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折扇文化是中国扇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明清时期发展鼎盛并流传至今。文章从折扇的起源和发展,折扇与多种艺术的融合,折扇的制作工艺,折扇现代发展进而形成别具一格的折扇文化和折扇艺术。折扇就这样承载着中国文化,凝聚着中国人民的精神文明在新时期熠熠发光。
【关键词】:明清时期;折扇;文化;书法;雕刻
扇子從古到今都是夏季人们重要清凉工具。扇子的产生取决于人们的生活需要。随着时代的发展,扇子不单单只作为一种实用的工具,人们更加注重它的审美性。扇子与绘画、书法、雕刻、刺绣、剪纸等相融合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扇艺术”。
在古代扇子也是等级身份的象征,文献记载看,舜受尧禅后,始作“五明扇”,系用以表示“广开视听,求贤以自辅”的仪仗扇。从舜制“五明扇”起,仪仗扇就有了表示统治者身份、地位的政治意义。从舜时期的五明扇、秦汉的羽扇、唐宋盛行的团扇、明清盛行的折扇,扇子承载着中国的传统文化,中国人的风俗习惯,凝聚着中华民族的情感给中国人民带来独特的审美享受和文化传承。
一、折扇的起源和发展
折扇并不是在我国产生并发展的。在两宋时期,随着对外文化交流的频繁,折扇开始传入。明代刘元卿《贤奕编》载:“折叠扇一名撤扇,盖收则折叠,用则撒开”。以扇骨聚头而散其尾,故名象头扇。折扇虽然是舶来品,到中国以后与中国的文化相结合形成了独具中国特色的“中国折扇文化”。折扇外形优美方便携带,一经传入便深受大众的喜爱。当时的折扇因十分稀少而显得格外珍贵,只有皇室和达官贵族才能拥有和收藏。
宋代的文化艺术发展繁荣,为折扇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土壤。南宋时期已经出现在扇面上做书画,但还没有大规模的流行起来。至元代曾遭冷遇,在元代初期却因受到宫廷官绅的讥笑,以致只堪为“仆隶所执,取其便于袖藏,以避尊贵者之目”。明清时期折扇开始流行起来。明成祖收到朝鲜入贡的折扇非常喜爱,就下令在仿制折扇,折扇开始走出宫廷而后广传天下。折扇流行起来,文人雅士开始与折扇的不解之缘。很多文人得一折扇便诗兴大发,在扇子上题字题画,借扇抒情。明清的丹青水墨画盛行,许多风雅人士在折扇上一面作画一面写字,颇有韵味。
二、折扇与艺术的融合
(一)折扇与绘画
在明清时期折扇的审美性被大大提高,画扇更为盛行。梁·高爽就有《画扇诗》云:“但画双黄鹄,莫作孤飞燕”。史料记载画扇在六朝时就已经开始出现。绘画与扇子可谓关系密切,形成中国独具特色的艺术形式。明清时期时期的山水画被搬到折扇上面,山水画又有了一种新的载体。折扇的题材也十分广泛,山水,花鸟,鱼虫,走兽,甚至一些神话传说也常常出现在折扇画中。从借扇抒情的隐逸文人到画坛正统的“四王”“扬州八怪”“金陵八家”等等都在喜爱在折扇上作画极尽高雅之至。
折扇画的绘制有一定的难度。折扇的扇面程波浪形,不平整不水平的扇面非常考验画家的功力。明代画家恽向在折扇上所做的《秋 江远眺图》画面平远开阔,树木错落有致,尽显潇洒闲适的清幽之气。明末清初的画家龚贤的《萧树寒江图》笔墨清淡,几棵老树在寒风中发抖,一片孤寂萧索的景象呈现在眼前。清初的画家梅清也曾在折扇上画过黄山之景,尽管在小小的扇面上仍能呈现出黄山的雄伟气势,山青景明,十分空灵。
(二)折扇与书法
在折扇上除了作画,还有一项非常重要内容就是题字,即书法对折扇的装饰。扇面上题一首诗写几个大字就会大大提高这把折扇的文化内涵和价值。古人常常喜欢在扇面作画,画的旁边是一段题跋。唐寅的《隐居图》左边是一段题跋:“百亩家田号上腴,五车遗业旧钞书;不知世外秦忘鹿,且喜盘中食有鱼”。《晋书·王羲之传》载,王羲之在会稽山,见一老姥持十许六角竹扇,羲之因书扇,各作五字,语姥云,道是王右军书字索百钱。竹扇遂竞买一空。可见名家的书法对折扇的价值影响非常大。有名人书画的折扇变得十分珍贵,具有很高的收藏价值。
(三)折扇与雕刻
折扇的雕刻主要是在扇骨上。扇骨上的细致讲究的雕刻花纹是一把雅致的折扇拥有更高的身价的点睛之笔。竹制扇大骨的雕刻最具特色。我国竹刻至明代中期已形成专门艺术,如以明代三朱(朱松邻、朱小松、朱三松)为首的嘉定派的浅雕、透雕为其艺术特色。在扇骨上雕刻书画的技法多为阴刻,亦有阳刻和留青刻法的。折扇两端的大扇骨会雕饰山水,花草等一些微景观,线条平滑,起伏有致,雕刻纹路细小繁密。有些雕刻还在扇面上雕刻,这些多为檀木扇和铁扇等材质比较硬的扇面。明正德、嘉靖年间扇骨的竹刻艺术已臻精湛。折扇书画、雕刻艺术达到了鼎盛时期,亦是扇文化进入鼎盛期的重要标志。
三、折扇的制作工艺
完整的一套折扇有扇面,扇骨,扇套,有些还有扇坠。
扇面多为纸质,最好的纸质材料就是软中带韧的宣纸,然后再附上结实耐磨的皮纸,既方便在扇面上题诗作画又结实耐用。有些扇面也用绢绸,此折扇多为女性使用。明代的泥金,的整个扇面是用金箔制成,而以佛赤色为最好,曾出土这一把明代徽明的泥金扇面,虽经数百年地下浸泡,但仍有光泽。扇骨是一把折扇的骨架,有了扇骨折扇才能成型。扇骨的材料也十分丰富,有湘妃竹的、象牙的、棕竹的、鹿骨的、紫檀的、玳瑁的、凤眼的、檀香的、刻竹的、烫花的、挑丝的、等等。初步制作好扇骨上要上漆,打磨,或者襄饰一些金丝玉石凳。上漆这个工序要进行好几次的反复打磨施漆才能使扇骨呈现出亮丽的光色。
扇套是专门装折扇的袋子,扇套大多都是用细软的丝,绸,缎等制作而成。上面绣上精致美丽的图案,或为花草,或为花蝶,异彩纷呈,赏心悦目。扇坠是折扇底端的一种装饰吊坠,多在皇宫贵族中流行以显示身份尊贵。
四、现代折扇的发展
尽管在空调电风扇这样的电子产品充斥的今天,扇子在炎热的夏季中依然是必不可少的,折扇因体积小和便携的优势深受大众的喜爱。当今的折扇已经没有了古代时期的阶级身份的象征,一般的纸质折扇在百姓家中十分常见,精美的折扇已经渐渐失去了它的实用功能,作为一种审美性极高的艺术品被喜爱者广为收藏。折扇也更多的融进舞蹈中。这种折扇是用丝绸轻纱制作宽大的扇面,扇面超过扇骨,轻轻舞动扇子仿佛一只只美丽的蝴蝶,曼妙是扇子舞独具魅力。与太极拳、太极剑并称的“太极扇”也是使用的这样的折扇。折扇给人们送来清凉只是它最基本的功能,它不断丰富着人们的文娱生活给人们带来愉悦和健康。在不断发展的文化的长河中,折扇继续谱写着中国的传统文化,折扇文化已经深深扎根于中国文化的血脉滋养着每一个中国人的精神和灵魂。
参考文献:
[1]陈季军.中国扇文化嬗变的轨迹[J].贵州. 贵州民族学院学报.2000.
[2]聂鑫森.折扇的魅力[J].上海.美文阁—时文导读.2003.
[3]林拯民. 中国扇文化[J].北京. 文化史研究.
[4]朱有仪.揭开扇画收藏市场的面纱[J].陕西.收藏.2012.
[5]赵凤砚.论中国古代扇面书画艺术的缘起[J].辽宁.兰台世界.2014.
[6]付秀宏.奇书妙画,尽在扇中[J].书画益寿.2015.
[7]位岗仪人.扇子的历史[J].北京.中国美术馆.2010.
[8]汪少华.扇子与中国文化[J].浙江.台州学院学报.2012.
[9]陈琳.折扇“风流“史变奏[J].上海.第一财经日报.2011.
[10]沈从文.扇子史话[M].辽宁.辽宁画报出版社.2005.
【关键词】:明清时期;折扇;文化;书法;雕刻
扇子從古到今都是夏季人们重要清凉工具。扇子的产生取决于人们的生活需要。随着时代的发展,扇子不单单只作为一种实用的工具,人们更加注重它的审美性。扇子与绘画、书法、雕刻、刺绣、剪纸等相融合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扇艺术”。
在古代扇子也是等级身份的象征,文献记载看,舜受尧禅后,始作“五明扇”,系用以表示“广开视听,求贤以自辅”的仪仗扇。从舜制“五明扇”起,仪仗扇就有了表示统治者身份、地位的政治意义。从舜时期的五明扇、秦汉的羽扇、唐宋盛行的团扇、明清盛行的折扇,扇子承载着中国的传统文化,中国人的风俗习惯,凝聚着中华民族的情感给中国人民带来独特的审美享受和文化传承。
一、折扇的起源和发展
折扇并不是在我国产生并发展的。在两宋时期,随着对外文化交流的频繁,折扇开始传入。明代刘元卿《贤奕编》载:“折叠扇一名撤扇,盖收则折叠,用则撒开”。以扇骨聚头而散其尾,故名象头扇。折扇虽然是舶来品,到中国以后与中国的文化相结合形成了独具中国特色的“中国折扇文化”。折扇外形优美方便携带,一经传入便深受大众的喜爱。当时的折扇因十分稀少而显得格外珍贵,只有皇室和达官贵族才能拥有和收藏。
宋代的文化艺术发展繁荣,为折扇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土壤。南宋时期已经出现在扇面上做书画,但还没有大规模的流行起来。至元代曾遭冷遇,在元代初期却因受到宫廷官绅的讥笑,以致只堪为“仆隶所执,取其便于袖藏,以避尊贵者之目”。明清时期折扇开始流行起来。明成祖收到朝鲜入贡的折扇非常喜爱,就下令在仿制折扇,折扇开始走出宫廷而后广传天下。折扇流行起来,文人雅士开始与折扇的不解之缘。很多文人得一折扇便诗兴大发,在扇子上题字题画,借扇抒情。明清的丹青水墨画盛行,许多风雅人士在折扇上一面作画一面写字,颇有韵味。
二、折扇与艺术的融合
(一)折扇与绘画
在明清时期折扇的审美性被大大提高,画扇更为盛行。梁·高爽就有《画扇诗》云:“但画双黄鹄,莫作孤飞燕”。史料记载画扇在六朝时就已经开始出现。绘画与扇子可谓关系密切,形成中国独具特色的艺术形式。明清时期时期的山水画被搬到折扇上面,山水画又有了一种新的载体。折扇的题材也十分广泛,山水,花鸟,鱼虫,走兽,甚至一些神话传说也常常出现在折扇画中。从借扇抒情的隐逸文人到画坛正统的“四王”“扬州八怪”“金陵八家”等等都在喜爱在折扇上作画极尽高雅之至。
折扇画的绘制有一定的难度。折扇的扇面程波浪形,不平整不水平的扇面非常考验画家的功力。明代画家恽向在折扇上所做的《秋 江远眺图》画面平远开阔,树木错落有致,尽显潇洒闲适的清幽之气。明末清初的画家龚贤的《萧树寒江图》笔墨清淡,几棵老树在寒风中发抖,一片孤寂萧索的景象呈现在眼前。清初的画家梅清也曾在折扇上画过黄山之景,尽管在小小的扇面上仍能呈现出黄山的雄伟气势,山青景明,十分空灵。
(二)折扇与书法
在折扇上除了作画,还有一项非常重要内容就是题字,即书法对折扇的装饰。扇面上题一首诗写几个大字就会大大提高这把折扇的文化内涵和价值。古人常常喜欢在扇面作画,画的旁边是一段题跋。唐寅的《隐居图》左边是一段题跋:“百亩家田号上腴,五车遗业旧钞书;不知世外秦忘鹿,且喜盘中食有鱼”。《晋书·王羲之传》载,王羲之在会稽山,见一老姥持十许六角竹扇,羲之因书扇,各作五字,语姥云,道是王右军书字索百钱。竹扇遂竞买一空。可见名家的书法对折扇的价值影响非常大。有名人书画的折扇变得十分珍贵,具有很高的收藏价值。
(三)折扇与雕刻
折扇的雕刻主要是在扇骨上。扇骨上的细致讲究的雕刻花纹是一把雅致的折扇拥有更高的身价的点睛之笔。竹制扇大骨的雕刻最具特色。我国竹刻至明代中期已形成专门艺术,如以明代三朱(朱松邻、朱小松、朱三松)为首的嘉定派的浅雕、透雕为其艺术特色。在扇骨上雕刻书画的技法多为阴刻,亦有阳刻和留青刻法的。折扇两端的大扇骨会雕饰山水,花草等一些微景观,线条平滑,起伏有致,雕刻纹路细小繁密。有些雕刻还在扇面上雕刻,这些多为檀木扇和铁扇等材质比较硬的扇面。明正德、嘉靖年间扇骨的竹刻艺术已臻精湛。折扇书画、雕刻艺术达到了鼎盛时期,亦是扇文化进入鼎盛期的重要标志。
三、折扇的制作工艺
完整的一套折扇有扇面,扇骨,扇套,有些还有扇坠。
扇面多为纸质,最好的纸质材料就是软中带韧的宣纸,然后再附上结实耐磨的皮纸,既方便在扇面上题诗作画又结实耐用。有些扇面也用绢绸,此折扇多为女性使用。明代的泥金,的整个扇面是用金箔制成,而以佛赤色为最好,曾出土这一把明代徽明的泥金扇面,虽经数百年地下浸泡,但仍有光泽。扇骨是一把折扇的骨架,有了扇骨折扇才能成型。扇骨的材料也十分丰富,有湘妃竹的、象牙的、棕竹的、鹿骨的、紫檀的、玳瑁的、凤眼的、檀香的、刻竹的、烫花的、挑丝的、等等。初步制作好扇骨上要上漆,打磨,或者襄饰一些金丝玉石凳。上漆这个工序要进行好几次的反复打磨施漆才能使扇骨呈现出亮丽的光色。
扇套是专门装折扇的袋子,扇套大多都是用细软的丝,绸,缎等制作而成。上面绣上精致美丽的图案,或为花草,或为花蝶,异彩纷呈,赏心悦目。扇坠是折扇底端的一种装饰吊坠,多在皇宫贵族中流行以显示身份尊贵。
四、现代折扇的发展
尽管在空调电风扇这样的电子产品充斥的今天,扇子在炎热的夏季中依然是必不可少的,折扇因体积小和便携的优势深受大众的喜爱。当今的折扇已经没有了古代时期的阶级身份的象征,一般的纸质折扇在百姓家中十分常见,精美的折扇已经渐渐失去了它的实用功能,作为一种审美性极高的艺术品被喜爱者广为收藏。折扇也更多的融进舞蹈中。这种折扇是用丝绸轻纱制作宽大的扇面,扇面超过扇骨,轻轻舞动扇子仿佛一只只美丽的蝴蝶,曼妙是扇子舞独具魅力。与太极拳、太极剑并称的“太极扇”也是使用的这样的折扇。折扇给人们送来清凉只是它最基本的功能,它不断丰富着人们的文娱生活给人们带来愉悦和健康。在不断发展的文化的长河中,折扇继续谱写着中国的传统文化,折扇文化已经深深扎根于中国文化的血脉滋养着每一个中国人的精神和灵魂。
参考文献:
[1]陈季军.中国扇文化嬗变的轨迹[J].贵州. 贵州民族学院学报.2000.
[2]聂鑫森.折扇的魅力[J].上海.美文阁—时文导读.2003.
[3]林拯民. 中国扇文化[J].北京. 文化史研究.
[4]朱有仪.揭开扇画收藏市场的面纱[J].陕西.收藏.2012.
[5]赵凤砚.论中国古代扇面书画艺术的缘起[J].辽宁.兰台世界.2014.
[6]付秀宏.奇书妙画,尽在扇中[J].书画益寿.2015.
[7]位岗仪人.扇子的历史[J].北京.中国美术馆.2010.
[8]汪少华.扇子与中国文化[J].浙江.台州学院学报.2012.
[9]陈琳.折扇“风流“史变奏[J].上海.第一财经日报.2011.
[10]沈从文.扇子史话[M].辽宁.辽宁画报出版社.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