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美好的年华献给了你

来源 :教育传媒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ulin51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本科就读于北京广播学院(今中国传媒大学),毕业后就职于福建省广播电视系统,原以为会在广播电视系统“奋斗终身”。但后来由于工作变动,还是离开了福建广播电视系统,来到了高校工作,没想到后来又和高校宣传、高校电视结下了不解之缘。
  1992年,我先到了南开大学,在南开大学有线电视台工作。1999年底,不满36岁的我来到北京师范大学(以下简称“北师大”)电视台工作,一晃,近20年了。這20年,是北师大改革发展取得辉煌成就的20年,是北师大电视台快速发展的20年;这20年,应该说也是我人生中最美好的一段时光。把最好的年华,献给了北师大电视台、献给了北师大宣传工作,我觉得这是我和北师大电视事业的缘分。
  高校自办电视节目的缘起
  我们知道,与世界发达国家相比,中国电视事业起步较晚。1958年5月,我国第一座电视台——北京电视台(1978年更名为中央电视台)试播。
  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我国有线电视网络初步建成,为高校自办电视节目提供了硬件基础,然而直接促成高校电视台创建的,是新时期高校新闻宣传的巨大需求。众所周知,高校校报等平面媒体诞生的年代较早,在高校新闻宣传中一直处于重要地位。然而随着时代的进步,平面媒体已满足不了广大师生对信息的广泛需求;电视,作为当时人们生活中每天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影响力越来越大。高校,特别是一些在校师生人数较多的著名高校,必然要调动一切资源,借助电视手段及时把学校动态和丰富多彩的校园生活反映出来并传播开去,因此,高校电视台就应运而生了。
  北师大有线电视台也是在此背景下,于1992年正式成立的,主要职责是做好校内宣传,同时配合对外宣传。
  基础薄弱的高校电视台
  北师大和北大、清华等高校一样属于最早创建校园电视台的高校之一。北师大电视台从成立之初就隶属于学校党委宣传部,在以下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一是围绕学校改革发展、人才培养、教学科研、队伍建设、国际交流合作、学生社团活动等进行新闻采编,制作出的节目及时在学校有线电视网络播出,满足师生了解学校最新动态的需求;二是利用学校丰厚的无形资产、文化积淀,挖掘学术泰斗们的治学方法、人格魅力,制作人物专题片播出,激励后学;三是积极宣传基层教学科研成果,宣传在教书育人中涌现出的先进人物,树典型立标杆、传播正能量;四是在保证学校有线电视传输网络线路畅通、信号接收稳定的前提下,接收并转播凤凰卫视、阳光卫视节目,扩大师生视野;五是积极与社会媒体(中央电视台、北京电视台、中国教育电视台等)合作,宣传学校取得的成就,树立学校形象,提升学校社会影响力。
  1999年底,学校机构调整,成立了新闻中心,党委宣传部和新闻中心是两块牌子、一套班子、一支队伍。新闻中心包括电视台、校报和对外宣传办公室。我就是在此情况下,来到北师大电视台工作的。
  与专业电视台不同,高校电视台的职责更多的是内聚人心,外树形象。许多高校的电视台是在学校电教中心的基础上创建的,相对来说有一定的人员和设备。而北师大电视台直接隶属宣传部,人员和设备都相对紧张。具体说:一是设备简陋。1999年底,只有一套比较像样的模拟Betacom摄像机和后期对编机PVW2800p;一套大3/4摄录分体机,一套专业级大1/2摄像机和对编机,所谓的演播室就是两个照明灯+一块摄影无纺布,编辑室和演播录像室在一个房间里,工作时互相影响,极不方便;二是工作人员极少。我去之前,只有两位老师,其中一个老师负责有线电视网络运行、维修和节目播出,一个老师带着几个学生,负责节目采编、制作;三是没有专业人员;四是制作节目量少。每周一期新闻节目,5条新闻;五是制度有待完善。比如:采编制度、审核制度、播出制度等都有待完善。
  百年校庆迎来发展良机
  北師大校园小,办公条件相对拥挤。1999年为支持电视台开展工作,当时的宣传部长白光耀老师把自己的办公室腾出来,搬到旁边的播出室,和播出设备及工作人员挤在一起办公。这样,我们就初步具备了导播室、编辑室和演播室分离的工作条件。
  2001年,距离北师大百年校庆还有一年时间,学校高度重视宣传工作,要求深入挖掘百年名校的历史底蕴、文化积淀,大力宣传学校百年来为中国社会发展、为高等教育、基础教育作出的卓越贡献。学校投入了几万元经费,进行演播室改造,装上了演播专用灯光设备。从此,北师大电视台真正有了相对分离的制作室和演播室。在这相对不错的演播室里,我和同事金彦标、栾敬,在时任部领导——当时的宣传部长王炳林老师、新闻中心主任刘利老师的领导下,带着几个学生,开始了百年校庆的前期宣传工作。
  我们策划、制作并完成了《百年辉煌》三个系列专题:《百年辉煌》名师篇,采访、制作了反映院士和人文社科领域知名教授的人物系列专题片;《百年辉煌》成就篇,对学校主要学科、学院的教学科研成果、学术梯队进行了系列专题报道;《百年辉煌》情怀篇,对北师大毕业的校友、学长对母校的爱和支持,进行了深入挖掘、采访。这些系列节目播出后,师生反响热烈。
  回想当年,为制作《百年学府,百年师大》校庆专题片,我们日夜奋战在演播室的情景还历历在目;2001年暑假,我放弃带孩子赴美和家人团聚休假的机会,坚守机房,为2002年校庆当日中央电视台10频道4小时直播北师大校庆“一个世纪和一所大学”节目搜集素材的情景还记忆犹新;2002年,人民大会堂,在京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全体出席北师大百年校庆,我们在现场报道的场面还历历在目……百年校庆系列宣传,提高了北师大的知名度,电视台的工作也得到了师生的认可,在师生中也有了一定的知名度。
  抗击“非典”,我们在一线
  2003年初春,突如其来的“非典”打乱了人们的生活。学校全面停课,师生放假。我们宣传部所有工作人员在校领导的带领下,全面投入“战斗”。记得当时学校分管宣传工作的郑师渠副书记,亲自坐镇宣传部指挥宣传工作。在“非典”刚发生时,大家都不了解情况,人心惶惶,不知所措。我们请来了教育部专家和我校生命科学学院的老师、校医院医生,连夜在演播室里制作有关“非典”知识以及学校采取的相关措施的节目。为了让校内校外师生能够及时看到这个节目,学校决定在校园互联网上播出电视台视频节目,于是,我们又连夜奋战,把访谈节目传了上去。师生在第一时间看到节目后,对稳定情绪起到了很大的作用。接下来的40多天,我们每天早上7:30到办公室,进行策划、跟着校领导看望病号、看望师生、采访校医院、报道各院系组织的活动,回来出稿子,等着学校权威信息到位,配音、后期制作、包装、生成,每天19:30节目上传校园网上并播出后,我们才回家。40多天里,我们两位老师和一名学生完成了每天的新闻,同时还推出了访谈节目和一批感人事迹、模范人物专题片,如:《教育部“非典”专家组成员讲座》《校领导与学生座谈》《何大澄做客电视台——谈“非典”与病毒》《学习心理辅导》《“非典”与经济》《优秀基层党组织负责人访谈系列节目》等等;制作完成《危难时期见真情》《北师大学子抗SARS》《众志成城、同舟共济》《校医院可敬的大夫们》《战斗在一线的后勤队伍》《化学系抗“非典”》等15部专题片,对于稳定人心、鼓舞士气、战胜“非典”起到了很好的作用。那位和我们并肩战斗40多天、负责播音的教育系研究生陈亚秋同学现在回忆起来还激动不已,他说那段时间是他人生中最难忘的时光,深刻体会到媒体工作者的使命和担当。由于我们的节目及时、信息权威,许多老师和学生都说,当时各种传言很多,他们只相信学校电视台每天发布的信息。由于宣传工作出色,宣传部党支部被学校评为“抗‘非典’先进党支部”。   我们走过的路
  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各项事业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在移动智能终端出现之前,电视一直影响着人们的生活,一直蓬勃发展着。北师大电视台也跟着国家的建设旋律,不断进步着……
  一、设备更新和覆盖范围扩展
  1992年至2003年,新闻采编、制作、播出采用模拟标清设备,播出平台为学校有线电视网络。
  2003年至2009年,新闻采编改用数字标清设备。其中,2003年视频网站建立,在校园网上开通了“北京师范大学电视台”网页,打破了时间、空间限制,实现了随时点击、反复观看,扩大了新闻宣传的覆盖面,增强了宣传效果。
  2009年完成有线电视网络数字化改造,自办节目进入歌华数字机顶盒,实现自办节目计算机硬盘自动播出。
  2014年,建成全高清、全景式多媒体演播室,实现电视节目全高清采编、制作。同时开始使用新媒体,在微博、微信上同时推出自办节目,实现了节目在移动终端的播出。
  目前,电视节目已建成了有线电视网、学校互联网新闻网络、学校官微、楼宇屏幕等多终端、多媒体的播出平台。
  2013年底,在学校的大力支持下,使用了13年之久的演播室迎来了改头换面的机会。在时任宣传部长方增泉的带领下,我们深入中国传媒大学电视台调研,广泛征求专家意见,听取专业公司出谋划策,根据北师大电视台的客观条件和实际需求,我们提出了要求,通过招标,选定了中科大洋公司,对演播室进行了全面升级改造。经过2014年一个寒假的施工,开学后设备到位,经过调试验收于2014年4月正式投入使用。虽然演播室面积没有变化,但新建成的演播室充分利用现有空间进行了功能细分,具有了实景访谈区、虚拟演播区、电子大屏新闻播出区、三联屏互动区,设备高清化,后期配备了大洋最新编辑系统和包装系统。至此,北师大电视台的硬件条件实现了质的飞跃。
  二、节目内容变化
  1992年到1999年,负责学校重要活动的新闻采编播,每周播出一期,每期5条新闻。
  2000年到2009年,除了新闻节目以外,推出了大量非固定播出节目,如反映校园热点的《视点》、师生关注的《师大话题》、社会媒体报道的《媒体师大》、与生活相关的《信息播报》等。
  2009年至今,整合资源,推出了相对固定的几档栏目:《师大新闻》《师大话题》《师大播报》《师大人物》(包括《名师面对面》《学者风采》《感动师大人物》等)《聊吧》《飞乐国境线》《校园广角》《京师学堂》《希说历史》和《师大故事》等栏目,丰富了节目内容,延长了播出时间。
  2012年MOOC(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s,即大规模开放式网络课程)开始在国内兴起,为高校电视台参与MOOC制作,融入到教学中发挥作用提供了新的契机。我们积极抓住时机,利用新建成的全高清多媒体演播室为师大MOOC建设贡献力量。我们和化学学院王磊老师教学团队合作,几番研讨,更改教案,在MOOC的核心与承载部分——MOOC视频录制、制作上狠下功夫,充分运用电视表现手法、电视语言重塑教学过程,通过课程内容设计、课程形式设计以及课程包装设计等过程,制作出有自己特色、生动活泼、吸引学生的视频。既充分展示MOOC视频的特点,课程知识点化,又采用电视语言,使讲授影视化,达到课程内容专业化(教师主讲)、呈现形式专业化(专业影视制作团队和规范的制片流程)。
  此外,北师大电视台还策划、制作大量的宣传汇报片,如党建汇报片《全面加强高校党的建设,打造校园一流软环境——首届全国高校党委书记论坛纪实》《凝聚人心,创新发展——北京师范大学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纪实专题片》《辉煌90年党建专题片》等,“863”“973”项目、“211”工程汇报片《中国典型地物波谱数据库》《太旗野外站申报汇报片》《辉煌“十五” 跨越发展》,本科迎评汇报片《木铎金声》等;校庆宣传片《迈向新世纪的北京师范大学》《百年名府 百年师大》《木铎金声——北京师范大学建校110周年专题片》等;在中国教育电视台播出的《教育家风采——陈垣》,在北京电视台播出的《智力资源献京华》,在中央电视台播出的《启功》《免费师范生》等一系列反映北京师范大学发展全貌的专题片,在内聚人心、外树形象方面發挥了重要作用。
  三、人员队伍发展及制度建设
  北师大电视台从最初的两位工作人员,发展到拥有工作人员5人,负责学校各类活动新闻宣传的摄影、摄像、后期制作及节目播出工作。
  根据工作需要,制定了《党委宣传部(新闻中心)新闻采编制度》《党委宣传部(新闻中心)视频编辑工作细则》《党委宣传部(新闻中心)电视节目播出制度》等文件。实行“三审三校”制度,做到采编规范、制作标准、播出正确。
  媒体是个大课堂
  北师大电视台承担着学校各类重大活动的宣传工作,同时也承担着培养学生从事新闻宣传报道的任务。北师大电视台学生记者团成立于2004年,至今已走过10多个年头。
  2016年,为适应新媒体的发展,全面培养学生成为新形势下宣传工作的多面手,在新任宣传部部长刘长旭老师的策划下,党委宣传部(新闻中心)对校报学生记者团、电视台学生記者团、《京师学人》刊物记者团、新闻网记者团、官微记者团进行了全方位的整合,精简人员,培养精兵,形成了一个职能交叉、融合使用、一人多能的记者团队。
  我们希望通过在宣传部(新闻中心)记者团这个大平台学习、实践、锻炼后,学生们能够做到以下五个方面的提升:
  学习能力的提升:从学生们进入记者团开始,就要求他们在老成员的带领下,在老师的指导下,学会掌握节目制作的每一个环节。
  沟通交流能力的提升:在前期采访中,学生记者通过采访、主持等环节,和被采访嘉宾沟通、交流,锻炼了和他人沟通交流的能力。在后期制作中,策划、编导人员要和后期编辑人员、节目包装人员进行有效的沟通,使他们能够明白自己的创作思路,了解自己的创作意图,剪辑出自己满意的作品。这些过程都能促进学生沟通交流能力的提高。   团结协作能力的提升:电视节目制作是一个技术性很强的流水线式的过程,它包括前期构思创作、中期现场录制和后期编辑包装制作等工作流程,每一阶段又包含多个环节。这就要求参与人员要有团结协作的精神,齐心协力完成所有环节的任务,保证节目高质量完成。
  吃苦耐劳能力的提升:电视节目制作的辛苦度很高,时效性很强,并且非常琐碎,有时为了抢拍一条新闻,半夜三更就得起床;有时为了一帧画面,翻遍所有素材……正是在长期制作节目的过程中,学生们养成了细致踏实的严谨作风,改掉了懒惰、拖延的毛病,培养了吃苦耐劳的精神,为他们日后的学习生活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创新思维能力的提升:纵观各电视台,一个品牌栏目的诞生,一般都有高素质、有创新想法的策划人员在背后支持。由于人们观赏能力、欣赏水平的不断提高,这就要求电视工作者要不断地创新,不断地出新作品,电视台的工作性质对学生记者的新闻敏感性提出了很高的要求,而新闻敏感性则要求学生记者能够在平时大量看似平淡的日常生活中发现有价值的新闻线索。这些对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创新思维能力有很大的帮助。
  学生记者通过在电视台的锻炼,提高了审美情趣,增强了领悟能力,综合素质得到了全面提高,收到了很好的成果,达到了我们培养学生“出作品、出影响”的预期目标。
  加强交流,和兄弟高校共进步
  2010年,在中国教育电视协会的推动下,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中国传媒大学、西安交通大学、北京科技大学、浙江传媒学院、浙江大学、四川大学、重庆大学、华南师范大学等高校积极参与,中国教育电视协会高校电视专业委員会正式成立。从一开始几十所大学参与,发展到现在120多所大学参与,专业委员会越来越成为高校电视台同仁们交流、沟通、学习的一个大平台。委员会每年举办一次年会,进行一次评比,高校间进行业务交流,技术培训,问题研讨,极大地促进了高校电视事业的发展、专业水平的提升。
  依托中国教育电视台,各高校还联合行动推出系列节目,形成声势,大力传播正能量。如在2011年建党90周年之际,高校电视专业委员会在主任、中国教育电视台副台长吕学武的倡议下,在中国传媒大学电视台的指导下,推出“在党旗下”系列节目,各高校深入挖掘本校的优秀党员、先进集体的先进事迹,进行全方位地采访、报道,全面展现高校共产党员在教学科研、人才培养、服务社会方面刻苦攻关、无私奉献的精神。节目在中国教育电视台播出后,反响热烈。在2012年伦敦奥运会前夕,北师大联合英国普罗派乐卫视以及各高校举办“首届国际大学生新媒体文化节——《北京——伦敦》DV大赛”。这次活动以2012伦敦奥运会为契机,以2012中英文化年为背景,发动大学生进行DV拍摄,把反映北京后奥运时代的变化通过大学生的镜头记录下来,在英国普罗派乐卫视向世界播出,展示了北京的风土人情,传播了中国优秀文化。在今年纪念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90周年之际,各高校又和中国教育电视台联合行动,推出《向前向前,军歌快闪》节目,为建军90周年献礼。所有这些活动,北师大都积极参与,努力贡献智慧和力量。在高校电视专业委员会历年的评比活动中,北师大报送的作品都取得了可喜的成绩,荣获多项一等奖。由于工作显著,2016年本人被中国教育电视协会评为“全国教育电视先进工作者”,2017年北师大宣传部被高校电视专业委员会评为“全国高校电视工作先进单位”。
  展望未来,高校宣传工作迎来新机遇
  2016年底,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习近平同志指出:教育强则国家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教育的地位和作用不可忽视。要更加注重以文化人以文育人。要运用新媒体新技术使工作活起来,推动思想政治工作传统优势同信息技术高度融合,增强时代感和引吸力。习总书记有关新闻宣传的系列讲话为我们高校新闻宣传工作者指明了方向。今后,我们一定要提高思想政治觉悟,坚持正确政治方向,自觉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牢牢坚持马克思主义新闻观这个灵魂,坚持正确舆论导向,提高新闻舆论素养,做好学校的新闻宣传工作。
  回顾走过的路,已过知天命年龄的我感到非常的满足和幸福!感恩偶然的机会,使我从福建广播电视系统来到高校、来到北师大,和北师大宣传结缘、和北师大电视结緣;感恩在北师大的这些年,北师大领导对电视台工作的重视,对我个人的关心、帮助和指导;感恩一路走来,所有对我工作支持的相关部门和院系单位以及一起兢兢业业工作的同事……所有这些,都汇成我人生中美好的点滴、美好的回忆,这些美好将伴随我一生。如今,还有几年的工作时间,我想我还会一如既往地将自己喜欢的这份工作努力做好,争取活到老、学到老,干得好,为北师大的宣传工作、为把北师大建设成世界一流大学的目标,继续尽自己的一份绵薄之力。
其他文献
【内容摘要】本文结合电视媒介传播特点和叙事学理论,从新闻故事化的叙事特征分析入手,探究重大教育事件电视直播的叙事原则和策略。  【关键词】《直通高考》;叙事学;新闻故事  电视直播报道是把新闻现场正在发生的事实和记者在现场的报道、采访等转化为受众可收视的音视频信号的报道方式,通常包括现场报道、演播室访谈、各类新闻及专题片等形式。精确描述和精彩呈现叙事,是电视直播报道的努力方向。  2017年6月以
期刊
【内容摘要】“偶像养成”是指演藝公司选拔一些新人,进行艺术专业培训并经过逐步包装后推向市场。在整个过程中,艺人的粉丝群体一直陪伴和支持。这类艺人的官方微博的话语模式和互动关系,都体现出与传统艺人微博不一样的特点。随着艺人逐渐从业余水平进化为偶像明星,一种体验“身体时间”的家族式粉丝文化和拟态环境被媒介塑造出来,艺人与粉丝通过急剧变化的身体媒介形象进行沟通。  【关键词】偶像养成;艺人;身体图式  
期刊
【内容摘要】本文从主持人、“朗读者”、活动空间、节目模式等四个方面的“思无定检”对《朗读者》进行解读,提出了妥善处理好“情”与“理”之间的关系、妥善处理好朗读“客体”(文章)的“局部”与“整体”之间的关系、妥善处理好“一次传播有力”与“多次传播不足”之间的关系等建议。  【关键词】思无定检;朗读者;解读  一、引言  南北朝时南朝著名文学理论家、文学批评家刘勰在《文心雕龙·物色》中指出:“物有恒姿
期刊
【内容摘要】《朗读者》突破了流俗的电视综艺类节目的娱乐性,而侧重于寻求情感与人文的结合,值得肯定。但是,在节目的安排上,平等交流的环节未能凸显;从文学的角度看,由于电视文学阅读能够达到感情的直接实现,摧毁了文字阅读所带来的距离,从而使得反思与想象难以成为可能。以感情与人文的结合为标准,会系统性排斥那些疏离感情的文学经典,但是20世纪以来,拒斥感性愉悦、旨在导向追求真理的文学,构成了精英文学的主要方
期刊
【内容摘要】本文以吉林教育電视台《独家访谈》栏目为例,从访谈+现场纪实、访谈+热点聚焦、访谈+线上互动、访谈+线下活动等方面,探索了教育类访谈节目的多元化创作模式,提出应将多元创作元素与访谈融为一体,既发挥电视艺术的表现力,又借助新媒体的传播优势,进而提升访谈类节目的表现力、传播力和核心竞争力。  【关键词】教育;访谈;多元化;制作模式  新媒体时代的碎片化传播是对传统电视节目的严峻考验和挑战,尤
期刊
2017年8月10日,中国电视艺术家协会行业电视委员会在京举办了以“跨行业携手·聚媒体力量”为主题的“2017全国家风主题纪录片展评展播活动”以及“发现中国,关注未来——未成年人安全教育主题视频作品公益征集活动”同步启动仪式暨《发现·中国》栏目上线仪式发布会。  中国电视艺术家协会主席赵化勇、分党组书记,驻会副主席兼秘书长张显、党组成员,副秘书长范宗钗,陶行知教育基金会执行会长崔祖瑛,中国教育电视
期刊
【内容摘要】一个时代的语言往往会反映一个时代的文化,互联网时代的网络流行语往往反映了当代青年的社会心态。“随波逐流”和“张扬小我”是一部分当代青年的两种社会心态,反映了一部分当代青年的不安和身份焦虑,应引起有关方面的高度关注并妥善应对。  【关键词】网络流行语;青年;社会心态;身份焦虑  一、引言  20世纪以来,人们日渐进入一个“娱乐至死”、技术垄断的时代。随着媒介技术的不断发展,网络已经成为现
期刊
2017年5月27-28日,由中国传媒大学新闻传播学部新闻学院主办的“第二届全国新闻学博士生学术年会”在北京如期举办,50余位来自两岸三地高校、研究机构以及海外知名院校的新闻学者、学生参加了学术讲座、分组论坛以及媒体交流等環节。中国传媒大学新闻传播学部副学部长、新闻学院院长刘昶教授主持开幕式,中国传媒大学副校长袁军教授,中国传媒大学新闻传播学部学部长、长江学者、教育部高等学校新闻学学科教学指导委员
期刊
【内容摘要】本文在相关学者对公交移动电视所作的相关研究的基础上,结合部分城市公交移动电视的发展状况及传播效果,寻求其值得借鉴的发展之道,探究福州公交移动电视的发展方向。就福州公交移动电视而言,已有人对其广告传播效果进行了研究,本文在其基础上研究了福州公交移动电视的整体传播效果,通过问卷调查方式了解公交移动电视在福州的发展状况,从受众、传播环境和技术层面等角度分析其传播效果,找出其传播过程中的问题所
期刊
【内容摘要】反法西斯,是除了反恐之外,当前全球范围屈指可数的具有普遍共识的世界性文化主题。如何呈现作为法西斯形象化身的侵略者形象,是所有反法西斯题材影片都必须面对的问题,对侵略者形象的全面、系统识别,是直面新世纪以来中国反法西斯题材影片困境的关键所在。  【关键词】反法西斯;后冷战;侵略者形象;人性论;民族主义  反法西斯,恐怕是除了反恐之外,当前全球范围屈指可数的具有普遍共识的世界性主题。然而,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