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徐明峡,湖北省少先队总辅导员,全国少工委委员,中国少先队工作学会副秘书长。从事小学教育工作近20年,关注少先队教育、小学教育、综合实践活动等领域。参与多项国家级、省级教育科研重点课题研究,发表多篇少先队教育相关论文,参与多部教材、著作编写。现任华中师范大学少年儿童组织与思想意识教育学术硕士研究生合作导师。
2015年9月,全国少工委在三年实践的基础上,印发新修订的《少先队活动课程指导纲要》。三年来,全国各级少先队组织进行了卓有成效的实践,努力推进少先队活动课这一新课程的实施。本期,我们聚焦少先队课程化建设中客观存在的问题,旨在困知勉行,深化对少先队活动课程的认识,为之贡献智慧和力量。
近年来,少先队活动课程成为广大少先队辅导员的一个热门话题,我们欣喜地看到在各地中小学,少先队活动得到长足的发展与有力的推进。当然,在取得进展与突破的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客观上还存在着瓶颈。理性分析这些问题产生的根源,对于我们少先队工作者理清思路,更好地推动少先队活动的开展,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少先队活动课程化建设的理论基础和现实意义
当前,在教育部门的支持下,各级少工委、少先队组织都在认真贯彻落实“把少先队活动作为国家规定的必修的活动课”。共青团中央书记处书记、全国少工委主任罗梅同志也发表《上好少先队活动课》一文,这无疑给广大少先队工作者和少先队辅导员以很大鼓舞。当然,少先队活动单纯作为“课”来讲,辅导员理解起来相对简单些。不过,对照有关“课程”的理论,由于多种原因,少先队活动要成为一门范围清晰、体系完备、设计严谨、载体丰富、评价科学的课程,还有较长的一段路要走。可以这样说,当前的客观条件限制以及广大辅导员和广大少年儿童的主观需求,使少先队活动课程化建设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推进少先队活动课程建设,加快少先队活动课程化建设的步伐,受益最大的无疑是少先队组织和广大的少年儿童。只有这样,才能使少年儿童在系统科学的课程体系指导下开展活动,确保更好地实现少先队组织“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培养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这一始终不变的根本任务。加快少先队活动课程化建设,能确保少先队活动课程真正从时间上稳定、从制度上落实、从师资上保障、从专业上深化,也更能进一步激发少先队组织的影响力与凝聚力。
二、少先队活动课程化建设的环境有待进一步改善
从某种意义上说,《教育部关于加强中小学少先队活动的通知》的颁布应该算是少先队活动课程化的重要里程碑。这份文件可以说是少先队活动作为一门国家课程的“准生证”,但是这门课程却面临着“无法上户口”的尴尬:教育部2001年印发了《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实验方案》,已将全部中小学每周总课时数以及各门课程名称都作出了制度性安排,现在各地教育部门按照这一规定在严格执行并落实。由于当初的国家课程设置方案发布在先、少先队活动课程提出在后,因此,各级教育部门执行起来陷入“无章可循”“无法可依”的境地。从地方课程设置来看,地方课程本来课时就少,地方教育行政部门一般都保证和延续了以往的包含思想品德教育、行为训导、养成教育、法制教育为主要内容的“班会、班队会或者班团活动”,此外还根据本地的实际情况进行了有经费师资安排的地方课程,并做刚性部署,如湖北省近年将“生命安全教育”“心理健康教育”两门课作为中小学地方课程,普遍纳入每年颁布的全省中小学课程设置方案。稍有一定灵活操作空间的是校本课程,学校也一般结合自身特色和实际情况进行了部署与安排(不包括市、县两级教育行政部门强行占用校本课程课时的情况)。实际情况是一些中小学校被迫或者主动将“环保”“国学”“武术”“写字”“游泳”“廉政”等纳入课表。综上分析,从目前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出台的课程设置方案来看,缺乏确保“少先队活动”作为一门国家课程常态化实施的制度性安排,从中小学校的校本课时来看,缺乏必要的、切实可行而又长效的课时来保障少先队活动的正常开展。
鉴于以上实际状况,全国少工委办公室在2013年3月出台了《关于推进少先队活动课程建设的通知》,对少先队活动课程建设提出了较为周密的部署和安排。根据这一文件,省市县各级少工委办公室需与教育行政部门协调,落实课程设置,一般不是将每周三课时的综合实践活动拿出一节,而是将“班会”“班队会”规范为少先队活动。很显然,如果协商顺利,势必在客观上挤压了“班会”存在的空间,极容易形成与德育管理部门的冲突。现实情况是,由于各级少工委干部一般来说缺少中小学教育管理经验,学校课程建设的相关背景知识储备不足,导致与教育行政部门深入协商时显得较为被动,不少地方协商困难,依然不能落实每周一课时的“少先队活动”。当然,还有部分地方少工委机构不健全、县市区团委普遍人手不足、团委干部认识不到位、责任心不够、团教协作机制不健全甚至缺失,这都直接制约着少先队活动课程化建设的推进。
由于团教有效沟通机制尚未确立或者发挥作用不够,导致少先队活动课程在课程建设的顶层设计中显得比较孤单与尴尬。如教育部着力推进的全国“一师一优课”评选、特级教师评选、翻转课堂研讨以及慕课、教育云平台建设,尚未纳入“少先队活动”。还有“少先队活动”职称评审双线晋升机制还未普遍形成常态化的机制,这就在很大程度上使广大从事少先队活动课教学的辅导员老师缺乏专业归属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少先队辅导员从事少先队活动课研究、实施、推进的积极性,导致少先队活动课程在推进与实施的过程中显得步履维艰。
在教育理论界,与少先队活动课程研究最相近的专业有中小学德育、教育学原理以及课程与教学论、思想政治教育等方向,随着少先队活动课程的推进,不少高校建立起“少年儿童组织与思想意识教育”的二级学科,相关高校以及研究机构的专家和学者开始关注这门课程。但是,研究“少先队活动”以及“少先队活动课程”的教育理论专家力量还显得十分单薄,相应的教育理论研究成果还不多见,更是缺乏能被教育理论界认可、推广的成果。目前大多依然依靠共青团、少先队系统内的一批热爱少先队工作、青少年教育的老教授、老专家、老少先队工作者在进行学术研究和理论探讨,受广大辅导员欢迎的、在教育领域有一定影响的成果与广大辅导员的迫切需求相比,还显得远远不足。 此外,当下能切实发挥作用的各级少先队总辅导员、少先队教研员的设置与配备,以及教研机制的确立,也许和少先队活动课程化建设的客观要求也存在着一定的差距,少先队活动课程化建设的第一责任人——各级团委、少工委领导干部对这门课程建设的重要性、紧迫性的认识还有待进一步提高,老师、家长、学生对这门课的认可度存在着偏差等等,以上多种因素使少先队活动课程化建设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三、少先队活动课程自身建设需要进一步加强
首先,是需要尽快出台《少先队活动课程标准》。当前《少先队活动课程指导纲要(试行)》(以下简称《纲要》)凝聚着众多少先队专家、辅导员的心血,这无疑在我们当前工作中发挥着重要的、不可替代的作用。但是毋须讳言,该《纲要》还存在着诸多需要规范和完善的地方,少先队活动课程内容的科学性、系统性、规范性需要进一步加强与提高。如就“队章学习”这一活动类别而言,二至五年级是否一定要严格按照“我们的队旗、我们的队歌、我们的队名、我们的队礼”的顺序逐年级来开展?是否还有更科学的设计?再如,四年级“组织生活”活动主题有“学习队章:我们的队名”,其活动内容第四点“创建英雄中队,举行命名仪式”,与下一个活动主题“礼仪感染:英雄中队或特色中小队命名仪式”活动内容重复。还有如四年级“组织生活”中活动主题有“民主参与:红领巾发布会”,其“活动目标”为“放飞心愿,快乐成长,增强对少先队组织的认同感,感受党组织、团组织对少年儿童的关心”,而从活动内容的设计、活动载体的选择上,看不出目标与内容和载体的内在关系。总之,进一步对《纲要》进行完善,使其科学性、系统性进一步增强,出台相关课程标准,对于少先队课程化建设有着重要意义。
其次,是课程的定位,特别是与其他活动课程、学科课程教学、学科课程的实践活动、学科课程综合性学习的关系还有待进一步明确。《纲要》中的一些主题活动如“平安行动”“我与运动交朋友”“争当美德小达人”等,如何在这些活动中体现政治性、儿童性?如何与国家课程综合实践活动和德育课以及与地方课程班会、心理、生命安全教育等也会涉及到的内容区分开来?再如“诚信”这一主题的活动,班会课、德育课、少先队活动课都会涉及到,一般专职总辅导、大队辅导员对课程认识定位并不是很难,但是这门课最直接的实施者——广大的中队辅导员,他们是否能准确把握少先队的组织属性,将少先队活动落实好,是否有精力、有能力去落实,就存在着诸多不确定因素。如何处理好与相关上述课程的关系,使之定位更加明确,是少先队活动课程化面临的一个现实问题。
其三,课程的实施者中队辅导员的能力和素养直接影响着少先队活动课程的实施。按照现有体制,就中部地区而言,少先队大队辅导员每年全部接受72学时少先队专业培训,落实起来还十分困难。按照要求大队辅导员还需要对中队辅导员实施校本培训,由于他们大都是学校年龄相对较轻、资历相对较浅、主教小学科的老师,要他们去培训学校资历老、阅历丰富、年纪相对较长的中队辅导员,且不说培训时间,就是当前也缺乏全国统一的针对中队辅导员的培训体系与课程标准,这样势必导致中队辅导员培训效果与课程实施的要求相比,存在着较大的差距。此外,课程的有效实施还离不开中队辅导员的校本开发,中队辅导员对课程的理解、把握与定位是否能达到要求,又是值得考量的因素。综上所述,中队辅导员培训是少先队活动课程建设面临的又一个现实问题。
此外,少先队活动课程本质属性决定,学校大队辅导员应该统领课程教学质量的评价、保证课程常态化实施(确保课时、师资保证、资源丰富、考核到位)以及教研活动的开展,协调中队之间、年级之间的进度,这又势必产生大队辅导员与学校课程管理部门的管理人员(如教导主任)怎么协调配合的问题,也需要出台相关有针对性的文件或者提出指导性建议。
四、少先队活动课程化建设的实施建议
就教育行政部门而言,将少先队活动课程的教学纳入国家“义务教育质量监测”内容,从一定角度来看,这是少先队活动课程化建设的“牛鼻子”。因为如果不纳入义务教育质量监测的内容,单凭少工委干部、总辅导员、校长、辅导员一腔热血去倾情奉献,终究只是权宜之计,这门课程无法实现可持续发展,将会使辅导员们感慨少先队活动“想说爱你不容易”,无法实现对少先队活动课的“爱你没商量”。其次,在教育部新一轮修订的《基础教育课程实施方案》中,将少先队活动明确纳入中小学国家课程设置方案,前面已有阐述,在此不再赘述;在全国“一师一优课”评选中,明确将少先队活动这一门中小学必修活动课程纳入,凸显其在中小学课程中的地位;加强少先队活动课程教研员队伍配备,将少先队活动课程实施情况纳入基础教育绩效考核,在特级教师、学科带头人评选中设立少先队活动学科等系列配套措施也十分必要。
对团委、少工委干部而言,需要进一步提高认识,增强少先队活动课程化建设的责任感、紧迫感和使命感,将其作为基层少先队工作的直接抓手和重要突破口。建好少先队工作学会,推动少先队活动教学理论研究,整合少先队活动课程的实施力量,推动少先队名师工作室的建设,发展壮大少先队活动课的研究力量。加强和教研部门的沟通与联系,经常联合开展教研、观摩和优质课竞赛,加强管理,提供丰富的课程资源包,强化对少先队辅导员以及少先队集体的考核,与人社部门沟通推动少先队辅导员职称评聘工作,研究探索出台少先队中队辅导员的培训和管理措施。与高校合作建立相关的研究平台,加强少先队活动课程的理论研究,尝试推出少先队活动教学研究期刊,建设专业网站,定期举办少先队活动课的学术交流会、研讨会、观摩会等,使少先队活动课程化走向繁荣。
对辅导员而言,要加强学习,提高认识。作为少先队辅导员,与队员一起开展少先队活动,是辅导员职责所在、教师使命使然。辅导员要学会整合,将自己所教学科的课程标准与《纲要》进行对比,寻找最佳结合点,统筹设计自己的教学计划,实施自己的教学活动。将《纲要》中的内容与要求和学校传统实践活动、学科综合活动、校外活动进行整合,以提高教学效率。摒弃“等、靠、要”的思想,积极主动,通过多种渠道学习:实地观摩、专家引领、同伴互助、网络研修、文献查阅、走进队员等,不断提高自身素质。
当然,少先队员是少先队组织的主人,少先队活动课程化,还需要充分尊重少先队员的意见,吸收家长以及关心少先队事业发展的有识之士和相关的社会力量参与,可以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广泛聘请志愿辅导员,在确保安全、有序的前提下,开展夏令营、冬令营、少年军校等活动,使少先队活动形式和内容更加丰富。拓展社区和校外少先队阵地,利用传统媒体和新型媒体的影响,使少先队员充分参与到少先队活动的设计和实施中来,充分尊重和体现少先队员的自主性,使少先队活动更加丰富、全面。
总之,少先队活动课程化建设,是当前学校少先队工作的重要载体,需要多方一起努力,才能使少先队活动课程化建设走向常态化、科学化、规范化。
2015年9月,全国少工委在三年实践的基础上,印发新修订的《少先队活动课程指导纲要》。三年来,全国各级少先队组织进行了卓有成效的实践,努力推进少先队活动课这一新课程的实施。本期,我们聚焦少先队课程化建设中客观存在的问题,旨在困知勉行,深化对少先队活动课程的认识,为之贡献智慧和力量。
近年来,少先队活动课程成为广大少先队辅导员的一个热门话题,我们欣喜地看到在各地中小学,少先队活动得到长足的发展与有力的推进。当然,在取得进展与突破的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客观上还存在着瓶颈。理性分析这些问题产生的根源,对于我们少先队工作者理清思路,更好地推动少先队活动的开展,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少先队活动课程化建设的理论基础和现实意义
当前,在教育部门的支持下,各级少工委、少先队组织都在认真贯彻落实“把少先队活动作为国家规定的必修的活动课”。共青团中央书记处书记、全国少工委主任罗梅同志也发表《上好少先队活动课》一文,这无疑给广大少先队工作者和少先队辅导员以很大鼓舞。当然,少先队活动单纯作为“课”来讲,辅导员理解起来相对简单些。不过,对照有关“课程”的理论,由于多种原因,少先队活动要成为一门范围清晰、体系完备、设计严谨、载体丰富、评价科学的课程,还有较长的一段路要走。可以这样说,当前的客观条件限制以及广大辅导员和广大少年儿童的主观需求,使少先队活动课程化建设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推进少先队活动课程建设,加快少先队活动课程化建设的步伐,受益最大的无疑是少先队组织和广大的少年儿童。只有这样,才能使少年儿童在系统科学的课程体系指导下开展活动,确保更好地实现少先队组织“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培养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这一始终不变的根本任务。加快少先队活动课程化建设,能确保少先队活动课程真正从时间上稳定、从制度上落实、从师资上保障、从专业上深化,也更能进一步激发少先队组织的影响力与凝聚力。
二、少先队活动课程化建设的环境有待进一步改善
从某种意义上说,《教育部关于加强中小学少先队活动的通知》的颁布应该算是少先队活动课程化的重要里程碑。这份文件可以说是少先队活动作为一门国家课程的“准生证”,但是这门课程却面临着“无法上户口”的尴尬:教育部2001年印发了《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实验方案》,已将全部中小学每周总课时数以及各门课程名称都作出了制度性安排,现在各地教育部门按照这一规定在严格执行并落实。由于当初的国家课程设置方案发布在先、少先队活动课程提出在后,因此,各级教育部门执行起来陷入“无章可循”“无法可依”的境地。从地方课程设置来看,地方课程本来课时就少,地方教育行政部门一般都保证和延续了以往的包含思想品德教育、行为训导、养成教育、法制教育为主要内容的“班会、班队会或者班团活动”,此外还根据本地的实际情况进行了有经费师资安排的地方课程,并做刚性部署,如湖北省近年将“生命安全教育”“心理健康教育”两门课作为中小学地方课程,普遍纳入每年颁布的全省中小学课程设置方案。稍有一定灵活操作空间的是校本课程,学校也一般结合自身特色和实际情况进行了部署与安排(不包括市、县两级教育行政部门强行占用校本课程课时的情况)。实际情况是一些中小学校被迫或者主动将“环保”“国学”“武术”“写字”“游泳”“廉政”等纳入课表。综上分析,从目前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出台的课程设置方案来看,缺乏确保“少先队活动”作为一门国家课程常态化实施的制度性安排,从中小学校的校本课时来看,缺乏必要的、切实可行而又长效的课时来保障少先队活动的正常开展。
鉴于以上实际状况,全国少工委办公室在2013年3月出台了《关于推进少先队活动课程建设的通知》,对少先队活动课程建设提出了较为周密的部署和安排。根据这一文件,省市县各级少工委办公室需与教育行政部门协调,落实课程设置,一般不是将每周三课时的综合实践活动拿出一节,而是将“班会”“班队会”规范为少先队活动。很显然,如果协商顺利,势必在客观上挤压了“班会”存在的空间,极容易形成与德育管理部门的冲突。现实情况是,由于各级少工委干部一般来说缺少中小学教育管理经验,学校课程建设的相关背景知识储备不足,导致与教育行政部门深入协商时显得较为被动,不少地方协商困难,依然不能落实每周一课时的“少先队活动”。当然,还有部分地方少工委机构不健全、县市区团委普遍人手不足、团委干部认识不到位、责任心不够、团教协作机制不健全甚至缺失,这都直接制约着少先队活动课程化建设的推进。
由于团教有效沟通机制尚未确立或者发挥作用不够,导致少先队活动课程在课程建设的顶层设计中显得比较孤单与尴尬。如教育部着力推进的全国“一师一优课”评选、特级教师评选、翻转课堂研讨以及慕课、教育云平台建设,尚未纳入“少先队活动”。还有“少先队活动”职称评审双线晋升机制还未普遍形成常态化的机制,这就在很大程度上使广大从事少先队活动课教学的辅导员老师缺乏专业归属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少先队辅导员从事少先队活动课研究、实施、推进的积极性,导致少先队活动课程在推进与实施的过程中显得步履维艰。
在教育理论界,与少先队活动课程研究最相近的专业有中小学德育、教育学原理以及课程与教学论、思想政治教育等方向,随着少先队活动课程的推进,不少高校建立起“少年儿童组织与思想意识教育”的二级学科,相关高校以及研究机构的专家和学者开始关注这门课程。但是,研究“少先队活动”以及“少先队活动课程”的教育理论专家力量还显得十分单薄,相应的教育理论研究成果还不多见,更是缺乏能被教育理论界认可、推广的成果。目前大多依然依靠共青团、少先队系统内的一批热爱少先队工作、青少年教育的老教授、老专家、老少先队工作者在进行学术研究和理论探讨,受广大辅导员欢迎的、在教育领域有一定影响的成果与广大辅导员的迫切需求相比,还显得远远不足。 此外,当下能切实发挥作用的各级少先队总辅导员、少先队教研员的设置与配备,以及教研机制的确立,也许和少先队活动课程化建设的客观要求也存在着一定的差距,少先队活动课程化建设的第一责任人——各级团委、少工委领导干部对这门课程建设的重要性、紧迫性的认识还有待进一步提高,老师、家长、学生对这门课的认可度存在着偏差等等,以上多种因素使少先队活动课程化建设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三、少先队活动课程自身建设需要进一步加强
首先,是需要尽快出台《少先队活动课程标准》。当前《少先队活动课程指导纲要(试行)》(以下简称《纲要》)凝聚着众多少先队专家、辅导员的心血,这无疑在我们当前工作中发挥着重要的、不可替代的作用。但是毋须讳言,该《纲要》还存在着诸多需要规范和完善的地方,少先队活动课程内容的科学性、系统性、规范性需要进一步加强与提高。如就“队章学习”这一活动类别而言,二至五年级是否一定要严格按照“我们的队旗、我们的队歌、我们的队名、我们的队礼”的顺序逐年级来开展?是否还有更科学的设计?再如,四年级“组织生活”活动主题有“学习队章:我们的队名”,其活动内容第四点“创建英雄中队,举行命名仪式”,与下一个活动主题“礼仪感染:英雄中队或特色中小队命名仪式”活动内容重复。还有如四年级“组织生活”中活动主题有“民主参与:红领巾发布会”,其“活动目标”为“放飞心愿,快乐成长,增强对少先队组织的认同感,感受党组织、团组织对少年儿童的关心”,而从活动内容的设计、活动载体的选择上,看不出目标与内容和载体的内在关系。总之,进一步对《纲要》进行完善,使其科学性、系统性进一步增强,出台相关课程标准,对于少先队课程化建设有着重要意义。
其次,是课程的定位,特别是与其他活动课程、学科课程教学、学科课程的实践活动、学科课程综合性学习的关系还有待进一步明确。《纲要》中的一些主题活动如“平安行动”“我与运动交朋友”“争当美德小达人”等,如何在这些活动中体现政治性、儿童性?如何与国家课程综合实践活动和德育课以及与地方课程班会、心理、生命安全教育等也会涉及到的内容区分开来?再如“诚信”这一主题的活动,班会课、德育课、少先队活动课都会涉及到,一般专职总辅导、大队辅导员对课程认识定位并不是很难,但是这门课最直接的实施者——广大的中队辅导员,他们是否能准确把握少先队的组织属性,将少先队活动落实好,是否有精力、有能力去落实,就存在着诸多不确定因素。如何处理好与相关上述课程的关系,使之定位更加明确,是少先队活动课程化面临的一个现实问题。
其三,课程的实施者中队辅导员的能力和素养直接影响着少先队活动课程的实施。按照现有体制,就中部地区而言,少先队大队辅导员每年全部接受72学时少先队专业培训,落实起来还十分困难。按照要求大队辅导员还需要对中队辅导员实施校本培训,由于他们大都是学校年龄相对较轻、资历相对较浅、主教小学科的老师,要他们去培训学校资历老、阅历丰富、年纪相对较长的中队辅导员,且不说培训时间,就是当前也缺乏全国统一的针对中队辅导员的培训体系与课程标准,这样势必导致中队辅导员培训效果与课程实施的要求相比,存在着较大的差距。此外,课程的有效实施还离不开中队辅导员的校本开发,中队辅导员对课程的理解、把握与定位是否能达到要求,又是值得考量的因素。综上所述,中队辅导员培训是少先队活动课程建设面临的又一个现实问题。
此外,少先队活动课程本质属性决定,学校大队辅导员应该统领课程教学质量的评价、保证课程常态化实施(确保课时、师资保证、资源丰富、考核到位)以及教研活动的开展,协调中队之间、年级之间的进度,这又势必产生大队辅导员与学校课程管理部门的管理人员(如教导主任)怎么协调配合的问题,也需要出台相关有针对性的文件或者提出指导性建议。
四、少先队活动课程化建设的实施建议
就教育行政部门而言,将少先队活动课程的教学纳入国家“义务教育质量监测”内容,从一定角度来看,这是少先队活动课程化建设的“牛鼻子”。因为如果不纳入义务教育质量监测的内容,单凭少工委干部、总辅导员、校长、辅导员一腔热血去倾情奉献,终究只是权宜之计,这门课程无法实现可持续发展,将会使辅导员们感慨少先队活动“想说爱你不容易”,无法实现对少先队活动课的“爱你没商量”。其次,在教育部新一轮修订的《基础教育课程实施方案》中,将少先队活动明确纳入中小学国家课程设置方案,前面已有阐述,在此不再赘述;在全国“一师一优课”评选中,明确将少先队活动这一门中小学必修活动课程纳入,凸显其在中小学课程中的地位;加强少先队活动课程教研员队伍配备,将少先队活动课程实施情况纳入基础教育绩效考核,在特级教师、学科带头人评选中设立少先队活动学科等系列配套措施也十分必要。
对团委、少工委干部而言,需要进一步提高认识,增强少先队活动课程化建设的责任感、紧迫感和使命感,将其作为基层少先队工作的直接抓手和重要突破口。建好少先队工作学会,推动少先队活动教学理论研究,整合少先队活动课程的实施力量,推动少先队名师工作室的建设,发展壮大少先队活动课的研究力量。加强和教研部门的沟通与联系,经常联合开展教研、观摩和优质课竞赛,加强管理,提供丰富的课程资源包,强化对少先队辅导员以及少先队集体的考核,与人社部门沟通推动少先队辅导员职称评聘工作,研究探索出台少先队中队辅导员的培训和管理措施。与高校合作建立相关的研究平台,加强少先队活动课程的理论研究,尝试推出少先队活动教学研究期刊,建设专业网站,定期举办少先队活动课的学术交流会、研讨会、观摩会等,使少先队活动课程化走向繁荣。
对辅导员而言,要加强学习,提高认识。作为少先队辅导员,与队员一起开展少先队活动,是辅导员职责所在、教师使命使然。辅导员要学会整合,将自己所教学科的课程标准与《纲要》进行对比,寻找最佳结合点,统筹设计自己的教学计划,实施自己的教学活动。将《纲要》中的内容与要求和学校传统实践活动、学科综合活动、校外活动进行整合,以提高教学效率。摒弃“等、靠、要”的思想,积极主动,通过多种渠道学习:实地观摩、专家引领、同伴互助、网络研修、文献查阅、走进队员等,不断提高自身素质。
当然,少先队员是少先队组织的主人,少先队活动课程化,还需要充分尊重少先队员的意见,吸收家长以及关心少先队事业发展的有识之士和相关的社会力量参与,可以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广泛聘请志愿辅导员,在确保安全、有序的前提下,开展夏令营、冬令营、少年军校等活动,使少先队活动形式和内容更加丰富。拓展社区和校外少先队阵地,利用传统媒体和新型媒体的影响,使少先队员充分参与到少先队活动的设计和实施中来,充分尊重和体现少先队员的自主性,使少先队活动更加丰富、全面。
总之,少先队活动课程化建设,是当前学校少先队工作的重要载体,需要多方一起努力,才能使少先队活动课程化建设走向常态化、科学化、规范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