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句段的教学是小学三年级阅读教学的重点。主要是对自然段的理解,内容包括对自然段的认识,整篇文章由几个自然段组成,每个自然段共有几句话,每句话说的是什么意思,句子之间是怎样联系起来的,是按怎样的顺序来写的,在理解每句话意思的基础上理解自然段的意思。“读懂每一句话”是重中之重,是语段教学最关键的一步。
一、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
朗读对理解句子、发展语言、陶冶情操具有重要的作用。教学中要加强朗读的指导和训练,通过多读熟读,边读边想,读懂句子,理解内容、体会感情。特别是对课文的理解能起关键作用的重点句,不理解或理解不深的疑难句,应抓住不放,引导学生从熟读中去理解、思索。
如《美丽的小兴安岭》中,“冬天,雪花在空中飞舞,树上积满了雪”。这句话,对于地处南方地区的学生来说,对“雪花在空中飞舞”不甚了解,抓住“飞舞”“树上”“积满”这些词语,反复朗读,启发想象,使学生进入意境,在脑海中清晰地浮现出小兴安岭冬天很寒冷,雪很大,连树上都“积满”了雪,既可想到雪大,又可反映出小兴安岭森林是密密层层的。体会小兴安岭的美丽,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
二、培養学生的自学能力
自学能力的培养,应从小抓起,特别是到了三年级这个转折的年级。应着重培养学生独立分析、自学能力以便向高年级过渡。
如本册第29课《寓言二则》,学生对寓言体裁颇感兴趣,故事本身具有一定的吸引力。如《揠苗助长》这则故事,教学课文第一、三、四自然段时,可以凭借课后思考题:“《揠苗助长》里的那个人,想出了什么方法帮助禾苗助长?结果怎样?他错在哪里?”可放手让学生自学、讨论,让他们充分发表自己的看法。
但应注意几点:
①从读句入手,抓住难理解的词语,通过插图,动手、想象、联系上下文等方法,引导学生理解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意思,从而读懂每句话。
②要把各个自然段的意思连起来,如第二、三自然段是讲“揠苗助长”的经过,第四自然段是讲“揠苗助长”的结果,在此基础上,还要知道各个自然段之间的联系:那个人揠苗的原因,揠苗的过程,揠苗的结果怎样。
③学习第四自然段:结果时,应让学生回过头来,联系前后第一、二、三自然段内容,进行有感情地朗读,把学生带进课文的意境中去,感受寓言中所描写的那个人的愚蠢形象,联系学生生活实际,说说那个人错在哪里,现实生活中没有这种事发生,或类似的事发生,告诉我们什么道理,进一步理解寓意。
三、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
抓重点句、关键词,扎扎实实对学生进行读懂每一句话的训练。如第五册第23课《我的弟弟“小萝卜头”》有这样一句话“牢房一年到头不见阳光,阴暗潮湿。弟弟穿的是妈妈改小的囚衣,吃的和大人一样,也是发老霉发臭的牢饭,长期的监狱生活把弟弟折磨得面黄肌瘦。”这些句子介绍了弟弟恶劣的生活环境。“阴暗潮湿”指不进阳光,到处都是湿漉漉的,说明居住的条件十分恶劣,“发霉发臭”指食物变质,是人不能吃的东西,反映了敌人对革命者的摧残,连小孩也不放过。“面黄肌瘦”指面部没有血色全身皮包骨头,既形象地写出了弟弟的样子,又揭露了敌人对革命者及其子女的折磨和迫害。
通过对这些重点词句折分析和探究,对课文的内容和写法有了较深的了解,不难看出,这三句话,前两句讲原因,后一句讲结果,联系紧密。
四、指导预习课文,提高句段教学效果
指导预习课文,是三年级语段教学的新要求之一,对读懂每句话,弄懂每个自然段的内容,显得非常重要。如看图学文,可指导学生按“图上画的是什么时候,什么地方,有哪些人,他们在干什么”的要求观察图画,然后认真自读课文,利用拼音或查字典读准生字的字音,把课文读正确,初步了解图和文讲的是一件什么事。如果是一般的课,基本上都配有插图,可通过提示:“图上车辆的都有谁,在干什么?这件事发生在什么地方,什么时候,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来?”引导学生按由人到物的顺序看图,注意人与物的特点与联系,并适当展开想象,接着自读课文,画出不懂的字词,利用字典或书上的拼音读准生字词的音,了解课文梗概。学生通过认真预习,对每句话就能准确地掌握,每段的主要内容也就能把握住了。
一、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
朗读对理解句子、发展语言、陶冶情操具有重要的作用。教学中要加强朗读的指导和训练,通过多读熟读,边读边想,读懂句子,理解内容、体会感情。特别是对课文的理解能起关键作用的重点句,不理解或理解不深的疑难句,应抓住不放,引导学生从熟读中去理解、思索。
如《美丽的小兴安岭》中,“冬天,雪花在空中飞舞,树上积满了雪”。这句话,对于地处南方地区的学生来说,对“雪花在空中飞舞”不甚了解,抓住“飞舞”“树上”“积满”这些词语,反复朗读,启发想象,使学生进入意境,在脑海中清晰地浮现出小兴安岭冬天很寒冷,雪很大,连树上都“积满”了雪,既可想到雪大,又可反映出小兴安岭森林是密密层层的。体会小兴安岭的美丽,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
二、培養学生的自学能力
自学能力的培养,应从小抓起,特别是到了三年级这个转折的年级。应着重培养学生独立分析、自学能力以便向高年级过渡。
如本册第29课《寓言二则》,学生对寓言体裁颇感兴趣,故事本身具有一定的吸引力。如《揠苗助长》这则故事,教学课文第一、三、四自然段时,可以凭借课后思考题:“《揠苗助长》里的那个人,想出了什么方法帮助禾苗助长?结果怎样?他错在哪里?”可放手让学生自学、讨论,让他们充分发表自己的看法。
但应注意几点:
①从读句入手,抓住难理解的词语,通过插图,动手、想象、联系上下文等方法,引导学生理解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意思,从而读懂每句话。
②要把各个自然段的意思连起来,如第二、三自然段是讲“揠苗助长”的经过,第四自然段是讲“揠苗助长”的结果,在此基础上,还要知道各个自然段之间的联系:那个人揠苗的原因,揠苗的过程,揠苗的结果怎样。
③学习第四自然段:结果时,应让学生回过头来,联系前后第一、二、三自然段内容,进行有感情地朗读,把学生带进课文的意境中去,感受寓言中所描写的那个人的愚蠢形象,联系学生生活实际,说说那个人错在哪里,现实生活中没有这种事发生,或类似的事发生,告诉我们什么道理,进一步理解寓意。
三、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
抓重点句、关键词,扎扎实实对学生进行读懂每一句话的训练。如第五册第23课《我的弟弟“小萝卜头”》有这样一句话“牢房一年到头不见阳光,阴暗潮湿。弟弟穿的是妈妈改小的囚衣,吃的和大人一样,也是发老霉发臭的牢饭,长期的监狱生活把弟弟折磨得面黄肌瘦。”这些句子介绍了弟弟恶劣的生活环境。“阴暗潮湿”指不进阳光,到处都是湿漉漉的,说明居住的条件十分恶劣,“发霉发臭”指食物变质,是人不能吃的东西,反映了敌人对革命者的摧残,连小孩也不放过。“面黄肌瘦”指面部没有血色全身皮包骨头,既形象地写出了弟弟的样子,又揭露了敌人对革命者及其子女的折磨和迫害。
通过对这些重点词句折分析和探究,对课文的内容和写法有了较深的了解,不难看出,这三句话,前两句讲原因,后一句讲结果,联系紧密。
四、指导预习课文,提高句段教学效果
指导预习课文,是三年级语段教学的新要求之一,对读懂每句话,弄懂每个自然段的内容,显得非常重要。如看图学文,可指导学生按“图上画的是什么时候,什么地方,有哪些人,他们在干什么”的要求观察图画,然后认真自读课文,利用拼音或查字典读准生字的字音,把课文读正确,初步了解图和文讲的是一件什么事。如果是一般的课,基本上都配有插图,可通过提示:“图上车辆的都有谁,在干什么?这件事发生在什么地方,什么时候,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来?”引导学生按由人到物的顺序看图,注意人与物的特点与联系,并适当展开想象,接着自读课文,画出不懂的字词,利用字典或书上的拼音读准生字词的音,了解课文梗概。学生通过认真预习,对每句话就能准确地掌握,每段的主要内容也就能把握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