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社会有益就是善法

来源 :检察风云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ngieh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专访民法学专家刘保玉
  
  与刘保玉老师最终定在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的如心楼见面,当天下午,因为正赶上硕士论文答辩,刘老师开完导师评议组会议后,马不停蹄地赶到了办公室接受我们采访,他果然如先前电话里沟通时给我留下的感觉:儒雅而谦逊,而经过一个多小时的采访,我发现,刘老师还是一个严谨而随和的人,正如他先前任教山东大学时学生们对他的评价,治学严谨,为人随和。显然,刘保玉老师不仅是一个在学术上屡有突破的大学者,还是一个深受学生爱戴的好老师。
  谈话从刘保玉老师的童年开始,出生于河南郑州,成长于文化大革命时期的刘老师,跟我们谈起那段略显艰苦的时期,也是娓娓道来,“那个时候我还是个小孩子,除了感觉生活困难,其他的就不知道了,那时候就是成天吃不饱,家里很少吃干饭,经常是稀饭、面条。”刘老师还谈起小时候家里为节约口粮,每年将他送往乡下的故事,“记得我上小学、初中的时候,一到暑假,父母就把我和哥哥送到乡下的姨妈家去。姨妈家在农村,钱虽然没有,但是口粮还是够的。当时我就不明白,为什么农村那儿又脏又苦,我也不习惯那儿的生活,皮肤经常起过敏反应、长疙瘩,父母还让我去。后来才弄明白了,就是为了给家里节约粮食,哈哈。”
  
  立志民法研究的求学之路
  
  “大学时候学习民法的基本原则,我觉得它说得非常透彻,让人不得不信服。我觉得它就应该是民法的精神,甚至同时也应该是做人的基本准则。我觉得民法很适合我,我喜欢在这个领域进行思考和做些研究。”
  记者(以下简称“记”):那您为什么会选择学习法学专业呢?为何会立志从事民法研究的?
  刘保玉(以下简称“刘”):“文革”期间,我的学习倒一直没有受到太大影响,我选法学专业是很偶然的。当时我和我的一个好朋友商量着,觉得将来做老师太辛苦了,不愿意当老师。于是就考虑两个专业,一个是中文,一个是法律。学中文可以当作家搞写作,做自由职业者啊,不当老师也可以有饭吃;学法律,可以当律师嘛(我当时对法官职业还不太清晰),当时看小说啊、电影啊,觉得国外法官、律师特别有尊严、有智慧,感觉挺好。当时对法律的认识很简单,甚至想只要把法律的那些规定都背下来,就不信当不了一个好律师,这能有多难呢!我成绩稍微好一点,就报了山东大学。第一志愿是中文,第二志愿是法律,我现在还是很感谢录取人员,没把我录到中文系。因为现在看来自己还是比较严谨、稳重的,性格也相对比较内向,搞法律比较适合。
  我对法律真正有认识还是在大学三年级,学完民法、国际私法、刑法等,才真正对法律产生了兴趣。当时学习民法的基本原则,我觉得它说得非常透彻,让人不得不信服。当时民法的统编教材也非常好,是佟柔老先生主编的。那时候,我们能找到的也就只有这一本民法书。
  还有一本对我有影响的书是韩德培老先生主编的《国际私法》。学完国际私法这门课,认真地读完这本教材,我就决定了:第一,要考研究生;第二,将来可以当老师。那本《国际私法》现在应该还在用,它的逻辑性非常强,语言表达非常准确。我当时真的佩服得五体投地。至于考研的专业选择我也考虑过。当时有同学劝我考经济法(因为受当时经济政策的影响,经济法学科突然变得热门起来成为“显学”了),说民法涉及的都是些鸡毛蒜皮的日常小事,将来对中国社会发展贡献大的还是经济法。我也动过心,把经济法教材认真看了看,结果那些原则我根本看不懂,也不信服。这个可能跟当时经济法教材的编写也有关系。我想,我连自己都说服不了,怎么能把自己的一生献给经济法学科呢?于是最后还是选择考民法专业。
  记:您确定了自己的民法学的目标,除了这两本教材的作用之外,哪些老师对您的影响比较大呢?
  刘:1981年我上大学的时候,高校法学专业的老师们大多是“文革”前上过大学的。就山东大学而言,对我们影响最大的是乔伟先生。他主要从事法制史研究,1983年从吉林大学调到山东大学主持成立了法律系。他给我们学生讲学问、讲人生、讲发展,讲个人的追求和国家的法治建设,他的讲学也让我们做学生的非常佩服。在我本科毕业前,乔伟先生也跟我单独谈过,说教师是一个非常好的职业,你只要自己努力,写出了好的东西,没有人能够阻挡你的发展,这比在官场要好多了。他的话更坚定了我继续求学,将来做教师的念头。
  1985年考上中国政法大学民法专业的研究生后,当时民法导师组中,对学生们也是对我影响最大的有三位老师:一位是江平老师,一位是杨振山老师,还有一位是张佩霖老师。江平老师是学界公认的“江铁嘴”,演讲水平非常的高,他学识的渊博和讲课的风度让我们非常佩服。杨振山老师强调理论的严谨,而张佩霖老师则注重紧密结合实践。我们同学都说张佩霖老师上课就跟说相声一样,从案例出发,调动大家讨论问题,课堂气氛非常活跃。现在我自己研究问题也很注意理论结合实践,我想肯定也是受了张佩霖老师的影响。
  记:那您在之后的教学研究过程中,主要关注的是哪些具体方面的内容呢?
  刘:从研究的经历来讲,1988年我回山东大学工作的前几年时间里,对自己的要求是教好书,上好课,就行了。大概到了1995年之后我才开始真正的做点研究。也是很偶然的。1995年《担保法》颁布,而我对担保制度一直挺有兴趣,从草案开始就一直关注立法进程,觉得很有意思。然后就在这方面做点研究,思考点问题,也算真正进入民法的研究领域了,当时越钻越有兴趣,几篇文章都被几家比较好的杂志采用了,有的还被转载了。这给了我很大的鼓励,看来我自己还是有研究潜力的啊。这可能是运气吧,从一开始我就没有遇到很大的打击,这对我从事学术研究起到了鼓舞和支持作用,使我得以坚持下来。
  
  谈中国民法现状及与其他国家和地区的比较
  
  “我有一篇文章叫《中国物权法的成就与不足》,副标题是“兼论法律移植与融合中的鸡尾酒论”。我认为我们把别国立法的先进经验与中国的情况相结合构建出来的法,只要能够解决中国的问题,对社会发展有益,就是一个善法,就是一个好法。这就像调制鸡尾酒,不要管用什么原料,配出什么口味,只要好喝,有益身心健康,适销对路,就是好酒。中国的立法不一定非得是德国式的、法国式的、日本式的,或者是英美式的,只要根据中国的国情进行取舍,能够解决中国的问题,就是好法。”
  记:刘老师,就您对民法的研究而言,我国的民法和其他国家或地区相比,处在一个什么阶段呢?
  刘:20世纪90年代中期之前,大陆的民法研究比台湾都要晚上二三十年的样子。台湾的研究基本是以民国时期的《六法全书》为基礎,以当时权威学者的著作为基础,而发展起来的。而当时我们多数民法学的研究实际上是抄袭台湾的。甚至说有些文章、有些著作就是把繁体字变成简体字,把文言变成白话。但这在当时就很好很新啦。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能够得到台湾民法学著作的影印本就如获至宝啦。但是现在,大陆学界跟台湾学界已经基本上没什么差别了,在某些方面我们还领先于台湾。一方面,我们大陆很多民法学者对于德国的、法国的、日本的著作翻译得还是比较全的,这在台湾没有;另一方面大陆学者的专著也非常多,单从数量讲就远远地超过了台湾。
  说起跟国外的差距,我个人觉得并不是十分的明显。国外肯定有很多发达的地方,但重要的是他们的经济比我们发达,因此相应的法律制度也就更加健全一些。法律是跟社会相联系的,它不能规定一个社会生活中还没有出现的问题。但是,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我们也遇到与西方国家市场经济相同的问题,于是我们学习西方,我国的民商事法律也借鉴西方的制度,奋起直追。现在我认为,我们同国外的差距已经越来越小了。很多人动不动就批评我们的立法不伦不类、不中不洋、“大杂烩”、跟哪个比都不如,我认为这种看法是不中肯的。
  我们现在正在制定民法典,中国的学者很有信心要制定一部代表21世紀最高水平的,能成为世界民法史上里程碑式的法典。我个人觉得,我们将来制定出来的民法典应该是能够代表21世纪比较发达的水平的。
  记:刘老师,作为一个民法学者,您认为我们中国今后的民法应当注重哪些方面的研究呢?
  刘:我自己接下来的研究还是会集中在物权法和担保法的领域。因为我觉得,这个领域我虽然研究了十几年,但是还有很多问题值得继续讨论和研究。同时,就整个民法来说,侵权法中还有很多技术性的问题需要研究,包括法律条文的表述等还需要进一步推敲;人格权法将来也要独立成编,但是具体如何规定还需要继续讨论;在债法里面,合同法跟债法的一般规定如何衔接,也还是一个问题;民法的方法论问题现在也有些人在研究,这也是一个值得关注的领域,等等,各个方面可能都需要继续研究。对于青年学者而言,我认为如果能够就某一个领域甚至某一个法条做点贡献,也就足以告慰自己了,东一榔头西一棒的研究是不可取的。
  
  谈国内外法学研究状况之比较
  
  “我们的学术水平的评价,即使是匿名评审,也很难做到完全的客观。”
  记:我们应该在不久的将来就会达到一个很高的立法水平,但现在有很多法学家担忧我们目前法学研究的状态,您怎么看这个问题呢?
  刘:我们法学界存在一些有趣的现象。大部分从国外留学回来的学者喜欢研究国外的情况,认为国外的东西就是好的,中国的有缺陷。在德国留学的说德国是最好的,在英美国家留学的就说英美国家是最好的。这些留学归来的学者说国内的学者不了解国外,没见识;而国内的学者则指责他们只会翻译国外的著作,不了解中国的实际,没有自己的思想。目前国内能够学贯中西,把国外和中国的情况结合得很好的学者比较少;而真正能够做好这样结合的人在学界肯定就是领先的了。
  记:现在我国的学术、职称等评价机制要求学者有一定数量的作品,虽说是一个评价机制,但是会不会产生不好的导向呢?我们现在法学界的繁荣会不会只是一个泡沫呢?学界是否存在着浮躁的现象?
  刘:现在我们的学术垃圾很多,精品太少。大致可以说,在很多杂志上发表的文章,真正有学术价值的应该不会超过三分之一。其他的都是无病呻吟,为了凑文章数而写的,并不解决实际问题。老师评职称,甚至硕士、博士毕业都要求发表文章,而这个发表只要求数量,不论质量。发了,不管质量怎样都行;不发,就算你水平再高也不行。这无形中就导致必须为了满足形式的要求而写文章,无的放矢,为写文章而写文章!国内不少学者都是这样,特别是一些中青年学者。这确实是一种浮躁的表现。但这也是客观环境所致,因为文章的质量差一点还不要紧,这是学界评价的问题;但是数量不够那是绝对不行的。
  记:那按照这样的方式做出来的学问同国外相比,是否真的存在差距呢?
  刘:差距是肯定的。据我所知,国外评教授不需要看发表作品的数量,只需要有高水平的代表作。所谓的评价都是针对代表作进行的,只要它达到了一定的水平,那么该学者就有资格成为教授。这里的评价也不带有任何功利色彩和人情因素。而我们学术水平的评价,即使是匿名评审,也很难做到完全的客观。博士生论文评审也是这样,导师有时不得不为学生操心呐。这在国外是不会有的。他们对于学术的严格要求是值得我们学习的。而且,国外也没有要求教授每年完成多少文章的指标。但我们有,甚至一个教授三年不写文章,他的博士生导师头衔也可能被取消掉。这是我们学术水平的评价体制本身存在问题。
  记:刘老师,那您认为如何才能改变目前的状况呢?
  刘:我们的任何一项制度都不可能单兵独进。我们的学术水平也不可能在别的体制都没有改变的情况下得到提高。这就如同立法,一个法律的制定涉及到政治体制、经济体制、国民的整个文化修养、整个社会的诚信程度乃至于人口的多少等等方面,不可能任意地立法。我现在觉得比较好的是,我们整个社会的各项制度都在逐步地推进,都在向好的方面发展。所以,我认为,再过一二十年,中国还会有一个很大的变化。到那时,现在存在的很多问题可能就自然而然地改变了。
  记:刘老师,谢谢你跟我们分享您的经历,最后请您为从事法律工作的年轻人提几点建议吧。
  刘:对自己的学生,我强调两点。第一,做人一定要诚实认真。我很厌恶那些奸猾之人。在这一点上,我确是有些嫉恶如仇。第二,做学问要踏实。学问一定要沉下心来做,严谨认真。所有的法学包括民法上的问题都能从现实生活中找到它的根源,我们要解决的就是社会问题。离开社会实际,空谈一些理论,我觉得是没有意义和生命力的。所以我一直主张研究任何一个原理、规则都是要用来解决社会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如果这个原理、制度、规则,在现实生活中根本行不通,那就说明有问题,哪怕你标榜的是结合中国的实践。
  最后,我送给大家几句我写的话吧,以此共勉:“智者千虑,难无一失,凡人百思,或有所得;天道酬勤,机遇尚勇;自强不息,终有所成。”
  编辑:孙薇薇[email protected]
其他文献
2011年6月,上海市人民检察院发出了今年以来的第一份检察建议——《关于上海农村地区非法组织卖血案件综合治理的检察建议》,这也是上海市人民检察院侦查监督条线2011年专项综合治理工作的重要项目之一。  这份检察建议最初来源于上海市青浦区人民检察院(以下简称青浦检察院)提交的一份研究报告,这份研究报告的提交还要从该院办理的—起非法组织卖血案说起。    村子充指标“血头”牟暴利    2010年6月
记“全国模范检察官”刘擎     一个人做成做好一件事并不难,难的是件件事做得成做得好。刘擎也是一个普通人,却件件工作做得漂亮。    刘擎是安徽省砀山县人民检察院的一名副检察长,分管反贪、反渎、控申、警务和检察技术工作。且看他分管的五项工作近五年来的记录:  反贪、反渎立案查办了砀山高考舞弊事件背后的渎职案、社保系统6人受贿30多人涉案的贪污贿赂窝案等一系列职务犯罪案件100多件200多人,为国
采访人:石志坚采访地点:上海市提篮桥监狱某监区  采访对象:金成良(化名)入监缘由:侵占罪、商业受贿罪刑期:有期徒刑5年6个月    近年来,不少政府部门和企事业单位,把反腐倡廉教育活动延伸到了监狱内,有的还指名道姓地要求某某人现身说法。监狱是教育改造的刑罚执行机关,在当前新形势下,监狱的功能也在不断扩大。可是往往一些原掌握领导职权的罪犯心存顾虑,羞以在大庭广众面前亮相,不愿再挖自己痛苦的伤痕,为
2008年北京奥运会已经进入不足百天的倒计时了。从目前的形势来看,北京奥运会的安全工作十分紧张,国内国外的敌对势力蠢蠢欲动。在国际国内形势比较复杂的时期,做好奥运会的安全保卫工作是奥运会成功举办的重要保障。恐怖分子、海外敌对势力、体育流氓等,都可能在奥运会期间捣乱,引发群体性混乱事件,甚至可能造成重大的挤踏事故。假如在奥运会期间出现群体性混乱事件,局势很可能会失控,对奥运会的破坏性是很大的。因此,
编者按: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国家安全部和司法部,近日联合发布《关于办理死刑案件审查判断证据若干问题的规定》和《关于办理刑事案件排除非法证据若干问题的规定》,剑指刑讯逼供和冤假错案。  本期对赵作海冤案进行反思,无疑是对这两项规定的最好的注脚。    游伟华东政法大学司法研究中心主任、法学教授  我们该怎样避免悲剧的重演    大约在五年之前上海召开的一个反思湖北“佘祥林冤案”研讨
在西方法治国家,代议机关加强政府部门的预算监督,是权力分立与制衡的生动实践,也是民主政治不可或缺的重要元素。通过立法设计、制度完善、组织建构和预算教育等,预算监督实现着效益最大化。这些对于进行全方位国家改革的中国,有不少可资借鉴之处。    代议机构:天然的预算监督主体     2006年7月1号,美国新泽西州州长乔恩·科赞发布了一道“停工令”——关闭州政府,给4.5万名政府雇员放长假。这是美国州
新闻背景  有关“延迟退休”的说法近日流传甚广。此前,有研究机构曾提出,鉴于我国人口寿命延长的实际情况和养老保险基金压力,应当延迟退休年龄。一时间,此问题引发热议。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有关负责人9月15日表示,中国暂时不会调整退休年龄。    白用夏  不能只有“延迟退休”而无利益补偿    退休年龄推迟与否本身不是关键,关键在于,如何在推迟退休年限的同时,给退休者、就业者和失业者以更有效的保障。
农村大改革视野下的农地流转“大洗牌”已成定势    土地是最基本的生产资料,是亿万农民的衣食父母,是农业发展的基本要素。近代革命以来,无论是孙中山提出的“耕者有其田”主张,还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农民实行土地革命,土地始终是改造社会的突破口。    土地入股:  工业浪潮中的改革抉择  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潜在的改革需求在逐渐递加。大江南北,广东南海、江苏昆山、浙江宁波等地,一些破冰性试验已成
利用计算机网络技术,利用手机营运公司的漏洞,长时间恶意拨打外国声讯台,从而赚取巨额回扣。但比这数额更为巨大的,是电信公司的巨大损失。值得注意的是,这类案件的作案人大多受过或正在接受高等教育,对计算机及网络技术很熟悉,组织者反侦查意识强。    专家点评:  网络在给人们工作生活带来便捷等诸多益处的同时,也带来了一些精神垃圾和不容忽视的社会问题,特别是涉网犯罪在不断“上演”,已成为新时代最严重的社会
夏夜12点,公交车司机老李把末班车开进终点站,停好车,离开驾驶座位,到空车内巡视一遍。老李是个负责的老司机,他有在下班前巡视空车的习惯,为的是查看一下车内有没有乘客遗留的物品,或者车内设备有没有被损坏的,如有乘客遗留物品就上交,如有车内设备被损坏就记录下来或者报告有关部门和人员。  公交车上被损坏的设备一般不多,最多是坐椅什么的被涂抹脏物;乘客的遗留物品一般也就是一把雨伞一瓶没喝完的饮料什么的。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