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建国以来不同时期我国土地制度政策不断发展变化,对土地利用及农村经济发展等产生了重大影响。然而,目前我国现行土地制度仍存在一些问题及缺陷,研究土地制度存在问题的应对策略,探讨土地制度创新体系的构建,对于推进新农村建设、维护农村社会稳定和未来土地政策的改革与制定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土地制度;土地政策;演变;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D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18(2012)07-0056-01
建国六十年来的各个时期,我国土地制度政策经历了一个发展变化的过程。六十年来发布的一系列土地政策法规,有效地推动了土地制度的变迁。但现行土地制度仍存在一些或多或少的问题,如何应对及解决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一、建国以来我国土地制度政策的演变历程
孔永松教授曾说:“我们党的土地政策,经历了十分曲折的发展过程,在政策上可以说是变化多,反复大,经验也极为丰富。”六十年来,按照各个时期土地政策调整主题的不同,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一)1949—1953年,“农民个体所有,家庭自主经营”的土地政策
1950年6月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明确规定和阐述了土地改革的路线、方针和政策。其主要内容是废除封建剥削的地主阶级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土地所有制。
(二)1953—1978年,“集体所有,集体统一经营”的土地政策
该阶段土地政策的演变可划分为三个时期。即1953年至1956年的初级社阶段;1956年至1958年的高级社阶段;1959年至1978年的人民公社阶段。
(三)1978—至今,“集体所有,家庭承包经营”的土地政策
文革后我国开始了改革开放,其中经济改革就始于农村,核心就是土地政策。这一变迁主要围绕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展开。1978年至1983年是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确立时期,这一时期,全国“包产到户”、“包干到户”达到50%;1984年至1991年是稳定和发展时期;1992年至1999年是稳定和深化时期;2000年至今,是完善法制化时期。
总结建国以来我国土地制度政策演变的特点,可概括为以下几点,首先是演进方式多样化;第二是尊重农民选择;第三是试验推广;第四是产权明晰;第五是政府在农村土地政策的变革和完善中,扮演着重要角色;第六是制定土地政策既要适时,又要谨慎。
二、我国现行土地制度存在的问题
任何政策或制度出台,都会或多或少存在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土地政策也是如此。伴随社会经济发展和改革的进一步深化,家庭承包责任制所存在的问题也日益暴露。
(一)农村土地资源配置不合理与流转机制不完善
大量农村土地弃耕;一些劳动力较多的农户却没有足够数量的土地进行耕种;土地流转机制还缺乏一定的监督和管理,无法实现规范化。
(二)土地细碎化导致规模化经营难以实现
平分土地导致农村土地细碎化经营,进而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和生产效率的提高;同时使土地机械化等先进的作业方式无法实现,所以对规模化经营造成了一定的障碍。
(三)农村土地产权模糊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下,农村土地所有权不确定,产权模糊;承包权、经营权、使用权、转让权等产权都没有明确界定;抵押权、继承权、转让权也没有明确规定;经营权也不能流转。
(四)“以块为主”的土地管理体制
我国现行土地管理实行“条块结合,以块为主”的管理体制,但这种体制难以满足合理利用土地、保护耕地的要求;非法土地买卖和转让案件频发。
(五)现行的土地征用制度
现行农村土地征用制度不利于保护农民利益,主要表现在补偿价格、土地收益分配和土地征用程序等三个方面。如土地收益分配办法形成了多占农村土地的机制,一些地方长此以往形成了所谓的“卖地机制”。
三、创新和完善我国现行土地制度的对策及路径选择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作为我国农民的两大创举之一,曾显现出它的巨大活力,但现阶段它逐渐显露的弊端又使我们必须需要立足国情,探索如何更好的解决和完善其存在的问题。
(一)土地制度创新和改革应坚持以下基本原则
坚持集体所有制原则;坚持公平与效率相统一原则;坚持优化配置原则;坚持多样性原则;坚持法制化原则。
(二)建立公共服务型政府和公共型财政,加强对政府的监督
政府要由全能型政府变为公共服务型政府,充分发挥市场的基础性作用,建立多层次农村社会保障体系。
(三)完善土地流转及加快农地流转中介组织服务体系建设
探索发展土地股份合作社模式,加快土地产权流动服务性机构建设,初步建立和培育我国农地产权市场,加快土地的自发性交易逐渐转变为经常性交易,降低土地交易成本。
(四)加快和推进土地金融服务体系配套改革措施建设
加快农村金融服务,推进土地生产要素的资本化,建立农地储蓄银行,实施土地股份的转化、抵押和并购等,办理农地股份的托管和信贷等业务。
(五)不断完善农村土地产权制度、健全农村土地流转制度和规范征地制度
构建新型产权制度;加快土地流转立法;完善经营权流转的市场体系;严格控制征地范围;提高征地补偿标准,探索新的补偿方式;完善对征地补偿的分配、使用和管理。
四、结语
通过回顾建国以来我国土地制度政策的演化,进而对现行土地制度进行客观评价,从中获得启迪和借鉴,在新形势和全面推进新农村建设的背景下,制定正确、合理和持续不断的完善的我国土地制度政策对于建立有中国特色的土地制度,实现社会经济的健康、快速发展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孔永松.中国共产党土地政策演变史[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1987.
[2]廖洪乐.中国农村土地制度六十年——回顾与展望[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8:72.
[3]关嵩山.农村土地制度变迁中问题与对策[J].特区经济,2006(3):150.
关键词:土地制度;土地政策;演变;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D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18(2012)07-0056-01
建国六十年来的各个时期,我国土地制度政策经历了一个发展变化的过程。六十年来发布的一系列土地政策法规,有效地推动了土地制度的变迁。但现行土地制度仍存在一些或多或少的问题,如何应对及解决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一、建国以来我国土地制度政策的演变历程
孔永松教授曾说:“我们党的土地政策,经历了十分曲折的发展过程,在政策上可以说是变化多,反复大,经验也极为丰富。”六十年来,按照各个时期土地政策调整主题的不同,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一)1949—1953年,“农民个体所有,家庭自主经营”的土地政策
1950年6月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明确规定和阐述了土地改革的路线、方针和政策。其主要内容是废除封建剥削的地主阶级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土地所有制。
(二)1953—1978年,“集体所有,集体统一经营”的土地政策
该阶段土地政策的演变可划分为三个时期。即1953年至1956年的初级社阶段;1956年至1958年的高级社阶段;1959年至1978年的人民公社阶段。
(三)1978—至今,“集体所有,家庭承包经营”的土地政策
文革后我国开始了改革开放,其中经济改革就始于农村,核心就是土地政策。这一变迁主要围绕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展开。1978年至1983年是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确立时期,这一时期,全国“包产到户”、“包干到户”达到50%;1984年至1991年是稳定和发展时期;1992年至1999年是稳定和深化时期;2000年至今,是完善法制化时期。
总结建国以来我国土地制度政策演变的特点,可概括为以下几点,首先是演进方式多样化;第二是尊重农民选择;第三是试验推广;第四是产权明晰;第五是政府在农村土地政策的变革和完善中,扮演着重要角色;第六是制定土地政策既要适时,又要谨慎。
二、我国现行土地制度存在的问题
任何政策或制度出台,都会或多或少存在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土地政策也是如此。伴随社会经济发展和改革的进一步深化,家庭承包责任制所存在的问题也日益暴露。
(一)农村土地资源配置不合理与流转机制不完善
大量农村土地弃耕;一些劳动力较多的农户却没有足够数量的土地进行耕种;土地流转机制还缺乏一定的监督和管理,无法实现规范化。
(二)土地细碎化导致规模化经营难以实现
平分土地导致农村土地细碎化经营,进而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和生产效率的提高;同时使土地机械化等先进的作业方式无法实现,所以对规模化经营造成了一定的障碍。
(三)农村土地产权模糊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下,农村土地所有权不确定,产权模糊;承包权、经营权、使用权、转让权等产权都没有明确界定;抵押权、继承权、转让权也没有明确规定;经营权也不能流转。
(四)“以块为主”的土地管理体制
我国现行土地管理实行“条块结合,以块为主”的管理体制,但这种体制难以满足合理利用土地、保护耕地的要求;非法土地买卖和转让案件频发。
(五)现行的土地征用制度
现行农村土地征用制度不利于保护农民利益,主要表现在补偿价格、土地收益分配和土地征用程序等三个方面。如土地收益分配办法形成了多占农村土地的机制,一些地方长此以往形成了所谓的“卖地机制”。
三、创新和完善我国现行土地制度的对策及路径选择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作为我国农民的两大创举之一,曾显现出它的巨大活力,但现阶段它逐渐显露的弊端又使我们必须需要立足国情,探索如何更好的解决和完善其存在的问题。
(一)土地制度创新和改革应坚持以下基本原则
坚持集体所有制原则;坚持公平与效率相统一原则;坚持优化配置原则;坚持多样性原则;坚持法制化原则。
(二)建立公共服务型政府和公共型财政,加强对政府的监督
政府要由全能型政府变为公共服务型政府,充分发挥市场的基础性作用,建立多层次农村社会保障体系。
(三)完善土地流转及加快农地流转中介组织服务体系建设
探索发展土地股份合作社模式,加快土地产权流动服务性机构建设,初步建立和培育我国农地产权市场,加快土地的自发性交易逐渐转变为经常性交易,降低土地交易成本。
(四)加快和推进土地金融服务体系配套改革措施建设
加快农村金融服务,推进土地生产要素的资本化,建立农地储蓄银行,实施土地股份的转化、抵押和并购等,办理农地股份的托管和信贷等业务。
(五)不断完善农村土地产权制度、健全农村土地流转制度和规范征地制度
构建新型产权制度;加快土地流转立法;完善经营权流转的市场体系;严格控制征地范围;提高征地补偿标准,探索新的补偿方式;完善对征地补偿的分配、使用和管理。
四、结语
通过回顾建国以来我国土地制度政策的演化,进而对现行土地制度进行客观评价,从中获得启迪和借鉴,在新形势和全面推进新农村建设的背景下,制定正确、合理和持续不断的完善的我国土地制度政策对于建立有中国特色的土地制度,实现社会经济的健康、快速发展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孔永松.中国共产党土地政策演变史[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1987.
[2]廖洪乐.中国农村土地制度六十年——回顾与展望[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8:72.
[3]关嵩山.农村土地制度变迁中问题与对策[J].特区经济,2006(3):1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