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茫茫呼伦贝尔草原上,有一个神奇的地方——新巴尔虎右旗。一望无际的草原与宽阔无邊的呼伦湖、贝尔湖交相呼应,湍湍流动的乌尔逊河像一条玉带镶嵌在草原和湖泊间。这里素有“鸡鸣三国”之称,北、西、南三面与蒙古国、俄罗斯接壤,有着长达五百多公里的边境线。
仲夏季节,应友人之邀,我重回十年前曾经战斗过的北部边防,踏上新巴尔虎右旗这块热土,如同回到久别的故乡。我陶醉在天宽地阔、充满生机活力的大草原上,又望见了碧波荡漾的呼伦湖、贝尔湖,听到了蜿蜒绵长的乌尔逊河潺潺的流水声,沉浸在那悠扬高亢的长调牧歌中……
在短暂逗留新巴尔虎右旗的日子里,我在巴尔虎博物馆、思歌腾广场徜徉沉思,穿越巴尔虎古老民族的久远历史时空,了解她的昨天和今天;我走进热情好客的牧民阿爸家里,体验剪羊毛、蒙古传统式宰羊、挤马奶、喂牛羊的感觉与滋味;我来到地处“鸡鸣三国”的三角地哨所,眼前出现的是边防官兵威武挺拔的身影和象征着祖国疆土主权的界碑;我在被巴尔虎兄弟誉为“神山”“圣山”的宝格德乌拉,与游牧民百姓和来自全国四面八方的游客一起祭祀先祖、祈祷丰年……
然而,几天下来,也许是故地重游的军人身份使然,让我的脑海留下印象最深的还要数千百年来新巴尔虎人浓浓的爱国心、戍边情。
自古以来,呼伦贝尔就以其辽阔的地域、富饶的资源、悠久的历史、古朴的民风、秀美的风光闻名遐迩。据史书记载,从公元前200年即西汉时期,至清朝末年,在约2000年的历史长河中,作为游牧民族的摇篮,这里始终上演着风起云涌、波澜壮阔的军事斗争活剧,令世人瞩目。
一部蒙古族社会发展史,就是一部祖国北疆戍边史。隋唐以后,随着中原地区经济文化发展繁荣,北方各民族亦渐呈兴旺,各民族、部族间及中原地区的军事活动愈加频繁。移民设部、迁移屯边,成为各个朝代的不二选择。从公元前4世纪开始,直至16世纪,先后有东胡、夫余、匈奴、肃慎、鲜卑、乌桓、勿吉、室韦、蒙兀、契丹、女真、蒙古等少数民族部落占据呼伦贝尔草原。1644年,女真建立清朝政府后,呼伦贝尔一直处于清朝政府的统治下,自康熙十七年,即1718年,到清同治八年,即1869年,一百五十多年间,呼伦贝尔军民屡屡同侵华俄军英勇作战,留下许多可歌可泣的故事,书写了气壮山河的壮丽诗篇。
十七世纪中叶,沙俄帝国开始了对中国的侵略行动。为有效抵御沙俄侵略军轮番洗劫暴行,清政府从志愿加入清八旗的新巴尔虎人和喀尔喀蒙古车臣汗部迁来的近三千人中,选出二千四百人,按索伦兵役制编为两翼八旗。新巴尔虎左翼旗驻牧在哈拉哈河、乌尔逊河、呼伦湖东岸及海拉尔河下游两岸。新巴尔虎右翼旗驻牧在贝尔湖北岸、乌尔逊河和呼伦湖西岸及克鲁伦河下游两岸。因新巴尔虎移驻呼伦贝尔,原索伦部防地移至今鄂温克旗、陈巴尔虎旗、牙克石市地域。
在兵荒马乱的战争年代,新巴尔虎人饱受内忧外患的摧残。至今,这里还流传着一个凄美悲惨的爱情故事。有位名叫朝克图的蒙古族小伙儿,订婚的第二天,就带着对巴尔虎草原无尽的爱,惜别美丽的姑娘道力格尔,毅然奔向边境御敌的战场。那时戍边,需自筹口粮和衣物费用,这就意味着谁家出兵,谁家负担就重。在战场上,朝克图表现得坚强勇敢,舍生忘死,浴血奋战。每到战斗间隙,他常常遥望南天,思念远在家乡的姑娘。当几年后他服满兵役,带着赫赫战功返回新巴尔虎草原时,心爱的姑娘道力格尔却因不甘当地恶霸凌辱,奋力和欲强暴她的歹徒搏斗,被毒如蛇蝎的恶霸活活烧死在蒙古包里。当得知这一悲惨消息时,朝克图不相信自己的耳朵,急得昏倒在地,醒来后他骑上马直奔心爱的姑娘住过的蒙古包。此时那里只剩下一片灰烬。他在烧焦的废墟上哭喊着,寻找着,最后找到了自己赠给心上人的订婚信物——一个戒指和两个耳环。小伙子悲痛欲绝,撕心裂肺的哭声响彻整个草原。在漫长的历史长河里,新巴尔虎人中像这样的男孩儿从军离乡、女孩儿祸从天降,从而造成人间爱情悲剧的故事,不知还发生过多少!
在这里,我还听说了一个感人至深的故事。那是在清代,新巴尔虎右旗一位部族老头领,长年累月带着一家老小,坚守在戍边御敌第一线,风餐露宿,巡逻不止。为了北部边境的安全,任谁劝说他也不撤回后方歇息,一直带领巴尔虎同胞坚守在一线边境阵地上。他执著戍边的行为成为敌国侵略军的眼中钉、肉中刺。一天夜里,沙俄侵略者组织罪恶行动偷袭我边境,丧心病狂地将这位可敬的新巴尔虎头领全家杀害。新巴尔虎人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把抗击沙俄的斗争一直坚持到沙俄军队全部撤出中国,为捍卫祖国北部边疆领土主权作出了突出贡献。
碧波荡漾的湖水,奇岩与峭壁,呼伦湖里的拴马桩啊,你多像一匹仰天嘶鸣的骏马,又如一尊栉风沐雨的英雄雕像,见证着这里曾经的金戈铁马和征战戍边的壮举。辽阔的草原,天然的沙滩,湍湍流动的乌尔逊河啊,你就像穿越时空的一条玉质纽带,又如一道述说历史沧桑的蓝色电波,日夜为那些在北疆戍边岁月里流血牺牲的先辈歌唱……
一首在草原上流传百年的长调牧歌,唱出了新巴尔虎右旗人对爱情的执著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也在诉说着他们失去爱情的悲伤和艰难度日的痛苦:
蓝蓝的天空上飘着那白云
白云的下面盖着雪白的羊群
羊群好像是斑斑的白银
撒在草原上多么爱煞人……
时间到了抗日战争的烽火岁月,在新巴尔虎右旗的诺门罕至哈拉哈河两岸地区,爆发了一场震惊世界的日本、伪满洲国对苏联和蒙古国,实际上是日本关东军对苏联军队的大规模冲突:诺门罕——哈拉哈河战争。据说这是世界军事史上第一场立体战争。战争历时135天。期间,日本侵略者在草原上进行了大规模的细菌战实验活动,给包括新巴尔虎人在内的呼伦贝尔各民族群众带来巨大灾难。
十多年前,我曾读过一本日本关东军部队军医的日记体纪实小说,里面记载着这样一个细节:善良的牧民给突然闯入家里的几个日军官兵特意包了韭菜馅儿的饺子。谁能想到,这几个家伙吃饱喝足以后,竟给牧民家中扔下一桶化学毒剂,致这户牧民全家无一生还。边疆人民也从此认清了侵略者的本质,纷纷行动起来,积极投身抗战,共同抵御外侵。在接下来的解放战争中,新巴尔虎人积极参军参战,踊跃支前支边,有力地保障了主战场作战和边疆的巩固。 新中国成立后,北疆边防线正式由中国人民解放軍边防部队接管。虽然再也不像古代和近代那样,以新巴尔虎人为主体护边戍边了,但游牧民族爱国护边的优良传统就像乌尔逊河的河水一样源远流长,仍在滋润着千里边防线。这里军爱民、民拥军、军民团结一家亲的氛围异常浓厚。
在过去很长一个时期,边防部队执勤条件较差,一些老边防曾形容说,巡逻路是“一米一个坑,一个坑深一米”。部队官兵住的房子是“干打垒”,四面透风,夏季蚊子、瞎虻、小咬三班倒“围攻”,冬天睡觉不敢脱棉衣。新巴尔虎右旗的牧民看到这种情况,心急如焚,他们帮助边防部队垫土修路,给执勤官兵送来取暖的羊粪。后来,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和牧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新巴尔虎右旗党委政府又提出开展建设“蒙古包哨所”,争当“牧民哨兵”活动,在全旗叫响“一座蒙古包就是一座哨所,守卫千里边防;一个牧民就是一个哨兵,为伟大祖国站岗”的口号,在北部边疆筑起一道坚不可摧的绿色屏障。
我在呼伦贝尔军分区工作时,认识新巴尔虎右旗一位金旗长,他每年都带着旗人社局、民政局、电力局等部门负责人和乌兰牧骑文艺演出队,逐一走遍境内边防哨所。他们现场解决边防部队工作生活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给单调枯燥寂寞中的官兵,带去喜闻乐见的文艺节目,深受边防部队官兵欢迎。那时,部队老兵退伍一般都是年底前,新兵入伍补充边防要等到来年的四五月份,中间有好几个月的转换期,边防一线执勤兵力严重不足。解决的办法,都是靠旗里组织民兵队伍补充边防部队建制班排,军民联合守边固边。对此,旗委政府总是非常支持,做到要多少人就给多少人,什么时候要就什么时候给。
这次回到阔别近十年的呼伦贝尔市新巴尔虎右旗,看到这里的街道变宽了,楼群和工厂、商店、学校增加了许多。旗人武部和边防营的同志告诉我,近年来,新巴尔虎右旗经济有了快速发展,但地方党委政府始终不忘国防建设和边境安宁,广大人民群众热爱部队、支持国防的积极性越来越高,工作力度越来越大,效果也越来越好。特别是他们着眼军民融合,按照体系化构建、常态化运行、制度化规范的发展思路,逐步完善建设“蒙古包哨所”、争当“牧民哨兵”活动,创建了边防连队管一线、边防武警管二线、联防民兵管三线,蒙古包哨所全域覆盖的军警民“三线一网”联防联治管控体系,有力地促进了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旗长千里走边关”活动,也早已成为一项拥军支边制度固化下来,近年来,为边防一线部队解决了吃水、用电、看书报、通网络、大龄官兵找对象等多个难题,还投资一百五十多万元,为每个连队和边防派出所配备两辆执勤篷车,具备保证巡逻官兵一周野外生存吃喝打住藏等多种功能。投资一千多万元建设的民兵训练基地,也将在今年底竣工投入使用。届时,这个基地将是呼伦贝尔市境内唯一一座大型民兵训练基地,能够有效提升基干民兵队伍的军政素质和管边控边水平。
临离开新巴尔虎右旗时,我去了地处巴尔虎草原深处的三角地哨所。在那里,我远远听见哨所里的官兵们弹起心爱的吉他,唱着自己创作的歌曲:
我站在遥远的哨所之上,
有多少梦想自由地飞翔。
昨天已经风干了的土屋,
我要和你告别在茫茫草原上。
荒凉成为往事,迎来幸福阳光。
新巴尔虎的亲人永远是我们可靠的保障。
无悔的青春,冉冉升起的太阳,
五星红旗永远在哨所上空飘扬。
美丽的新巴尔虎草原啊,
欣慰见证着我们茁壮地成长……
责任编辑 王冬海
仲夏季节,应友人之邀,我重回十年前曾经战斗过的北部边防,踏上新巴尔虎右旗这块热土,如同回到久别的故乡。我陶醉在天宽地阔、充满生机活力的大草原上,又望见了碧波荡漾的呼伦湖、贝尔湖,听到了蜿蜒绵长的乌尔逊河潺潺的流水声,沉浸在那悠扬高亢的长调牧歌中……
在短暂逗留新巴尔虎右旗的日子里,我在巴尔虎博物馆、思歌腾广场徜徉沉思,穿越巴尔虎古老民族的久远历史时空,了解她的昨天和今天;我走进热情好客的牧民阿爸家里,体验剪羊毛、蒙古传统式宰羊、挤马奶、喂牛羊的感觉与滋味;我来到地处“鸡鸣三国”的三角地哨所,眼前出现的是边防官兵威武挺拔的身影和象征着祖国疆土主权的界碑;我在被巴尔虎兄弟誉为“神山”“圣山”的宝格德乌拉,与游牧民百姓和来自全国四面八方的游客一起祭祀先祖、祈祷丰年……
然而,几天下来,也许是故地重游的军人身份使然,让我的脑海留下印象最深的还要数千百年来新巴尔虎人浓浓的爱国心、戍边情。
自古以来,呼伦贝尔就以其辽阔的地域、富饶的资源、悠久的历史、古朴的民风、秀美的风光闻名遐迩。据史书记载,从公元前200年即西汉时期,至清朝末年,在约2000年的历史长河中,作为游牧民族的摇篮,这里始终上演着风起云涌、波澜壮阔的军事斗争活剧,令世人瞩目。
一部蒙古族社会发展史,就是一部祖国北疆戍边史。隋唐以后,随着中原地区经济文化发展繁荣,北方各民族亦渐呈兴旺,各民族、部族间及中原地区的军事活动愈加频繁。移民设部、迁移屯边,成为各个朝代的不二选择。从公元前4世纪开始,直至16世纪,先后有东胡、夫余、匈奴、肃慎、鲜卑、乌桓、勿吉、室韦、蒙兀、契丹、女真、蒙古等少数民族部落占据呼伦贝尔草原。1644年,女真建立清朝政府后,呼伦贝尔一直处于清朝政府的统治下,自康熙十七年,即1718年,到清同治八年,即1869年,一百五十多年间,呼伦贝尔军民屡屡同侵华俄军英勇作战,留下许多可歌可泣的故事,书写了气壮山河的壮丽诗篇。
十七世纪中叶,沙俄帝国开始了对中国的侵略行动。为有效抵御沙俄侵略军轮番洗劫暴行,清政府从志愿加入清八旗的新巴尔虎人和喀尔喀蒙古车臣汗部迁来的近三千人中,选出二千四百人,按索伦兵役制编为两翼八旗。新巴尔虎左翼旗驻牧在哈拉哈河、乌尔逊河、呼伦湖东岸及海拉尔河下游两岸。新巴尔虎右翼旗驻牧在贝尔湖北岸、乌尔逊河和呼伦湖西岸及克鲁伦河下游两岸。因新巴尔虎移驻呼伦贝尔,原索伦部防地移至今鄂温克旗、陈巴尔虎旗、牙克石市地域。
在兵荒马乱的战争年代,新巴尔虎人饱受内忧外患的摧残。至今,这里还流传着一个凄美悲惨的爱情故事。有位名叫朝克图的蒙古族小伙儿,订婚的第二天,就带着对巴尔虎草原无尽的爱,惜别美丽的姑娘道力格尔,毅然奔向边境御敌的战场。那时戍边,需自筹口粮和衣物费用,这就意味着谁家出兵,谁家负担就重。在战场上,朝克图表现得坚强勇敢,舍生忘死,浴血奋战。每到战斗间隙,他常常遥望南天,思念远在家乡的姑娘。当几年后他服满兵役,带着赫赫战功返回新巴尔虎草原时,心爱的姑娘道力格尔却因不甘当地恶霸凌辱,奋力和欲强暴她的歹徒搏斗,被毒如蛇蝎的恶霸活活烧死在蒙古包里。当得知这一悲惨消息时,朝克图不相信自己的耳朵,急得昏倒在地,醒来后他骑上马直奔心爱的姑娘住过的蒙古包。此时那里只剩下一片灰烬。他在烧焦的废墟上哭喊着,寻找着,最后找到了自己赠给心上人的订婚信物——一个戒指和两个耳环。小伙子悲痛欲绝,撕心裂肺的哭声响彻整个草原。在漫长的历史长河里,新巴尔虎人中像这样的男孩儿从军离乡、女孩儿祸从天降,从而造成人间爱情悲剧的故事,不知还发生过多少!
在这里,我还听说了一个感人至深的故事。那是在清代,新巴尔虎右旗一位部族老头领,长年累月带着一家老小,坚守在戍边御敌第一线,风餐露宿,巡逻不止。为了北部边境的安全,任谁劝说他也不撤回后方歇息,一直带领巴尔虎同胞坚守在一线边境阵地上。他执著戍边的行为成为敌国侵略军的眼中钉、肉中刺。一天夜里,沙俄侵略者组织罪恶行动偷袭我边境,丧心病狂地将这位可敬的新巴尔虎头领全家杀害。新巴尔虎人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把抗击沙俄的斗争一直坚持到沙俄军队全部撤出中国,为捍卫祖国北部边疆领土主权作出了突出贡献。
碧波荡漾的湖水,奇岩与峭壁,呼伦湖里的拴马桩啊,你多像一匹仰天嘶鸣的骏马,又如一尊栉风沐雨的英雄雕像,见证着这里曾经的金戈铁马和征战戍边的壮举。辽阔的草原,天然的沙滩,湍湍流动的乌尔逊河啊,你就像穿越时空的一条玉质纽带,又如一道述说历史沧桑的蓝色电波,日夜为那些在北疆戍边岁月里流血牺牲的先辈歌唱……
一首在草原上流传百年的长调牧歌,唱出了新巴尔虎右旗人对爱情的执著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也在诉说着他们失去爱情的悲伤和艰难度日的痛苦:
蓝蓝的天空上飘着那白云
白云的下面盖着雪白的羊群
羊群好像是斑斑的白银
撒在草原上多么爱煞人……
时间到了抗日战争的烽火岁月,在新巴尔虎右旗的诺门罕至哈拉哈河两岸地区,爆发了一场震惊世界的日本、伪满洲国对苏联和蒙古国,实际上是日本关东军对苏联军队的大规模冲突:诺门罕——哈拉哈河战争。据说这是世界军事史上第一场立体战争。战争历时135天。期间,日本侵略者在草原上进行了大规模的细菌战实验活动,给包括新巴尔虎人在内的呼伦贝尔各民族群众带来巨大灾难。
十多年前,我曾读过一本日本关东军部队军医的日记体纪实小说,里面记载着这样一个细节:善良的牧民给突然闯入家里的几个日军官兵特意包了韭菜馅儿的饺子。谁能想到,这几个家伙吃饱喝足以后,竟给牧民家中扔下一桶化学毒剂,致这户牧民全家无一生还。边疆人民也从此认清了侵略者的本质,纷纷行动起来,积极投身抗战,共同抵御外侵。在接下来的解放战争中,新巴尔虎人积极参军参战,踊跃支前支边,有力地保障了主战场作战和边疆的巩固。 新中国成立后,北疆边防线正式由中国人民解放軍边防部队接管。虽然再也不像古代和近代那样,以新巴尔虎人为主体护边戍边了,但游牧民族爱国护边的优良传统就像乌尔逊河的河水一样源远流长,仍在滋润着千里边防线。这里军爱民、民拥军、军民团结一家亲的氛围异常浓厚。
在过去很长一个时期,边防部队执勤条件较差,一些老边防曾形容说,巡逻路是“一米一个坑,一个坑深一米”。部队官兵住的房子是“干打垒”,四面透风,夏季蚊子、瞎虻、小咬三班倒“围攻”,冬天睡觉不敢脱棉衣。新巴尔虎右旗的牧民看到这种情况,心急如焚,他们帮助边防部队垫土修路,给执勤官兵送来取暖的羊粪。后来,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和牧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新巴尔虎右旗党委政府又提出开展建设“蒙古包哨所”,争当“牧民哨兵”活动,在全旗叫响“一座蒙古包就是一座哨所,守卫千里边防;一个牧民就是一个哨兵,为伟大祖国站岗”的口号,在北部边疆筑起一道坚不可摧的绿色屏障。
我在呼伦贝尔军分区工作时,认识新巴尔虎右旗一位金旗长,他每年都带着旗人社局、民政局、电力局等部门负责人和乌兰牧骑文艺演出队,逐一走遍境内边防哨所。他们现场解决边防部队工作生活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给单调枯燥寂寞中的官兵,带去喜闻乐见的文艺节目,深受边防部队官兵欢迎。那时,部队老兵退伍一般都是年底前,新兵入伍补充边防要等到来年的四五月份,中间有好几个月的转换期,边防一线执勤兵力严重不足。解决的办法,都是靠旗里组织民兵队伍补充边防部队建制班排,军民联合守边固边。对此,旗委政府总是非常支持,做到要多少人就给多少人,什么时候要就什么时候给。
这次回到阔别近十年的呼伦贝尔市新巴尔虎右旗,看到这里的街道变宽了,楼群和工厂、商店、学校增加了许多。旗人武部和边防营的同志告诉我,近年来,新巴尔虎右旗经济有了快速发展,但地方党委政府始终不忘国防建设和边境安宁,广大人民群众热爱部队、支持国防的积极性越来越高,工作力度越来越大,效果也越来越好。特别是他们着眼军民融合,按照体系化构建、常态化运行、制度化规范的发展思路,逐步完善建设“蒙古包哨所”、争当“牧民哨兵”活动,创建了边防连队管一线、边防武警管二线、联防民兵管三线,蒙古包哨所全域覆盖的军警民“三线一网”联防联治管控体系,有力地促进了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旗长千里走边关”活动,也早已成为一项拥军支边制度固化下来,近年来,为边防一线部队解决了吃水、用电、看书报、通网络、大龄官兵找对象等多个难题,还投资一百五十多万元,为每个连队和边防派出所配备两辆执勤篷车,具备保证巡逻官兵一周野外生存吃喝打住藏等多种功能。投资一千多万元建设的民兵训练基地,也将在今年底竣工投入使用。届时,这个基地将是呼伦贝尔市境内唯一一座大型民兵训练基地,能够有效提升基干民兵队伍的军政素质和管边控边水平。
临离开新巴尔虎右旗时,我去了地处巴尔虎草原深处的三角地哨所。在那里,我远远听见哨所里的官兵们弹起心爱的吉他,唱着自己创作的歌曲:
我站在遥远的哨所之上,
有多少梦想自由地飞翔。
昨天已经风干了的土屋,
我要和你告别在茫茫草原上。
荒凉成为往事,迎来幸福阳光。
新巴尔虎的亲人永远是我们可靠的保障。
无悔的青春,冉冉升起的太阳,
五星红旗永远在哨所上空飘扬。
美丽的新巴尔虎草原啊,
欣慰见证着我们茁壮地成长……
责任编辑 王冬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