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马克思主义新闻思想的内涵界定
马克思主义新闻思想的创始人是马克思和恩格斯。他们关于新闻传播的精辟观点,散落在他们撰写的长达半个多世纪的著述和文件里,其中一些专门讨论新闻传播和报刊工作的论文与信函集中表达了他们对于马克思新闻学的重要范畴和理论框架的深刻认识①。
那么,什么是马克思主义新闻思想呢?陈力丹②指出,马克思主义新闻思想,是指“自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形成以来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们关于新闻传播、宣传工作的论述所体现的思想”。马克思和恩格斯生平社会经历的相当一部分,都是在从事新闻工作,而其新闻传播思想也依次经历了民主报刊思想、工人报刊思想、党的报刊思想的发展演进过程。随后,世界各国的革命领袖根据所在国家的实际情况,充实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新闻观。
民主报刊思想。马克思民主报刊思想的形成和发展以《莱茵报》的报刊活动为代表,研究的着重点主要落在自由报刊和人民报刊两个主题上。
对于自由报刊,马克思认为,自由报刊是人类精神自由表现的产物,必须给予人们充分表达的自由,同时报刊本身要对社会事件发表意见。再者,自由报刊具备监督舆论和社会批评的功能,包括对政府和官员的批评和监督,因此自由报刊与任何形式的书报检查制度不相容,但必须遵守一定的法律规范和道德原则。此外,自由报刊是不以盈利为目的的,记者不能因为经济利益而进行写作。
对于人民报刊,马克思认为,人民报刊应该重点报道本国事件,集中反映人民的生活和革命活动,并且把人民同国家和世界联系起来。人民报刊应该成为人民的喉舌,充分表达群众的意见,反映人民的精神,具有极强的人民性。另外,人民报刊必须通过对事件真实无误的报道得到人民的信任和支持,并以方便人民群众为宗旨,从而使报刊本身得以存在和发展。
马克思和恩格斯关于自由报刊和人民报刊的观点,组成了《莱茵报》时期马克思主义新闻思想的主体部分。总体而言,这一时期的马克思主义新闻思想并沒有超出民主主义的范畴,从实质上看仍然归属于民主主义的新闻思想。
工人报刊思想。马克思和恩格斯于1848年~1849年创办的《新莱茵报》,是他们斗争鼎盛时期的成果,也是其工人报刊思想的集中体现。马克思和恩格斯认为,工人报刊是广大工人阶级运动的中心,是无产阶级改造旧世界的思想武器。
作为新型的上层建筑,工人报刊肩负的使命是团结和教育广大的工人群众,对反动当局进行无情揭露,破坏现存政治制度的一切基础。工人报刊要向工人广泛介绍当前的形势,研究变革的条件,为工人指明正确的斗争方向。同时,工人报刊要向读者提供真实全面的生活图景,使工人能够把握事件的全过程。
《新莱茵报》时期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工人报刊思想,从历史沿革来说,是《莱茵报》时期民主报刊思想科学发展的结果。共产主义代替了过去的民主主义,唯物主义代替了唯心主义,一切都发生了质的飞跃。“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自由观和以无产阶级为主体的人民观,把自由报刊和人民报刊思想提到了一个崭新的水平。”③
党的报刊思想。以德国社会民主党的党报《社会民主党人报》为代表的各国工人党报,为马克思和恩格斯党报思想的形成和发展提供了丰富的思想资料和实践经验。
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党报思想主要是:每一个社会主义的报刊都是第一国际的中心,是党的中心;工人阶级有觉悟的组织迅速发展的最好证明,就是它的定期刊报刊的数量不断增加;每一张党的报刊的出版,总是意味着党大大地向前迈进了一步。这些观点的提出,标志着马克思和恩格斯党报思想的形成。
党的报刊思想是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建党学说和党报实践相结合的产物,在他们之后的工人阶级政党的报刊事业,甚至是整个无产阶级、社会主义新闻事业的发展历程表明,马恩的党报思想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马克思主义新闻思想是科学的新闻思想,具有无穷的生命力。
可见,在上述三个历史时期,马克思和恩格斯分别对民主报刊、工人报刊、党的报刊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和阐述,揭示了新闻传播的基本规律,标志着马克思主义新闻学的初步形成,并构建了新闻学学科体系的基本框架。本文接下来将着重探讨马克思主义新闻思想在当代中国的发展。
互联网时代马克思主义新闻思想中国化的“常”与“变”
互联网时代马克思主义新闻思想的中国化。21世纪以来,互联网的发展速度可谓一日千里,大大超越了以往任何一个时期。互联网的迅猛发展和普及,对我国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等领域产生了重大的影响,不仅极大地改变着人们的生活习惯和行为方式,而且深刻地改变着人们的思想观念和意识形态。互联网在提升人们物质和生活水平的同时,也对社会发展的主流意识形态及伦理道德发起严峻的挑战。因此,在互联网积极开展马克思主义新闻思想建设,以有效应对网络不健康意识形态的冲击,就显得尤为必要。
胡锦涛在中央政治局第38次集体学习时指出,我国网络文化的快速发展,为传播信息、学习知识、宣传党的理论和方针政策发挥了积极作用,同时也给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提出了新的课题。能否积极利用和有效管理互联网,能否真正使互联网成为传播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新途径、公共文化服务的新平台、人们健康精神文化生活的新空间,关系到社会主义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健康发展,关系到国家文化信息安全和国家长治久安,关系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全局。
马克思主义新闻思想中国化的“常”。从胡锦涛的讲话中我们可以看到,新时期我国马克思主义新闻思想建设的其中一大阵地落在了互联网上。笔者认为,虽然网络环境相对于传统媒体环境而言更为纷繁复杂,但在我国互联网的马克思主义新闻思想建设的具体操作过程中,仍然保留了相关理论的本真面目。
首先,党管媒体。处于无产阶级专政国家中的媒体,必须受无产阶级政党的领导和管理。这在某种程度上是一种党性原则。党性原则根源于党报的发展,而党报又与政党政治的出现紧密相连④。马克思和恩格斯时代,由于互联网尚未出现,因此党报便成为无产阶级与敌对政党斗争的重要思想阵地。其后,马恩的党报思想得到了俄国无产阶级政党的继承和发展。如列宁认为,党报必须无条件地服从党的领导,成为党得心应手的喉舌和宣传工具。在中国共产党执政的历史上,历代领导人基本继承了列宁的党报学说。互联网在我国的出现和普及使得党报理论在网络上得到了广泛的实践运用。共产党通过互联网发布各种信息,宣传自身的政治主张和方针政策,有效引导社会舆论,维持社会和谐稳定。
其次,民意表达。马克思主义人民报刊思想认为,人民报刊应着重对本国的事件尤其是重大事件给予特别的关注和报道,以此来激发人民参与国家事务的热情,同时让人民能有机会真实、自由地表达自己。相比传统媒体,互联网在民意表达这方面可能更具优势。这主要是基于互联网的几大特点:第一,双向传播,交互性强。互联网相比传统媒体最显著的特点是能实现真正的双向传播,政府和群众各自同时扮演传播者和受众的角色。第二,实时传输,时效性强。传统媒体如报纸、广播、电视等因受到各种因素的限制,在信息的发布上具有一定的“滞后性”。而互联网则可以实现信息的实时发布,并且可以随时更新,这在信息的及时传递方面较之传统媒体无疑具有巨大的优势。因此,互联网为民意的表达提供了一个极为方便的平台,为更好地践行马克思主义新闻思想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笔者认为,虽然社会在不断进步,互联网在飞速发展,但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本真内涵仍然主导着我国的网络空间。当然,马克思主义新闻思想也不是一成不变的条条框框,其本身也是充满张力的。因此,在中国化的过程中,马克思主义新闻思想也不断和中国的本土元素进行有效结合,取得了一些新的发展和突破。
马克思主义新闻思想中国化的“变”。笔者认为,互联网时代马克思主义新闻思想在中国的发展变化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首先,突出了以人为本的思想。胡锦涛在人民日报社视察时指出,新闻宣传工作必须坚持党性原则,同时还要贯彻以人为本的理念,增强新闻报道的亲和力、吸引力和感染力,实现党性原则与以人为本的有机统一。在此,“以人为本”的内涵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第一,维护人民的合法利益,“坚持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新闻宣传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真实地反映人民的愿望和心声。第二,“要面向基层、服务群众、深入实际,多报道人民群众的工作生活,多反映人民群众的利益要求,多宣传人民群众中涌现的先进典型,激励全体人民信心百倍地创造美好生活”。第三,要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而在这些权利中知情权当属所有权利的基础。“以人为本”的理念属于胡锦涛科学发展观的有机组成部分,在互联网时代得到了充分的彰显。尤其是从Web1.0向Web2.0过渡的今天,普通老百姓通过博客、播客、论坛等平台,也可以成為“记者”,成为新闻报道的主角,充分体现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的地位。
其次,运用互联网进行有效的危机管理。当代中国已经摆脱了战争的痛苦,但各种社会不稳定因素仍然存在。另外,当今互联网传播信息的速度是传统媒体所不能比拟的。网络发展之迅猛、覆盖及渗透之深广,已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既有的传播格局。于是在这里,互联网就扮演了一个“双刃剑”的角色。一方面,网络信息传递之快足以使各种流言、谣言迅速蔓延,造成社会的混乱和恐慌;另一方面,政府也可以利用网络及时、如实地发布相关信息,第一时间控制舆论,掌握第一手信息发布的主动权,提高网络媒体议程设置的能力,从而稳定社会秩序。从某种程度上说,这也是马克思主义新闻思想在和平年代,尤其是在互联网上的一种贯彻和体现。
最后,马克思主义新闻思想的发展必须体现分众化的趋势。马克思和恩格斯指出,在新闻生产中,“生产不仅为主体生产对象,而且也为对象生产主体”,“消费本身作为动力是靠对象作媒介的。消费对于对象所感到的需要,是对于对象的知觉所创造的。艺术对象创造出懂得艺术和具有审美能力的大众,——任何其他产品都是这样”。如今,媒体的发展早已超越了报纸的界限,互联网的出现更是实现了集文字、声音、图像、动画、视讯等各种表现形式于一体的信息传播新模式,从而使得“枯燥的意识形态传播变得生动活泼、寓教于乐,使人们可以从丰富多彩的符号中轻松愉快、自然而然地接受和掌握”⑤。此外,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的精神生活也得到了极大的发展,个性化特征逐步彰显,受众的利益和兴趣逐步趋向“异化”。因此,互联网信息的传播必须有针对性,满足不同受众群体的需要,实现网络传播的“分众化”或“小众化”。
结语
马克思主义新闻思想是经过马克思和恩格斯这两位奠基人半个多世纪呕心沥血的艰苦探索而形成的,其后又经过了各国革命领袖和马克思后继者的反复实践,同时又吸收了各国无产阶级、社会主义新闻事业的宝贵经验,形成了一个相对完整的、科学的体系。如今,作为“第四媒体”的互联网,对马克思主义新闻思想的建设提出了新的挑战。我们既不能抛弃马克思主义新闻思想本真的内涵,但同时又不能把思维限制在理论的条条框框中,以至于陷入教条主义的泥淖,而必须在继承的基础上创新性地发展。
随着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号称“第五媒体”的手机媒体也崭露头角。传播格局的剧烈变化,“把关人”角色的弱化,预示着传统媒体秩序遭遇了巨大的挑战。如何在这个瞬息万变的网络时代有效开展马克思主义新闻思想的建设,是值得各马克思主义研究者和实践者认真思考的问题。
注释:
①③童兵:《马克思主义新闻经典教程》,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69页,第105页。
②陈力丹:《马克思主义新闻思想的起源和发展》,《新闻爱好者》,2002(2)。
④张昆:《网络时代马克思主义新闻思想的新发展》,《新闻与传播研究》,2008(4)。
⑤巢乃鹏、徐杨:《加强互联网上的马克思主义阵地建设》,《理论视野》,2007(6)。
(作者为复旦大学新闻学院硕士生)
编校:郑艳
马克思主义新闻思想的创始人是马克思和恩格斯。他们关于新闻传播的精辟观点,散落在他们撰写的长达半个多世纪的著述和文件里,其中一些专门讨论新闻传播和报刊工作的论文与信函集中表达了他们对于马克思新闻学的重要范畴和理论框架的深刻认识①。
那么,什么是马克思主义新闻思想呢?陈力丹②指出,马克思主义新闻思想,是指“自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形成以来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们关于新闻传播、宣传工作的论述所体现的思想”。马克思和恩格斯生平社会经历的相当一部分,都是在从事新闻工作,而其新闻传播思想也依次经历了民主报刊思想、工人报刊思想、党的报刊思想的发展演进过程。随后,世界各国的革命领袖根据所在国家的实际情况,充实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新闻观。
民主报刊思想。马克思民主报刊思想的形成和发展以《莱茵报》的报刊活动为代表,研究的着重点主要落在自由报刊和人民报刊两个主题上。
对于自由报刊,马克思认为,自由报刊是人类精神自由表现的产物,必须给予人们充分表达的自由,同时报刊本身要对社会事件发表意见。再者,自由报刊具备监督舆论和社会批评的功能,包括对政府和官员的批评和监督,因此自由报刊与任何形式的书报检查制度不相容,但必须遵守一定的法律规范和道德原则。此外,自由报刊是不以盈利为目的的,记者不能因为经济利益而进行写作。
对于人民报刊,马克思认为,人民报刊应该重点报道本国事件,集中反映人民的生活和革命活动,并且把人民同国家和世界联系起来。人民报刊应该成为人民的喉舌,充分表达群众的意见,反映人民的精神,具有极强的人民性。另外,人民报刊必须通过对事件真实无误的报道得到人民的信任和支持,并以方便人民群众为宗旨,从而使报刊本身得以存在和发展。
马克思和恩格斯关于自由报刊和人民报刊的观点,组成了《莱茵报》时期马克思主义新闻思想的主体部分。总体而言,这一时期的马克思主义新闻思想并沒有超出民主主义的范畴,从实质上看仍然归属于民主主义的新闻思想。
工人报刊思想。马克思和恩格斯于1848年~1849年创办的《新莱茵报》,是他们斗争鼎盛时期的成果,也是其工人报刊思想的集中体现。马克思和恩格斯认为,工人报刊是广大工人阶级运动的中心,是无产阶级改造旧世界的思想武器。
作为新型的上层建筑,工人报刊肩负的使命是团结和教育广大的工人群众,对反动当局进行无情揭露,破坏现存政治制度的一切基础。工人报刊要向工人广泛介绍当前的形势,研究变革的条件,为工人指明正确的斗争方向。同时,工人报刊要向读者提供真实全面的生活图景,使工人能够把握事件的全过程。
《新莱茵报》时期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工人报刊思想,从历史沿革来说,是《莱茵报》时期民主报刊思想科学发展的结果。共产主义代替了过去的民主主义,唯物主义代替了唯心主义,一切都发生了质的飞跃。“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自由观和以无产阶级为主体的人民观,把自由报刊和人民报刊思想提到了一个崭新的水平。”③
党的报刊思想。以德国社会民主党的党报《社会民主党人报》为代表的各国工人党报,为马克思和恩格斯党报思想的形成和发展提供了丰富的思想资料和实践经验。
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党报思想主要是:每一个社会主义的报刊都是第一国际的中心,是党的中心;工人阶级有觉悟的组织迅速发展的最好证明,就是它的定期刊报刊的数量不断增加;每一张党的报刊的出版,总是意味着党大大地向前迈进了一步。这些观点的提出,标志着马克思和恩格斯党报思想的形成。
党的报刊思想是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建党学说和党报实践相结合的产物,在他们之后的工人阶级政党的报刊事业,甚至是整个无产阶级、社会主义新闻事业的发展历程表明,马恩的党报思想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马克思主义新闻思想是科学的新闻思想,具有无穷的生命力。
可见,在上述三个历史时期,马克思和恩格斯分别对民主报刊、工人报刊、党的报刊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和阐述,揭示了新闻传播的基本规律,标志着马克思主义新闻学的初步形成,并构建了新闻学学科体系的基本框架。本文接下来将着重探讨马克思主义新闻思想在当代中国的发展。
互联网时代马克思主义新闻思想中国化的“常”与“变”
互联网时代马克思主义新闻思想的中国化。21世纪以来,互联网的发展速度可谓一日千里,大大超越了以往任何一个时期。互联网的迅猛发展和普及,对我国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等领域产生了重大的影响,不仅极大地改变着人们的生活习惯和行为方式,而且深刻地改变着人们的思想观念和意识形态。互联网在提升人们物质和生活水平的同时,也对社会发展的主流意识形态及伦理道德发起严峻的挑战。因此,在互联网积极开展马克思主义新闻思想建设,以有效应对网络不健康意识形态的冲击,就显得尤为必要。
胡锦涛在中央政治局第38次集体学习时指出,我国网络文化的快速发展,为传播信息、学习知识、宣传党的理论和方针政策发挥了积极作用,同时也给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提出了新的课题。能否积极利用和有效管理互联网,能否真正使互联网成为传播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新途径、公共文化服务的新平台、人们健康精神文化生活的新空间,关系到社会主义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健康发展,关系到国家文化信息安全和国家长治久安,关系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全局。
马克思主义新闻思想中国化的“常”。从胡锦涛的讲话中我们可以看到,新时期我国马克思主义新闻思想建设的其中一大阵地落在了互联网上。笔者认为,虽然网络环境相对于传统媒体环境而言更为纷繁复杂,但在我国互联网的马克思主义新闻思想建设的具体操作过程中,仍然保留了相关理论的本真面目。
首先,党管媒体。处于无产阶级专政国家中的媒体,必须受无产阶级政党的领导和管理。这在某种程度上是一种党性原则。党性原则根源于党报的发展,而党报又与政党政治的出现紧密相连④。马克思和恩格斯时代,由于互联网尚未出现,因此党报便成为无产阶级与敌对政党斗争的重要思想阵地。其后,马恩的党报思想得到了俄国无产阶级政党的继承和发展。如列宁认为,党报必须无条件地服从党的领导,成为党得心应手的喉舌和宣传工具。在中国共产党执政的历史上,历代领导人基本继承了列宁的党报学说。互联网在我国的出现和普及使得党报理论在网络上得到了广泛的实践运用。共产党通过互联网发布各种信息,宣传自身的政治主张和方针政策,有效引导社会舆论,维持社会和谐稳定。
其次,民意表达。马克思主义人民报刊思想认为,人民报刊应着重对本国的事件尤其是重大事件给予特别的关注和报道,以此来激发人民参与国家事务的热情,同时让人民能有机会真实、自由地表达自己。相比传统媒体,互联网在民意表达这方面可能更具优势。这主要是基于互联网的几大特点:第一,双向传播,交互性强。互联网相比传统媒体最显著的特点是能实现真正的双向传播,政府和群众各自同时扮演传播者和受众的角色。第二,实时传输,时效性强。传统媒体如报纸、广播、电视等因受到各种因素的限制,在信息的发布上具有一定的“滞后性”。而互联网则可以实现信息的实时发布,并且可以随时更新,这在信息的及时传递方面较之传统媒体无疑具有巨大的优势。因此,互联网为民意的表达提供了一个极为方便的平台,为更好地践行马克思主义新闻思想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笔者认为,虽然社会在不断进步,互联网在飞速发展,但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本真内涵仍然主导着我国的网络空间。当然,马克思主义新闻思想也不是一成不变的条条框框,其本身也是充满张力的。因此,在中国化的过程中,马克思主义新闻思想也不断和中国的本土元素进行有效结合,取得了一些新的发展和突破。
马克思主义新闻思想中国化的“变”。笔者认为,互联网时代马克思主义新闻思想在中国的发展变化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首先,突出了以人为本的思想。胡锦涛在人民日报社视察时指出,新闻宣传工作必须坚持党性原则,同时还要贯彻以人为本的理念,增强新闻报道的亲和力、吸引力和感染力,实现党性原则与以人为本的有机统一。在此,“以人为本”的内涵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第一,维护人民的合法利益,“坚持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新闻宣传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真实地反映人民的愿望和心声。第二,“要面向基层、服务群众、深入实际,多报道人民群众的工作生活,多反映人民群众的利益要求,多宣传人民群众中涌现的先进典型,激励全体人民信心百倍地创造美好生活”。第三,要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而在这些权利中知情权当属所有权利的基础。“以人为本”的理念属于胡锦涛科学发展观的有机组成部分,在互联网时代得到了充分的彰显。尤其是从Web1.0向Web2.0过渡的今天,普通老百姓通过博客、播客、论坛等平台,也可以成為“记者”,成为新闻报道的主角,充分体现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的地位。
其次,运用互联网进行有效的危机管理。当代中国已经摆脱了战争的痛苦,但各种社会不稳定因素仍然存在。另外,当今互联网传播信息的速度是传统媒体所不能比拟的。网络发展之迅猛、覆盖及渗透之深广,已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既有的传播格局。于是在这里,互联网就扮演了一个“双刃剑”的角色。一方面,网络信息传递之快足以使各种流言、谣言迅速蔓延,造成社会的混乱和恐慌;另一方面,政府也可以利用网络及时、如实地发布相关信息,第一时间控制舆论,掌握第一手信息发布的主动权,提高网络媒体议程设置的能力,从而稳定社会秩序。从某种程度上说,这也是马克思主义新闻思想在和平年代,尤其是在互联网上的一种贯彻和体现。
最后,马克思主义新闻思想的发展必须体现分众化的趋势。马克思和恩格斯指出,在新闻生产中,“生产不仅为主体生产对象,而且也为对象生产主体”,“消费本身作为动力是靠对象作媒介的。消费对于对象所感到的需要,是对于对象的知觉所创造的。艺术对象创造出懂得艺术和具有审美能力的大众,——任何其他产品都是这样”。如今,媒体的发展早已超越了报纸的界限,互联网的出现更是实现了集文字、声音、图像、动画、视讯等各种表现形式于一体的信息传播新模式,从而使得“枯燥的意识形态传播变得生动活泼、寓教于乐,使人们可以从丰富多彩的符号中轻松愉快、自然而然地接受和掌握”⑤。此外,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的精神生活也得到了极大的发展,个性化特征逐步彰显,受众的利益和兴趣逐步趋向“异化”。因此,互联网信息的传播必须有针对性,满足不同受众群体的需要,实现网络传播的“分众化”或“小众化”。
结语
马克思主义新闻思想是经过马克思和恩格斯这两位奠基人半个多世纪呕心沥血的艰苦探索而形成的,其后又经过了各国革命领袖和马克思后继者的反复实践,同时又吸收了各国无产阶级、社会主义新闻事业的宝贵经验,形成了一个相对完整的、科学的体系。如今,作为“第四媒体”的互联网,对马克思主义新闻思想的建设提出了新的挑战。我们既不能抛弃马克思主义新闻思想本真的内涵,但同时又不能把思维限制在理论的条条框框中,以至于陷入教条主义的泥淖,而必须在继承的基础上创新性地发展。
随着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号称“第五媒体”的手机媒体也崭露头角。传播格局的剧烈变化,“把关人”角色的弱化,预示着传统媒体秩序遭遇了巨大的挑战。如何在这个瞬息万变的网络时代有效开展马克思主义新闻思想的建设,是值得各马克思主义研究者和实践者认真思考的问题。
注释:
①③童兵:《马克思主义新闻经典教程》,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69页,第105页。
②陈力丹:《马克思主义新闻思想的起源和发展》,《新闻爱好者》,2002(2)。
④张昆:《网络时代马克思主义新闻思想的新发展》,《新闻与传播研究》,2008(4)。
⑤巢乃鹏、徐杨:《加强互联网上的马克思主义阵地建设》,《理论视野》,2007(6)。
(作者为复旦大学新闻学院硕士生)
编校:郑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