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益与商业的距离,不在左右 而在竞争、资金和人才

来源 :社会与公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homas01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上周,中国人民大学康晓光教授一篇檄文对南都基金会徐永光先生《公益向右 商业向左》这本书及观点进行了言辞激烈的批判。两位都是公益领域有极高江湖地位的前辈,且相交多年,这样公开争辩起来(并且感觉康老师的文章中有很多“扣帽子”的词汇),自然引起众人围观,有人站队、有人纯看热闹。
  当时也有朋友问我做何感想。我当时在忙,所以也没看康老师的文章及徐老师的回应。另一个原因是看到文章标题和各朋友圈的讨论,我竟然没有点开文章阅读的欲望——主要是因为这场辩论实在是太“二元论”了,做辩论大赛题目可以,拿到现实中争辩意义并不是很大(作为学术讨论是有意义的)。因此,直到周日,我才认真读了二位老师的文章及各种评论(书还没来得及看)。又过一日,大概梳理了一下自己的观点,借本周评论之机发出,纯属理论探讨。
  首先说一下我的基本立场。我认同徐老师所说的,公益可以更市场化,以便更有效率,并能引入更多资源,可以解决更多规模庞大的社会问题;但我对社会企业的信心不足,不是因为社会企业本质上不好(我觉得这不是康老师说的“兔鱼”问题),而是这个概念已经被国内的NGO掰弯了,要捋直的难度很大。我也认同康老师说的,人是有利他的一面,NGO和商业都有各自存在的道理,如果世界上只剩下商业,是很可悲的,但我不认为这样的论述必然导出“永光谬论”的结果,更谈不上说徐是资本代言人了。总之,我觉得两人说的不完全是一件事情。
  从本源上说,公益组织与商业组织,其实都是广义上社会组织的一种,就像苹果和梨都是水果界的一员,两者没有可比性、没有高下之分。喜欢苹果的人会觉得梨没那么好,喜欢梨的人会觉得苹果没那么好。所以,当其他内外部条件完全一样的时候,公益组织和商业组织只是目的上的不同,一个是为了公共利益而存在,一个是为了股东利益而存在,这两个目的,一个对应“左”,一个对应“右”。在上述假设前提“当其他内外部条件完全一样”下,“左”“右”除了目的以外是没有区别的。比方说,公益组织也好,商业组织也好,都可以运用科学管理的方法提升自身效率,因为科学管理的方法可以适用于任何由人组成的组织;又比方说,公益组织也好,商业组织也好,都可以申请ISO14000的认证成为更环保的组织,因为很多ISO标准的适用对象是“组织”。
  那么,为什么在现实社会中,在多数人的眼中,公益与商业存在如此之大的距离呢?我觉得,这无关左右(组织的目的),而在竞争、资金和人才。
  或许一些NGO朋友不认同,但我还是认为公益圈的竞争是不够充分的。虽然这几年已经有所改善,公益圈竞争也加大了,但到了商业圈,你才能真正体会到什么叫残酷的现实。在现实的商业世界,公司绩效不好,就只好关门(除非你有钱一直烧着);员工绩效不好,就只能收拾包袱走人(除非你有人罩着);情怀和理想在这个商业圈里当个甜点可以,当主菜就等着饿死吧。但在公益圈,做不好主业却仍然能晃晃悠悠好些年的个人和组织并不罕见。优胜劣汰机制缺位的结果,便是NGO效率低下。至少,在平均意义上是如此。
  深究一层,为何公益圈的竞争不够激烈?有观点认为,这是因为NGO的绩效不好量化,难以评估,所以“公益市场”甄别和淘汰“懒人/烂人”的成本比较高。这有一点道理,但我觉得不是深层次原因。我觉得深层次的原因是资金和人才的问题。公益这个圈子的资金体量太少(或者说资源太少)。2017中国慈善蓝皮书显示,2016年我国社会捐赠总量约1346亿元,这点钱相当于余额宝这一个金融产品的资产规模的10%。更别说这1346亿元中还有7成是来自企业的捐款。钱少,愿意来争抢且有能力争抢的人也就相对少了,因为不值当。所以公益圈就像小马圈,草料不太丰盛,只养了些瘦马,大家可以轻轻松松跑着玩,也不用背负太多KPIs;真正激烈的比赛在商业的赛场。每年9月9日,两个圈子也会交流一下,但多数商业圈的并不知道发生在公益圈的激烈赛事(上周末,我在清华经管给EMBA授课,几乎没有人知道99公益日,零星有人聽说过一元购画!我还是挺震惊的)。
  再深究一层,为什么投入公益这个圈子的资金太少?这个是个历史问题。自打世界上有了重商主义,商人的地位提升了,社会的规则也发生了变化,金钱越来越成为人们用以衡量身边组织、人和物件的一种价值准绳(国家的GDP体系亦是如此)。所以不管你愿不愿意承认,钱主要还是跟着商业走,因此资金以及用资金衡量的资源自然也就向商业圈倾斜,公益圈的资金(或资源)太少。
  釜底抽薪的办法,自然是改变社会的价值准绳。当社会以办NGO为荣、非以首富(包括国民老公之类)为荣时,公益圈的大繁荣时代就会到来。前几天学习中央反腐败精神,读到一篇文章《"五假副部"卢恩光的神奇升迁之路》,文章提到,卢恩光“本是小有名气的私营企业主,攒下上亿身家。但他信奉万般皆下品唯有当官高......1992年卢恩光看到乡里有的企业老板名片上印着公司党委书记的头衔,深感羡慕,萌生了混入党内的念头”。如果卢当年看到名片上印着的是“公司基金会理事长”的头衔,深感羡慕,萌生了混入NGO的念头,社会的价值准绳就变了,结局很可能会不同。但很显然,也很无奈,这只能是个玩笑,在可预见的未来不会大面积发生。
  既然如此,我们只好面对现实。可行的方法应该是引入更多资金,做大公益圈的盘子,吸引更多人才,制造充分竞争,提高组织效率。公益向右多挣钱、商业向左多花钱(或解决社会问题)都可以直接或间接地给公益圈带来更多资金,这一点我赞同徐永光老师。这也符合国际上企业社会责任的大趋势,大企业确实有从“问题制造者(Problem makers)”转向“解决方案提供者(Solution providers)”,但这是因为“利他”还是因为“利己”?说不清楚,见仁见智。
  然而,我也必须要提醒公益伙伴和商业同仁,无论是公益向右还是商业向左,都不容易,绝不是换个招牌就万事大吉。前段时间有个朋友跟我说,想把自己一手创建的NGO改为企业。我问为什么?答曰改为企业可以多发钱、就会效率高。我说,这不是改个名字就能自动实现的,要改基因。要改的基因包括:商业模式、组织文化、管理制度、人事任免等。若是这些基因不变,改成什么名字都没有用;若是这些基因变了,就算是NGO也无妨。这个道理看似简单,但却是很多标榜社会企业的机构没有搞明白的。
  如果按康老师说的,公益不向右,商业不向左,我们是不是就没有出路呢?我觉得也不会。社会各类组织能各行其道,做好自己也是不错的。若按马斯洛理论分析的人性,当社会财富积累到一定程度,自然会有一些溢出到公益领域。公益圈这个盘子也会逐步扩大,只是这样的有机增长,时间会慢一些。过去一两百年间,资本主义的公益和商业也是在这样的情景下发展壮大,各显其能的。只是在最近这几十年,情况在改变,公益和商业的边界在模糊化,不仅是公益向右、商业向左,有时还是公益把商业控制了,让商业服务于公益目标(如德国博世的基金会)。固守公益和商业原有的定义和边界一点不放松,就好像认为只有烧汽油才是汽车一样,太古板了。
  总之,从宏观角度看,全行业要想方设法将更多资金(资源)引入公益圈,把盘子做大;从微观角度看,公益组织要提升自身能力、学习商业思维,把专业做好,不必天天想“我是谁”的问题。哲学家才会天天问自己“我是谁”,普通人问多了,会变傻的。
其他文献
〔摘要〕 围绕着商品经济与中国的发展这一轴心,参照国外学者的相关论点,在马克思、列宁和毛泽东等人的视野之间形成纵横比较的理论张力,强调历史地、完整地、实事求是地学习和理解马克思主义,是新形势下促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和大众化的重要思想理论基础。  〔关键词〕 资本主义;商品经济;去过密化;与时俱进  〔中图分类号〕B0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4769(2011)04-01
期刊
9月26日,为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李克强总理、王勇国务委员等党中央、国务院领导同志关于养老院服务质量建设专项行动的重要指示批示,研究部署开展养老院服务质量整治督查工作,民政部召开养老院服务质量建设专项行动部门协调会暨推进工作小组会议,民政部副部长高晓兵出席会议并讲话,公安部、国家卫生计生委、质检总局、食品药品监管总局、国家标准委、全国老龄办等部门相关司局负责同志,民政部养老院服务质量推进工作小组
期刊
〔摘要〕 清代情爱小说的趣味格调不仅因时而变,而且因地而异。19世纪90年代之前,情爱小说(狭邪小说)的意旨在欢场之外,作者在才子与妓女的故事中有所寄寓,小说散发着浓厚的才子佳人味。当清末小说的创作队伍、传播媒介、阅读群体向上海汇聚,当小说的故事空间钟情于上海租界,情爱小说(狭邪小说)的品格风貌发生了实质性的变化。以上海租界空间为背景的狭邪小说褪去了才子佳人故事的浪漫虚幻面纱,笼罩在上海租界的消费
期刊
〔摘要〕民法典担保规则的体系化面临较为特殊的难题。担保规则的内在体系涉及自由、安全、效率、平等和公正诸要素,它们在担保领域都具有较为特殊的意蕴,而且两种或多种价值存在张力甚至冲突,需要精巧地妥协和融贯。在我国民法典将《担保法》分置于物权编和合同编的立法框架下,担保外在体系横跨两编,立法宜提取担保规则公因式,并将这些共同规则置于物权编,同时准用于保证合同。担保规则再体系化必须克服现行担保规则“商化不
期刊
人物小传  高晓霞,建国门街道外交部街社区党委书记兼居委会主任,社会工作师中级,东城区第十一届、十二届党代会代表。2007年她被评为北京市先进社区居委会主任、2008年被评为首都“迎奥运、讲文明、树新风活动”先进个人称号;2008年被评为“东城区群众信得过的社区居委会主任”;2008年获东城区十佳社区治保主任荣誉;2013年获北京市最美社工称号,2012年和2016年,被评为北京市先进社区居委员会
期刊
广东有一位老友,他是一位智者。我们每年都会相约喝几次茶,或我去广东,或他来北京。今天在广州办完公务照例去一僻静郊野喝茶,期间不免谈到拙作《公益向右 商业向左》。我说,很多人批评我背离了公益价值观和常识,不配在公益行业混了。他说:“不就说出了人性真相嘛!哈哈!你还是那个说破‘皇帝新衣’的小孩,不过这次是对贵公益圈自己”。  我说,一些做公益的人总以为自己站在了道德制高点,干好干不好都想混个掌声,这是
期刊
〔摘要〕 在社会科学定量研究中,高质量的观察型数据的获取非常困难,导致后期进行的统计分析极有可能沦为一种低效甚至无效的数字游戏。任何一种统计分析方法都是建立在特定的前提假设基础之上的,社会科学定量研究中的很多前提假设本身可能就不成立,而且往往同时存在多种不同的前提假设可供任意选择,导致后期的分析结果充满不确定性与风险。在现实社会中,各种社会现象相互交织在一起,因而高度理想化的因果模型很难解释复杂的
期刊
今天我的微信朋友圈被一篇雄文刷屏了:  中国人民大学中国公益创新研究院院长康晓光老师针对徐永光前段时间出版的新书《公益向左 商业向右》写了一篇驳斥的雄文。  w永光的观点已经基本了解;今天下午我把晓光老师的文章读了两遍,我自己的看法如下:  1、在科学和技术的推动下,政府、商业、公益的边界在消解、在融合,社会影响力投资和社 会企业就是融合的产物。这个发展趋势已经逐渐明朗,浩浩荡荡。  2、人类社会
期刊
9月8日上午,北京社会管理职业学院召开庆祝第33个教师节座谈会。受民政部党组和黄树贤部长委托,部党组成员、社会组织管理局局长詹成付出席座谈并讲话。直属机关党委副书记、人事司副司长杨岳,办公厅副主任李保俊出席会议。  詹成付在讲话中充分肯定了学院各项事业发展所取得的成绩,指出近年来学院统筹高职教育、干部培训、职业鉴定和科学研究四大板块,努力提升办学和社会服务能力,各项工作呈现良好的发展局面。詹成付就
期刊
人物小传  田文伟,2007年毕业于北京市劳动保障职业学院,毕业后到北京市房山区琉璃河镇窑上村任村主任助理。2010年7月起,先后担任东总布社区服务站社保助理、专职党务工作者;2012年5月至2015年4月任建国门街道苏州社区党委副书记;2015年5月至今任赵家楼社区党委书记、居委会主任、服务站站长。  赵家楼社区地处建国门街道东部,东邻二环路,西靠朝内南小街,北至赵堂子胡同,南到东长安街,社区内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