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研究社会主义的价值问题,确定它的核心价值和核心价值观,直接关系到中华民族的未来、关系到人类的命运、关系到社会主义的兴衰成败,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高校是培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沃土。大学生价值观的塑造与高校教育密切相关。所以,我们必须在高校中推进大学生核心价值体系教育,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关键词:核心价值体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指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兴国之魂,决定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方向。要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学习教育,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凝聚社会共识。”高校是培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沃土。大学生价值观的塑造与高校教育密切相关。所以,我们必须在高校中推进大学生核心价值体系教育,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研究社会主义的价值问题,确定它的核心价值和核心价值观,直接关系到中华民族的未来、关系到人类的命运、关系到社会主义的兴衰成败,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一、研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论意义
第一,有利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建构。当今时代,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的趋势深入发展,在各国综合国力激烈竞争的同时,意识形态领域也是风云激荡。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抓住了我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关键,适应了现阶段我国社会思想观念的新变化、新特点,具有很强的针对性与指导性。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建构是围绕社会主义价值观而展开的。在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内容中,对现存资本主义的批判不仅包含对资本主义价值观的批判,而且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社会制度和价值观念的揭露和批判也总是依据一定的价值原则进行的,并通过这种批判来诠释社会主义价值观的合理性。对社会主义制度的向往、追求和主张,既是对所追求的社会主义价值的一种表达,也是依据这种价值对社会主义制度的具体设计。对变革资本主义和实现社会主义道路的探寻、设想和方案,实际是对社会主义价值的实现条件、手段和路径的探讨和说明。同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各个方面规定着人们的价值评价和价值选择,影响着人们对事物的认知和对社会生活意义的理解,制约着人们对现存社会的态度。离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也就无所谓社会主义思想体系和意识形态。因而,在复杂多变的国际环境中,研究和确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利于我们更清醒、更坚定地把握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有利于我们维护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之路。
第二,有利于推进我国价值哲学的研究。价值哲学思想诞生于19世纪60年代的西方,作为一门独立的哲学学科形成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一百多年来,价值哲学在西方获得了长足的发展。我国对价值哲学的研究则始于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初,三十年来,学者们从认识论、本体论角度对价值论的基本理论问题进行了广泛研究,对价值哲学的某些具体问题进行了深入挖掘,取得了一系列理论成果。自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研究将价值哲学的研究推向了一个新阶段。把价值哲学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结合起来,既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获得了理论支撑,又为价值哲学的发展找到了新的生长点。
第三,有利于加强对科学社会主义、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唯物史观的研究。价值问题在哲学领域较早就受到了重视。但在科学社会主义领域,价值、价值观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等问题,曾经长期处于我们的视野之外。从核心价值观层面来认识和界定社会主义,必将推动科学社会主义研究的发展。作为历史范畴的政治文明,应有具体性的目标规定,这既是理论发展的规律,也是实践建设的需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核心价值体系作为重要课题,纳入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理论视野,既可以深化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研究,也符合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发展规律与要求。此外,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纳入唯物史观的研究视域,有助于推进政治上层建筑和思想上层建筑的研究,有助于推进社会有机体理论的研究,有助于为政治哲学的发展提供新的生长点。
二、研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现实意义
第一,社会主义健康发展的需要。 一方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决定、调控着社会主义运动的过程和方向。不同的社会主义价值观会使社会主义运动的方向出现差异。社会主义运动过程中存在着目的和手段、理论和实践、改良和革命、制度与价值、计划与市场等多方面的关系和矛盾,这些关系和矛盾的处理依靠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调控和引领。另一方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评价、验证着社会主义运动的结果。在社会主义运动的不同时期和不同阶段,总会呈现出阶段性的运动结果,这就需要通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结果的信息进行评价和反馈,对运动的方案和过程进行修正,促使社会主义运动不断健康发展。[1]
第二,建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需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提出,正是我们党积极主动地正视矛盾、化解矛盾,最大限度地增加和谐因素,最大限度地减少不和谐因素,正本清源、创建和谐的重大战略举措。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和条件,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本路径。一个社会要有序协调发展和保持团结稳定,除了建立组织和制度,保障社会成员之间的政治、经济、社会关系之外,还必须形成自身的核心价值观念体系。核心价值观念体系可以为人们提供一整套观察世界、判断事物的基本标准。在核心价值观念体系的指导下,取得全社会广泛而深刻的价值认同,可以使人们超越民族、地域、血缘、语言、习惯等方面的差异,消除彼此之间的分歧和隔阂,增强社会成员的归属感和向心力,促进社会共同体的团结和稳定。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就必须充分考虑价值观因素和价值观路径,高度重视和加强价值观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念体系,提供了和谐社会建设所需要的文化认同和价值追求,具有其他任何价值体系不可替代的高度的凝聚力和感召力。
第三,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需要。 一方面,研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适应了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的要求。文化的核心是价值观。当前,我们正处在一个思想大活跃、观念大碰撞、文化大交融的时代,先进文化、有益文化、落后文化和腐朽文化同时并存,正确思想和错误思想、主流意识形态和非主流意识形态相互交织。要在这样的条件下发展先进文化、建设和谐文化,必须努力构建具有广泛感召力的社会主义核心观,用以引领和整合多样化的思想意识和社会思潮,使先进文化得到发展,健康文化得到支持,落后文化得到改造,腐朽文化得到抵制,实现文化自身的和谐。研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利于我们更清醒、更坚定地把握和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另一方面,研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适应了现阶段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的要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既体现了思想道德建设上的先进性要求,又体现了思想道德建设上的广泛性要求;既体现了一致的愿望和追求,又涵盖了不同的群体和阶层,具有广泛的适用性和包容性,具有强大的整合力和引领力,是联结各民族、各阶层的精神纽带,有利于引导全社会在思想道德上共同进步,有利于巩固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 第四,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需要。坚持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但是理论上深化对社会主义认识的需要,更是实践上推进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的需要,是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的需要,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需要。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制度相适应,必然要有一个主导全社会思想和行为的核心价值观念体系。在新的国际国内形势和时代背景下,随着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有些人的共产主义理想和社会主义信念开始发生动摇,甚至完全背离了社会主义方向。在这种情况下,对社会主义价值观念体系的核心部位作出清晰的界定就显得越来越急迫,更需要积极倡导和践行符合社会主义本质和中国具体实际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构建,以其系统的价值理念和鲜明的社会主义特征,确保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沿着正确的方向前进,有利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建设和政治建设,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政治文明。
第五,提升我国“软实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需要。 一个国家的软实力取决于其文化的魅力、国内政治和社会价值观的吸引力,以及其外交政策的风格与实质。“硬权力”是以军事和经济两传统权力资源为主的强制性权力,是用引诱“胡萝卜”和威胁“大棒”让他国做他们本不愿意做的事情。美国在运用软实力方面最感自豪的范例是在核威慑下凭借软实力整跨了苏联,推倒了柏林墙。[2]作为一个对世界产生过深远影响的、具有五千年历史的文明古国,尤其是在经济崛起国力大增之时,中国更应该注重挖掘文化的潜力,做到文化软实力的与时俱进。因而,建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成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内在需要和必然要求。
[参考文献]
[1]吴向东:《重构现代性—当代社会主义价值观研究》,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56-57页。
[2]中共中央宣传部理论局编:《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参考资料选编》,学习出版社 2005 年版,第 551 页。
基金项目:湖南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编号:XJK012CDY005);2012年度湖南省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研究会中青年教师专项研究课题“高校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原则及有效路径研究”。
(作者单位:湖南司法警官职业学院,湖南 长沙 410131)
关键词:核心价值体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指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兴国之魂,决定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方向。要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学习教育,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凝聚社会共识。”高校是培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沃土。大学生价值观的塑造与高校教育密切相关。所以,我们必须在高校中推进大学生核心价值体系教育,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研究社会主义的价值问题,确定它的核心价值和核心价值观,直接关系到中华民族的未来、关系到人类的命运、关系到社会主义的兴衰成败,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一、研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论意义
第一,有利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建构。当今时代,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的趋势深入发展,在各国综合国力激烈竞争的同时,意识形态领域也是风云激荡。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抓住了我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关键,适应了现阶段我国社会思想观念的新变化、新特点,具有很强的针对性与指导性。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建构是围绕社会主义价值观而展开的。在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内容中,对现存资本主义的批判不仅包含对资本主义价值观的批判,而且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社会制度和价值观念的揭露和批判也总是依据一定的价值原则进行的,并通过这种批判来诠释社会主义价值观的合理性。对社会主义制度的向往、追求和主张,既是对所追求的社会主义价值的一种表达,也是依据这种价值对社会主义制度的具体设计。对变革资本主义和实现社会主义道路的探寻、设想和方案,实际是对社会主义价值的实现条件、手段和路径的探讨和说明。同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各个方面规定着人们的价值评价和价值选择,影响着人们对事物的认知和对社会生活意义的理解,制约着人们对现存社会的态度。离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也就无所谓社会主义思想体系和意识形态。因而,在复杂多变的国际环境中,研究和确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利于我们更清醒、更坚定地把握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有利于我们维护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之路。
第二,有利于推进我国价值哲学的研究。价值哲学思想诞生于19世纪60年代的西方,作为一门独立的哲学学科形成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一百多年来,价值哲学在西方获得了长足的发展。我国对价值哲学的研究则始于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初,三十年来,学者们从认识论、本体论角度对价值论的基本理论问题进行了广泛研究,对价值哲学的某些具体问题进行了深入挖掘,取得了一系列理论成果。自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研究将价值哲学的研究推向了一个新阶段。把价值哲学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结合起来,既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获得了理论支撑,又为价值哲学的发展找到了新的生长点。
第三,有利于加强对科学社会主义、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唯物史观的研究。价值问题在哲学领域较早就受到了重视。但在科学社会主义领域,价值、价值观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等问题,曾经长期处于我们的视野之外。从核心价值观层面来认识和界定社会主义,必将推动科学社会主义研究的发展。作为历史范畴的政治文明,应有具体性的目标规定,这既是理论发展的规律,也是实践建设的需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核心价值体系作为重要课题,纳入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理论视野,既可以深化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研究,也符合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发展规律与要求。此外,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纳入唯物史观的研究视域,有助于推进政治上层建筑和思想上层建筑的研究,有助于推进社会有机体理论的研究,有助于为政治哲学的发展提供新的生长点。
二、研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现实意义
第一,社会主义健康发展的需要。 一方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决定、调控着社会主义运动的过程和方向。不同的社会主义价值观会使社会主义运动的方向出现差异。社会主义运动过程中存在着目的和手段、理论和实践、改良和革命、制度与价值、计划与市场等多方面的关系和矛盾,这些关系和矛盾的处理依靠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调控和引领。另一方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评价、验证着社会主义运动的结果。在社会主义运动的不同时期和不同阶段,总会呈现出阶段性的运动结果,这就需要通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结果的信息进行评价和反馈,对运动的方案和过程进行修正,促使社会主义运动不断健康发展。[1]
第二,建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需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提出,正是我们党积极主动地正视矛盾、化解矛盾,最大限度地增加和谐因素,最大限度地减少不和谐因素,正本清源、创建和谐的重大战略举措。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和条件,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本路径。一个社会要有序协调发展和保持团结稳定,除了建立组织和制度,保障社会成员之间的政治、经济、社会关系之外,还必须形成自身的核心价值观念体系。核心价值观念体系可以为人们提供一整套观察世界、判断事物的基本标准。在核心价值观念体系的指导下,取得全社会广泛而深刻的价值认同,可以使人们超越民族、地域、血缘、语言、习惯等方面的差异,消除彼此之间的分歧和隔阂,增强社会成员的归属感和向心力,促进社会共同体的团结和稳定。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就必须充分考虑价值观因素和价值观路径,高度重视和加强价值观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念体系,提供了和谐社会建设所需要的文化认同和价值追求,具有其他任何价值体系不可替代的高度的凝聚力和感召力。
第三,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需要。 一方面,研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适应了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的要求。文化的核心是价值观。当前,我们正处在一个思想大活跃、观念大碰撞、文化大交融的时代,先进文化、有益文化、落后文化和腐朽文化同时并存,正确思想和错误思想、主流意识形态和非主流意识形态相互交织。要在这样的条件下发展先进文化、建设和谐文化,必须努力构建具有广泛感召力的社会主义核心观,用以引领和整合多样化的思想意识和社会思潮,使先进文化得到发展,健康文化得到支持,落后文化得到改造,腐朽文化得到抵制,实现文化自身的和谐。研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利于我们更清醒、更坚定地把握和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另一方面,研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适应了现阶段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的要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既体现了思想道德建设上的先进性要求,又体现了思想道德建设上的广泛性要求;既体现了一致的愿望和追求,又涵盖了不同的群体和阶层,具有广泛的适用性和包容性,具有强大的整合力和引领力,是联结各民族、各阶层的精神纽带,有利于引导全社会在思想道德上共同进步,有利于巩固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 第四,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需要。坚持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但是理论上深化对社会主义认识的需要,更是实践上推进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的需要,是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的需要,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需要。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制度相适应,必然要有一个主导全社会思想和行为的核心价值观念体系。在新的国际国内形势和时代背景下,随着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有些人的共产主义理想和社会主义信念开始发生动摇,甚至完全背离了社会主义方向。在这种情况下,对社会主义价值观念体系的核心部位作出清晰的界定就显得越来越急迫,更需要积极倡导和践行符合社会主义本质和中国具体实际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构建,以其系统的价值理念和鲜明的社会主义特征,确保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沿着正确的方向前进,有利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建设和政治建设,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政治文明。
第五,提升我国“软实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需要。 一个国家的软实力取决于其文化的魅力、国内政治和社会价值观的吸引力,以及其外交政策的风格与实质。“硬权力”是以军事和经济两传统权力资源为主的强制性权力,是用引诱“胡萝卜”和威胁“大棒”让他国做他们本不愿意做的事情。美国在运用软实力方面最感自豪的范例是在核威慑下凭借软实力整跨了苏联,推倒了柏林墙。[2]作为一个对世界产生过深远影响的、具有五千年历史的文明古国,尤其是在经济崛起国力大增之时,中国更应该注重挖掘文化的潜力,做到文化软实力的与时俱进。因而,建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成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内在需要和必然要求。
[参考文献]
[1]吴向东:《重构现代性—当代社会主义价值观研究》,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56-57页。
[2]中共中央宣传部理论局编:《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参考资料选编》,学习出版社 2005 年版,第 551 页。
基金项目:湖南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编号:XJK012CDY005);2012年度湖南省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研究会中青年教师专项研究课题“高校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原则及有效路径研究”。
(作者单位:湖南司法警官职业学院,湖南 长沙 4101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