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初中实施新课程以来,广大语文教师用新的教育教学理念指导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课堂教学发生了可喜的变化,以教学方式的变革促进学生改变自己的学习方式以成为语文教师的共识。在课堂教学中,讨论这一重要的合作学习方式更是受到语文教师的青睐,广为应用,这对改革传统的课堂教学形式,对培养学生主动学习,提高学生能力等方面起到了非常大的作用。但许多教师在课堂中并不能找准自己的角色,存在着角色定位的误区。本文就此谈点看法,以见教于方家。
【关键词】语文;讨论式;教学;定位
【中图分类号】G434【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1-4128(2011)03-0152-01
为了全面发展学生素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基于这一点,很多教师在课堂教学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讨,取得了一定的效果。讨论式教学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能力,让学生通过讨论自主分析、解决问题、真正变“授之以鱼”为“授之以渔”,帮助他们去获得更多的知识。
但是有些教师在进行讨论式教学中,却不能找准自己的角色,存在着角色定位的误区。概括起来,有以下几种:
1 独裁者,说一不二
有个别教师在讨论式教学中,充当了独裁者的角色。他们要求学生完全按照自己设计的几个问题加以讨论,如果发现讨论的问题稍与自己的不符或略有偏离,即斥之为乱发议论,没有中心,或称之为胡言乱语,不着边际。这样的一堂课下来,学生谨小慎微,战战兢兢,唯恐自己的讨论不合教师的心意而受到斥责,效果可想而知要么不敢大胆讨论,要么只是做做讨论的样子。长此以往,必将严重束缚学生的思维,扼杀他们的创造力。
2 局外人,冷眼旁观
这种教师在讨论式教学中,只简单地吩咐一句:请同学们自由讨论。然后就站在讲台上,两手抱于胸前,静静地望着教室后面或其它角落;或是双手插在裤兜里,在教室的过道里走来走去;更有甚者,干脆站在教室门口,悠闲地望着外面。这种讨论课,因教师的置身事外,冷眼旁观,使得学生摸不着头脑、茫无头绪,不知从何下手;讨论起来,也是离题万里,没有一个大致的范围,随意性和盲目性很大;这样容易造成课堂上的混乱局面,比如有的小组成员讨论时声音过高影响别人的交流,有的学生无所事事坐等小组其他成员的结果,甚至还嬉笑逗闹,成了自由说笑课。表面上学生很活跃,但讨论的效果不明显。
3 保育员,大包大揽
与第二种情况相比,这种教师的做法刚好相反。表面上看来,他们已经参与到与学生的讨论之中,但实际上,他们在巨细无遗地替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直接把所谓的正确答案告诉学生,使得学生不经思考讨论就已被动地接受了教师所传授的知识,本来基于让每个学生都成为学习的主体,每个学生都参与学习、参与交流的课堂讨论仍旧沦落为教师的“一言堂”。这在培养学生主动求知等能力方面是有害无益的。
4 催生婆,迫不及待
学生正处于心智成长阶段,知识结构也不完善,他们不可能对所讨论的问题不经思索就豁然开朗。既然是讨论课,总应该给予他们一定的时间思考和讨论,以便让他们在讨论中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但是,有的教师担心可能完不成教学任务,或是担心放得过开而不好收场,问题一提出来,马上就让学生进入了讨论状态,学生刚进入讨论的情境时,或在学生正进行激烈讨论时,便迫不及待地宣布“好了,到此结束”。这样的讨论课,没有学生充分的自主学习,更没有充分的思考在先,课堂讨论的有效性显然就会大打折扣,往往难于收到预期的效果。
以上列举了教师在讨论式教学中的四种错误定位。因为定位不当,要么束缚了学生的创造力,要么在上课时放任自流,或是把学生当成了被动既接受知识的容器,或是让学生意犹未尽而兴趣寡然。那么,教师到底应该当哪种角色才算合理呢?笔者认为:教师应该做一个积极的参与者和引导者,深入到学生当中,共同参与,引导学生正确地讨论,建立一个和谐、热烈、自由、有序的师生共同学习的课堂。
【关键词】语文;讨论式;教学;定位
【中图分类号】G434【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1-4128(2011)03-0152-01
为了全面发展学生素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基于这一点,很多教师在课堂教学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讨,取得了一定的效果。讨论式教学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能力,让学生通过讨论自主分析、解决问题、真正变“授之以鱼”为“授之以渔”,帮助他们去获得更多的知识。
但是有些教师在进行讨论式教学中,却不能找准自己的角色,存在着角色定位的误区。概括起来,有以下几种:
1 独裁者,说一不二
有个别教师在讨论式教学中,充当了独裁者的角色。他们要求学生完全按照自己设计的几个问题加以讨论,如果发现讨论的问题稍与自己的不符或略有偏离,即斥之为乱发议论,没有中心,或称之为胡言乱语,不着边际。这样的一堂课下来,学生谨小慎微,战战兢兢,唯恐自己的讨论不合教师的心意而受到斥责,效果可想而知要么不敢大胆讨论,要么只是做做讨论的样子。长此以往,必将严重束缚学生的思维,扼杀他们的创造力。
2 局外人,冷眼旁观
这种教师在讨论式教学中,只简单地吩咐一句:请同学们自由讨论。然后就站在讲台上,两手抱于胸前,静静地望着教室后面或其它角落;或是双手插在裤兜里,在教室的过道里走来走去;更有甚者,干脆站在教室门口,悠闲地望着外面。这种讨论课,因教师的置身事外,冷眼旁观,使得学生摸不着头脑、茫无头绪,不知从何下手;讨论起来,也是离题万里,没有一个大致的范围,随意性和盲目性很大;这样容易造成课堂上的混乱局面,比如有的小组成员讨论时声音过高影响别人的交流,有的学生无所事事坐等小组其他成员的结果,甚至还嬉笑逗闹,成了自由说笑课。表面上学生很活跃,但讨论的效果不明显。
3 保育员,大包大揽
与第二种情况相比,这种教师的做法刚好相反。表面上看来,他们已经参与到与学生的讨论之中,但实际上,他们在巨细无遗地替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直接把所谓的正确答案告诉学生,使得学生不经思考讨论就已被动地接受了教师所传授的知识,本来基于让每个学生都成为学习的主体,每个学生都参与学习、参与交流的课堂讨论仍旧沦落为教师的“一言堂”。这在培养学生主动求知等能力方面是有害无益的。
4 催生婆,迫不及待
学生正处于心智成长阶段,知识结构也不完善,他们不可能对所讨论的问题不经思索就豁然开朗。既然是讨论课,总应该给予他们一定的时间思考和讨论,以便让他们在讨论中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但是,有的教师担心可能完不成教学任务,或是担心放得过开而不好收场,问题一提出来,马上就让学生进入了讨论状态,学生刚进入讨论的情境时,或在学生正进行激烈讨论时,便迫不及待地宣布“好了,到此结束”。这样的讨论课,没有学生充分的自主学习,更没有充分的思考在先,课堂讨论的有效性显然就会大打折扣,往往难于收到预期的效果。
以上列举了教师在讨论式教学中的四种错误定位。因为定位不当,要么束缚了学生的创造力,要么在上课时放任自流,或是把学生当成了被动既接受知识的容器,或是让学生意犹未尽而兴趣寡然。那么,教师到底应该当哪种角色才算合理呢?笔者认为:教师应该做一个积极的参与者和引导者,深入到学生当中,共同参与,引导学生正确地讨论,建立一个和谐、热烈、自由、有序的师生共同学习的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