方面的情况。但是,王明通过手段使得自己与潘家辰的工作对调,从而跟随米夫。⑤
(一)米夫一行到达广州考察
1927年3月中旬,米夫一行到达广州。在《紧急时期中的中国共产党》中《联合战线的破裂》部分,米夫如是描述在广州考察到的情况:在广州,组织在革命工会里的工人,共有十八万以上。在广东本城内,就有一万多党员和一万多青年团员。组织在广东省革命农民里的农民,约有百万以上。有枪械的自卫队,约有一千五百余人。这些力量都没有派入作战。党不仅没有号召劳动群众实行武装,而且死守着中央的指令,连争改选国民党省委,争这个人民(就其成分而言)党民主化的运动,都不敢举行。自然更不待说,广州的党组织关于利用城市小资产阶级革命力量的问题,是提也没有提到的。⑥
(二)米夫一行到上海考察
访问过广州以后,米夫又去了刚刚取得工人武装起义胜利的上海。上海的情况是:1931年3月,取得第三次工人武装起义胜利后,在上海共产党组织的领导下,建立了上海革命政府;政府组成人员中大部分是工人代表(都是共产党员);大资产阶级只居少数。⑦
(三)米夫到达武汉考察
武汉,在蒋介石叛变革命后,已成为革命的中心,革命空前高涨。中国革命第二阶段之主要特征,就在于武汉政府统治区域的群众运动空前高涨,罢工浪潮汹涌发展,所有工人群众几乎全体都加入了职工会,武装工人纠察队亦已组织起来,工人斗争更容易强迫企业主满足其斗争要求令工人、农民协会继续迅速扩大,……土地革命如风暴般的高涨起来。⑧四月,米夫到达武汉,米夫在武汉的主要任务:一是帮助中共中央宣传部工作;二是筹办中共中央党校。⑨
对于武汉的中国革命形势米夫如是描述:在武汉范围中,罢工的斗争,使中国无产阶级得到了日新月异的胜利,农民协会有非常的增长;湖南农民协会的会员数,几月以内就从二百万达到五百万,而湖北则从六十万增至二百五十余万了。⑩
4月21日到5月9日,中国共产党召开了第五次全国代表大会。米夫作为联共(布)代表出席了会议,王明以米夫翻译的身份列席了会议。
5月,中国革命形势更趋恶化,米夫率宣传团出席了中国共产党和共青团举行的积极分子会议并发表了慷慨激昂的演说。他提出中国目前出现的严重事态,归根结底在于共产国际的指示未能得到彻底贯彻。他强调中共必须拥护“真正的革命政府”——汪精卫武汉政府,走非资本主义道路。(11)
在武汉,米夫在中共中央驻地曾多次会见陈独秀,其中一次是在6月16日,王明作为翻译参与了谈话,“当时的话题是,为什么不让共产党员当县长”。(12)并向陈独秀推荐王明主持中共中央的宣传工作,但是陈独秀没有接受。据王明夫人孟庆树说,米夫还曾向陈独秀建议举办工农干部训练班并带来经费,但仍未被接受。
此外,米夫在中国多次演讲,主题是“民众的宣传鼓动工作和党的建设”。米夫直接考察并参与了中国革命运动,搜集了大量资料和文件,其中包括群众运动的资料,关于国共两党在广州、武汉、上海的资料,尤其是关于武汉国民党中央土地政策的资料,回国后在《布尔什维克》杂志上发表了《紧急时期中的中国共产党》。
7月初,武汉的革命形势恶化,不久汪精卫领导的武汉革命政府背叛革命,国内环境更加恶劣,米夫离开了危险的武汉,经由上海到达海参威,8月初回到了莫斯科。
三、米夫首次来华述评
(一)米夫首次来华对其本人的影响
从米夫本人的简历来看,作为莫斯科中山大学的副校长,年轻的米夫没有长期的革命实践经历作为政治资本;作为斯大林钦点的中国问题专家,从未到过中国的米夫没有掌握第一手的资料。
米夫的快速成长,无疑是与斯大林的赏识是有关的。1926—1927年间,斯大林和托洛茨基反对派在共产国际和联共(布)党内展开了激烈的斗争。在莫斯科中山大学,米夫坚决拥护斯大林,而校长拉狄克则站在托洛茨基反对派一边,不久,米夫便将拉狄克取而代之。1926年,米夫相继写成《上海事件的教训》、《中国的农民问题》等文章。(13)
米夫在《紧急时期的中国共产党》中坚决拥护共产国际和斯大林的政策,指责中国革命的失败就是由于中共中央的陈独秀等人违背国际决议和指示的结果。米夫的这篇文章也是适应联共(布)党内反托洛茨基斗争需要的产物。1927年底,正是联共(布)党内反托洛茨基反对派达到最高峰的时候。1927年12月召开的联共(布)第十五次代表大会的中心内容,是批斗和处理托洛茨基反对派。米夫在这次会议上以专家和见证人的资格,指責反对派在中国问题上犯了错误。1928年3月,米夫被提升为共产国际东方部副部长。(14)
(二)米夫首次来华对中国革命的影响
首先,米夫来华,以实地考察的方式见证了大革命时期的中国革命,详细了解了中国革命的实际情况,也为我党和中国革命留下了宝贵的一手资料。
第二,米夫在此次来华中,了解了以陈独秀为核心的年轻的中共党中央在大革命所犯下的严重错误,尤其是党中央放弃了革命的领导权问题,为及时制止这一“右”倾在中央的进一步蔓延起到了积极作用。《武汉时期的中国共产党》发表在《布尔什维克》1927年的第二十四期上,在当时引起了共产国际的重视,从而共产国际对中共随后召开的结束了陈独秀“右”倾投降主义的八七会议给予支持和肯定。
第三,米夫来华切实考察了中国革命的现状,为中国革命政策的制定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米夫首次来华分别考察了在中国大革命时期处于重要地位三个城市:广州、上海、武汉,详细了解了中国革命的实际情况,为以后农民问题、土地革命、阶级关系、中国的社会性质等都起到了一定的参考价值。
注释:
①②③米夫·米夫关于中国革命言论.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年第571页。
④米夫·米夫关于中国革命言论.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年第572页。
⑤江云生:二十九个人的历史.北京:昆仑出版社,1999年第31页。
⑥⑦⑩中共中央书记处.六大以前.北京人民出版社.1980年第942、943、944页。
⑧共产国际、联共(布)与中国革命文献资料选辑(1931-1937)(17).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第一研究部,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第301页。
⑨戴茂林,曹仲彬: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1991年第63页。
(11)高淑玲,刘建美,米夫:王明上台的背后推手,党史纵览.2008年第12期。
(12)戴茂林,曹仲彬:吉林文史出版社,1991年第63页。
(13)高淑玲,刘建美.米夫:王明上台的背后推手.党史纵览.2008第12页。
(14)张志强,金再及,刘志强:米夫的《中国革命》一书。
参考文献:
[1]米夫.米夫关于中国革命言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
[2]江云生.二十九个人的历史[M].北京:昆仑出版社,1999.
[3]中共中央书记处.六大以前[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0.
[4]朱成甲.中共党史研究论文选中册[M].湖南人民出版社,1983.
[5]戴茂林,曹仲彬.吉林文史出版社,1991.
[6]共产国际、联共(布)与中国革命文献资料选辑(1931-1937)(17)[Z].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第一研究部,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
[7]共产国际有关中国革命的文献资料(第二辑)[Z].成都:四川省社会科学出版社,1985.
(责任编辑/王丽君)
关键词:米夫;共产国际;中国共产党;中国革命
中图分类号:D805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09)17—0142—02
一、米夫背景简介
巴维尔·亚历山大罗维奇·米夫,原名米哈伊尔·亚历山大罗维奇·福尔图斯,1901年8月3日出生于俄国赫尔松省阿列克谢夫卡村的一个小官吏家庭。米哈伊尔·福尔图斯在十五岁时,参加了由俄国社会民主工党的地方组织为赫尔松的青年工人和学生建立的地下马克思主义团体。在这期间,他接受了革命理论,1917年5月22日,加入俄国社会民主工党(布)。开始用巴维尔·亚历山大罗维奇·米夫姓名。①
1917年11月,任赫爾松市青年工人联合会主席。②1918年,担任工人青年团赫尔松市委主席的米夫自愿参加了红军。1919年春,地方党组织送米夫进入莫斯科社会主义学院学习,但是由于当时的俄国正处于外国武装干涉和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学院工作无法正常开展,米夫又被派到莫斯科州苏维埃做监察工作,同年9月又被派往乌克兰。起初,米夫领导丘古耶夫县的革命委员会,后又负责丘古耶夫党的组织工作。1920年5月,米夫再次自愿参加红军,开始被派往波兰前线,后来又到了西南战线,然后奉命到顿河第二师的第十一团担任前线政治部的检察官。③1920年末,米夫进入斯维尔德洛夫共产主义大学学习。1921年毕业后,留校搞科研工作,担任共产国际远东局中国课课长。与此同时,米夫还兼任了最早专为东方各国年青的革命政党和共产党培养干部而设立的东方共产主义劳动大学的研究员。正是在这段时间里,米夫学习了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和民族、殖民地革命的理论,从此他确定了东方革命运动的研究方向。1923年到1924年,他再次被调往乌克兰从事党和苏维埃的工作。1925年末,被重新调回莫斯科工作,开始在东方共产主义劳动大学工作。
1925年10月,为纪念孙中山的历史功绩,苏维埃俄国创办了以孙中山名字命名的莫斯科中山大学,招收中国进步青年学生。同年年末,24岁的巴维尔·米夫被任命为副校长,中山大学设有中国研究室,负责研究有关中国的学术性问题和涉及中国革命的现实性问题。米夫任该研究室刊物《中国问题资料》的主编。至1929年该研究室发展成为中国研究所,米夫任所长,同时兼任《中国问题》主编。④1928年3月,任共产国际东方部副部长兼莫斯科中山大学校长。
二、米夫首次来华经过
1926年,在国共两党的合作下,尤其是北伐战争的节节胜利,中国革命达到了一个高潮阶段,中国共产党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1927年1月,莫斯科中山大学副校长米夫因长期致力于远东局中国问题的研究而成为中国问题专家。为了更好地了解中国革命运动的现状,共产国际便将米夫委以联共宣传家代表团团长的职务,派往中国考察革命运动,主要了解中国党、团、工会及妇女等方面的活动情况,并宣传苏联的党务工作。随行的人员中,除了其妻子外,还有代表团其他成员库秋莫夫、拉斯诺夫等人,以及四名随团翻译:潘家辰、刘少文、严家骏和王明。四名翻译的具体分工是:在中山大学担任课堂翻译的潘家辰跟随米夫负责了解中国党的情况;刘少文配合苏联同志了解工会情况;严家骏陪米夫夫人了解妇女情况;王明配合苏联同志了解青年方面的情况。但是,王明通过手段使得自己与潘家辰的工作对调,从而跟随米夫。⑤
(一)米夫一行到达广州考察
1927年3月中旬,米夫一行到达广州。在《紧急时期中的中国共产党》中《联合战线的破裂》部分,米夫如是描述在广州考察到的情况:在广州,组织在革命工会里的工人,共有十八万以上。在广东本城内,就有一万多党员和一万多青年团员。组织在广东省革命农民里的农民,约有百万以上。有枪械的自卫队,约有一千五百余人。这些力量都没有派入作战。党不仅没有号召劳动群众实行武装,而且死守着中央的指令,连争改选国民党省委,争这个人民(就其成分而言)党民主化的运动,都不敢举行。自然更不待说,广州的党组织关于利用城市小资产阶级革命力量的问题,是提也没有提到的。⑥
(二)米夫一行到上海考察
访问过广州以后,米夫又去了刚刚取得工人武装起义胜利的上海。上海的情况是:1931年3月,取得第三次工人武装起义胜利后,在上海共产党组织的领导下,建立了上海革命政府;政府组成人员中大部分是工人代表(都是共产党员);大资产阶级只居少数。⑦
(三)米夫到达武汉考察
武汉,在蒋介石叛变革命后,已成为革命的中心,革命空前高涨。中国革命第二阶段之主要特征,就在于武汉政府统治区域的群众运动空前高涨,罢工浪潮汹涌发展,所有工人群众几乎全体都加入了职工会,武装工人纠察队亦已组织起来,工人斗争更容易强迫企业主满足其斗争要求令工人、农民协会继续迅速扩大,……土地革命如风暴般的高涨起来。⑧四月,米夫到达武汉,米夫在武汉的主要任务:一是帮助中共中央宣传部工作;二是筹办中共中央党校。⑨
对于武汉的中国革命形势米夫如是描述:在武汉范围中,罢工的斗争,使中国无产阶级得到了日新月异的胜利,农民协会有非常的增长;湖南农民协会的会员数,几月以内就从二百万达到五百万,而湖北则从六十万增至二百五十余万了。⑩
4月21日到5月9日,中国共产党召开了第五次全国代表大会。米夫作为联共(布)代表出席了会议,王明以米夫翻译的身份列席了会议。
5月,中国革命形势更趋恶化,米夫率宣传团出席了中国共产党和共青团举行的积极分子会议并发表了慷慨激昂的演说。他提出中国目前出现的严重事态,归根结底在于共产国际的指示未能得到彻底贯彻。他强调中共必须拥护“真正的革命政府”——汪精卫武汉政府,走非资本主义道路。(11)
在武汉,米夫在中共中央驻地曾多次会见陈独秀,其中一次是在6月16日,王明作为翻译参与了谈话,“当时的话题是,为什么不让共产党员当县长”。(12)并向陈独秀推荐王明主持中共中央的宣传工作,但是陈独秀没有接受。据王明夫人孟庆树说,米夫还曾向陈独秀建议举办工农干部训练班并带来经费,但仍未被接受。
此外,米夫在中国多次演讲,主题是“民众的宣传鼓动工作和党的建设”。米夫直接考察并参与了中国革命运动,搜集了大量资料和文件,其中包括群众运动的资料,关于国共两党在广州、武汉、上海的资料,尤其是关于武汉国民党中央土地政策的资料,回国后在《布尔什维克》杂志上发表了《紧急时期中的中国共产党》。
7月初,武汉的革命形势恶化,不久汪精卫领导的武汉革命政府背叛革命,国内环境更加恶劣,米夫离开了危险的武汉,经由上海到达海参威,8月初回到了莫斯科。
三、米夫首次来华述评
(一)米夫首次来华对其本人的影响
从米夫本人的简历来看,作为莫斯科中山大学的副校长,年轻的米夫没有长期的革命实践经历作为政治资本;作为斯大林钦点的中国问题专家,从未到过中国的米夫没有掌握第一手的资料。
米夫的快速成长,无疑是与斯大林的赏识是有关的。1926—1927年间,斯大林和托洛茨基反对派在共产国际和联共(布)党内展开了激烈的斗争。在莫斯科中山大学,米夫坚决拥护斯大林,而校长拉狄克则站在托洛茨基反对派一边,不久,米夫便将拉狄克取而代之。1926年,米夫相继写成《上海事件的教训》、《中国的农民问题》等文章。(13)
米夫在《紧急时期的中国共产党》中坚决拥护共产国际和斯大林的政策,指责中国革命的失败就是由于中共中央的陈独秀等人违背国际决议和指示的结果。米夫的这篇文章也是适应联共(布)党内反托洛茨基斗争需要的产物。1927年底,正是联共(布)党内反托洛茨基反对派达到最高峰的时候。1927年12月召开的联共(布)第十五次代表大会的中心内容,是批斗和处理托洛茨基反对派。米夫在这次会议上以专家和见证人的资格,指責反对派在中国问题上犯了错误。1928年3月,米夫被提升为共产国际东方部副部长。(14)
(二)米夫首次来华对中国革命的影响
首先,米夫来华,以实地考察的方式见证了大革命时期的中国革命,详细了解了中国革命的实际情况,也为我党和中国革命留下了宝贵的一手资料。
第二,米夫在此次来华中,了解了以陈独秀为核心的年轻的中共党中央在大革命所犯下的严重错误,尤其是党中央放弃了革命的领导权问题,为及时制止这一“右”倾在中央的进一步蔓延起到了积极作用。《武汉时期的中国共产党》发表在《布尔什维克》1927年的第二十四期上,在当时引起了共产国际的重视,从而共产国际对中共随后召开的结束了陈独秀“右”倾投降主义的八七会议给予支持和肯定。
第三,米夫来华切实考察了中国革命的现状,为中国革命政策的制定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米夫首次来华分别考察了在中国大革命时期处于重要地位三个城市:广州、上海、武汉,详细了解了中国革命的实际情况,为以后农民问题、土地革命、阶级关系、中国的社会性质等都起到了一定的参考价值。
注释:
①②③米夫·米夫关于中国革命言论.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年第571页。
④米夫·米夫关于中国革命言论.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年第572页。
⑤江云生:二十九个人的历史.北京:昆仑出版社,1999年第31页。
⑥⑦⑩中共中央书记处.六大以前.北京人民出版社.1980年第942、943、944页。
⑧共产国际、联共(布)与中国革命文献资料选辑(1931-1937)(17).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第一研究部,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第301页。
⑨戴茂林,曹仲彬: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1991年第63页。
(11)高淑玲,刘建美,米夫:王明上台的背后推手,党史纵览.2008年第12期。
(12)戴茂林,曹仲彬:吉林文史出版社,1991年第63页。
(13)高淑玲,刘建美.米夫:王明上台的背后推手.党史纵览.2008第12页。
(14)张志强,金再及,刘志强:米夫的《中国革命》一书。
参考文献:
[1]米夫.米夫关于中国革命言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
[2]江云生.二十九个人的历史[M].北京:昆仑出版社,1999.
[3]中共中央书记处.六大以前[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0.
[4]朱成甲.中共党史研究论文选中册[M].湖南人民出版社,1983.
[5]戴茂林,曹仲彬.吉林文史出版社,1991.
[6]共产国际、联共(布)与中国革命文献资料选辑(1931-1937)(17)[Z].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第一研究部,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
[7]共产国际有关中国革命的文献资料(第二辑)[Z].成都:四川省社会科学出版社,1985.
(责任编辑/王丽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