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重视加强低中年级学生朗读训练,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陶冶学生的情操,更好地提高语文教学的效率。笔者的做法是:
一、要有明确的朗读要求
低中年级学生在朗读前应有具体明确的要求和严格的训练:身体坐正肩放平,双手拿书一尺远,发音正确响亮、态度大方、这样既培养学生良好的朗读习惯、姿势,又使学生集中注意,生理、心理方面自觉得到调整,进入最佳朗读状态。
读“正确”,是朗读的基础,应严格要求学生按照普通话语音的声、韵、调读准确。低中年级的学生年龄小,读时往往会“先如入为主”,日后纠正难。笔者在教学中,采用“读字——读词——读句”方法指导朗读。如学课文《小猫种鱼》,重点指导学习第一节,从生字入手,先让学生读准前鼻音“民、很”,后鼻音“农”,辨读出前后鼻音,读准翘舌音“收”;然后要求读准词语,理解“农民”“玉米”“很多”等词义,结合“把字句”教学,指导学生朗读这句句子。学生通过正确朗读,很快领悟了句意。学生通过对照比较,很快找出了第二、三节语音和结构上的相同和不同处。这样,朗读第二、三节,就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坚持严格有序的训练,较快地提高了学生“读正确”的能力。
二、要借助形象直观的教学手段
采用图文联系、小实验、小品表演等教学手段,以形象直观的场景,使学生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弥补低中年段学生经历、阅历的不足,帮助他们理解课文内容,同时培养对语言文字的感受力,激发他们对朗读产生浓厚的兴趣。如教学《吃山顶上的草》课文前,笔者按四节内容画了四幅组合图:第一幅画了一座高高的山;第二幅是同样一座山,又添画上一只羊从山脚向上爬;第三幅画了这只羊爬到半山腰大汗淋漓的样子;第四幅画了羊费劲地爬到山顶。课前,这一组画贴在教室内墙上。学生们课余围观、议论,兴趣盎然。课上,当老师指导朗读课文内容时,学生边读边在头脑中出现这几幅画。尤其是朗读第二、三节时,这两节的结构是相同的,但由于事先在图上显示的小羊神态有差别,学生朗读时就能入情入境,通顺流利。读完课文,老师问:“羊能吃到山顶上的草吗?它会怎样想?”学生发言热烈,思路开阔,根据自己的观察思考,展开了丰富的想象,加深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三、要创设情境交融的氛围
挖掘教材中的情感因素,充分利用电教多媒体等手段,创设情景交融的氛围。这样,学生朗读时才能感情投入,通过语言文字,真正感悟到语言美、意境美、情趣美。如教课文《荷花村》时,课文展现的是一幅非常优美恬静的农村风光。对于在水泥地、高楼群中长大的城镇孩子来说,要读好这篇课文必须从情境氛围感染入手,先让学生自由轻读课文第二节,教师边放投影片边动情地朗读,学生通过视觉、听觉、初步感受到语言之美;然后让他们闭眼静听配乐朗读课文的磁带录音,引发想象,使他们置身于诗情画意的美景之中,使教材内容蕴涵的语言美、音乐美、意境美,尽在不言中;最后及时指导学生朗读,学生此时朗读就会声情并茂,极富感染力,使读者、作者的感情融为一体,达到和谐统一、情景交融的境地。如教《拾贝壳》课文时,“大海”“海滩”对生活在远离海边的孩子来说,也是很生疏的,大海之美、海滩之美以及卵石、贝壳之美,他们往往是印象空白,指导学生朗读时,可以打出投影片,让学生感知海滩的旖旎风光,接着抓关键词语和句子的朗读指导,使学生读出了文章的“味道”。课文的第四节、第五节讲的是小朋友在海滩上欢乐心情地拾贝壳的情景,朗读前,先放一首“小螺号”乐曲中,学生一听这熟悉的歌曲,就会情不自禁地哼唱或拍手打节奏,这样就激发了学生的朗读兴趣,学生很快进入角色,在娓娓动听的轻音乐氛围中,指导学生逐句朗读,师生的感情得到了升华,一幅“海滩拾贝壳”的逼真画面就会展现在眼前,有动,有静,有声,使人仿佛来到了无比欢乐的场景。
一、要有明确的朗读要求
低中年级学生在朗读前应有具体明确的要求和严格的训练:身体坐正肩放平,双手拿书一尺远,发音正确响亮、态度大方、这样既培养学生良好的朗读习惯、姿势,又使学生集中注意,生理、心理方面自觉得到调整,进入最佳朗读状态。
读“正确”,是朗读的基础,应严格要求学生按照普通话语音的声、韵、调读准确。低中年级的学生年龄小,读时往往会“先如入为主”,日后纠正难。笔者在教学中,采用“读字——读词——读句”方法指导朗读。如学课文《小猫种鱼》,重点指导学习第一节,从生字入手,先让学生读准前鼻音“民、很”,后鼻音“农”,辨读出前后鼻音,读准翘舌音“收”;然后要求读准词语,理解“农民”“玉米”“很多”等词义,结合“把字句”教学,指导学生朗读这句句子。学生通过正确朗读,很快领悟了句意。学生通过对照比较,很快找出了第二、三节语音和结构上的相同和不同处。这样,朗读第二、三节,就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坚持严格有序的训练,较快地提高了学生“读正确”的能力。
二、要借助形象直观的教学手段
采用图文联系、小实验、小品表演等教学手段,以形象直观的场景,使学生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弥补低中年段学生经历、阅历的不足,帮助他们理解课文内容,同时培养对语言文字的感受力,激发他们对朗读产生浓厚的兴趣。如教学《吃山顶上的草》课文前,笔者按四节内容画了四幅组合图:第一幅画了一座高高的山;第二幅是同样一座山,又添画上一只羊从山脚向上爬;第三幅画了这只羊爬到半山腰大汗淋漓的样子;第四幅画了羊费劲地爬到山顶。课前,这一组画贴在教室内墙上。学生们课余围观、议论,兴趣盎然。课上,当老师指导朗读课文内容时,学生边读边在头脑中出现这几幅画。尤其是朗读第二、三节时,这两节的结构是相同的,但由于事先在图上显示的小羊神态有差别,学生朗读时就能入情入境,通顺流利。读完课文,老师问:“羊能吃到山顶上的草吗?它会怎样想?”学生发言热烈,思路开阔,根据自己的观察思考,展开了丰富的想象,加深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三、要创设情境交融的氛围
挖掘教材中的情感因素,充分利用电教多媒体等手段,创设情景交融的氛围。这样,学生朗读时才能感情投入,通过语言文字,真正感悟到语言美、意境美、情趣美。如教课文《荷花村》时,课文展现的是一幅非常优美恬静的农村风光。对于在水泥地、高楼群中长大的城镇孩子来说,要读好这篇课文必须从情境氛围感染入手,先让学生自由轻读课文第二节,教师边放投影片边动情地朗读,学生通过视觉、听觉、初步感受到语言之美;然后让他们闭眼静听配乐朗读课文的磁带录音,引发想象,使他们置身于诗情画意的美景之中,使教材内容蕴涵的语言美、音乐美、意境美,尽在不言中;最后及时指导学生朗读,学生此时朗读就会声情并茂,极富感染力,使读者、作者的感情融为一体,达到和谐统一、情景交融的境地。如教《拾贝壳》课文时,“大海”“海滩”对生活在远离海边的孩子来说,也是很生疏的,大海之美、海滩之美以及卵石、贝壳之美,他们往往是印象空白,指导学生朗读时,可以打出投影片,让学生感知海滩的旖旎风光,接着抓关键词语和句子的朗读指导,使学生读出了文章的“味道”。课文的第四节、第五节讲的是小朋友在海滩上欢乐心情地拾贝壳的情景,朗读前,先放一首“小螺号”乐曲中,学生一听这熟悉的歌曲,就会情不自禁地哼唱或拍手打节奏,这样就激发了学生的朗读兴趣,学生很快进入角色,在娓娓动听的轻音乐氛围中,指导学生逐句朗读,师生的感情得到了升华,一幅“海滩拾贝壳”的逼真画面就会展现在眼前,有动,有静,有声,使人仿佛来到了无比欢乐的场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