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知识经济呼唤创新人才,呼唤创新教育,在中学物理教学中应进行创新教育,才能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提高学生的创新素质。作为中学物理教师,应该转变教育观念,充分利用科学的教学方法,去挖掘学生内在的潜力和唤醒尚未被开发的能力。
[关键词]创新能力 教育观念 科学评价 教学方法 主体参与 课外活动
“21世纪是生命科学的世纪”,从这个意义上说,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我们教育工作者责无旁贷。本文将从自身教学的实践经验出发,来谈谈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相关问题。
1.转变教学观念,树立正确的评价观、采用科学的教学方法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前提。
转变教学观念。教学观念是教师进行一切教学行为的指南。当今课堂教学中仍深深地陷在“传授知识—接受知识”窠臼中,以教师、课堂、课本为中心的“三中心”教学制度依然顽固地统治着今日的高中课堂教学。特别是高考指挥棒的诱导,学生则被教师牵着鼻子拼命冲击高考。教师于教学中不知不觉地将“以教师为主导”扩展成为“以教师为主体”。学生的强制接受成了习惯,主动探索的棱角势必萎缩。因此,教师必须转变落后的教育观念,树立起以学生为主体,以培养创新能力为目标的素质教育新理念。
树立正确的评价观。在教育实践中,教师对学生的评价往往只针对学生当前的学习成绩,并且以“好”和“坏”加以区分。教师评价学生时很少关注学生个性的发展,只重视学习的结果而忽视学习过程,忽视学生发展的潜力。这种评价是不全面的。这种评价观必须转变。著名的“皮革马里翁效应”,它说明了教师的期望在学生创造力发展中的作用。因此,教师在对学生作出评价时,应更多地表现出对学生创造力发展的期望。
采用科学的教学方法。高中物理新课程倡导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立意、倡导学生的自主学习和探究学习。为实现新的教育理念,一批新的教学法应运而生。
①背景呈现法:如必修2中的《万有引力与航天》等内容更少不了背景呈现法,如我国在航天领域所取得的最新成果更吸引着同学们自发去查资料、去学习探究与航空航天有关的知识。②实验探究法:如必修模块1中当学生自己亲自动手研究了合力与分力的关系后,虽然存在较大的误差,但基本上不再需要老师去讲解力的合成与分解等知识了,课后还会有不少学生主动去探究相关的实例应用。③媒体教学法:教师自己制作的课件、动画进行直观教学。如必修2中的研究抛体运动过程是教学难点,课本的图片和文字很抽象,若改用Flash动画去演示就能使学生非常形象、生动地了解合运动与分运动的关系以及这类问题处理的方法和特点。
2.改变学习角色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关键。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让学生拥有可以自由支配的时间,是个性发展的一个重要条件。”我们感到,学生精神生活中的一大缺陷,就在于他们被剥夺了自由支配的时间。时间是最重要的学习资源,课堂教学的时间如何分配反映了一个教师的教学观,要把自由支配的时间还给学生,在学习中学生能够动脑思考,积极探求,深入钻研,思维才能得到启迪,智力才能得到开发,能力才能得到培养。
3.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途径
要培养创造型人才,必须抓住课堂教学的主渠道,开展创造性教学。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挖掘教材内容中所含的创造性因素,运用有效的教学方法和手段,以学生为主体,在传授知识、发展智能的同时,最大限度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重视学习基础,开拓认知领域。创新能力的培养是要以丰富的知识为基础的。法国科学家巴斯德说过:“偶然的机会对素有准备的人有利。”也说明了知识的广博性和创新思维的顿悟性之间的必然联系。开拓知识面,是培养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开拓学生的知识领域,必须建立在牢固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上。在教学中课内讲要精,学要透,练要巧,用要活,减轻学生那些不必要的负担,扎扎实实地让学生学好课内的基础知识,具备良好的学习技能。
丰富学生课外活动,开发学生创新能力。课外活动是扩大视野、激励创新的有效阵地。它为创新能力的形成,提供了良好的智力营养以及良好的情绪和环境。学生在这种活动中,可以自主地发展。因此,课外活动要讲究内容的新颖,形式的多样,方法的灵活,以及教师的指导得当。尽可能让学生多思、多做,从中受到激励、启发,产生灵感,增添创新的意向,训练和培养创新的才能。
综上所述,在物理教学中,要培养学生自主创新的能力,教师的教育观念要改变,教学方法和手段要更新,评价观念也要转变,要向“素质鉴定”观转变。牢固树立“以学为主”的思想,创造有利于学生主动求知的学习环境,善于发现学生的价值,保护并发展学生的个性,充分挖掘学生的创新潜力,让学生做学习的主人;同时,作为物理教师还要不断获取新知识、新信息,以提高自身的知识素养和创新能力。总之,知识经济呼唤创新人才,呼唤创新教育,课堂教学在使学生获取新知识的同时,更重要的是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提高学生的创新素质。
[关键词]创新能力 教育观念 科学评价 教学方法 主体参与 课外活动
“21世纪是生命科学的世纪”,从这个意义上说,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我们教育工作者责无旁贷。本文将从自身教学的实践经验出发,来谈谈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相关问题。
1.转变教学观念,树立正确的评价观、采用科学的教学方法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前提。
转变教学观念。教学观念是教师进行一切教学行为的指南。当今课堂教学中仍深深地陷在“传授知识—接受知识”窠臼中,以教师、课堂、课本为中心的“三中心”教学制度依然顽固地统治着今日的高中课堂教学。特别是高考指挥棒的诱导,学生则被教师牵着鼻子拼命冲击高考。教师于教学中不知不觉地将“以教师为主导”扩展成为“以教师为主体”。学生的强制接受成了习惯,主动探索的棱角势必萎缩。因此,教师必须转变落后的教育观念,树立起以学生为主体,以培养创新能力为目标的素质教育新理念。
树立正确的评价观。在教育实践中,教师对学生的评价往往只针对学生当前的学习成绩,并且以“好”和“坏”加以区分。教师评价学生时很少关注学生个性的发展,只重视学习的结果而忽视学习过程,忽视学生发展的潜力。这种评价是不全面的。这种评价观必须转变。著名的“皮革马里翁效应”,它说明了教师的期望在学生创造力发展中的作用。因此,教师在对学生作出评价时,应更多地表现出对学生创造力发展的期望。
采用科学的教学方法。高中物理新课程倡导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立意、倡导学生的自主学习和探究学习。为实现新的教育理念,一批新的教学法应运而生。
①背景呈现法:如必修2中的《万有引力与航天》等内容更少不了背景呈现法,如我国在航天领域所取得的最新成果更吸引着同学们自发去查资料、去学习探究与航空航天有关的知识。②实验探究法:如必修模块1中当学生自己亲自动手研究了合力与分力的关系后,虽然存在较大的误差,但基本上不再需要老师去讲解力的合成与分解等知识了,课后还会有不少学生主动去探究相关的实例应用。③媒体教学法:教师自己制作的课件、动画进行直观教学。如必修2中的研究抛体运动过程是教学难点,课本的图片和文字很抽象,若改用Flash动画去演示就能使学生非常形象、生动地了解合运动与分运动的关系以及这类问题处理的方法和特点。
2.改变学习角色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关键。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让学生拥有可以自由支配的时间,是个性发展的一个重要条件。”我们感到,学生精神生活中的一大缺陷,就在于他们被剥夺了自由支配的时间。时间是最重要的学习资源,课堂教学的时间如何分配反映了一个教师的教学观,要把自由支配的时间还给学生,在学习中学生能够动脑思考,积极探求,深入钻研,思维才能得到启迪,智力才能得到开发,能力才能得到培养。
3.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途径
要培养创造型人才,必须抓住课堂教学的主渠道,开展创造性教学。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挖掘教材内容中所含的创造性因素,运用有效的教学方法和手段,以学生为主体,在传授知识、发展智能的同时,最大限度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重视学习基础,开拓认知领域。创新能力的培养是要以丰富的知识为基础的。法国科学家巴斯德说过:“偶然的机会对素有准备的人有利。”也说明了知识的广博性和创新思维的顿悟性之间的必然联系。开拓知识面,是培养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开拓学生的知识领域,必须建立在牢固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上。在教学中课内讲要精,学要透,练要巧,用要活,减轻学生那些不必要的负担,扎扎实实地让学生学好课内的基础知识,具备良好的学习技能。
丰富学生课外活动,开发学生创新能力。课外活动是扩大视野、激励创新的有效阵地。它为创新能力的形成,提供了良好的智力营养以及良好的情绪和环境。学生在这种活动中,可以自主地发展。因此,课外活动要讲究内容的新颖,形式的多样,方法的灵活,以及教师的指导得当。尽可能让学生多思、多做,从中受到激励、启发,产生灵感,增添创新的意向,训练和培养创新的才能。
综上所述,在物理教学中,要培养学生自主创新的能力,教师的教育观念要改变,教学方法和手段要更新,评价观念也要转变,要向“素质鉴定”观转变。牢固树立“以学为主”的思想,创造有利于学生主动求知的学习环境,善于发现学生的价值,保护并发展学生的个性,充分挖掘学生的创新潜力,让学生做学习的主人;同时,作为物理教师还要不断获取新知识、新信息,以提高自身的知识素养和创新能力。总之,知识经济呼唤创新人才,呼唤创新教育,课堂教学在使学生获取新知识的同时,更重要的是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提高学生的创新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