顺荡井记事

来源 :大理文化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k_winne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顺荡,不仅因盛产食盐而在滇西成为久负盛名的古井,而且还是一个山川秀美、四季宜人、民族风情古朴浓厚的地方。这几年来,许多游人纷纷慕名前来采风观光,虽说不上名声大噪,却也墙内开花墙外香,名声在外了。
  人朴实,山雄奇,水柔美,谷幽深,加上火葬墓梵文碑的古老神秘,成为了顺荡的五大特色。
  顺荡是一个白族聚居的地区,隶属云龙县白石镇,距白石镇政府所在地18公里,距县城73公里。当地百姓收入主要以种植业、养殖业为主。村民们至今仍保留着山地白族的许多传统习惯。
  
  古井:深厚的历史底蕴
  
  顺荡因出产井盐,故称“顺荡井”。万历四十八年(1620年)“蒙布政李公焘、抚院周公嘉谟、按院毛公堪会题,得旨设流官知州”。“割浪穹十二关(今长新地区)、箭杆场(今团结、关坪两乡)、上五井(今石门镇及果郎、宝丰两乡各一部分)、顺荡井(今白石地区)、师井(今检槽地区、果郎乡一部分)共五处巡检司地”归云龙管辖。因从浪穹划入以上五巡检司地而成州,故云龙有“五云”之称。历史上盐业经济的繁荣,曾经带来过包括顺荡井在内的“云龙五井”的社会生活和社会文化的繁荣。
  元、明、清时期,顺荡井的盐巴从茶马古道上直接运往丽江、中甸、德钦、西藏和印度的噶伦堡。顺荡因盐业的发展而在当地建了大量的桥梁、驿站、店铺和庙宇。
  当你走进顺荡井,首先映入眼帘的是悬崖头上那座雄伟壮观的玄天阁。此阁又称“城门洞”,下部是顺荡村的南大门,上层是庄严的庙宇,在古建筑中十分独特。玄天阁始建年代无法考证,清光绪九年(1884年)重修。属三层四面出水的重檐歇山顶阁楼。石砌的底层为隧道型石拱门“过街楼”,此通道也是进入顺荡井老村子的必经之路。二层和三层为土木结构,面向山梁与吕祖庵相对。三层供奉玄天。玄天阁的裙檐、出角、飞檐都非常自然。
  顺荡井是在哪个朝代发现并开发盐业的,没有历史资料考证。在本世纪二三十年代以前,顺荡还是云龙北部重要的食盐产销地和商品集散地。别看现在顺荡不大,当时却有十多个省的商贾在岩脚落户,真可以说是商贾云集。那时候,顺荡人信息灵通,走南闯北做生意。如今顺荡人的市场经济观念在全县也可以说是领先一步的。由于盐业经济的兴盛,出现了四通八达的“盐马古道”,也出现了古道上众多的桥梁。
  在云龙县,现在还保存着两座有名的古老廊桥,又称风雨桥——通京桥和彩凤桥。它们不仅造型独特:大跨度弓形结构、全木质桥体单孔,横跨澜沧江支流沘江,桥面是像房屋样式的桥屋;而且还具有通行、避风雨、休息等多种功能。其中,彩凤桥坐落于顺荡村。据史料介绍,此桥约始建于明崇祯年间(公元1628年——1644年),后经多次维修。桥的建造采用木方交错层层叠压,从两岸桥墩由下层至上层逐级往桥心挑出,于相距9米处再用横梁衔接,然后铺上木板成桥面。桥面覆盖房顶遮风避雨。东面桥亭内立有《云龙州官告示碑》,是清乾隆四十七年颁布的,以此警示过往人客马帮注意保护桥梁事项。
  在顺荡,我们还可以见到古老的云龙藤桥。藤桥是用本地生长的山葡萄藤编织而成的吊桥,全长25米,整座桥就像一张悬挂在江面的网,是一种较为古老的桥梁建筑形式,是研究古代桥梁的重要史料。
  顺荡的白族群众有着独特的习俗,除了火把节、七月半祭祖节、五月端午、九月重阳节和崇拜本主等习俗与其它地区的白族群众一样外,这里的山地白族相信万物有灵,有祭树节、祭山节等,特别是祭天节。顺荡村紧靠祭天山,历史上,祭天是山地白族群众最盛大的民俗活动。
  在举行祭天活动的时候,白族男女都身着盛装,带着各种祭品和祭祀用的猪头三牲到祭天山约定祭祀场上去。祭祀场一般都选在山间一块平坦的草地上,在“朵习博”的主持下,隆重地举行祭天仪式。
  仪式结束后,青年男女手拉手入场,大家围着祭天山峰绕行,踏歌,跳舞,对歌,直到太阳西坠,才尽兴而归。
  
  火葬墓群:中原文化与东南亚、南亚文化交汇的物证
  
  云龙顺荡村大慈寺火葬墓群,位于云龙县白石乡顺荡村南面的大慈寺东侧,距县城石门镇约70公里。现存火葬墓近千冢,总面积约15000平方米,是元末至明中期当地白族的墓葬。墓葬坐西朝东横向排列,一般形式由墓体、墓坑、石条标志、墓碑或经幢组成。墓坑用石块砌成圆形、方形两种,有正、侧两室。正室安放骨灰罐。骨灰罐多为土陶罐,随葬品有玉环,甚至铜剑也放入罐中,罐体高约30厘米 至40厘米不等。侧室安放碗、瓶等器皿,墓体一般用石块砌成圆形小台,上竖碑或经幢,竖不起碑的只能竖一条2尺许的石条作为标志。现存完好石碑71块,残碑20多块,经幢2座。碑文大多用梵文,为“陀罗尼”咒语。只有一块刻有明成化二年的铭文是用汉文篆书。碑额刻有佛像,并用“干”字和雷云纹作装饰。经幢为四方形,三级,顶为圆形宝顶,座为圆状莲花盘,幢体刻有佛像图案,经文及死者姓名和立幢年月等。顺荡火葬墓群对研究白族信仰佛教的历史有着重要价值。因此于1987年和1988年,先后被列为县级、州级文物重点保护单位。
  我们知道,绝大多数地方白族群众的丧葬习俗都是棺木土葬,可顺荡却有着大规模的古代火葬墓群,而且碑文大多用梵文书写的“陀罗尼”咒语,这一切都无可争辩地告诉世人:在古代,这里不仅是中原文化与西南少数民族文化的交汇点,而且更是中原文化、西南少数民族文化与东南亚、南亚文化的交汇点。
  
  沘江:神秘的一条江
  
  云龙古称比苏,据说比苏的名称来源于沘江,而“比”、“沘”的读音都与白语词汇“盐巴”的读音相同,“比苏”即产盐的地方,“沘江”即产盐的地方的江。那么,古代的比苏县的范围究竟都包括哪一些呢?这似乎谁也说不清楚,但现在云龙澜沧江以东地区和兰坪的南部地区属于比苏的地域却是没有争议的,这样看来,地处云龙与兰坪交界地区的顺荡井在古代应当就处在比苏县的腹地。
  沘江发源于顺荡的祭天山,这座笼罩着神秘面纱的神山,强烈地吸引着我们。3月底的一天,我们来到祭天山。不料细雨霏霏,云霭一片。当地朋友说,这时候登山更有意思。于是,我们撑伞相扶欣欣然出发了。
  一路沿着弯弯曲曲的山道拾级而上,走走停停,观赏了不少雨中美景。江南春来早,绿色百草香。郁郁葱葱的树木,密密匝匝地把大山装点得苍翠欲滴。加之细雨下得欢,我们的脚步也轻快了许多。雨点落在伞上,发出“滴滴嗒嗒”的声响;落在枝叶上,激起一阵抖动。禁不住停下脚步观赏:那声响、那抖动,像是在欢迎我们这些远方的来客。远处那迷蒙的雨帘,犹如一幅薄薄的面纱,似向我们展示着一种神秘的色彩。在山腰的一处平缓的草地驻足,想细细感受一番这美好瞬间,没想到说笑间那雨戛然而止,我们又体验到了“浓妆淡抹总相宜”的意境。
  小歇后继续爬山,快至半山腰,已在云雾中。那一片片云雾,弥漫而来,置身其中,似在天上仙境一般,感觉真是妙极了。“白云深处有人家”——过去从平地看天空云雾,常会发此遐想。如今到了这苍茫云海之中,只觉如醉如痴,其乐无穷。
  攀至山顶,云雾正在散开,远方的沘江露出了温柔的笑颜,近处的山峦触目可见。尤其令人兴奋的是,那片片云雾弥漫在山腰中,形成了白茫茫的云海。那景观曾在山水画中见过,如今“真面目”就在眼前。
  沘江日夜不停地奔流,可惜它不能诉说,不能具体地告诉我们那随着时光流逝的古代的一切。不过,人类的历史是割不断的,仍免不了要留下遗迹,让后世来续接上。如滇西的水流,数也数不清,各条河都有一个名字,而叫沘江的,只有这条发源于盛产食盐的顺荡井流经号称“五井”的云龙县腹地的这条江。这恐怕不是无缘无故的吧?应该说它是历史的一种沿袭,有其历史的根源的。这就不能不使人感到惊奇了。
  沘江河谷是山地白族民族文化的发源地之一,气候温暖湿润,是自古比苏以来云龙农耕文明的摇篮。居住在这里的云龙山地白族世世代代在这里生生不息,发展壮大。这里的山山水水都可作证,正是这些生活在盐井地区的白族群众,在数千年的漫漫历史长河中,创造出了独特的盐文化和山地白族文化。沘江在静静地流淌着,几千年了,它一直这样流着,但又好像在诉说着什么。当我走到顺荡古盐井遗址前时,我忍不住抚摸了一下那倒在荒草丛中的带着斑驳盐渍的石狮,感觉暖暖的,莫不就是古代盐业工人手心留下的余温?我仿佛看见他们弓着古铜色的脊梁,正在开满马缨花的盐井上挥汗如雨地汲取着盐卤,在冒着腾腾蒸汽的盐灶上熬制着食盐,仿佛看见马锅头们在被马蹄踩踏成光滑而又凹凸不平的石板路上吆喝着驮运盐巴的马帮。那幅画面,延续了几千年,就像这条流淌不息的沘江一样,滔滔汩汩,永不止息。
  
  白族山寨:酒浓情更浓
  
  从古至今白族人就生活在顺荡这片土地上,以包谷等山地旱作粮食种植为主,聚居地一般都是较为平缓的坡地。白族有丰富的民族风俗,耍春牛、耍白鹤、打歌、唱调子是顺荡白族群众每逢节庆日都要举行的民族民间文艺活动。
  春节很热闹,大多数的文体活动都在春节期间举行,一直要过了正月十五之后才淡化下来,作春耕准备。过了年之后,就开始了春耕备耕生产。在春耕开始的时候,各村各寨都要举行隆重的开栽仪式,祭奠土地神和五谷神。另一方面也祭山敬神,祈求神灵保佑六畜兴旺、五谷丰登。
  顺荡村是一个古老的村寨。村口有好几棵上百年的柏树就是明证。古老的村巷铺着石板。沿着古村巷走,满目是沧桑的老房子、旧庙宇。村旁溪水清澈,终年流淌;滔滔的沘江,更是在群山之间萦绕回环,一往无前。古树祖祖辈辈在村口守望,被人们敬为神灵。树神也似乎永远庇护着一方百姓。
其他文献
时间:2010年月1月29日  地点:大理州歌舞剧院四合院内  话题:大理舞蹈的现状、问题及出路  主持人:王晓云  谈话人:杨晓凡(大理州歌剧舞剧院院长、大理州舞蹈家协会主席、国家一级编导)  喻良其(大理州群艺馆馆长、国家一级编导)  周孟君(大理州歌舞剧院演员、国家二级演员)    王晓云:今天要请几位谈的是大理舞蹈,尤其是它的现状、问题及出路,请各位以锵锵之言,为大理舞蹈把一下脉。还是先从
期刊
爱人,这是春天  血潮与心潮,都在呼啸  在千年名镇瓜洲江畔  我默立成一块石碑  见证、阅读并真实地记录——  那像从天上瀑布而下的春江潮水  那像从时间深处流来的春江潮水  那像华夏五千年文明史般铺展开来的春江潮水  它与大海连成一片,茫茫无边,浩浩荡荡  荡涤着藏污纳垢的世界和我们的心灵  她像母亲的胸怀般博大、宽广  感人肺腑,令人泪湿青裳  爱人,即使受全球金融危机影响  我一毕业即失业
期刊
我家就住在洱海东岸的挖色村,从孩提时代起,每天都一次又一次地迎朝阳,送晚霞,感到都没有什么特别的地方。后来进了城市,很少回老家,也就逐渐把家乡的日落日出淡忘。  这是一个初秋的傍晚,我又一次回老家,散步到离村不远的鹿峨山脚海滩上。默默地遥望着苍山落日,我第一次惊异地发现,太阳的美,并不在于日出的瞬间,而是在日落的时刻。我难以想象,在这个世界上,我家乡的落日竟然还有如此摄人心魄的魅力。我在海滩上站立
期刊
一    他叫“顺治”!  教过几年私塾的他爹给他这用媳妇性命换回来的宝贝取名时逢人便夸说:这名儿有两重含义,一曰今后的日子可以顺顺畅畅;二曰这可是清朝皇帝的专号,用这名儿沾点福气,我家就可发起来了。发不发还不知道,这“顺治皇帝”的名儿倒被叫开了!  没想到1960年春末这四岁在望的顺治果然“发”起来了——得了水肿。他爹为了不让他家绝根,“提着”脑袋去偷摸了两升青蚕豆。结果被民兵发现了,捉回来连打
期刊
女儿十五岁了,在祥云一中读高一,学习成绩一直不错,这让我感到很欣慰。但八年前抢救女儿的惊心动魄的一幕却不时浮上我的心头,让我至今一想起来仍有些后怕……  那是女儿与死神的一场赛跑。  2000年2月的一天,我从马街回到禾甸上赤老家去看望父母。在下午四点左右,突然接到同事打来的电话:“你女儿吃蜂蜜水中毒了!现在人已在前所医院里抢救,你先别急,直接赶到医院来,救护车已经通知了……”对方虽强作镇定,但我
期刊
时间:2010年月3月3日  地点:大理州文联会议室  话题:大理文学创作的现状、问题及出路  主持人:王晓云  谈话人:  杨泽文(大理州作协主席)  杨义龙(大理州作协副主席、大理文化杂志社常务副社长)  纳张元(大理州作协副主席、大理学院文学院院长)  张时胜(大理州作协副主席、大理学院院报编辑)    王晓云:今天把各位请在一起,主要是想请各位谈谈大理文学创作的现状,问题及出路。杨泽文老师
期刊
沐浴了数日的风雨之后,太阳重回头顶,依旧像过去那样火辣辣地照耀着今年6月3日的天空和大地。这天上午,我有幸同大理州作家代表团的其他成员一道去弥渡县,准备进行为期3天的采风活动。  这天,一辆18座的小客车,把我和张乃光、杨泽文、杨义龙、李智红等作家的距离拉近了。面对各路文坛高手,我本打算像一条鱼那样,在弥渡的山水村落之间谦逊地闭着嘴做一回穿梭,但在大家的热烈讨论之中,又不得不时常张开嘴偶尔放出几个
期刊
夏日来临的时候,我们烦倦着城市里的燥热,忽然就决定要到密祉去消受清凉。密祉是弥渡管辖的乡镇,位于弥渡县城的东南,那首著名的《小河淌水》就发源于那里。  密祉的阳光纯净得发蓝,那种没有际涯的铺展形成了气势,它所笼罩的是一幅意外形态的水墨。我们都是在城市里待久了的人,平时所见的山水都经过了人力的干预,久而久之,记忆中的山水就完全地暗淡了。现在我们走进的是纯性的乡间,置身于这片亘古的深邃和辽远的宁静,曾
期刊
有一段话似乎平淡,却可以载入大理文学的史册。  公元1979年春天,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不久,为了迎接建国30周年庆典,大理州发起了献礼活动。在一次文艺界的座谈会上,时任州委书记的刘树生同志对大家说了一段非常亲切的话:“发展民族文艺是拨乱反正题中之义。目前条件有限,我们还没有能力给大家营造一座大花园,但提供一个小小花盆却是应该的。”于是经过一段时间的筹备,一份定名为《大理文化》的
期刊
作为世界名曲的《小河淌水》,几乎无人不知无人不晓。然而,作为《小河淌水》的故乡——云南大理弥渡密祉,却几乎鲜为人知。  今年六月,借参加大理州作家协会采风团活动之际,我有幸走进了弥渡密祉。  密祉乡位于弥渡县的西南部,其东北与弥渡县苴力、寅街两乡接壤,其西南与巍山、南涧两县毗邻。素有花灯之乡、文化之乡、《小河淌水》的故乡的美誉。  为了追溯《小河淌水》中那条小河神奇迷离的源头,我们径直来到了太极山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