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加强传统文化教育探析

来源 :中国电力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arcomak9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高职教育是国家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重技能、轻人文是当前高职院校教育的弊端,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博大精深的中国传统文化是学校德育的重要载体,阐述了在高职学生培养中加强传统文化教育的必要性及主要途径。
  关键词:传统文化;高职学生;素质教育
  作者简介:邓玉真(1971-),女,河南驻马店人,常州机电职业技术学院高职研究所,讲师。(江苏?常州?213164)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2年院级课题“骨干院校建设背景下提升高职校园文化内涵的策略与实践研究”的阶段性研究成果之一。
  中图分类号:G7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0079(2012)22-0039-02
  胡锦涛主席早在2005年德国前总理施罗德访华时说,目前中国经济的迅猛发展并不是孤立的,它源于丰厚的中国传统文化底蕴。
  最近召开的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是自2007年十七大以来中共首次将“文化命题”作为中央全会的议题;也是继1996年十四届六中全会讨论思想道德和文化建设问题之后,中共决策层再一次集中探讨文化课题,其战略部署和政治意义备受关注。会议提出:当今世界正处在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更加凸显,维护国家文化安全的任务更加艰巨,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的要求更加紧迫。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是中华民族复兴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全面复兴的标志。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若只有经济的发展而没有文化的发展是不全面的。只有精神文化和经济、政治、社会等各方面同步发展才能真正实现繁荣昌盛。
  另有资料显示:西方文化虽然是20世纪的主导文化,但无论是西方传统理性主义人生哲学,还是后起的非理性主义的人生哲学,都没有能够解决好人生意义与世界发展关系的问题。于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以道德伦理价值为取向的思想再次受到热切的关注,西方有识之士也早已把眼光转向东方。1988年,世界各国诺贝尔奖得主在法国巴黎集会,会后发表的共同宣言中提到:“人类要在21世纪生存下去,必须回到2530年前中国的孔子那里去找智慧。”
  在这种背景下,作为高等教育重镇的高职院校,实在应该把传承与创新中国传统文化当做一项重大任务,作为自身所肩负的重大社会责任,因为21世纪的中国要在世界强林中获得长足稳健的发展就必须培养好年轻的一代。大学生正是今后国家建设至关重要的力量。然而,当代大学生的素质状况令人堪忧,高职学生与一般本科院校的学生相比,在实践方面略有优势,但在人文素质方面的欠缺亦是社会公认的事实。所以,高职院校在对学生进行专业技能教育的同时加强传统文化的教育是十分必要的,只有这样才能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为社会培养出合格的人才。
  一、中国传统文化及其德育功能
  1.中国传统文化的特点
  众所周知,中国传统文化包括文学、艺术、宗教、民族等方面,主要是以儒学为主体,同时包括法家、道家、佛教、兵家、名家、墨家、杂家、阴阳家等等的主体思想,这些思想构成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主体和灵魂。所以说,以崇尚道德为基本特征的儒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构成,因此,传统文化对于国人的影响也更多体现在道德领域。应该在道德教育领域向中国的传统文化特别是儒家文化汲取有益的营养,因为儒家文化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据了主要地位,它提倡积极入世的精神,它把人格修养看作是经世治国的精神基础和先决条件,鼓舞着一代代中国人自强不息、舍生取义。道家则以其对人性的关注,对宇宙人生的思考,对培养人豁达的心胸、乐观的人生态度起了积极作用。尤其是它高举人性解放的大旗,提倡人性归于自然,人情归于质朴。这些观点对生活在物质文明高度发达的现代人而言,对于如何防止人性的异化、扭曲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中国传统文化塑造了中华民族醇厚中和、刚健自强的人文品格和道德标准,先贤们关于道德智慧的思考和熠熠生辉的论述散发着传统文化的魅力,闪烁着道德思想的灵光,滋润着华夏民族的道德之树,启迪着炎黄子孙,不仅对中国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发挥着巨大的影响,也为中国人的世界观和行为方式的形成奠定了基础,它的影响一直延续至今。
  2.传统文化的德育功能
  德育在学校教育中处于首位,传统文化是学校德育的重要载体,具有较强的德育功能。因为在人的素质结构中起支架作用的或者说其核心是人的德性品质,它对人的整体精神面貌起统摄作用。同时,它还有迁延和弥散作用,即可以通过弥散方式迁延到其他素质中,从而对其他素质的形成和发展产生影响。究其原因是,所谓的德性就是人在与外部自然、他人、社会以及自我发生关系时的态度表现。
  在市场经济背景下,很多人为生活奔波,为利益拼搏。在这种社会环境下成长起来的大学生容易产生见利忘义、唯利是图、享乐至上的思想,要想纠正学生的价值观,有必要重视传统文化,继承“天人合一”的传统,继承传统儒家文化追求的“内圣外贤”的理想人格的传统,追求“人格和谐”,提高人文素质,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
  近代以来,西方文化在世界上一直占主导地位,对中国的影响很深,虽然给我们带来了一些发展的机遇,但也给带来了很多灾难,特别是近170年来,在中西文化交往、碰撞中,我们有很多教训和经验需要好好总结。同时,随着中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世界人民对我们寄予厚望,我们也需要研究总结自己的经验,使思想文化走出去,以推动现代人类文明的发展进步。
  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内容丰富、义理宏深。先贤们关于道德智慧的思考和熠熠生辉的论述散发着传统文化的魅力,闪烁着道德思想的灵光,滋润着华夏民族的道德之树,启迪着炎黄子孙。毋庸置疑,传统文化散发着思想的光辉,蕴含着人类的人文精华,表现着高尚的情怀节操,体现着作者的人生追求、志趣爱好,这对于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具有积极的意义。
  二、加强传统文化教育的必要性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说过:“什么是教育?简单一句话,就是要养成好习惯。”良好习惯的养成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一些大学生在中小学阶段应该具有的一些良好习惯没有建立起来,如果在大学阶段不及时加以引导,进行补偿性教育,势必会影响他们未来的健康发展。   高职生指高等职业技术学院在校大学生,他们多来自高中或者各类中等职业学校。跟本科生相比,高职学生有动手能力强、思维活跃但自信低、学习能力低、自我约束能力较差和难以有成就感等普遍特点。因为当代大学生基本上都是80后、90后成长起来的独生子女,他们或多或少地都有自私、偏狭的毛病。有些学生从小就接受着实用主义倾向的误导,认为只要有知识有学历就可以“一俊遮百丑”,其他任何方面的不足都不是问题。所以他们中的很多人有理想,但急功近利、不务实;自我意识强烈,个性张扬,但集体荣誉感不强;注重个人能力的发展,忽视集体协作能力培养;有较强的精神,无视社会道德约束;强调自我价值的实现,忽视社会价值的意义;实用主义倾向严重,重外在、轻内涵等等。
  据调查,高职生普遍缺乏人文知识,文化素质偏低,这种“工具人”倾向必然会影响学生人格的健全发展,最终导致学生素质的不全面。另外,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各种思潮和文化理念蜂涌而至,这使大学生在短时间内难以定位和把握自己,因而出现一些行为错位、道德滑坡等现象。不可否认,在西方文明的冲击下,有部分大学生没有认识到传统文化的重要性,否定和丢弃人文精神,大量的课余时间在各种娱乐活动中消耗殆尽。这些现象表明大学生缺乏优秀文化的教育和熏陶,造成人文精神的缺失,究其根源,就是我国社会在转型过程中没有很好地承接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
  传统的人文精神意指修身养性,注重个人品行的修养,它对大学生成长的作用是隐性的。一些人目光短浅、急功近利,看不到传统文化的长久益处,较少进行甚至放弃对传统文化的学习。在现代社会,如果抛弃了传统文化就不仅割断了文化的脉络,也将使现在的生活变得没有底蕴,人们的精神追求失去了源头活水。因此,在日常生活中提倡谦和礼让无形中可以培养大学生与人和谐相处的处世观,大而言之,也有利于社会的安定。对此许多有识之士将希望投向了中国传统文化。
  三、高职院校传统文化教育的现状
  英国学者庄士敦曾说:“当欧洲人开始惊异地发现中国的社会和政治思想、中国的道德伦理、中国的艺术和文学都有崇高价值的时候,中国人却开始学着把他们文化中的这些伟大的产物加以鄙视,这是一个令人大惑不解的现象。”
  传统文化教育缺失固然有多方面的原因所致,其中,功利主义教育在当今的高校尤其是高职院校中确是愈演愈烈。高等职业技术教育作为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培养的是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高技能人才。高职院校培养学生的初衷不仅要把学生培养成具有熟练的实践操作技能和专业理论水平,而且也应具有很高的人文素质。然而,在追求高就业率影响下的学校和与市场及受教育者合谋,认可学好专业技能就能“找好工作”、“挣大钱”,高职院校变成了机器生产作坊、速成培训班。
  目前在部分高职院校的办学中就普遍存在着重专业知识轻人文素质的现象,在人才培养过程中更注重的是专业能力的培养,而影响社会能力的人文素养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有些学校甚至干脆不设国文课,国文的地位不及英语、计算机的十分之一,学校不重视,学生自然也不重视。这种偏颇会导致高职教育从专业角度能满足学生的愿望,而忽视了社会行业、企业对人才要求转化为教学中的具体目标,从而造成人才培养的供需脱节,教育与人才市场的需求形成错位,同时,也造就高职学生人文素质的缺失现象严重,给学院的管理带来很大的困难。
  再者,传统文化的缺少会使学生学习功利化,阅读片面化,民族精神淡化,分辨能力差,社会责任感不强。从用人单位反馈的情况看,毕业生的专业技能水平较高,但是社会适应能力不够,合作精神不强,人文素质不高。长此以往不仅会使大学生综合素质普遍下降,也会使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不断丧失,最终失去了自己和民族的个性。
  四、加强传统文化教育的措施
  中国传统文化注重知行统一,强调伦理道德、文化精神、人格修养的获得与提升。本文认为高职院校在学生培养过程中加强传统文化教育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确立当代大学理念,调整过于功利主义的教育观。高职院校除制订具体的教育措施,如通过增设必修课、选修课、专题讲座等形式进行宣传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之外,还应该从学生的日常生活、行为习惯的培养等方面出发,举行各种与传统文化相关的艺术活动,为学生创造良好的传统文化氛围,让学生真切地感受到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
  学生的培养离不开老师的教诲,因此要建设一支传统文化功底深厚的教师队伍,有必要精心打造出深受学生欢迎、让更多80后、90后喜欢的“易中天”、“于丹”式的名师,掀起学习国学的热潮,以传统文化为依托,言传身教,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
  整合教材,精选内容,以大学语文、古典诗词文学作品鉴赏等课程为基础,分年级、分阶段开设一些与传统文化相关的课程,为培养学生的和谐人格提供一个寓教于乐的有效途径,使传统文化的精髓和优秀的人文精神深入学生心灵,成为其人格精神的一部分。
  改革教学的组织形式,以项目活动为载体,使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涵和魅力通过具体的训练项目而生动展现,加深对传统文化的了解,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得到文化素质、人格修养上的提升。
  开展多种有益的活动,将传统文化的“中国元素”融入丰富多彩的活动之中,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触及传统文化的深邃世界,感受传统文化的丰富内涵与博大精深,有效地促进学生心智的拓展、品性的陶冶、人格的和谐。
  学院的各个部门、各个学科的教师,如团委、系部、院心理咨询中心等密切配合,开展各种活动,形成齐抓共管的教育合力,使学生认可并接受传统文化,为学生和谐人格的形成提供良好的环境保证和文化基础。
  家庭、社会都把德育教育看成是自己的责任,提供社会实践、社区服务的场所,为学生塑造和谐人格提供动力支持。
  外因要通过内引起作用。大学生应该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取向,努力提高自身学习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情,在学好专业知识的同时,注重培养自身的人文素养,发展健全的人格。同时,大学生应转变学习、生活观念,利用更多业余时间学习传统文化知识,变被动接受为主动学习,多方面、多渠道提升自身的传统文化素养和人文素养。
  五、结语
  高职院校确实要适应社会和市场的发展,但过分的功利主义必然会导致人的工具化。这种“重专业,轻基础;重科技,轻人文;重做事,轻做人;重技能,轻素质”的“过度专业化的人才培养模式”自然导致当前高职教育中存在着传统文化的缺失。在科学技术急速发展、人才竞争日益激烈的新形势下,高职院校要想立于不败之地,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文化和知识同时提高始终应是教育工作的基础和前提。正视传统文化教育课程中出现的问题,加强传统文化教育是提高高职学生人文素质最重要的一条途径。虽然改变传统文化教育现状的措施有很多,但最终都要落实到学校、教师、学生乃至家庭教育的共同努力上。高职院校是教书育人的重要场所,在探索高职教育教学改革的同时,对学生加强传统文化教育,为他们提供各种可选择的抵御过度物欲的精神武器,使他们在物质不断丰富的现代化进程中不被异化,实现自我的全面发展。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急功近利的功利主义教育观的流行、传统文化的缺失是大学教育的悲哀,从长远来看更无益于中国社会发展的。因此,高职院校要认真领会十七届六中全会的精神,更全面地看待世界文化发展的潮流和趋势,在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同时加强中国传统文化的教育,这将是任重道远而又势在必行的重大课题。
  参考文献:
  [1]张岱年,方克立.中国文化概论[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5.
  [2]朱哲.传统文化讲义[M].武汉:武汉理工大学出版社,2006.
  [3]张岂之.大学生文化素质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J].高等教育研究,
  1996,(5).
  [4]王浪,等.高职院校人文教育讨论的热点与盲点[J].职教论坛,
  2004,(7).
  [5]刘培军.论当代大学人文精神的缺失及构建[J].教学研究,2007,(3).
  (责任编辑:王祝萍)
其他文献
在2017年的教师与IT关系的研究中,我们仅仅选出那些在并行的本科生与IT关系的研究中相似的发现进行展示和讨论.理解教师们与IT技术的联系,了解他们如何运用技术和看待IT服务,
期刊
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NSF)日前决定将四所高校新纳入“CyberCorps:服务奖学金”(SFS)计划,以推动国家网络安全发展.未来一年,四所高校将获得近570万美元,具体获资高校及金额如
期刊
摘要:德国职业教育一直享誉盛名,被人们视为德国经济迅猛发展的“秘密武器”。“双元制”的职业教育模式是德国职业教育的核心,为二战后德国的经济得到复苏和发展发挥了重大作用。通过对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体系的探讨和研究,为改革和发展我国中职教育提出可行性的建议。  关键词: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  作者简介:胡多姿(1988-),女,湖南娄底人,贵州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硕士研究生。(贵州?贵阳?5500
摘要:目前,很多高校都将培养复合型创新人才作为追求的目标。在实施通识教育基础上进行宽口径专业教育,建立复合型本科创新与协作能力并重的人才培养体系是大学教育的重要内容。通过建立从理论讲授到基地实践的教学模式,从学校到企业再到学校的实践模式,以能力培养为主线,多元化的实践教学体系,产、学、研相结合的创新与协作能力的培养体系,体现行业特色、改进教学方法,推进产学研结合,积极引导学生参加社会实践,参与科研
摘要:分析了新形势下高校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面临的困境。以培养满足社会需要的专业型和应用型人才为目标,围绕人才培养理念和教学改革、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改革、师资队伍培养机制改革、多层次共建实践实习基地等方面进行了人才培养模式的探讨。  关键词:高校;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  作者简介:李江华(1976-),男,河南新野人,江西理工大学信息工程学院,副教授;兰红(1969-),女,辽宁鞍山人,江西理工大学
摘要:为地方企业服务是地方高校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有效途径。舟山群岛新区的建设给浙江海洋学院带来了新一轮发展的历史性机遇。在此背景下,作为二级学院如何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服务涉海企业可持续发展,已经成为首要思考的问题。  关键词:人才培养;改革;涉海企业;策略  作者简介:刘松平(1972-),男,浙江舟山人,浙江海洋学院机电学院办公室主任,助理研究员;张玉莲(1964-),女,浙江浦江人,浙江海洋学
摘要:研究型学习是近年来教育教学中大力推崇的一种现代化教学模式。结合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特点,在教师指导下,学生根据各自的兴趣、爱好和条件,选择不同研究课题,独立自主地开展研究,注重培养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取得了明显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研究型学习;任务驱动;案例教学  作者简介:雷治军(1960-),男,河南洛阳人,洛阳师范学院信息技术学院,教授;王燕玲(1976-),女,山西晋城人,洛阳师
摘要:主要分析了我国大学生创新能力缺失的主要原因在于传统的教学模式和内容、单调的考核方式及缺少创新平台;希望通过介绍女性主义教育学批判性别偏见、强调赋权和推崇质性研究的特点,并运用女性主义教育学中“赋权”和反对实证主义等理论,分析女性主义教育学对我国高校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作用。最后提出高校课程改革意见,建议从改革教学模式、更新教学内容、提供创新型师资力量等方面提高学生的独立思维能力和创新积极性,
摘要:针对传统的教学模式存在的缺陷,探索出一种基于角色的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教学模式,并以“Web应用软件工程实践”为例应用于教学实践过程中。该教学模式以学生为主导,以素质教育为目的,通过项目实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效地促进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改善了教学效果,使学生更好地适应未来的发展。  关键词:角色;实践能力;教学模式  作者简介:曹敦(1979-),女,湖南耒阳人,长沙理工大学计算机与通信
摘要:鉴于我国实施大众化高等教育出现的三表生培养质量问题,结合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近两年来的招生数据及调查研究,对普通高校三表生的类型进行了分析,提出了关于如何提高三表生培养质量的几点建议,为普通高校三表生的培养质量提升提供借鉴。  关键词:三表生;类型分析;培养质量;建议  作者简介:张燕梁(1977-),男,山东章丘人,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工程学院,讲师;马永财(1976-),男,山东莒县人,黑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