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文化观念直接影响着人的核心价值观,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础。由于各方面的原因,一些边疆民族地区对文化建设重视不够,在组织领导、服务机制、社区文化、农村文化等方面均存在若干问题。只有采取有力措施,加大宣传工作力度,确实加强民族地区文化建设,才能提高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的人口素质,推动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树立文明新风,从根本上实现边疆社会的和谐。
关键词:边疆民族地区;文化宣传;和谐社会;
中图分类号:G1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3520(2015)-02-00-02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命脉。国家亡了可以复国。如果一个民族的文化亡了,这个民族会很快在世界上消失。一个民族倘若没有先进的文化观念,便谈不上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谈不上和谐社会的构建。宣传工作与文化建设紧密相关,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文化建设是宣传工作的基础,宣传工作是文化建设的深化。由于各方面的原因,德宏州民族文化建设和宣传工作,与内地发达地区相比仍然有较大差距。从长远的观点来看,文化问题已成为制约德宏社会经济发展的瓶颈。如何克服德宏民族文化建设中的种种困难,强化德宏州文化宣传工作,加快德宏民族文化建设的步伐,已经成为摆在全州各级领导干部和各族人民面前,特别是广大文化工作者面前的艰巨任务。笔者曾到全州各县(市)宣传文化部门及部分乡(镇)做过文化建设方面的专题调研,现就如何进一步搞好德宏州文化宣传工作作一粗浅的理论性探讨,供有关领导和部门参考。
一、加强组织领导
由于各方面的原因,边疆民族地区的某些领导干部未能充分认识到民族文化建设的重要性,未能从战略发展的高度,将经济发展与文化建设二者有机结合起来。在他们看来,边疆民族地区的财政大都是“吃饭财政”,因此首先應当解决“吃饭”问题,至于文化建设,似乎还很难纳入财政考虑的范围。因此,对文化工作总是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当有关部门向某些领导请示解决文化建设中的经费问题时,他们总是说财力紧张,先解决吃饭问题,文化建设的事暂放一放。这话不软不硬,理由无不冠冕堂皇。当然,倘若只是“先放一放”那也到无可非议,问题是这一放就无期无限,严重影响了文化工作的开展。
领导是搞好一切工作的核心和前提保证。领导不重视的事,是很难搞成的。因此,加强边疆民族地区文化建设,首要的是各级党委、政府的关心重视。加强文化宣传工作组织领导,首先是各级党委、政府要确实转变观念,充分认识文化建设的重要性,把文化建设与经济发展、提高人口素质等问题结合起来,克服那种“吃饭财政”保“吃饭”的小农意识,把文化建设放到全球化经济和知识经济的大背景中去思考。明确先进文化与先进生产力、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树立起文化是经济社会发展基础的思想意识。其次,州、县、乡三级政府应成立文化建设领导小组,组长由同级政府副职担任,成员由文化、宣传、旅游、民宗、工商、公安、税务等有关部门构成。领导小组应作为常设机构,可设在政府,也可设在文化部门,负责协调各方关系,领导本辖区文化建设工作,指导下级工作。
二、完善服务机制
文化部门系行政管理部门,其工作人员基本上属在职在编人员,抬着旱涝保收的“铁饭碗”。由于长期以来的“铁饭碗”意识严重束缚了人们的思想,加之文化部门历来被认为是“清水衙门”,相当一部分人缺少责任感和危机感,养成了有钱就办事,无钱就等起的意识。调研中,笔者问起相关人员对文化工作的构想,好多人只会拉拉杂杂地说一些不着边际的应付式的空话、套话,比如经费紧张啦,人力不足啦,资料老化啦、设备落后啦……具体问题一样也解决不了。他们中的大多数人整天在办公室里“忙”一些日常的事务性工作,或者迎来送往陪侍各路诸侯,或者为相关部门调研准备材料,或者被上级部门抽去做临时工作,而很少有时间和精力去探究文化发展的思路。一讲到当地文化建设的具体事项,开口就是没有经费,什么也动不了,一动就要钱。这种“行政体制、市场意识(金钱意识)”的观念如不转变,将对文化乃至整个政府工作产生难于估量的影响。
服务机制不健全,是影响当前宣传文化工作效率的主要因素。完善服务机制,首先是要明确各级宣传文化部门的目标、任务,部门再把它细化到各科室、个人。层层相扣,职责分明。比如,以德宏州图书馆为例,可以据特长将管理人员分为若干类,除完成好日常图书管理工作外,还要规定每人每年应收集、整理某方面的信息资料若干,并将其纳入考核范围,完不成任务者年终考核不得评为称职。乡(镇)文化站必须天天开门,特别是中午和晚上(晚上至少开到10点钟)。此外,还要硬性规定州、县图书馆必须按时向乡(镇)文化站提供(借阅)图书资料,至少每月交换一次,实现资源的共享。乡(镇)文化站则又定期向村社文化活动中心提供资料。通过这些措施,全州上下图书资料联成一体,形成覆盖到每一个山村的文化服务网络。
三、强化社区文化
社区是城镇的基本单元。社区文化建设直接关系到城镇居民的素质和生活质量。然而,由于各方面的原因,这个在内地发达地区开展得红红火火的工作,在边疆民族地区却未能得到很好的落实。以德宏州为例,目前绝大多数社区均未建有文化活动室,而在建立了社区文化活动室的社区中,则普遍存在文化设施陈旧老化,文化场所面积狭小,设施总量不能满足居民要求,文化专业队伍建设薄弱,社区文化建设缺乏互动和活力,脱离居民的文化需求,管理不规范,居民参与热情不高等问题。由于上述各种原因,在相当一部分社区,其主要文化活动只不过是少数文艺爱好者(主要是老年人)围绕各种节庆活动组织广场文艺演出,或者大妈们自发跳跳健身舞而已。
其实,社区活动的内容是很丰富的。文艺演出、大妈健身舞仅只是其中的一个部分。社区文化创建活动是和谐文化与和谐社会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三个文明”建设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社区文化创建活动要体现当地群众的需求和地方特色,最大限度地吸引普通群众的广泛参与,使群众在参与中接受教育,增强发展意识、法律意识、道德观念、进取精神等。除了文艺演出、健身舞外,社区还应结合本区居民实际,组织一些有实际意义的全民性活动。譬如:建设新农村、树立新风尚创佳评比活动,评选好婆媳、新风户、致富能手、先进庭院、优秀社区干部等活动。通过这些活动,弘扬传统美德、树立文明新风、提高社区居民的精神境界,形成知荣辱、讲正气、树新风、促和谐的文明新风尚。 四、发掘优秀遗产
文化遗产蕴含着民族特有的精神价值、思维方式、想象力、体现着中华民族的生命力和创造力,是各民族智慧的结晶,也是全人类文明的瑰宝。保护文化遗产,保持民族文化的传承,是连结民族情感纽带、增进民族团结和维护国家统一及社会稳定的重要文化基础,也是提倡世界文化多样性和创造性,促进人类共同发展的前提。加强文化遗产保护,是体现社会主义先进性,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
文化遗产是不可再生的珍贵资源。多年来,德宏州在文化遗产保护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修缮、保护了一大批文物。但由于各方面的原因,一些极待保护的文化遗产仍未能得到有效保护,例如,仅芒市与瑞丽市就有三台山德昂族浇花节、傣族民间绘画、傣族竹编、傣族服饰文化、景颇族服饰文化等数十种文化遗产需要抢救和保护。就当前情况看,可具体采取以下抢救、保护措施:第一步,各县(市)以文字、图片、影像等为载体,把有关项目的形式、内涵记存下来;第二步,筛选一批优秀项目向上级申报列入更高级别的保护名录,以争取国家和省、州的支持;第三步,培养相关项目传承人;第四步,建立集收藏、研究、培训、教育、展示于一体的民族文化遗产园,变逐一保护、分散保护为集中保护,把一些无形的文化形式有形化。在对有关人员进行培训、传承的同时,搭建对外宣传的平台,把德宏州的各种优秀民族文化成果推介出去。
五、扶持民间文艺
民间文艺团体是活跃农村文化生活,宣传党的方针政策,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载体。以德宏州为例,据不完全统计(缺陇川县),目前,德宏州农村业余文艺宣传队已达400余支。当前,这些宣传队的活动形式主要是,围绕各种传统节庆,由文化部门适当辅导,农民自发组织、自编自演一些反映党的方针政策和当地新生活、新思想、新人物、新风貌的文艺节目。群众对这种身边人表现身边事的演出形式非常欢迎。然而,由于各文艺组织都无稳定的经费来源,演出费用基本上是靠当地群众自筹,因此其活动能力和影响均非常有限。此外,民间文艺团体还存在着组织松散、节目粗糙、演出条件差等一系列问题。
农村业余文艺宣传队是群众自发组织的文艺队伍,是他们积极追求精神文明的体现,是农村文化生活的生力军,是不可多得的农村民族文化资源。因此,地方党委、政府和有关职能部门应尽力加以扶持。首先由县(市)文化部门组织有关专业人士对各乡(镇)文艺组织进行调研,在摸清情况的基础上,帮助其进行资源整合,以改变目前遍地开花、小而无序的状况,适度地体现其“规模效益”。其次是加强对文艺团体的专业指导,重点从组织领导和专业培训两方面来进行。对文艺团体的负责人,除加强其专业素养外,还应有计划地让其学习一些管理和市场经济方面的知识,具备一定的管理能力,从而科学、规范地管理好团队,在条件具备时带领团队走向市场。在专业培训方面,首要的是培养一批民族文化方面的创作人才。其次是加强演员的基本功培训,尽量使其演出具有相对较高的专业水准。县(市)文化部门的专业人士要帮助农村演出团体寻找节目亮点,突出地方特色,使其做到艺术形式与思想内容的较好结合。此外,还应在一些大型的节假日组织农村文艺调演,从村至乡(镇),再到县(市),然后到州、到省,逐级推出优秀节目,给予物质和精神奖励,以此来推动农村文艺活动的发展。
六、建好文化站(室)
就当前情况看,加强农村文化主要是加强村社文化。由于各方面的原因,在农村特别是边远民族地区的农村文化还相当薄弱。以德宏州为例,当前,各乡(镇)虽然表面上都建立了文化站,但是由于种种原因,真正能够较好地发挥文化站功能的并没有几个。有的乡(镇)文化站至今还未有独立站址,有的虽有独立站址,却长期闲置不用,形同虚设。至于村社文化活动室,就更是薄弱,几乎大部分村社都没有活动场地。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市场经济的发展,意识形态方面的问题将会越来越突出。当前,一些地方封建迷信的沉渣泛起,歪风邪气的盛行,黄赌毒的泛滥,邪教的兴风作浪等,就是最好的证明。倘若一个村有一个文化活动中心,有相应的图书、报纸、农村科技信息、娱乐工具等,并有人专门负责(晚上),那么人们就能通过它了解国家的方针、政策,国内外大事,接收致富信息,相互沟通交流,增进人际关系。天长日久,可以成为凝聚人们的中心。
加强乡(镇)文化建设的另一重要举措是充实图书资料。由于受经济发展的制约,边疆民族地区大多数乡(镇)文化站都面临资料短缺和老化的问题。笔者认为,乡(镇)文化站每年至少应有20种刊物,其中农业科技、经济信息不得低于10种,文学作品不得低于5种,其他消遣性的亦应有4—5种。此外,还要争取在三年之内,实现乡(镇)文化站的电脑化,并通过网络将全县、全州、全省乃至全国的图书资料串联起来,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资源共享。
七、激发群众需求
文化需求是一个民族综合素质的体现。健康的文化需求可以陶冶人的情操,激发人的活力,鼓舞人为追求美好生活而奋斗,从而使社会充满生机。更重要的是,文化可以改变人的心理,让人萌发不懈追求的念头,从而推动人类社会向前发展。中国的“三农问题”为什么一直难于解决?除了体制方面的原因外,关键还在于我们农民文化观念的落后。实事求是地说,虽然我们已经搞了半个多世纪的社会主义,但是我们中的相当一部分人,特别是农民,仍然具有非常浓烈的小农封建自然经济意识。在这种思想意识影响下的他们,缺乏远大的理想,缺乏通过资本积累扩大再生产的意识,满足于维持温饱的生活状况,小富即安,甚至不富也安,有专家将这种现象称为“安逸文化”(实为懒惰文化)。
这种数千年来一直为我们祖先所津津乐道的看似古朴的文化心理,表面看来似乎表现了人类的善良、和谐,甚至高尚,实则是人类的大敌,民族的大敌,人民的大敌。长此与往,它将消磨掉一个民族积极进取的锐气,从而葬送整个民族。因此,正当的物质利益的追求,永不知足的文化心理,是一個人,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得以兴旺发达的前提。我们的各级领导机关和文化宣传部门,一定要把激发群众的文化需求当作己任,通过电影、电视、广播、文艺演出、图书资料等方式,改变束缚了人们几千年的封建小农经济意识和生产生活观念,激励成千上万的农民与时俱进,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而去追求较高档次的物质文化生活,为美好的理想去拼搏、奋斗,最终推动农村经济的全面发展,实现和谐社会的构建。
关键词:边疆民族地区;文化宣传;和谐社会;
中图分类号:G1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3520(2015)-02-00-02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命脉。国家亡了可以复国。如果一个民族的文化亡了,这个民族会很快在世界上消失。一个民族倘若没有先进的文化观念,便谈不上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谈不上和谐社会的构建。宣传工作与文化建设紧密相关,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文化建设是宣传工作的基础,宣传工作是文化建设的深化。由于各方面的原因,德宏州民族文化建设和宣传工作,与内地发达地区相比仍然有较大差距。从长远的观点来看,文化问题已成为制约德宏社会经济发展的瓶颈。如何克服德宏民族文化建设中的种种困难,强化德宏州文化宣传工作,加快德宏民族文化建设的步伐,已经成为摆在全州各级领导干部和各族人民面前,特别是广大文化工作者面前的艰巨任务。笔者曾到全州各县(市)宣传文化部门及部分乡(镇)做过文化建设方面的专题调研,现就如何进一步搞好德宏州文化宣传工作作一粗浅的理论性探讨,供有关领导和部门参考。
一、加强组织领导
由于各方面的原因,边疆民族地区的某些领导干部未能充分认识到民族文化建设的重要性,未能从战略发展的高度,将经济发展与文化建设二者有机结合起来。在他们看来,边疆民族地区的财政大都是“吃饭财政”,因此首先應当解决“吃饭”问题,至于文化建设,似乎还很难纳入财政考虑的范围。因此,对文化工作总是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当有关部门向某些领导请示解决文化建设中的经费问题时,他们总是说财力紧张,先解决吃饭问题,文化建设的事暂放一放。这话不软不硬,理由无不冠冕堂皇。当然,倘若只是“先放一放”那也到无可非议,问题是这一放就无期无限,严重影响了文化工作的开展。
领导是搞好一切工作的核心和前提保证。领导不重视的事,是很难搞成的。因此,加强边疆民族地区文化建设,首要的是各级党委、政府的关心重视。加强文化宣传工作组织领导,首先是各级党委、政府要确实转变观念,充分认识文化建设的重要性,把文化建设与经济发展、提高人口素质等问题结合起来,克服那种“吃饭财政”保“吃饭”的小农意识,把文化建设放到全球化经济和知识经济的大背景中去思考。明确先进文化与先进生产力、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树立起文化是经济社会发展基础的思想意识。其次,州、县、乡三级政府应成立文化建设领导小组,组长由同级政府副职担任,成员由文化、宣传、旅游、民宗、工商、公安、税务等有关部门构成。领导小组应作为常设机构,可设在政府,也可设在文化部门,负责协调各方关系,领导本辖区文化建设工作,指导下级工作。
二、完善服务机制
文化部门系行政管理部门,其工作人员基本上属在职在编人员,抬着旱涝保收的“铁饭碗”。由于长期以来的“铁饭碗”意识严重束缚了人们的思想,加之文化部门历来被认为是“清水衙门”,相当一部分人缺少责任感和危机感,养成了有钱就办事,无钱就等起的意识。调研中,笔者问起相关人员对文化工作的构想,好多人只会拉拉杂杂地说一些不着边际的应付式的空话、套话,比如经费紧张啦,人力不足啦,资料老化啦、设备落后啦……具体问题一样也解决不了。他们中的大多数人整天在办公室里“忙”一些日常的事务性工作,或者迎来送往陪侍各路诸侯,或者为相关部门调研准备材料,或者被上级部门抽去做临时工作,而很少有时间和精力去探究文化发展的思路。一讲到当地文化建设的具体事项,开口就是没有经费,什么也动不了,一动就要钱。这种“行政体制、市场意识(金钱意识)”的观念如不转变,将对文化乃至整个政府工作产生难于估量的影响。
服务机制不健全,是影响当前宣传文化工作效率的主要因素。完善服务机制,首先是要明确各级宣传文化部门的目标、任务,部门再把它细化到各科室、个人。层层相扣,职责分明。比如,以德宏州图书馆为例,可以据特长将管理人员分为若干类,除完成好日常图书管理工作外,还要规定每人每年应收集、整理某方面的信息资料若干,并将其纳入考核范围,完不成任务者年终考核不得评为称职。乡(镇)文化站必须天天开门,特别是中午和晚上(晚上至少开到10点钟)。此外,还要硬性规定州、县图书馆必须按时向乡(镇)文化站提供(借阅)图书资料,至少每月交换一次,实现资源的共享。乡(镇)文化站则又定期向村社文化活动中心提供资料。通过这些措施,全州上下图书资料联成一体,形成覆盖到每一个山村的文化服务网络。
三、强化社区文化
社区是城镇的基本单元。社区文化建设直接关系到城镇居民的素质和生活质量。然而,由于各方面的原因,这个在内地发达地区开展得红红火火的工作,在边疆民族地区却未能得到很好的落实。以德宏州为例,目前绝大多数社区均未建有文化活动室,而在建立了社区文化活动室的社区中,则普遍存在文化设施陈旧老化,文化场所面积狭小,设施总量不能满足居民要求,文化专业队伍建设薄弱,社区文化建设缺乏互动和活力,脱离居民的文化需求,管理不规范,居民参与热情不高等问题。由于上述各种原因,在相当一部分社区,其主要文化活动只不过是少数文艺爱好者(主要是老年人)围绕各种节庆活动组织广场文艺演出,或者大妈们自发跳跳健身舞而已。
其实,社区活动的内容是很丰富的。文艺演出、大妈健身舞仅只是其中的一个部分。社区文化创建活动是和谐文化与和谐社会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三个文明”建设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社区文化创建活动要体现当地群众的需求和地方特色,最大限度地吸引普通群众的广泛参与,使群众在参与中接受教育,增强发展意识、法律意识、道德观念、进取精神等。除了文艺演出、健身舞外,社区还应结合本区居民实际,组织一些有实际意义的全民性活动。譬如:建设新农村、树立新风尚创佳评比活动,评选好婆媳、新风户、致富能手、先进庭院、优秀社区干部等活动。通过这些活动,弘扬传统美德、树立文明新风、提高社区居民的精神境界,形成知荣辱、讲正气、树新风、促和谐的文明新风尚。 四、发掘优秀遗产
文化遗产蕴含着民族特有的精神价值、思维方式、想象力、体现着中华民族的生命力和创造力,是各民族智慧的结晶,也是全人类文明的瑰宝。保护文化遗产,保持民族文化的传承,是连结民族情感纽带、增进民族团结和维护国家统一及社会稳定的重要文化基础,也是提倡世界文化多样性和创造性,促进人类共同发展的前提。加强文化遗产保护,是体现社会主义先进性,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
文化遗产是不可再生的珍贵资源。多年来,德宏州在文化遗产保护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修缮、保护了一大批文物。但由于各方面的原因,一些极待保护的文化遗产仍未能得到有效保护,例如,仅芒市与瑞丽市就有三台山德昂族浇花节、傣族民间绘画、傣族竹编、傣族服饰文化、景颇族服饰文化等数十种文化遗产需要抢救和保护。就当前情况看,可具体采取以下抢救、保护措施:第一步,各县(市)以文字、图片、影像等为载体,把有关项目的形式、内涵记存下来;第二步,筛选一批优秀项目向上级申报列入更高级别的保护名录,以争取国家和省、州的支持;第三步,培养相关项目传承人;第四步,建立集收藏、研究、培训、教育、展示于一体的民族文化遗产园,变逐一保护、分散保护为集中保护,把一些无形的文化形式有形化。在对有关人员进行培训、传承的同时,搭建对外宣传的平台,把德宏州的各种优秀民族文化成果推介出去。
五、扶持民间文艺
民间文艺团体是活跃农村文化生活,宣传党的方针政策,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载体。以德宏州为例,据不完全统计(缺陇川县),目前,德宏州农村业余文艺宣传队已达400余支。当前,这些宣传队的活动形式主要是,围绕各种传统节庆,由文化部门适当辅导,农民自发组织、自编自演一些反映党的方针政策和当地新生活、新思想、新人物、新风貌的文艺节目。群众对这种身边人表现身边事的演出形式非常欢迎。然而,由于各文艺组织都无稳定的经费来源,演出费用基本上是靠当地群众自筹,因此其活动能力和影响均非常有限。此外,民间文艺团体还存在着组织松散、节目粗糙、演出条件差等一系列问题。
农村业余文艺宣传队是群众自发组织的文艺队伍,是他们积极追求精神文明的体现,是农村文化生活的生力军,是不可多得的农村民族文化资源。因此,地方党委、政府和有关职能部门应尽力加以扶持。首先由县(市)文化部门组织有关专业人士对各乡(镇)文艺组织进行调研,在摸清情况的基础上,帮助其进行资源整合,以改变目前遍地开花、小而无序的状况,适度地体现其“规模效益”。其次是加强对文艺团体的专业指导,重点从组织领导和专业培训两方面来进行。对文艺团体的负责人,除加强其专业素养外,还应有计划地让其学习一些管理和市场经济方面的知识,具备一定的管理能力,从而科学、规范地管理好团队,在条件具备时带领团队走向市场。在专业培训方面,首要的是培养一批民族文化方面的创作人才。其次是加强演员的基本功培训,尽量使其演出具有相对较高的专业水准。县(市)文化部门的专业人士要帮助农村演出团体寻找节目亮点,突出地方特色,使其做到艺术形式与思想内容的较好结合。此外,还应在一些大型的节假日组织农村文艺调演,从村至乡(镇),再到县(市),然后到州、到省,逐级推出优秀节目,给予物质和精神奖励,以此来推动农村文艺活动的发展。
六、建好文化站(室)
就当前情况看,加强农村文化主要是加强村社文化。由于各方面的原因,在农村特别是边远民族地区的农村文化还相当薄弱。以德宏州为例,当前,各乡(镇)虽然表面上都建立了文化站,但是由于种种原因,真正能够较好地发挥文化站功能的并没有几个。有的乡(镇)文化站至今还未有独立站址,有的虽有独立站址,却长期闲置不用,形同虚设。至于村社文化活动室,就更是薄弱,几乎大部分村社都没有活动场地。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市场经济的发展,意识形态方面的问题将会越来越突出。当前,一些地方封建迷信的沉渣泛起,歪风邪气的盛行,黄赌毒的泛滥,邪教的兴风作浪等,就是最好的证明。倘若一个村有一个文化活动中心,有相应的图书、报纸、农村科技信息、娱乐工具等,并有人专门负责(晚上),那么人们就能通过它了解国家的方针、政策,国内外大事,接收致富信息,相互沟通交流,增进人际关系。天长日久,可以成为凝聚人们的中心。
加强乡(镇)文化建设的另一重要举措是充实图书资料。由于受经济发展的制约,边疆民族地区大多数乡(镇)文化站都面临资料短缺和老化的问题。笔者认为,乡(镇)文化站每年至少应有20种刊物,其中农业科技、经济信息不得低于10种,文学作品不得低于5种,其他消遣性的亦应有4—5种。此外,还要争取在三年之内,实现乡(镇)文化站的电脑化,并通过网络将全县、全州、全省乃至全国的图书资料串联起来,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资源共享。
七、激发群众需求
文化需求是一个民族综合素质的体现。健康的文化需求可以陶冶人的情操,激发人的活力,鼓舞人为追求美好生活而奋斗,从而使社会充满生机。更重要的是,文化可以改变人的心理,让人萌发不懈追求的念头,从而推动人类社会向前发展。中国的“三农问题”为什么一直难于解决?除了体制方面的原因外,关键还在于我们农民文化观念的落后。实事求是地说,虽然我们已经搞了半个多世纪的社会主义,但是我们中的相当一部分人,特别是农民,仍然具有非常浓烈的小农封建自然经济意识。在这种思想意识影响下的他们,缺乏远大的理想,缺乏通过资本积累扩大再生产的意识,满足于维持温饱的生活状况,小富即安,甚至不富也安,有专家将这种现象称为“安逸文化”(实为懒惰文化)。
这种数千年来一直为我们祖先所津津乐道的看似古朴的文化心理,表面看来似乎表现了人类的善良、和谐,甚至高尚,实则是人类的大敌,民族的大敌,人民的大敌。长此与往,它将消磨掉一个民族积极进取的锐气,从而葬送整个民族。因此,正当的物质利益的追求,永不知足的文化心理,是一個人,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得以兴旺发达的前提。我们的各级领导机关和文化宣传部门,一定要把激发群众的文化需求当作己任,通过电影、电视、广播、文艺演出、图书资料等方式,改变束缚了人们几千年的封建小农经济意识和生产生活观念,激励成千上万的农民与时俱进,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而去追求较高档次的物质文化生活,为美好的理想去拼搏、奋斗,最终推动农村经济的全面发展,实现和谐社会的构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