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民权县实验小学河南民权476800)
【摘要】新课标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在数学教学中,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营造宽松、和谐的学习氛围,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创设情境,为他们提供观察、实验、操作、交流等数学活动的机会,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主动性和探索能力,使学生进入良好的学习状态,进而培养其创造思维。
【关键词】教学兴趣自主探索动手实践
自主探索就是引导学生主动发展,主动探索知识。它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和有效途径,它有利于学生掌握知识和培养能力。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和创造性,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挖掘和利用学生的潜能,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索。那么如何指导学生积极参与主动探索呢?
一、营造氛围,萌发自主探索意识
要营造宽松、和谐的学习氛围。教师首先尊重学生、关心学生,做他们的知心朋友,这样他们才能因信其师而亲其道。其次在教学中鼓励、肯定、欣赏学生在课堂上一切为探索知识而作的言行及幼稚的结论,使学生始终处在一种心理安全、心理自由的无拘无束的精神状态,这样他们才能敢想、敢说、敢问。敢于也乐于参与探索学习。久而久之,就形成主动探索学习的意识和习惯。
二、创设情境,激发自主探索的兴趣
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说:学习最好的刺激是对学习材料的兴趣。而兴趣是人积极主动地探索事物的心理倾向,它能充分调动学生的感知、记忆、想象、思维等功能,使学生进入最佳的学习状态。在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知识经验、认知规律等因素抓住学生思维活动的关键,为学生提供丰富的材料,从学生喜闻乐见的实物、实例入手。采用动画、故事、游戏、动手操作、质疑等形式,创设生动有趣的问题情景,激发学生学习的内驱力和求知欲望。例如:在教学“循环小数”时我让学生起立,并原地踏步走,教师喊:一二一、一二一......让学生随着喊,喊一会后问学生:如果不让你们停,这样一直喊下去你们发现了什么?学生会说:“一二一”这句口令不断重复。教师肯定学生的说法后说;今天我们就来研究具有这种规律的数———循环小数。从而揭示课题,激发学生去探索、去求知。
三、创设条件,提供自主探索机会
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学生对知识和能力的获得是通过自己的内化活动来实现的。要实现真正意义的内化,学生必须有一个主动获取、主动发展的过程。因次,教师在教学中,要最大可能地增大学生学习的自由度,多采用观察、操作等方式,为学生提供探索的时间和空间,提供发表自己见解的机会,让他们在探索的过程中自己去“发现”、“创造”知识。如:例如教学“长方形的周长”的计算公式时,可以让每个学生准备一个长方形、与长方形的长、宽分别相等的各两根小棒(或不同颜色的线)。上课时,先和学生一起复习“周长”的概念,再引导学生进行探索性操作,把与长方形的长、宽相等的两根小棒分别与长方形相应的边重合,学生根据周长的概念知道,这四根小棒的总长度就是这个长方形的周长。这时,教师再启发学生探索,长方形的周长该怎样算呢?学生在教师的启发下,探索出这样几种求长方形周长的方法:(1)长+宽+长+宽;(2)长 长 宽 宽;(3)长×2+宽×2;(4)(长+宽)×2。此时,教师再引导学生进行观察和比较,从而得出求长方形周长的比较简便的计算方法。在上述过程中,教师让学生动手操作,给学生提供了一个自主探索知识的时空,让学生经历了知识形成的思维过程,因此不但获得了知识,而且学会了学习,同时其探索的意识和能力也得到了培养。
四、拓展思维,指导自主探索的方法
让学生自主探索并不是放任自流,而是让学生有法可循,不是盲目地让学生行动,而是给学生指出一定的探索方向。这样才能让学生会自主探索活动,才能使学生的主动性得以充分发挥。如:在探索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时,指导学生经历以下三个过程:第一是猜想,让学生大胆猜想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第二是转化,放手让学生动手实验,将平行四边形转化为已学过的图形;第三是推导,让学生发现转化后的图形和平行四边形的关系,根据内在联系推导出公式。可以采取小组合作方式,让每一给学生都有机会参与,同时要求学生讨论两个问题,一是自己转化的图形与原图形有什么关系,二是怎样推导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最后由学生概括得出结论。这样在学生思考猜测—动手验证的过程中给学生渗透了一种科学的探索方法。
五、注重实践,发展自主探索的能力
积极实践是提高探索能力的有效途径,在教学时,教师一定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主动探索数学知识的实际应用价值,引导他们运用掌握的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例如,学习了“用正比例方法解应用题”后,可以给学生布置这样一道课外“实践性”的作业:利用卷尺、竹竿等工具测量出所需要的数据,算出学校旗杆的高度。学生在完成这道作业时,就要思考这样几个问题:(1)要算出学校旗杆的高度,必须知道哪些数据?(2)利用现有工具能测量出哪些数据?(3)测出数据后,怎样应用这些数据求出旗杆的高度?等这些问题明确后,下一步他们就要动手测量、收集、处理数据,再利用课堂中学到的知识求出学校旗杆的高度。这些问题的探索,有效地将课内知识向课外延伸,达到了巩固课堂所学知识与发展学生探索能力的双重目的。
总之,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把促进学生自主探索学习、主动发展放在首位,要善于激发学生自主探索的动机,给学生探索的空间,创造自主探索的条件,培养自主探索的积极性,让学生爱学、能学、会学,培养出具有探索意识和创新意识的一代新人。
参考文献
[1]《数学课程标准》
[2]《小学数学教育》2002年第10期
[3]《小学数学教育》2003年第4期
【摘要】新课标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在数学教学中,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营造宽松、和谐的学习氛围,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创设情境,为他们提供观察、实验、操作、交流等数学活动的机会,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主动性和探索能力,使学生进入良好的学习状态,进而培养其创造思维。
【关键词】教学兴趣自主探索动手实践
自主探索就是引导学生主动发展,主动探索知识。它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和有效途径,它有利于学生掌握知识和培养能力。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和创造性,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挖掘和利用学生的潜能,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索。那么如何指导学生积极参与主动探索呢?
一、营造氛围,萌发自主探索意识
要营造宽松、和谐的学习氛围。教师首先尊重学生、关心学生,做他们的知心朋友,这样他们才能因信其师而亲其道。其次在教学中鼓励、肯定、欣赏学生在课堂上一切为探索知识而作的言行及幼稚的结论,使学生始终处在一种心理安全、心理自由的无拘无束的精神状态,这样他们才能敢想、敢说、敢问。敢于也乐于参与探索学习。久而久之,就形成主动探索学习的意识和习惯。
二、创设情境,激发自主探索的兴趣
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说:学习最好的刺激是对学习材料的兴趣。而兴趣是人积极主动地探索事物的心理倾向,它能充分调动学生的感知、记忆、想象、思维等功能,使学生进入最佳的学习状态。在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知识经验、认知规律等因素抓住学生思维活动的关键,为学生提供丰富的材料,从学生喜闻乐见的实物、实例入手。采用动画、故事、游戏、动手操作、质疑等形式,创设生动有趣的问题情景,激发学生学习的内驱力和求知欲望。例如:在教学“循环小数”时我让学生起立,并原地踏步走,教师喊:一二一、一二一......让学生随着喊,喊一会后问学生:如果不让你们停,这样一直喊下去你们发现了什么?学生会说:“一二一”这句口令不断重复。教师肯定学生的说法后说;今天我们就来研究具有这种规律的数———循环小数。从而揭示课题,激发学生去探索、去求知。
三、创设条件,提供自主探索机会
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学生对知识和能力的获得是通过自己的内化活动来实现的。要实现真正意义的内化,学生必须有一个主动获取、主动发展的过程。因次,教师在教学中,要最大可能地增大学生学习的自由度,多采用观察、操作等方式,为学生提供探索的时间和空间,提供发表自己见解的机会,让他们在探索的过程中自己去“发现”、“创造”知识。如:例如教学“长方形的周长”的计算公式时,可以让每个学生准备一个长方形、与长方形的长、宽分别相等的各两根小棒(或不同颜色的线)。上课时,先和学生一起复习“周长”的概念,再引导学生进行探索性操作,把与长方形的长、宽相等的两根小棒分别与长方形相应的边重合,学生根据周长的概念知道,这四根小棒的总长度就是这个长方形的周长。这时,教师再启发学生探索,长方形的周长该怎样算呢?学生在教师的启发下,探索出这样几种求长方形周长的方法:(1)长+宽+长+宽;(2)长 长 宽 宽;(3)长×2+宽×2;(4)(长+宽)×2。此时,教师再引导学生进行观察和比较,从而得出求长方形周长的比较简便的计算方法。在上述过程中,教师让学生动手操作,给学生提供了一个自主探索知识的时空,让学生经历了知识形成的思维过程,因此不但获得了知识,而且学会了学习,同时其探索的意识和能力也得到了培养。
四、拓展思维,指导自主探索的方法
让学生自主探索并不是放任自流,而是让学生有法可循,不是盲目地让学生行动,而是给学生指出一定的探索方向。这样才能让学生会自主探索活动,才能使学生的主动性得以充分发挥。如:在探索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时,指导学生经历以下三个过程:第一是猜想,让学生大胆猜想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第二是转化,放手让学生动手实验,将平行四边形转化为已学过的图形;第三是推导,让学生发现转化后的图形和平行四边形的关系,根据内在联系推导出公式。可以采取小组合作方式,让每一给学生都有机会参与,同时要求学生讨论两个问题,一是自己转化的图形与原图形有什么关系,二是怎样推导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最后由学生概括得出结论。这样在学生思考猜测—动手验证的过程中给学生渗透了一种科学的探索方法。
五、注重实践,发展自主探索的能力
积极实践是提高探索能力的有效途径,在教学时,教师一定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主动探索数学知识的实际应用价值,引导他们运用掌握的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例如,学习了“用正比例方法解应用题”后,可以给学生布置这样一道课外“实践性”的作业:利用卷尺、竹竿等工具测量出所需要的数据,算出学校旗杆的高度。学生在完成这道作业时,就要思考这样几个问题:(1)要算出学校旗杆的高度,必须知道哪些数据?(2)利用现有工具能测量出哪些数据?(3)测出数据后,怎样应用这些数据求出旗杆的高度?等这些问题明确后,下一步他们就要动手测量、收集、处理数据,再利用课堂中学到的知识求出学校旗杆的高度。这些问题的探索,有效地将课内知识向课外延伸,达到了巩固课堂所学知识与发展学生探索能力的双重目的。
总之,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把促进学生自主探索学习、主动发展放在首位,要善于激发学生自主探索的动机,给学生探索的空间,创造自主探索的条件,培养自主探索的积极性,让学生爱学、能学、会学,培养出具有探索意识和创新意识的一代新人。
参考文献
[1]《数学课程标准》
[2]《小学数学教育》2002年第10期
[3]《小学数学教育》2003年第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