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人才输出和品牌输出是产业进步的标志,品牌力也是世界经济竞争的核心与焦点,中国企业需要在保持产品品质的同时,在商业价值和文化输出中找到平衡点。
品牌打造的目的、效率
品牌是企业配置资源和开拓市场的重要手段,是企业提高附加值、形成市场溢价能力的重要砝码。品牌设计大师华特·朗涛对品牌的定义是,“一个品牌就是一个承诺,通过识别和鉴定产品和服务,它表达了一种对品质和满意度的保证。”但现代商业中的品牌力竞争已经不止于此,现代优质品牌需要清晰的品牌战略做引领,以“强且紧”的品牌关系做支撑,且拥有绩效导向的多样化品牌管理体系。每年全球的有效注册商标量数以千万计,其中能够成为品牌的寥寥无几,反倒是有不少诞生时间不短的品牌悄然消失。与之对应的是,部分品牌悄悄地在各种宣传载体上削弱自身的品牌露出,而是让位或强调品牌的精神理念,冀望以此拥有差异化和高水准的品牌优势。
同时,品牌还是最好的文化输出者,成功的企业往往通过品牌建设,实现从产品输出到价值输出的转变。当然,“文化输出”是一个浩大、庞杂、长期的工程,不能只依托在某个个体或企业、机构上,需要国家力量的引导与支持。全球以品牌著称的经济体都曾先后推动以质量为导向的品牌振兴计划,并在此过程中逐渐占据国际质量规则制定的制高点,拥有主导权。德国在上世纪50年代推出“以质量推动品牌建设,以品牌助推产品出口”的品牌发展战略,制定并实行严格的质量标准管理制度。日本在上世纪60年代实施“质量救国”的战略,其首创的全面质量管理模式成为许多经济体、企业效仿的标杆。日本的成功之处还在于,其将产品和文化输出深度捆绑,用专家的话来概括就是,“以‘酷日本’为代表的日本对外文化输出战略已经发展成为一个由日本政府各部门诠释和定义、民间人士参与、外国从业者深耕、媒体的外宣保障等多方积极配合、相得益彰的系统性工程。”时至今日的“酷日本”已经是“外国人觉得‘酷’的日本固有魅力,包括动画片、漫画、游戏、服饰、食品、传统文化、设计、机器人以及环境技术等”。从国家到业界再到个体,花费巨大的重复式宣传营造已然收到了成效,让各国艳羡的同时保持警惕。
中国企业征战全球市场的背后是强大的制造能力、供应链能力及研发能力,现在还需要加上品牌建设能力。品牌专家马万山提出了这样的观点,“本土品牌需要有独立价值观和品牌文化,只有消费者认同品牌价值,我们才能谈中国文化的输出。”中国企业界人士其实也看得明晰,“中国企业要跻身世界,迈向全球生态链高端,必须以品牌为载体,以品牌撬动资源,以资源引领产业发展,以发展激发市场动能,在全球产业链、生态链与价值链中整合资源,共享价值,以品牌赋能产业。”这些年来,中国企业确有从产品输出到品牌、商业模式、相关标准输出的提升,但力度和速率明显有待提升。
最好的品牌建设是输出
品牌影响着消费者、金融机构、潜在投资者的决策,品牌文化的持续输出对于品牌IP化的打造更显有力。品牌背后所展现出来的态度和所表达的文化不容忽视,否则“中国制造”的影响力就是跛脚的。比如在服装制造领域,虽然我国拥有完善的供应链、强大的研发能力、高效的制造能力和生产的柔性能力,但长期以来由于国际服装潮流由欧美国家所把控,我国服装企业尚未形成自己的风格和品牌调性,难以吸引海外市场的消费者。
自2017年以来,中国每年的对外投资规模都超千亿元,但全球少见中国企业的有效宣传,全球消费者对中国品牌的认知严重不足。中石化新闻发言人吕大鹏比对过中日企业出海的异同,“日本企业拓展新市场是软实力先行、品牌随行、實力后行;而中国企业出海是劳务先行,然后才是产品输出。品牌先行,可以高屋建瓴,事半功倍;反之则步履维艰、事倍功半。中国企业要创新品牌,应该做好形象包装、公共关系、社会责任,也就是软实力先行。”
对于如何讲好中国品牌故事,远不是把每年的5月10日设立为“中国品牌日”就可万事大吉。在消费者心中建立强势认知的品牌,在任何时段、任何市场都可成为消费者持续消费的强劲动力,中国企业缺失的正是能扛起中国制造形象的品牌大旗,中国企业输出的不应仅是产品与服务,还应有人才、技术、标准、文化在内的整体实力。面临全球性竞争的中国企业要拥有硬技术并提升软实力,实现从研发能力、产业链运营能力到品牌影响力的综合提升。
企业的国际化是综合能力和理念的持续输出而不仅仅是产品的一次性销售、“一锤子买卖”,塑造世界一流企业品牌,要有掌握关键技术的高质量的产品和服务作为基石,具有核心知识产权的自主品牌,才能实现由价值链低端向价值链高端的跨越,构筑新的竞争优势。中国的制造业已经做到“全世界知名”,中国企业生产的众多产品是全球市场中不可缺少的重要部分,但真正在全球引领生产和消费潮流,体现中国服务、中国标准,获得普遍尊敬的企业数量稀缺,中国企业在生产效率、抗风险能力、综合国际化水平、品牌影响力等方面与世界一流企业相比还有较大差距。
于去年重回北美市场加速全球化布局的康佳喊出了这样的豪言,“康佳有信心第一个让全球消费者体验到来自中国的MicroLED技术”,这是康佳深入到更具壁垒的科技输出、品牌输出的有力举动,有先进技术实力赋能,其走出了品牌国际化征途里的一大步。可喜的是,中国民族品牌在世界市场擦亮科技名片的范例正越来越多。
品牌打造的目的、效率
品牌是企业配置资源和开拓市场的重要手段,是企业提高附加值、形成市场溢价能力的重要砝码。品牌设计大师华特·朗涛对品牌的定义是,“一个品牌就是一个承诺,通过识别和鉴定产品和服务,它表达了一种对品质和满意度的保证。”但现代商业中的品牌力竞争已经不止于此,现代优质品牌需要清晰的品牌战略做引领,以“强且紧”的品牌关系做支撑,且拥有绩效导向的多样化品牌管理体系。每年全球的有效注册商标量数以千万计,其中能够成为品牌的寥寥无几,反倒是有不少诞生时间不短的品牌悄然消失。与之对应的是,部分品牌悄悄地在各种宣传载体上削弱自身的品牌露出,而是让位或强调品牌的精神理念,冀望以此拥有差异化和高水准的品牌优势。
同时,品牌还是最好的文化输出者,成功的企业往往通过品牌建设,实现从产品输出到价值输出的转变。当然,“文化输出”是一个浩大、庞杂、长期的工程,不能只依托在某个个体或企业、机构上,需要国家力量的引导与支持。全球以品牌著称的经济体都曾先后推动以质量为导向的品牌振兴计划,并在此过程中逐渐占据国际质量规则制定的制高点,拥有主导权。德国在上世纪50年代推出“以质量推动品牌建设,以品牌助推产品出口”的品牌发展战略,制定并实行严格的质量标准管理制度。日本在上世纪60年代实施“质量救国”的战略,其首创的全面质量管理模式成为许多经济体、企业效仿的标杆。日本的成功之处还在于,其将产品和文化输出深度捆绑,用专家的话来概括就是,“以‘酷日本’为代表的日本对外文化输出战略已经发展成为一个由日本政府各部门诠释和定义、民间人士参与、外国从业者深耕、媒体的外宣保障等多方积极配合、相得益彰的系统性工程。”时至今日的“酷日本”已经是“外国人觉得‘酷’的日本固有魅力,包括动画片、漫画、游戏、服饰、食品、传统文化、设计、机器人以及环境技术等”。从国家到业界再到个体,花费巨大的重复式宣传营造已然收到了成效,让各国艳羡的同时保持警惕。
中国企业征战全球市场的背后是强大的制造能力、供应链能力及研发能力,现在还需要加上品牌建设能力。品牌专家马万山提出了这样的观点,“本土品牌需要有独立价值观和品牌文化,只有消费者认同品牌价值,我们才能谈中国文化的输出。”中国企业界人士其实也看得明晰,“中国企业要跻身世界,迈向全球生态链高端,必须以品牌为载体,以品牌撬动资源,以资源引领产业发展,以发展激发市场动能,在全球产业链、生态链与价值链中整合资源,共享价值,以品牌赋能产业。”这些年来,中国企业确有从产品输出到品牌、商业模式、相关标准输出的提升,但力度和速率明显有待提升。
最好的品牌建设是输出
品牌影响着消费者、金融机构、潜在投资者的决策,品牌文化的持续输出对于品牌IP化的打造更显有力。品牌背后所展现出来的态度和所表达的文化不容忽视,否则“中国制造”的影响力就是跛脚的。比如在服装制造领域,虽然我国拥有完善的供应链、强大的研发能力、高效的制造能力和生产的柔性能力,但长期以来由于国际服装潮流由欧美国家所把控,我国服装企业尚未形成自己的风格和品牌调性,难以吸引海外市场的消费者。
自2017年以来,中国每年的对外投资规模都超千亿元,但全球少见中国企业的有效宣传,全球消费者对中国品牌的认知严重不足。中石化新闻发言人吕大鹏比对过中日企业出海的异同,“日本企业拓展新市场是软实力先行、品牌随行、實力后行;而中国企业出海是劳务先行,然后才是产品输出。品牌先行,可以高屋建瓴,事半功倍;反之则步履维艰、事倍功半。中国企业要创新品牌,应该做好形象包装、公共关系、社会责任,也就是软实力先行。”
对于如何讲好中国品牌故事,远不是把每年的5月10日设立为“中国品牌日”就可万事大吉。在消费者心中建立强势认知的品牌,在任何时段、任何市场都可成为消费者持续消费的强劲动力,中国企业缺失的正是能扛起中国制造形象的品牌大旗,中国企业输出的不应仅是产品与服务,还应有人才、技术、标准、文化在内的整体实力。面临全球性竞争的中国企业要拥有硬技术并提升软实力,实现从研发能力、产业链运营能力到品牌影响力的综合提升。
企业的国际化是综合能力和理念的持续输出而不仅仅是产品的一次性销售、“一锤子买卖”,塑造世界一流企业品牌,要有掌握关键技术的高质量的产品和服务作为基石,具有核心知识产权的自主品牌,才能实现由价值链低端向价值链高端的跨越,构筑新的竞争优势。中国的制造业已经做到“全世界知名”,中国企业生产的众多产品是全球市场中不可缺少的重要部分,但真正在全球引领生产和消费潮流,体现中国服务、中国标准,获得普遍尊敬的企业数量稀缺,中国企业在生产效率、抗风险能力、综合国际化水平、品牌影响力等方面与世界一流企业相比还有较大差距。
于去年重回北美市场加速全球化布局的康佳喊出了这样的豪言,“康佳有信心第一个让全球消费者体验到来自中国的MicroLED技术”,这是康佳深入到更具壁垒的科技输出、品牌输出的有力举动,有先进技术实力赋能,其走出了品牌国际化征途里的一大步。可喜的是,中国民族品牌在世界市场擦亮科技名片的范例正越来越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