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折扇文化极其现代变更

来源 :西江文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user_lx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折扇文化是中国扇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明清时期发展鼎盛并流传至今。文章从折扇的起源和发展,折扇与多种艺术的融合,折扇的制作工艺,折扇现代发展进而形成别具一格的折扇文化和折扇艺术。折扇就这样承载着中国文化,凝聚着中国人民的精神文明在新时期熠熠发光。
  【关键词】:明清时期;折扇;文化;书法;雕刻
  扇子從古到今都是夏季人们重要清凉工具。扇子的产生取决于人们的生活需要。随着时代的发展,扇子不单单只作为一种实用的工具,人们更加注重它的审美性。扇子与绘画、书法、雕刻、刺绣、剪纸等相融合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扇艺术”。
  在古代扇子也是等级身份的象征,文献记载看,舜受尧禅后,始作“五明扇”,系用以表示“广开视听,求贤以自辅”的仪仗扇。从舜制“五明扇”起,仪仗扇就有了表示统治者身份、地位的政治意义。从舜时期的五明扇、秦汉的羽扇、唐宋盛行的团扇、明清盛行的折扇,扇子承载着中国的传统文化,中国人的风俗习惯,凝聚着中华民族的情感给中国人民带来独特的审美享受和文化传承。
  一、折扇的起源和发展
  折扇并不是在我国产生并发展的。在两宋时期,随着对外文化交流的频繁,折扇开始传入。明代刘元卿《贤奕编》载:“折叠扇一名撤扇,盖收则折叠,用则撒开”。以扇骨聚头而散其尾,故名象头扇。折扇虽然是舶来品,到中国以后与中国的文化相结合形成了独具中国特色的“中国折扇文化”。折扇外形优美方便携带,一经传入便深受大众的喜爱。当时的折扇因十分稀少而显得格外珍贵,只有皇室和达官贵族才能拥有和收藏。
  宋代的文化艺术发展繁荣,为折扇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土壤。南宋时期已经出现在扇面上做书画,但还没有大规模的流行起来。至元代曾遭冷遇,在元代初期却因受到宫廷官绅的讥笑,以致只堪为“仆隶所执,取其便于袖藏,以避尊贵者之目”。明清时期折扇开始流行起来。明成祖收到朝鲜入贡的折扇非常喜爱,就下令在仿制折扇,折扇开始走出宫廷而后广传天下。折扇流行起来,文人雅士开始与折扇的不解之缘。很多文人得一折扇便诗兴大发,在扇子上题字题画,借扇抒情。明清的丹青水墨画盛行,许多风雅人士在折扇上一面作画一面写字,颇有韵味。
  二、折扇与艺术的融合
  (一)折扇与绘画
  在明清时期折扇的审美性被大大提高,画扇更为盛行。梁·高爽就有《画扇诗》云:“但画双黄鹄,莫作孤飞燕”。史料记载画扇在六朝时就已经开始出现。绘画与扇子可谓关系密切,形成中国独具特色的艺术形式。明清时期时期的山水画被搬到折扇上面,山水画又有了一种新的载体。折扇的题材也十分广泛,山水,花鸟,鱼虫,走兽,甚至一些神话传说也常常出现在折扇画中。从借扇抒情的隐逸文人到画坛正统的“四王”“扬州八怪”“金陵八家”等等都在喜爱在折扇上作画极尽高雅之至。
  折扇画的绘制有一定的难度。折扇的扇面程波浪形,不平整不水平的扇面非常考验画家的功力。明代画家恽向在折扇上所做的《秋 江远眺图》画面平远开阔,树木错落有致,尽显潇洒闲适的清幽之气。明末清初的画家龚贤的《萧树寒江图》笔墨清淡,几棵老树在寒风中发抖,一片孤寂萧索的景象呈现在眼前。清初的画家梅清也曾在折扇上画过黄山之景,尽管在小小的扇面上仍能呈现出黄山的雄伟气势,山青景明,十分空灵。
  (二)折扇与书法
  在折扇上除了作画,还有一项非常重要内容就是题字,即书法对折扇的装饰。扇面上题一首诗写几个大字就会大大提高这把折扇的文化内涵和价值。古人常常喜欢在扇面作画,画的旁边是一段题跋。唐寅的《隐居图》左边是一段题跋:“百亩家田号上腴,五车遗业旧钞书;不知世外秦忘鹿,且喜盘中食有鱼”。《晋书·王羲之传》载,王羲之在会稽山,见一老姥持十许六角竹扇,羲之因书扇,各作五字,语姥云,道是王右军书字索百钱。竹扇遂竞买一空。可见名家的书法对折扇的价值影响非常大。有名人书画的折扇变得十分珍贵,具有很高的收藏价值。
  (三)折扇与雕刻
  折扇的雕刻主要是在扇骨上。扇骨上的细致讲究的雕刻花纹是一把雅致的折扇拥有更高的身价的点睛之笔。竹制扇大骨的雕刻最具特色。我国竹刻至明代中期已形成专门艺术,如以明代三朱(朱松邻、朱小松、朱三松)为首的嘉定派的浅雕、透雕为其艺术特色。在扇骨上雕刻书画的技法多为阴刻,亦有阳刻和留青刻法的。折扇两端的大扇骨会雕饰山水,花草等一些微景观,线条平滑,起伏有致,雕刻纹路细小繁密。有些雕刻还在扇面上雕刻,这些多为檀木扇和铁扇等材质比较硬的扇面。明正德、嘉靖年间扇骨的竹刻艺术已臻精湛。折扇书画、雕刻艺术达到了鼎盛时期,亦是扇文化进入鼎盛期的重要标志。
  三、折扇的制作工艺
  完整的一套折扇有扇面,扇骨,扇套,有些还有扇坠。
  扇面多为纸质,最好的纸质材料就是软中带韧的宣纸,然后再附上结实耐磨的皮纸,既方便在扇面上题诗作画又结实耐用。有些扇面也用绢绸,此折扇多为女性使用。明代的泥金,的整个扇面是用金箔制成,而以佛赤色为最好,曾出土这一把明代徽明的泥金扇面,虽经数百年地下浸泡,但仍有光泽。扇骨是一把折扇的骨架,有了扇骨折扇才能成型。扇骨的材料也十分丰富,有湘妃竹的、象牙的、棕竹的、鹿骨的、紫檀的、玳瑁的、凤眼的、檀香的、刻竹的、烫花的、挑丝的、等等。初步制作好扇骨上要上漆,打磨,或者襄饰一些金丝玉石凳。上漆这个工序要进行好几次的反复打磨施漆才能使扇骨呈现出亮丽的光色。
  扇套是专门装折扇的袋子,扇套大多都是用细软的丝,绸,缎等制作而成。上面绣上精致美丽的图案,或为花草,或为花蝶,异彩纷呈,赏心悦目。扇坠是折扇底端的一种装饰吊坠,多在皇宫贵族中流行以显示身份尊贵。
  四、现代折扇的发展
  尽管在空调电风扇这样的电子产品充斥的今天,扇子在炎热的夏季中依然是必不可少的,折扇因体积小和便携的优势深受大众的喜爱。当今的折扇已经没有了古代时期的阶级身份的象征,一般的纸质折扇在百姓家中十分常见,精美的折扇已经渐渐失去了它的实用功能,作为一种审美性极高的艺术品被喜爱者广为收藏。折扇也更多的融进舞蹈中。这种折扇是用丝绸轻纱制作宽大的扇面,扇面超过扇骨,轻轻舞动扇子仿佛一只只美丽的蝴蝶,曼妙是扇子舞独具魅力。与太极拳、太极剑并称的“太极扇”也是使用的这样的折扇。折扇给人们送来清凉只是它最基本的功能,它不断丰富着人们的文娱生活给人们带来愉悦和健康。在不断发展的文化的长河中,折扇继续谱写着中国的传统文化,折扇文化已经深深扎根于中国文化的血脉滋养着每一个中国人的精神和灵魂。
  参考文献:
  [1]陈季军.中国扇文化嬗变的轨迹[J].贵州. 贵州民族学院学报.2000.
  [2]聂鑫森.折扇的魅力[J].上海.美文阁—时文导读.2003.
  [3]林拯民. 中国扇文化[J].北京. 文化史研究.
  [4]朱有仪.揭开扇画收藏市场的面纱[J].陕西.收藏.2012.
  [5]赵凤砚.论中国古代扇面书画艺术的缘起[J].辽宁.兰台世界.2014.
  [6]付秀宏.奇书妙画,尽在扇中[J].书画益寿.2015.
  [7]位岗仪人.扇子的历史[J].北京.中国美术馆.2010.
  [8]汪少华.扇子与中国文化[J].浙江.台州学院学报.2012.
  [9]陈琳.折扇“风流“史变奏[J].上海.第一财经日报.2011.
  [10]沈从文.扇子史话[M].辽宁.辽宁画报出版社.2005.
其他文献
【摘要】:中日两国作为一衣带水的邻国,语言和文化间互相借鉴并相互影响。中国汉字传入日本后形成了用于记述日语的独特日本汉字,虽字形相同,却在发音、含义、用法等方面各有不同。本文以形态上十分接近的汉语“气”和日语“気”为研究对象,从感情倾向的角度考察它们之间的差异性,并揭示其背后的社会根源及文化内涵。  【关键词】: 气;気;感情傾向;外向性;内向性   一、“气”与“気”词汇表达的差异性  汉语汉字
期刊
【摘要】:本文以文学作品的特点及其翻译为中心进行。笔者认为现有的传统翻译理论并不能真正解释文学的复杂性,反而把我们带入一种机械的翻译中,忽略了文学的美。其中包含以诗歌为代表的外部审美、以散文为代表的内部审美和以小说为代表的综合审美,所以本文以文本类型分析为主线,介绍各文学类型的特点及其翻译技巧。  【关键词】:文学;文学翻译;特点。  1.0 引言  在所有翻译类型当中,文学翻译是最具审美性,同时
期刊
【摘要】:“变通在手,造化因心”是在读沈宗骞《芥舟学画编》后,我觉得最具概括性的八个字。古人生花妙语,意义深远,其中内涵,各人有各自的不同见解。这篇文章我想着重的则是我理解的“变通在手,造化因心”语境下山水画品相与意境之美。技法何来?曰:从古而来!而后品相何来?曰:从心而来!  【关键词】:山水画;造化;变通;品相;意境  世间的形形色色,各有其形,各有其态。自然之美在于其丰富和变化。因而若将其置
期刊
【摘要】:在我国实施“一带一路”战略构想下进一步构建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对弘扬中国文化,凝聚中国力量,促进民族团结,提升综合国力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着重从弘扬各民族优秀文化多样化发展,深入贯彻落实全民教育,大力兴建基层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加强维护网络文化安全等方面试图为构建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提供可行的路径。  【關键词】:中华民族;精神家园;路径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把建设各民族共有精神家
期刊
【摘要】:贵州省花灯剧院体制改革,成立贵州省花灯剧院有限责任公司。作为非遗保护单位,如何在传承与发展中站稳步伐,是放在团长邵志庆身上的难题。出好剧,出人才,保传统,敢创新,我的团长我的团,迎着荆棘前行,用胆魄和专业定乾坤。  【关键词】:花灯剧;邵志庆;非遗  第一次见到邵志庆,是2006年《月照枫林渡》的演出现场。我那时候进创作中心工作不到半年。“刘荷荷演得真好”,我发表着自己言辞苍白但情感浓烈
期刊
【摘要】:本文采用基于语料库的方法,探讨了LOB语料库中raise一词的搭配、类联接和语义选择趋向。语料库索引分析表明,搭配词的特点影响词项的语法、语义和语用关系。文章旨在分析基于语料库的词语搭配特征研究对学习者英语词汇教学的重要性。  【关键词】:语料库; 搭配词; 类联接;语义选择趋向;raise  一、引言  词语搭配是英语教学和研究的一个重点。本族语者在选择语言形式来实现意义时,并不是一个
期刊
【摘要】:译事本难,译诗更难,重译经典诗难上加难。冯唐翻译的《飞鸟集》自问世以来便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人们对此褒贬不一。本文从不同的翻译技巧角度出发,以增词法、减词法和词性转换法为例,具体分析冯译本的特征。  【关键词】:《飞鸟集》;增词;减词;词性转换  一、引言  《飞鸟集》是泰戈尔的代表作之一,在世界各地被译为多种文字版本。中文版译者有郑振铎、陆晋德、白开元等。而冯唐新译的《飞鸟集》,因
期刊
【摘要】:便当在日本饮食生活中占据重要的地位。在日本,24小时便利店,车站,机场等都长期供应便当,地铁上不难发现手提便当的上班族。去幼儿园上学的孩子也都是自带便当。便当不仅仅是一种能够填饱肚子的食物,小小的一盒便当中更蕴含着浓厚的日本文化,也体现了日本国民的特性。文章通过对便当的由来,类型等的分析,来探析日本的便当中体现出的国民特性。  【关键词】:便当;自然;律己;节俭  一.日本便当的由来及发
期刊
【摘要】:盂兰盆节在中国又称中元节,与除夕、清明节、重阳节三节同为中国传统的祭祖大节,在日本盂兰盆节也是极其重要的传统节日,是传统民俗文化的重要表现形式之一。本文分别分析了中日两国盂兰盆节的由来、民俗活动及对民俗文化的传承,日本对盂兰盆节等传统民俗节日的高度重视、保护及传承值得我们借鉴与学习。  【关键词】:盂兰盆节;民俗文化;传承  农历七月十五,是佛教的重要节日之一—盂兰盆节。印度佛教仪式中佛
期刊
【摘要】:群众文化活动,顾名思义,该活动的主体就是人民群众,并且活动的内容还要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需求。这样的一种群众娱乐活动就叫做群众文化活动。在现代社会中,群众文化活动能够增强人民群众的团结意识,能够满足人们的精神需求,属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群众文化在实际的组织和开展过程中经常遇到一些问题。基于此,本文從群众文化的定义出发,分析了群众文化活动的特征,并提出了组织与开展群众文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