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作文教学实践中,我深深地体会到,学生怕写作文的重要原因主要是感到无话可说,无事可写,无情可抒。如果我们在作文教学中,注意充实学生的课堂生活,有意识地在课堂上为学生创造一些写作内容,就能使学生变无话为有话,有效的激发学生的写作热情,从而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在教学中,我根据自己的教学经验,主要通过以下几种方法来充实学生的课堂生活,收到了明显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课堂教学;作文教学
一、通过师生谈话丰富写作内容
学生作文时最感头疼的就是没有写作题材。因此,课堂上要通过谈话,向他们提供一些有用的写作材料。可以消除学生怕作文的心理,激发起他们的写作热情。
有一次,在写《我的老师》之前,我念了两个同学的前一篇作文《记一件难忘的事》和《我和我的同桌》。前者写的是老师家访并为他补课的事,后者写的是和同桌因一件小事而闹矛盾,最后又和好的事。我就问他们:“这些事都有吗?”他们笑笑并解释说,老师家访是有的,但补课没有;和同桌闹矛盾的事是自己编的。由此可见,学生写的作文过于传统,过于模仿,没有新意。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关键在于教师的引导。教师在指导时,要“眼睛向下”,善于引导。我在指导学生写《我的老师》时,朗读了网络上的一份资料,并向学生指出,写了哪些事呢?一件是检查作业,那么,哪一位老师没给你们改过作业?哪位老师没批评过你们?那位老师没表扬过你们?可是,当你们提笔写自己的老师的时候,为什么感到无话可说了呢?
一席话,使学生比然大悟。他们笔下的“老师”顿时“活”了起来。有一位同学是这样写的:教室里静悄悄的,只听见同学们写字的沙沙声和马老师在教室轻轻走动的脚步声。突然,一只温暖的大手扶住我的前额,并轻轻往上一抬。我抬起眼睛一看,原来是马老师。马老师微笑着,那一双会说话的眼睛似乎在说:“怎么啦‘三个一’又忘记了?”我好像又听到她平时开玩笑的话:“你是不是在努力争取戴上近视眼镜和我比个高低呀!”我心里一热,连忙挺直了身子。马老师轻轻地拍了拍我的肩。倒背着手,又轻轻地向前走去。
说实在的,这不算什么大事,只不过是两个很平常的动作而已,但跟前两篇作文相比,这就成了有血有肉的作文素材。
二、精心设计谈话充实写作内容
有一次,我们学校要组织学生去森林公园春游。这是学生最感兴趣的愉快的活动,如果一听到这一消息,他们一定会欣喜若狂。我决定利用宣布好消息这一机会,让学生进行一次小作文练习。这段谈话我是这样设计的:
师:(面带微笑)现在我要向大家报告一个好消息。
生:(听说是好消息,大家都坐的端端正正,眼视前方)
师:你们知道是什么好消息吗?
生:(含笑、摇头)
师:我们明天要到(含笑、顿住)
生:(瞪大眼睛、望着老师)
师:你们知道要去哪儿吗?
生:(大家你看我,我看你,有的小声猜测,突然有同学举手发言)到娄江河!
师:(笑着摇头)
生:到森林公园!
师:(大笑摇头)
生:(小声嗡嗡,议论纷纷)
师:明天我们要到一个大家最想去的地方,这是一个公园。你们能猜到吗?
生:(学生活跃,自由议论,声音较大。忽然有人站起来,让大家静下来,还是让老师告诉我们吧!)
师:(大声宣布)明天我们要去森林公园春游!
生:(教室里一片沸腾,学生们热烈鼓掌)啊!耶!太棒了!(同学们高兴得手舞足蹈,有的站了起来,有的唱起了歌……)
趁着同学们兴致高涨,我出示了《好消息》的文题,要求学生写出教师宣布好消息师生的对话、神态及自己的心理活动。20分钟左右,大部分学生完成了小作文,然后兴高采烈的准备春游食品去了。
其实,这次谈话的内容比较简单,如果只是跟平常一样把这个消息告诉学生,学生就会觉得兴味索然,也就无话可写了。由于设计时抓住了学生的心理特点,精心设计了谈话,谈话时引而不发,使学生充满好奇,充满期待,从而完成了这件平常的小事,成了一篇相当好的练习写作的材料。这就是充实课堂生活的妙处。
三、抓住偶發事件即兴指导写作
在课堂教学中,经常有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这些偶发事件,常常是写作的好素材,老师只要因势利导,发挥教育机智,就能指导学生写好文章。
有一次,学生正上体育课时,学校运来了一车煤,同学们争先恐后把煤搬进了办公室,正当我准备上课时,突然一声“报告”走进一个汗流满面的男同学,他脸上一道黑、一道黄,手里抱着球,肩上搭着衣服,走向座位时还做了一个鬼脸,那样子,引得同学们哄堂大笑,我也忍不住笑了起来。这个同学还没坐好,又一声“报告”,班上的调皮鬼进来了,他进教室时抬头挺胸,神气十足,还学正步走的样子,可到座位上又“咚”的一声,连人带凳子都摔倒了,教室里又是一阵大笑。接着又走进一个女同学,她胆怯喊着“报告”,声音有些发抖,低着头回到自己的座位……一个接一个的“报告”打断了我的讲课。我灵机一动,干脆利用这个观察机会让学生观察人物的神态,把语文课改成了作文课,题目是《上课铃响过以后》,要求写一两个进教室学生的不同神态,要抓住每个人的特点来写。由于大家刚刚耳闻目睹了几个同学的表现,记忆犹新,同学们轻松地完成了这次小练笔,有些同学还写的相当精彩。
充实课堂生活的方式和方法很多很多,要根据具体情况灵活运用。这对于消除学生害怕作文的心理,激发学生的写作热情有积极的意义。
关键词:课堂教学;作文教学
一、通过师生谈话丰富写作内容
学生作文时最感头疼的就是没有写作题材。因此,课堂上要通过谈话,向他们提供一些有用的写作材料。可以消除学生怕作文的心理,激发起他们的写作热情。
有一次,在写《我的老师》之前,我念了两个同学的前一篇作文《记一件难忘的事》和《我和我的同桌》。前者写的是老师家访并为他补课的事,后者写的是和同桌因一件小事而闹矛盾,最后又和好的事。我就问他们:“这些事都有吗?”他们笑笑并解释说,老师家访是有的,但补课没有;和同桌闹矛盾的事是自己编的。由此可见,学生写的作文过于传统,过于模仿,没有新意。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关键在于教师的引导。教师在指导时,要“眼睛向下”,善于引导。我在指导学生写《我的老师》时,朗读了网络上的一份资料,并向学生指出,写了哪些事呢?一件是检查作业,那么,哪一位老师没给你们改过作业?哪位老师没批评过你们?那位老师没表扬过你们?可是,当你们提笔写自己的老师的时候,为什么感到无话可说了呢?
一席话,使学生比然大悟。他们笔下的“老师”顿时“活”了起来。有一位同学是这样写的:教室里静悄悄的,只听见同学们写字的沙沙声和马老师在教室轻轻走动的脚步声。突然,一只温暖的大手扶住我的前额,并轻轻往上一抬。我抬起眼睛一看,原来是马老师。马老师微笑着,那一双会说话的眼睛似乎在说:“怎么啦‘三个一’又忘记了?”我好像又听到她平时开玩笑的话:“你是不是在努力争取戴上近视眼镜和我比个高低呀!”我心里一热,连忙挺直了身子。马老师轻轻地拍了拍我的肩。倒背着手,又轻轻地向前走去。
说实在的,这不算什么大事,只不过是两个很平常的动作而已,但跟前两篇作文相比,这就成了有血有肉的作文素材。
二、精心设计谈话充实写作内容
有一次,我们学校要组织学生去森林公园春游。这是学生最感兴趣的愉快的活动,如果一听到这一消息,他们一定会欣喜若狂。我决定利用宣布好消息这一机会,让学生进行一次小作文练习。这段谈话我是这样设计的:
师:(面带微笑)现在我要向大家报告一个好消息。
生:(听说是好消息,大家都坐的端端正正,眼视前方)
师:你们知道是什么好消息吗?
生:(含笑、摇头)
师:我们明天要到(含笑、顿住)
生:(瞪大眼睛、望着老师)
师:你们知道要去哪儿吗?
生:(大家你看我,我看你,有的小声猜测,突然有同学举手发言)到娄江河!
师:(笑着摇头)
生:到森林公园!
师:(大笑摇头)
生:(小声嗡嗡,议论纷纷)
师:明天我们要到一个大家最想去的地方,这是一个公园。你们能猜到吗?
生:(学生活跃,自由议论,声音较大。忽然有人站起来,让大家静下来,还是让老师告诉我们吧!)
师:(大声宣布)明天我们要去森林公园春游!
生:(教室里一片沸腾,学生们热烈鼓掌)啊!耶!太棒了!(同学们高兴得手舞足蹈,有的站了起来,有的唱起了歌……)
趁着同学们兴致高涨,我出示了《好消息》的文题,要求学生写出教师宣布好消息师生的对话、神态及自己的心理活动。20分钟左右,大部分学生完成了小作文,然后兴高采烈的准备春游食品去了。
其实,这次谈话的内容比较简单,如果只是跟平常一样把这个消息告诉学生,学生就会觉得兴味索然,也就无话可写了。由于设计时抓住了学生的心理特点,精心设计了谈话,谈话时引而不发,使学生充满好奇,充满期待,从而完成了这件平常的小事,成了一篇相当好的练习写作的材料。这就是充实课堂生活的妙处。
三、抓住偶發事件即兴指导写作
在课堂教学中,经常有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这些偶发事件,常常是写作的好素材,老师只要因势利导,发挥教育机智,就能指导学生写好文章。
有一次,学生正上体育课时,学校运来了一车煤,同学们争先恐后把煤搬进了办公室,正当我准备上课时,突然一声“报告”走进一个汗流满面的男同学,他脸上一道黑、一道黄,手里抱着球,肩上搭着衣服,走向座位时还做了一个鬼脸,那样子,引得同学们哄堂大笑,我也忍不住笑了起来。这个同学还没坐好,又一声“报告”,班上的调皮鬼进来了,他进教室时抬头挺胸,神气十足,还学正步走的样子,可到座位上又“咚”的一声,连人带凳子都摔倒了,教室里又是一阵大笑。接着又走进一个女同学,她胆怯喊着“报告”,声音有些发抖,低着头回到自己的座位……一个接一个的“报告”打断了我的讲课。我灵机一动,干脆利用这个观察机会让学生观察人物的神态,把语文课改成了作文课,题目是《上课铃响过以后》,要求写一两个进教室学生的不同神态,要抓住每个人的特点来写。由于大家刚刚耳闻目睹了几个同学的表现,记忆犹新,同学们轻松地完成了这次小练笔,有些同学还写的相当精彩。
充实课堂生活的方式和方法很多很多,要根据具体情况灵活运用。这对于消除学生害怕作文的心理,激发学生的写作热情有积极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