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老人与海》创作于1952年,篇幅不长,原文两万多字。尽管是部中篇小说但却是海明威的压轴之作。海明威在《老人与海》中写出了他对待失败时观念上的胜利和作为“强者”、“硬汉”的寓意深刻的悲剧性格,但作品的结局给予读者的是鼓舞,并不是颓丧。故事一经问世,主人公桑地亚哥就成为海明威笔下诸多硬汉形象的最经典代表,他的精神,正如他所说的:“人可以被毁灭,但不可以被打败”,一直以来都为人们津津乐道。
一、作家作品简介
欧纳斯特·海明威(1899—1961)是美国上个世纪最著名的小说家和短篇故事作家之一,他是迷惘的一代的杰出代言人,人们评价他是一个站着写作的硬汉。他在作品中塑造了一系列海明威式的杰出的硬汉形象,尤其是《老人与海》中的桑地亚哥是这些硬汉形象的经典。海明威将自我与其人格倾注其中,无论是海明威还是桑地亚哥,在他们身上都体现出了独特人格魅力和强大的生命力。
《老人与海》是海明威的代表作。海明威认为这是他“这一辈子所能写的最好的一部作品”。[1]作品讲述古巴一个名叫桑地亚哥的老渔夫,独自一个人出海打鱼,在一无所获的84天之后,经过整整三天三夜的生死搏斗,终于捕获了一条比他的船还长两英尺的特大的马林鱼。在返航时遇到了鲨鱼,经过殊死搏斗,大马林鱼最终还是被鲨鱼群吃光了。老人带着一身的伤,拖回一副光秃秃的鱼骨架却得到了人们的赞赏和钦佩。这部小说塑造了一个海明威式的硬汉形象:向往斗争,敢于拼杀,精力旺盛,意志坚强,永不认输,坚强拼搏,忍受孤独,蔑视死亡。
“一个人并不是生来就要被打败的,你尽可以把他消灭,但就是打不败他!”桑地亚哥在无法摆脱的悲剧命运面前保持了非凡的毅力和人的尊严。正如作者所言:“这本书描写一个人的能耐可以达到什么程度,描写认得灵魂的尊严,而又没有把灵魂二字用大写字母标出来。”[2]作者的手法在这里确乎达到了完美的程度。
二、内心独白的艺术手法
作者主要通过老人的内心独自白这一艺术手法来揭示人物的内心世界。在《老人与海》中,有一半以上的篇幅是桑地亚哥的内心独白。他在孤独的大海上孤独的思考着。作品描写的内心独白分无声与有声两种。如老人与马林鱼决战的时候,他在心里命令自己各部分器官都要密切配合、协调作战“拉呀,手啊,他想。站稳了,腿儿。为了我熬下去吧,头啊。为了我熬下去吧。你从没晕倒过。这一会我要把她拉回来。”这些无声的独白,表明了老人人老心不老、坚忍不拔、斗争到底的非凡决心。老人在浩瀚无际的大海中,只身一人,只有“遥远的朋友”存在于主观的想象之中。因此,他时常自言自语,时而对鱼儿说,时而对鸟儿说,时而同大海说,实在没有说话对象,就自己对自己大声说,而且还不断重复着:“但愿那孩子在这里。”以此来竭力渲染了他的孤独。亚里斯多德认为:悲剧主人公“之所以陷入厄运,不是由于他为非作恶,而是由于他犯了错误。”[3]他豪迈而充满信心,但他的信心由于经受了考验而发生了新的变化,他犯了一个致命的错误,就是他常说的“什么也没有,只怪我出海太远了。”因为出海远,才能钓上大鱼,因为鱼过分大,才被他拖上3天,杀死后无法放在小船中,只能把它绑在一边,于是在回家的途中被鲨鱼嗅到了血腥味,有充分的时间和空间来向死鱼袭击,把鱼肉都咬掉,只剩下衣服骨骼。
此时他的自我认识达到了新的高度。他意识到了在抗争中自己所能达到的极限,由于个性使然,他的果断决绝和讷于言敏于行的特质使他意识到,他唯一能做的是,既来之则为之。而这样做并未使他的性格失去平衡。当他把鱼叉刺入马林鱼心脏时,他决不以为自己在毁灭什么,而是在一场公平而持久的决斗中刺中了一条大鱼。文中反复写了马林鱼的力与美、它的高贵仪态,老人把它当作自己的新兄弟,甚至想到自己不配吃它,虽然还是下定决心把它弄死,但又为它的失败而感到伤心。马林鱼被打死后,他还是在想:“弄死我们自己真正的兄弟”。通过对这些“人类朋友”的赞美,歌颂了老人的内心美和精神美。
三、人物形象与作者双重性格
海明威把老渔人桑地亚哥作为“打不败的失败者”的人物形象进行塑造与作者自己的双重性格特征不无关系。在《老人与海》中,桑地亚哥与马林鱼归宿是一致的,死亡是不可躲避的,能正视死亡就不是懦夫。他的搏斗自有一种正当而公平的动机,这使桑地亚哥的奋斗和失败被赋予一种生命的价值。在海明威看来,整个世界就像拳击场,你只有还击才能生存。由此看来,作者在桑地亚哥的身上寄寓的硬汉式老人的形容再鲜明不过了。经历了创伤和失败又能勇敢的面对,实质上就是一种沧桑硬汉的形象,更是一种英雄行为,从而产生传达力与渗透力,让自己的生命焕发出了尊严。永不言败,对未来胜利的向往,精神上立于不败之地,人类不屈精神的肯定,是对人的精神力量的进一步肯定。
对于海明威多愁善感的一面在老渔人桑地亚哥身上也有体现,且看桑地亚哥是怎样在清晨喊醒小男孩的,“他轻轻握住孩子的一只脚,然后便一直握着直到孩子醒来”,这就是老人的细腻而又温情的一面。在现实和虚构的两个世界里,追逐描写失败而又不承认失败成了海明威内心不安与痛苦的一剂良药。作品中老人处境的一步步恶化使得老人的失败变得极其悲壮。刚开始时一连84天没有钓到一条鱼,这种失败就够“倒霉”了,后来小孩儿马洛林的离去让老人的心理黯淡凄凉,最后的遭遇更让老人感到凄惨,然而就是桑地亚哥这种“从失败仍然是到失败”的遭际,衬托了硬汉子的坚强性格:当他的大鱼被鲨鱼吃得仅剩下一副骨骼时,他自问:“可是,是什么把你打败的呢?”“什么也不是,是我走得太远啦。”老人勇敢地承认了自己的失败,却又绝对相信自我的力量。相信自己纵然是失败依然勇敢无比,相信在精神上并没有败给鲨鱼,因为被消灭的是鲨鱼,而不是自己。正是基于对失败的毫不气馁的精神,桑地亚哥体会到:“一旦给打败,事情也就容易办了”。于是“现在只需要把船尽可能好好地、灵巧地开往自己的港口去。”当战斗已成往事,辉煌也已逝去,桑地亚哥是那么安详平静地进行着剩余的工作,绝好地表现了“重压下的优雅风度”。此刻的桑地亚哥却已完全超越了自然,超越了他人生中的磨难、辉煌、成功亦或是失败。我们在桑地亚哥身上虽然没有看出作者所经历的每一件事情,但我们却感受到了那种生与死的精神。桑地亚哥同海明威一样是一个要活的精彩的人,永不气馁的人,愿意用自己的精神向命运挑战的人。尽管老人最后失败了,但老人却傲然地面对了死亡,完成了一次生命的交响。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残酷恐怖给海明威的心灵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创伤,影响了海明威对人类社会的根本看法,也深深地影响了其创作基调。在海明威眼里,世界充满了暴力与虚伪;死亡不可避免地等待着每一个人。在这种社会中生存下去,就必须为自己树立一套生存法则,这就是:“在生活中,就不能取胜,也万万不可以认输,你可以在默默忍受中尽力活下来;放弃感情的纠葛,莫要顾影自怜;在户外的体育运动中寻求欢乐,把‘硬汉性格’作为生命的支柱了”。这套生存法在硬汉子桑地亚哥身上被表现得淋漓尽致。上天注定了老人失败的命运,但面对失败老人所表现出来的仍是硬汉子的坦然态度。
《老人与海》中海明威不再是单纯地讲述这个故事,而是揉进了自己更多的人生体验、情感和思想。《老人与海》中桑地亚哥的形象具有寓意的多义性,尽管其中也不乏某种朦胧气息,但我们还是不能不承认桑地亚哥是“海明威式”硬汉子精神的最佳体现者,是一个典型的海明威式的悲剧形象。
参考文献
[1] 引自《海明威谈创作》(董衡巽编选,三联书店,1985年)第140页
[2] 引自《海明威谈创作》(董衡巽编选,三联书店,1985年)第143页。
[3 ] 引自《西方文论选》(伍蠡甫主编,上海译文出版社,1979年)上卷第68—69页。
______________
收稿日期:2013-05-15
一、作家作品简介
欧纳斯特·海明威(1899—1961)是美国上个世纪最著名的小说家和短篇故事作家之一,他是迷惘的一代的杰出代言人,人们评价他是一个站着写作的硬汉。他在作品中塑造了一系列海明威式的杰出的硬汉形象,尤其是《老人与海》中的桑地亚哥是这些硬汉形象的经典。海明威将自我与其人格倾注其中,无论是海明威还是桑地亚哥,在他们身上都体现出了独特人格魅力和强大的生命力。
《老人与海》是海明威的代表作。海明威认为这是他“这一辈子所能写的最好的一部作品”。[1]作品讲述古巴一个名叫桑地亚哥的老渔夫,独自一个人出海打鱼,在一无所获的84天之后,经过整整三天三夜的生死搏斗,终于捕获了一条比他的船还长两英尺的特大的马林鱼。在返航时遇到了鲨鱼,经过殊死搏斗,大马林鱼最终还是被鲨鱼群吃光了。老人带着一身的伤,拖回一副光秃秃的鱼骨架却得到了人们的赞赏和钦佩。这部小说塑造了一个海明威式的硬汉形象:向往斗争,敢于拼杀,精力旺盛,意志坚强,永不认输,坚强拼搏,忍受孤独,蔑视死亡。
“一个人并不是生来就要被打败的,你尽可以把他消灭,但就是打不败他!”桑地亚哥在无法摆脱的悲剧命运面前保持了非凡的毅力和人的尊严。正如作者所言:“这本书描写一个人的能耐可以达到什么程度,描写认得灵魂的尊严,而又没有把灵魂二字用大写字母标出来。”[2]作者的手法在这里确乎达到了完美的程度。
二、内心独白的艺术手法
作者主要通过老人的内心独自白这一艺术手法来揭示人物的内心世界。在《老人与海》中,有一半以上的篇幅是桑地亚哥的内心独白。他在孤独的大海上孤独的思考着。作品描写的内心独白分无声与有声两种。如老人与马林鱼决战的时候,他在心里命令自己各部分器官都要密切配合、协调作战“拉呀,手啊,他想。站稳了,腿儿。为了我熬下去吧,头啊。为了我熬下去吧。你从没晕倒过。这一会我要把她拉回来。”这些无声的独白,表明了老人人老心不老、坚忍不拔、斗争到底的非凡决心。老人在浩瀚无际的大海中,只身一人,只有“遥远的朋友”存在于主观的想象之中。因此,他时常自言自语,时而对鱼儿说,时而对鸟儿说,时而同大海说,实在没有说话对象,就自己对自己大声说,而且还不断重复着:“但愿那孩子在这里。”以此来竭力渲染了他的孤独。亚里斯多德认为:悲剧主人公“之所以陷入厄运,不是由于他为非作恶,而是由于他犯了错误。”[3]他豪迈而充满信心,但他的信心由于经受了考验而发生了新的变化,他犯了一个致命的错误,就是他常说的“什么也没有,只怪我出海太远了。”因为出海远,才能钓上大鱼,因为鱼过分大,才被他拖上3天,杀死后无法放在小船中,只能把它绑在一边,于是在回家的途中被鲨鱼嗅到了血腥味,有充分的时间和空间来向死鱼袭击,把鱼肉都咬掉,只剩下衣服骨骼。
此时他的自我认识达到了新的高度。他意识到了在抗争中自己所能达到的极限,由于个性使然,他的果断决绝和讷于言敏于行的特质使他意识到,他唯一能做的是,既来之则为之。而这样做并未使他的性格失去平衡。当他把鱼叉刺入马林鱼心脏时,他决不以为自己在毁灭什么,而是在一场公平而持久的决斗中刺中了一条大鱼。文中反复写了马林鱼的力与美、它的高贵仪态,老人把它当作自己的新兄弟,甚至想到自己不配吃它,虽然还是下定决心把它弄死,但又为它的失败而感到伤心。马林鱼被打死后,他还是在想:“弄死我们自己真正的兄弟”。通过对这些“人类朋友”的赞美,歌颂了老人的内心美和精神美。
三、人物形象与作者双重性格
海明威把老渔人桑地亚哥作为“打不败的失败者”的人物形象进行塑造与作者自己的双重性格特征不无关系。在《老人与海》中,桑地亚哥与马林鱼归宿是一致的,死亡是不可躲避的,能正视死亡就不是懦夫。他的搏斗自有一种正当而公平的动机,这使桑地亚哥的奋斗和失败被赋予一种生命的价值。在海明威看来,整个世界就像拳击场,你只有还击才能生存。由此看来,作者在桑地亚哥的身上寄寓的硬汉式老人的形容再鲜明不过了。经历了创伤和失败又能勇敢的面对,实质上就是一种沧桑硬汉的形象,更是一种英雄行为,从而产生传达力与渗透力,让自己的生命焕发出了尊严。永不言败,对未来胜利的向往,精神上立于不败之地,人类不屈精神的肯定,是对人的精神力量的进一步肯定。
对于海明威多愁善感的一面在老渔人桑地亚哥身上也有体现,且看桑地亚哥是怎样在清晨喊醒小男孩的,“他轻轻握住孩子的一只脚,然后便一直握着直到孩子醒来”,这就是老人的细腻而又温情的一面。在现实和虚构的两个世界里,追逐描写失败而又不承认失败成了海明威内心不安与痛苦的一剂良药。作品中老人处境的一步步恶化使得老人的失败变得极其悲壮。刚开始时一连84天没有钓到一条鱼,这种失败就够“倒霉”了,后来小孩儿马洛林的离去让老人的心理黯淡凄凉,最后的遭遇更让老人感到凄惨,然而就是桑地亚哥这种“从失败仍然是到失败”的遭际,衬托了硬汉子的坚强性格:当他的大鱼被鲨鱼吃得仅剩下一副骨骼时,他自问:“可是,是什么把你打败的呢?”“什么也不是,是我走得太远啦。”老人勇敢地承认了自己的失败,却又绝对相信自我的力量。相信自己纵然是失败依然勇敢无比,相信在精神上并没有败给鲨鱼,因为被消灭的是鲨鱼,而不是自己。正是基于对失败的毫不气馁的精神,桑地亚哥体会到:“一旦给打败,事情也就容易办了”。于是“现在只需要把船尽可能好好地、灵巧地开往自己的港口去。”当战斗已成往事,辉煌也已逝去,桑地亚哥是那么安详平静地进行着剩余的工作,绝好地表现了“重压下的优雅风度”。此刻的桑地亚哥却已完全超越了自然,超越了他人生中的磨难、辉煌、成功亦或是失败。我们在桑地亚哥身上虽然没有看出作者所经历的每一件事情,但我们却感受到了那种生与死的精神。桑地亚哥同海明威一样是一个要活的精彩的人,永不气馁的人,愿意用自己的精神向命运挑战的人。尽管老人最后失败了,但老人却傲然地面对了死亡,完成了一次生命的交响。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残酷恐怖给海明威的心灵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创伤,影响了海明威对人类社会的根本看法,也深深地影响了其创作基调。在海明威眼里,世界充满了暴力与虚伪;死亡不可避免地等待着每一个人。在这种社会中生存下去,就必须为自己树立一套生存法则,这就是:“在生活中,就不能取胜,也万万不可以认输,你可以在默默忍受中尽力活下来;放弃感情的纠葛,莫要顾影自怜;在户外的体育运动中寻求欢乐,把‘硬汉性格’作为生命的支柱了”。这套生存法在硬汉子桑地亚哥身上被表现得淋漓尽致。上天注定了老人失败的命运,但面对失败老人所表现出来的仍是硬汉子的坦然态度。
《老人与海》中海明威不再是单纯地讲述这个故事,而是揉进了自己更多的人生体验、情感和思想。《老人与海》中桑地亚哥的形象具有寓意的多义性,尽管其中也不乏某种朦胧气息,但我们还是不能不承认桑地亚哥是“海明威式”硬汉子精神的最佳体现者,是一个典型的海明威式的悲剧形象。
参考文献
[1] 引自《海明威谈创作》(董衡巽编选,三联书店,1985年)第140页
[2] 引自《海明威谈创作》(董衡巽编选,三联书店,1985年)第143页。
[3 ] 引自《西方文论选》(伍蠡甫主编,上海译文出版社,1979年)上卷第68—69页。
______________
收稿日期:2013-05-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