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4年4月8日-11日,博鳌亚洲论坛2014年年会在中国海南博鳌举行。中国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及十多位国家和政府领导人出席开幕大会。40多位国际组织负责人和部长级官员专程前来出席。共有150家财富500强企业的高管出席年会,其中,董事长、CEO共50位;执行副总裁或亚太区总裁30位;中国区总裁70位。
从2002年首届年会的“新世纪、新挑战、新亚洲”,到2014年的“亚洲的新未来,寻找和释放新的发展动力”,博鳌亚洲论坛年会主题就像一个特殊的窗口,可以从中窥见过去12年间,亚洲及相关区域经济的发展脉动及趋势走向。
过去几十年里,亚洲是全球最具活力、经济发展最为迅速的地区。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爆发以来,这里又成为拉动世界经济复苏和增长的重要引擎。据有关机构统计,亚洲近年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已经超过了50%。
而在这个令人惊叹的成长过程中,中国经济的贡献,有目共睹。中国经济的迅速增长,既获益于经济全球化的开放与包容,也受益于自身深刻的经济改革努力。
发生于中国和亚洲其他新兴经济体的种种变化,对于亚洲和世界经济的未来,将产生深远影响。包括中国在内的亚洲国家目前经历着重要的经济再平衡,都面临着保持经济增长和结构改革的两难选题。亚洲各经济体如何应对这些新的挑战,也预示着亚洲未来的改革方向。
加速推进亚洲区域一体化进程
亚洲大多数国家实行开放政策,彼此间的贸易和投资联系日益密切,双边、区域、次区域以及跨区域的合作逐步展开。各国间工商、金融、科技、交通、文化等领域的合作与交流不断增加。东盟与中日韩(10 3)已进入实质性阶段。东南亚国家联盟经济一体化、大湄公河经济合作、南亚区域合作联盟等次区域合作正在进行。亚太经济组织、亚欧会议、东亚—拉美论坛等跨区域合作也在向前推进。
来自亚洲开发银行(ADB)的预测分析表明,到2050年,亚洲的GDP可能占全球的半壁江山,达到51%。亚行分析指出,对于亚洲未来的繁荣,区域合作和一体化将起到关键作用。
与欧洲由政治层面构建和推动的一体化道路不同,过去30多年来,亚洲的一体化进程主要由市场推动。由于贸易壁垒的负面影响更大,亚洲经济体有着自动消除贸易壁垒的主观意愿,一系列双边自贸协定的出现加快了亚洲各国经济合作。
1993年,亚洲国家的自贸协定仅有14个。截至2013年年底,亚洲国家已经落实了100多个自贸协定。贸易在亚洲崛起成为全球最有活力的地区过程中,发挥了关键作用。
诺贝尔经济奖得主科斯曾这样写到:“迄今亚洲仍没有一个相当于欧盟(EU) 或北美自由贸易区(NAFTA) 的共同市场。其结果是亚洲内部的资本及劳动力流动未达到应有水平……大幅降低亚洲内部的流动成本,将成为未来许多年里带动亚洲增长的强劲动力。”
科斯的分析,既指出了亚洲共同体建设方面的差距,也印证了全维度、全区域一体化政策在亚太经济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因此,虽然各方对亚洲全区域一体化的看法不尽相同,但亚洲以及相关经济体的政策都明确着眼于通过自贸协定来整合一体化进程。
尽管争论仍然存在,共识已逐步显现:有意义的自贸协定不仅要着力降低关税,还要关注更全面的包括投资、服务、知识产权等方面在内的贸易规范,以确保达成高水准的国际贸易规则。自贸协定的范围和全面性将决定其能为亚洲经济体带来的利益。
对一体化建设的广泛参与,包括相关合作的制度性安排,将是中国未来在区域经济合作中可承担的重要责任。
加速推进亚洲区域内互联互通建设
亚当·斯密在《国富论》中写道:“良好的道路、运河和通航河道,有助于减低运输费用,使一国偏远地区与城镇周边地区更接近于同一水平。因此,这是最重要的改善。”
200多年过去,亚当·斯密有关互联互通对经济发展正面效应的判断今天依旧成立:一是高效且高性价比的资源流动,二是消除国家内部以及国与国之间的不平等。
时至今日,亚太各地的基础设施,无论在质量还是数量上,都不够完善,尤其是运输和能源网络。数据显示,区域内多数国家每年用于基础设施的公共支出不足GDP的3%。私营部门用于基础设施的投资不足GDP的1%。基础设施仍然是亚洲一体化的瓶颈。
正如博鳌亚洲论坛副理事长曾培炎所说,亚洲各经济体之间要开展基础设施规划的交流与合作,把各自的基础设施开发规划和推动地区基础设施互联互通的目标紧密结合起来。各经济体有必要就跨国、跨地区、跨流域的基础设施的网络化进行共同愿景的探讨与交流,可按各专业领域逐项形成共识或规划,并据此制定各经济体相应的中长期规划与安排,促进亚洲区域经济、文化、人员,在更开放、更顺畅的基础设施网络中自由流动。
加大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扩大内需,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同时也能修补过去高速发展造成的短板。基础设施的改善,还会推动结构调整,带动部分新兴产业的快速发展。在此前提下,经济结构调整、经济平稳增长和就业人群保障,都将得到较为妥善的解决。
博鳌亚洲论坛重视这个领域所蕴藏的价值,我们在印尼巴厘岛举办了亚太基础设施互联互通专题会议,在不同领域、不同层面举办的对话中,不断分享有关互联互通、加强合作的观点与思考。
融资难是亚洲基础设施建设的瓶颈。亚开行预计,2010年-2012年,亚洲各经济体的基础设施要达到世界平均水平,内部基础设施投资需要8万亿美元,区域性设施建设另需3000亿美元。融资缺口巨大。针对这个问题,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在2013年4月7日博鳌亚洲论坛年会开幕式上的致辞中表示,中国将加快同周边地区的互联互通建设,积极探讨搭建地区性融资平台,促进区域内经济融合,提高地区竞争力。 基础设施建设水平的滞后,给亚洲新兴经济体的成长释放了巨大空间。过去30余年间,中国在交通、城市等基础设施建设中的巨大成就,为亚洲新兴经济体的发展提供了可借鉴的经验,而实力不断增强的中国企业也可为他国的基础设施建设提供包括资金、技术等各方面的合作。
中国对此进一步倡议,筹建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愿向包括东盟国家在内的本地区发展中国家基础设施建设提供资金支持,以促进本地区互联互通建设和经济一体化进程。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的建立,将通过区域性的国际金融平台,弥补亚洲发展中国家在基础设施投资领域存在的巨大缺口,减少亚洲区内资金外流,投资于亚洲的活力与增长。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建设,不仅可以加快亚洲国家的发展,亦可带动全球经济的复苏。
博鳌亚洲论坛是促进亚太国家共同发展的重要平台
进入21世纪,经济全球化和区域化不断发展,这不仅要求亚洲国家增进彼此间的交流与合作,而且也要加强与世界其他地区的合作。如何应对经济全球化对本地区国家带来的挑战,保持本地区经济的健康发展,加强相互间的协调与合作已成为亚洲各国面临的共同课题。
习近平主席在博鳌亚洲论坛2013年年会开幕大会上阐述中国和亚洲之间的关系时指出,“亲望亲好,邻望邻好”—中国越发展,越能给亚洲和世界带来发展机遇。中国在十八大以后,提出中国梦的理念,并推出一系列改革举措,备受瞩目。
毋庸置疑,包括中国在内的亚洲经济发展,以及亚洲经济一体化背景下的种种尝试,在全球经济格局中正扮演着日益重要的角色,“亚洲话题”无疑是21世纪经济史中,一座值得关注的富矿。
2014年,亚洲新兴经济体的改革方兴未艾,中国、日本、印度、印尼等均在大力推行新的改革议程。亚洲经济增长不可能像过去那样依靠外部推动,必须依靠内生动力实现增长。要培养这种内生动动力,亚洲各经济体间的沟通、合作与支持尤为关键。
作为历史上第一个真正由亚洲人主导,从亚洲的利益和观点出发,专门讨论亚洲事务,增进亚洲各国之间、亚洲各国与世界其他地区之间交流与合作的国际组织,博鳌亚洲论坛坚持为亚洲服务、向世界开放,积极关注和应对地区及全球性问题,日益成为亚洲各国和地区政界、工商界、学术界进行对话交流和增进了解、扩大互信、推动亚洲区域合作的重要平台。并且,博鳌亚洲论坛在亚太及相关地区构筑了另外一种“高速公路”——让观点、思想与智慧在此不断汇聚、释放,进而对具体经济行为产生正向引导。
凝聚共识,促进亚太经济繁荣。今天的亚洲与中国,越来越多地需要这样的沟通桥梁。
从2002年首届年会的“新世纪、新挑战、新亚洲”,到2014年的“亚洲的新未来,寻找和释放新的发展动力”,博鳌亚洲论坛年会主题就像一个特殊的窗口,可以从中窥见过去12年间,亚洲及相关区域经济的发展脉动及趋势走向。
过去几十年里,亚洲是全球最具活力、经济发展最为迅速的地区。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爆发以来,这里又成为拉动世界经济复苏和增长的重要引擎。据有关机构统计,亚洲近年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已经超过了50%。
而在这个令人惊叹的成长过程中,中国经济的贡献,有目共睹。中国经济的迅速增长,既获益于经济全球化的开放与包容,也受益于自身深刻的经济改革努力。
发生于中国和亚洲其他新兴经济体的种种变化,对于亚洲和世界经济的未来,将产生深远影响。包括中国在内的亚洲国家目前经历着重要的经济再平衡,都面临着保持经济增长和结构改革的两难选题。亚洲各经济体如何应对这些新的挑战,也预示着亚洲未来的改革方向。
加速推进亚洲区域一体化进程
亚洲大多数国家实行开放政策,彼此间的贸易和投资联系日益密切,双边、区域、次区域以及跨区域的合作逐步展开。各国间工商、金融、科技、交通、文化等领域的合作与交流不断增加。东盟与中日韩(10 3)已进入实质性阶段。东南亚国家联盟经济一体化、大湄公河经济合作、南亚区域合作联盟等次区域合作正在进行。亚太经济组织、亚欧会议、东亚—拉美论坛等跨区域合作也在向前推进。
来自亚洲开发银行(ADB)的预测分析表明,到2050年,亚洲的GDP可能占全球的半壁江山,达到51%。亚行分析指出,对于亚洲未来的繁荣,区域合作和一体化将起到关键作用。
与欧洲由政治层面构建和推动的一体化道路不同,过去30多年来,亚洲的一体化进程主要由市场推动。由于贸易壁垒的负面影响更大,亚洲经济体有着自动消除贸易壁垒的主观意愿,一系列双边自贸协定的出现加快了亚洲各国经济合作。
1993年,亚洲国家的自贸协定仅有14个。截至2013年年底,亚洲国家已经落实了100多个自贸协定。贸易在亚洲崛起成为全球最有活力的地区过程中,发挥了关键作用。
诺贝尔经济奖得主科斯曾这样写到:“迄今亚洲仍没有一个相当于欧盟(EU) 或北美自由贸易区(NAFTA) 的共同市场。其结果是亚洲内部的资本及劳动力流动未达到应有水平……大幅降低亚洲内部的流动成本,将成为未来许多年里带动亚洲增长的强劲动力。”
科斯的分析,既指出了亚洲共同体建设方面的差距,也印证了全维度、全区域一体化政策在亚太经济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因此,虽然各方对亚洲全区域一体化的看法不尽相同,但亚洲以及相关经济体的政策都明确着眼于通过自贸协定来整合一体化进程。
尽管争论仍然存在,共识已逐步显现:有意义的自贸协定不仅要着力降低关税,还要关注更全面的包括投资、服务、知识产权等方面在内的贸易规范,以确保达成高水准的国际贸易规则。自贸协定的范围和全面性将决定其能为亚洲经济体带来的利益。
对一体化建设的广泛参与,包括相关合作的制度性安排,将是中国未来在区域经济合作中可承担的重要责任。
加速推进亚洲区域内互联互通建设
亚当·斯密在《国富论》中写道:“良好的道路、运河和通航河道,有助于减低运输费用,使一国偏远地区与城镇周边地区更接近于同一水平。因此,这是最重要的改善。”
200多年过去,亚当·斯密有关互联互通对经济发展正面效应的判断今天依旧成立:一是高效且高性价比的资源流动,二是消除国家内部以及国与国之间的不平等。
时至今日,亚太各地的基础设施,无论在质量还是数量上,都不够完善,尤其是运输和能源网络。数据显示,区域内多数国家每年用于基础设施的公共支出不足GDP的3%。私营部门用于基础设施的投资不足GDP的1%。基础设施仍然是亚洲一体化的瓶颈。
正如博鳌亚洲论坛副理事长曾培炎所说,亚洲各经济体之间要开展基础设施规划的交流与合作,把各自的基础设施开发规划和推动地区基础设施互联互通的目标紧密结合起来。各经济体有必要就跨国、跨地区、跨流域的基础设施的网络化进行共同愿景的探讨与交流,可按各专业领域逐项形成共识或规划,并据此制定各经济体相应的中长期规划与安排,促进亚洲区域经济、文化、人员,在更开放、更顺畅的基础设施网络中自由流动。
加大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扩大内需,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同时也能修补过去高速发展造成的短板。基础设施的改善,还会推动结构调整,带动部分新兴产业的快速发展。在此前提下,经济结构调整、经济平稳增长和就业人群保障,都将得到较为妥善的解决。
博鳌亚洲论坛重视这个领域所蕴藏的价值,我们在印尼巴厘岛举办了亚太基础设施互联互通专题会议,在不同领域、不同层面举办的对话中,不断分享有关互联互通、加强合作的观点与思考。
融资难是亚洲基础设施建设的瓶颈。亚开行预计,2010年-2012年,亚洲各经济体的基础设施要达到世界平均水平,内部基础设施投资需要8万亿美元,区域性设施建设另需3000亿美元。融资缺口巨大。针对这个问题,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在2013年4月7日博鳌亚洲论坛年会开幕式上的致辞中表示,中国将加快同周边地区的互联互通建设,积极探讨搭建地区性融资平台,促进区域内经济融合,提高地区竞争力。 基础设施建设水平的滞后,给亚洲新兴经济体的成长释放了巨大空间。过去30余年间,中国在交通、城市等基础设施建设中的巨大成就,为亚洲新兴经济体的发展提供了可借鉴的经验,而实力不断增强的中国企业也可为他国的基础设施建设提供包括资金、技术等各方面的合作。
中国对此进一步倡议,筹建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愿向包括东盟国家在内的本地区发展中国家基础设施建设提供资金支持,以促进本地区互联互通建设和经济一体化进程。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的建立,将通过区域性的国际金融平台,弥补亚洲发展中国家在基础设施投资领域存在的巨大缺口,减少亚洲区内资金外流,投资于亚洲的活力与增长。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建设,不仅可以加快亚洲国家的发展,亦可带动全球经济的复苏。
博鳌亚洲论坛是促进亚太国家共同发展的重要平台
进入21世纪,经济全球化和区域化不断发展,这不仅要求亚洲国家增进彼此间的交流与合作,而且也要加强与世界其他地区的合作。如何应对经济全球化对本地区国家带来的挑战,保持本地区经济的健康发展,加强相互间的协调与合作已成为亚洲各国面临的共同课题。
习近平主席在博鳌亚洲论坛2013年年会开幕大会上阐述中国和亚洲之间的关系时指出,“亲望亲好,邻望邻好”—中国越发展,越能给亚洲和世界带来发展机遇。中国在十八大以后,提出中国梦的理念,并推出一系列改革举措,备受瞩目。
毋庸置疑,包括中国在内的亚洲经济发展,以及亚洲经济一体化背景下的种种尝试,在全球经济格局中正扮演着日益重要的角色,“亚洲话题”无疑是21世纪经济史中,一座值得关注的富矿。
2014年,亚洲新兴经济体的改革方兴未艾,中国、日本、印度、印尼等均在大力推行新的改革议程。亚洲经济增长不可能像过去那样依靠外部推动,必须依靠内生动力实现增长。要培养这种内生动动力,亚洲各经济体间的沟通、合作与支持尤为关键。
作为历史上第一个真正由亚洲人主导,从亚洲的利益和观点出发,专门讨论亚洲事务,增进亚洲各国之间、亚洲各国与世界其他地区之间交流与合作的国际组织,博鳌亚洲论坛坚持为亚洲服务、向世界开放,积极关注和应对地区及全球性问题,日益成为亚洲各国和地区政界、工商界、学术界进行对话交流和增进了解、扩大互信、推动亚洲区域合作的重要平台。并且,博鳌亚洲论坛在亚太及相关地区构筑了另外一种“高速公路”——让观点、思想与智慧在此不断汇聚、释放,进而对具体经济行为产生正向引导。
凝聚共识,促进亚太经济繁荣。今天的亚洲与中国,越来越多地需要这样的沟通桥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