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赣:电影是诗意地进入家乡的途径

来源 :润·文摘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yre198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毕赣,青年导演,1989年生于贵州凯里,大学时代起,先后拍摄了《老虎》《金刚经》等电影短片,《路边野餐》是他的第一部剧情长片,接连拿下瑞士洛迦诺电影节“当代影人”单元最佳新导演奖及最佳处女作奖、南特三洲电影节最高奖“金气球奖”、台湾金马奖最佳新导演奖等奖项。毕赣用原创性的剪辑和特别的拍摄方式,让时间和空间形成一种梦境般重迭的美感。
  “没受过专业训练,是纯粹的野路子。”
  毕赣高中的时候特别喜欢动物,朋友送了他一张碟,叫《导盲犬小Q》。他看后特别开心,想着有一天自己也可以去拍动物什么的。在大学时,他无意看到了一个前苏联导演塔可夫斯基的电影《潜行者》。这部电影的评价特别高,但他一看却觉得特别糟,就想好好地批评一下这个拍得特别不好的导演。但是要批评别人也应该把他的电影看完,所以他就每天看一小段,大概看了半个月,终于看完了。他心想这下可以好好地收拾它了,可是在吃饭的时候毕赣突然觉得不对劲,也不知道怎么表述那种感觉,直到今天他拍自己的电影时,都是在与那个感觉对话:“我突然找到了电影的美感是什么,但是我没办法表述,就一直用创作去和它对话。”
  “找到同类,就不那么孤单了。”
  直到毕赣在学校的看片室里找到了侯孝贤的《南国再见,南国》,“第一眼就觉得,电影里的场景是我生活过的地方。”侯孝贤的台南与毕赣的贵州很像,有山,有水,有粘稠的空气,“让人觉得亲近。”侯孝贤的电影让毕赣有了美学上的自信,“好比我喜欢的《海贼王》,如果有人和我说真的有海贼王存在过,我就会相信动画片里发生的一切。”
  《路边野餐》取材于毕赣的家乡贵州,讲述了一个曾经因为坐牢而失去一切的男人陈升,要去寻找他弟弟的儿子并想认领他,想尽可能弥补他此前的过失,找到自己存在于这个世界的意义的故事。在这个并不复杂的故事框架内,有着多层次的叙述方式。前半部分的镜头是沉静、凝滞的,由一段段稀疏的对话拼贴出陈升过往的人生遭遇;后半段里最为业内外称道的是那个41分钟的长镜头,毕赣用这个镜头制造了一个看似真实、实则梦幻的空间,电影前半段宋词式的零碎故事在这里得到呼应和揭示。这个长镜头巧妙地处理了时间和空间,让你分不清哪些是梦,哪些是现实,就像电影的英文名《Kaili Blues》,是一曲忧伤迷离、有着特殊和声的蓝调。
  “我们在拍一部世界上最好看的片子。”
  尽管一直在拍电影,但因为是非科班出身,又远离文化、艺术中心城市,毕赣和真正的电影圈没有任何联系。找不到可能成功的迹象,在所有家乡人眼中,毕赣一度是个失败者。
  “《路边野餐》差不多是我的最后一部电影。”他向妈妈承诺,如果28岁时还没有任何希望,他就不再拍下去了。嘴上这样讲,毕赣的潜台词却是:“28岁之后不拍了,30岁之后再继续。”
  拍《路边野餐》,没有一天是不用为钱发愁的。但在剧组同事面前,毕赣是个有煽动力的导演。非线性叙事的电影结构,极其文艺的表达方式,探讨的又是时间这一抽象主题,大部分剧组人员都不知道毕赣在拍什么。他隔一段时间就把大家聚在一起,给他们“演讲”一段,从电影史的角度来论证,企图让大家相信,他们正在做一件创造历史的事。讲完,剧组士气大增,再艰苦的拍摄条件,都熬过去了。
  “我搬进鸟的眼睛,经常盯着路过的风。”
  毕赣没受过专业的编剧训练,也没看过一本编剧写作书。“《路边野餐》的初稿是用手机写的。”毕赣习惯在手机里记录东西,碰到有趣的事,想到漂亮话,就随手记在手机里,比如“他用安全帽栽了一盆花”“她戴了一个红帽子”。有些第一眼觉得好的台词,他不会马上记下来,留在脑子里,过两天忘记了,就说明它还不够好。这些话毫无关联,或许是一个画面,或许是一句台词,攒上上千句,就可以写成剧本。
  在已经完成的三部作品里,毕赣都用到了诗歌。从中学时开始写诗,诗歌是毕赣早已习惯的表达方式。如果说《老虎》里用到诗歌,是无法在逻辑上连贯剪辑的无奈之举,那么从《金刚经》开始,毕赣就有意识地把诗歌融入电影,搭配出奇异的诗意。《路边野餐》里陈升本来就是诗人,他总是在广播里用家乡话读诗。这些诗,契合着剧情、画面的更迭,让陈升内心难以言说的苦涩埋藏在那些“蹩脚”的诗句里,直抵人心。
  电影里出现的所有诗歌,都是毕赣自己创作的。里面蕴含的是他的美学观念和相对成熟的思考。他能把黔东南乡间的气韵准确捕捉,既不美化,也没有旁观者的格格不入。他以凯里青年的敏感写下一首首诗,“许多夜晚重叠/悄然形成黑暗/玫瑰吸收光芒/大地按捺清香/为了寻找你/我搬进鸟的眼睛/经常盯着路过的风”。他的诗歌意象都与家乡密切相关,静静流淌的山涧河流、火车永远走不完的一个又一个隧道,他虚构的那个荡麦,存在于迷人的虚实之间。这样的中国电影,在商业主宰、票房为王的当下更显得弥足珍贵。
  毕赣访谈录
  问:《路边野餐》里有很多你熟悉的场景。比如,瀑布旁边的房子,电影开头的闪烁灯。对你来说这是一种幸福还是忧伤的印象?
  毕赣:我在电影里反复拍摄这些曾带给我不愉快记忆的东西,心里就找回了安全感。好像把它们锁在电影里,就再也不会跑出来了。我在电影镜头里和它们告别,曾经再痛苦的记忆也变得可爱起来了。
  问:片中的41分钟长镜头受到业内外称道,您自己怎样评价它?
  毕赣:对于这个长镜头,还是有些遗憾。5DⅡ的画质有些糟糕,很多细节可以更精致,长镜头里女主角应该在眼皮上贴个红纸片……但整体上,我喜欢这个镜头,它浑然天成,它是有生命力的。
  问:您似乎对时间和空间的关系特别感兴趣?
  毕赣:马塞尔·普鲁斯特用空间书写记忆,书写时间,这意味着空间是可以具体到文学里,具体到影像里的。虽然他的记忆和我的记忆没有任何关系,可是我时不时会拿《追忆逝水年华》来看一下,因为它实在令人着迷。
  问:您觉得您和科班出身的电影人有什么不一样?
  毕赣:也许我的诉求和他们不一样,他们是要学会一种生存技能,成为一名被人尊重的电影工作者。我的诉求是成为一名科学家,去探索重力为什么可以产生这样的重力,探索时间为什么是这样的时间,或者人与人之间会产生什么样奇妙的事情。
  (一航整理)
其他文献
多年前,曹文轩到一个小學做讲座,讲契诃夫的短篇小说《凡卡》。他请同学们谈谈对小说的理解。有个男生说,这篇小说控诉了沙皇俄国残酷的统治。曹文轩问:除此之外,你对这个小说还有什么别的看法吗?这个孩子却说不出来。  《凡卡》里,做学徒的小男主人公辛辛苦苦地给爷爷写了一封信,但信封上面没有爷爷的地址,只写了一行“乡下爷爷收”。曹文轩说,这个故事常让他想起自己的奶奶,“我奶奶一辈子都没有走到过五公里以外的地
期刊
今年34岁的阮同民是山东青岛人,从小跟随在国有印刷厂工作的叔叔长大的他,对铸字车间里的一切再熟悉不过。  高中毕业后,阮同民刚进入印刷厂,就赶上新的印刷技术出现,相对低效的活字印刷术被淘汰。看到大量的活字被当作废铅处理,印刷机和铜字模也被当作废铜烂铁卖掉,阮同民心里有一种说不出的疼痛和无奈。  2012年,有着“活印”情结的阮同民决定用手中的积蓄,为活字印刷这项世界文化遗产的保留和传承做些贡献。他
期刊
偶然听到一首歌,“庭前花木满,院外小径芳。四时常相往,晴日共剪窗……那是我最难忘的过去,常常出现在梦里……”清澈的女孩的声音,仿佛把我带回了过去,充满温情、美好回忆的如梦一样的过去。  过去的时光里有一串串珍珠般晶莹饱满的故事。正如《我们的童年是最好听的故事》里面写的那样,童年有跳来跳去的麻雀,有香气四溢的红烧肉,有冰凉可口的西瓜,有结着巨大果子的石榴树……时光如翩然的鸟,渐渐飞远,记忆中的新娘变
期刊
在一笔中已经表出全体  有一次我看到吴昌硕写的一方字。觉得单看各笔画,并不好;单看各个字,各行字,也并不好。然而看这方字的全体,就觉得有一种说不出的好处。单看时觉得不好的地方,全体看时都变好,非此反不美了。  原来艺术品的字,不是笔笔、字字、行行的集合,而是一个融合不可分解的全体。  各笔各字各行,对于全体都是有机的,即为全体的一员。字的或大或小,或偏或正,或肥或瘦,或浓或淡,或刚或柔,都是全体构
期刊
1933年,梁思成首次赴山西大同调查古建筑。当他亲眼目睹到应县木塔时,“老半天喘不出一口气来”,脑子里涌现出来的是“完美的”“好到令人叫绝”这样的字眼。他给先行回到北京的林徽因的信中写道:“这塔真是独一无二的偉大作品。不见此塔,不知木构的可能性到了什么程度。我佩服极了,佩服建筑这塔的时代和那时代里不知名的大建筑师、不知名的匠人。”  应县木塔也称佛宫寺释迦塔,它位于山西省朔州市应县城西北佛宫寺内,
期刊
我凭着感觉莽莽撞撞创作的图画书《牙齿,牙齿,扔屋顶》获得了第四届丰子恺儿童图画书奖佳作奖,我感到十分意外,同时也更加相信:讲我们中国人自己的故事,表达自己最真实的情感,是一定会赢得人心的。  《牙齿,牙齿,扔屋顶》是一本讲述童年习俗和城市变迁的图画书,但是在一本薄薄的图画书里可以画可以写的内容实在是太少了,我还很想再和大家聊一聊我的童年和老房子的故事。  记得小时候,我的大门牙活动了好久都没有掉下
期刊
文抑,一个90后的建筑专业高材生。毕业后,他瞒着家人辞掉了深圳的设计院工作,一路游画去寻找让他静心绘画的“理想国”。  《一支笔的静心之旅》收录了文抑这几年走走画画的精选作品。7个国家、17座城市、24幅美景,他在行走的过程中,用与众不同的视角,寻找到一种超脱俗世的静谧,在素白的画纸上用钢笔勾画出一个个恬淡的场景,仿佛世界就此停下了凌乱匆忙的脚步,而身旁的喧嚣也终于得以静音。  画中的这些地方,或
期刊
我的父亲丰子恺对自己的居住条件并不讲究,所用家具器什都很简单朴素。但在美化生活环境方面,他却特别重视。  有一次,我发现家里的窗玻璃碰破了一角,正要用厚纸去糊,父亲见了,马上阻止我说,“这很不雅观。”说着就用白纸裁出一角,在上面画了“一枝红杏出墙来”的题材,贴在玻璃窗上,正好补了那只角,还给人以美感。  给我印象最深的是父亲曾给家里的自鸣钟开了一个玩笑。抗战前父亲从上海买了一只圆形大自鸣钟来,挂在
期刊
很小的时候,每当早晨我迷恋热乎乎的被窝不愿意起来,妈妈就把煮好的粥端到床上来,我喝得胃里暖烘烘的。那时候,我很爱我的妈妈。  可是,自从我上了初中后,妈妈就变了。在她的眼里,永远只有成绩、成绩!妈妈说,我的成绩让她站在我身边都嫌丢脸。就在她说出这句话的时候,我万念俱灰。既然我如此差劲,就让我离开吧。  第二天是星期天,我特地起了个大早,煮了腊八粥,我要留一个华美的印象给他们。  父母起床后,发现早
期刊
电视剧《好先生》中,孙红雷饰演了一个“爸爸”,现实中的孙红雷其实也来自一个温暖的家庭。这个家并不富有,甚至称得上拮据,但母亲仍然给了他最宝贵的“财富”。  孙红雷出生在哈尔滨一个普通人家。父亲是中学老师,母亲是一名工人,家中有三兄弟,孙红雷是老小,小名三郎。  父母微薄的收入不够支撑这么一大家子人,生活拮据。小学四年级时,孙红雷得知,家里要推迟两个小时吃晚饭,因为母亲下班后,要去捡破烂贴补家用。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