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反思是教师对自己的教学活动的观察和思考,它可以让教师更好的进行教学,从而达到改进教师教学行为的目的。反思包括如何看待学困生、如何进行课堂提问两个环节,这些有助于重塑教师的教育观,为科学、合理教学奠定基础。
【关键词】反思;学困生;课堂提问
一、教师是如何看待学困生的反思
学困生作为学校教育中的弱势群体,往往在课堂学习、文体活动、人际交往、班级角色、兴趣发展等方面处于不利地位,加强对他们的关心和帮助,使学习困难学生走出困境,应该是当前素质教育中优先解决的问题。曾有某教育研究中心围绕“教师怎样看待学困生”和“学生如何看待教师”等问题,进行了专题调查,结果值得人们深思
①什么才是导致学困生出现的主要原因?
48.1%的教师认为学生素质太差,有46.5%的教师认为学生家庭教育环境不良,只有2.7%的教师认为,自己教得不好41.7%的学困生认为自己成绩不好的主要原因是学习方法不当,25%的学困生认为自己上课不能集中注意,25%的学困生认为自己学习不刻苦,没有1名学困生选择“教师教的不好”这说明,教师多从学生和家长身上找原因,而学生则多从自己身上找原因。
②学困生的比例有多高?
31.3%的教师认为,班里有10%的学生难教,27.8%的教师认为,目前自己班里有20%以上的学生难教,其中认为班里有30%以上学生难教的教师为13.7%,11.2%的学生认为自己的学习成绩较差,其中,3.3%的六年级学生认为自己成绩较差,19.1%的初二年级学生认为自己成绩较差这说明,教师眼里的学困生要比学生眼里的学困生多。
③对学困生的教育效果怎么样?
13.1%的教师不认为自己有办法让学困生喜欢自己,15.2%的教师不认为自己有办法让学困生有效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29.1%的教师不认为班里的学生喜欢自己61.5%的教师明确表示,自己对学困生所做努力很多,但效果不明显,60.8%的教师明确表示自己对学困生尽心尽力,但他们好像不理解,23.5%的教师认为自己对学困生所做的努力反而导致学生产生厌烦心理这说明,当前教师对学困生的教育效果不理想,教师和学生对此都不满意。
二、教师的课堂提问行为反思
课堂提问是一种常见的教学策略,同时也是一门艺术,在中小学教学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提问在激发学生独立思考,进行师生间有效的交往互动,检查教学效果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提问的基本功能,如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把注意力集中于某个特定的概念或论点;提高学习的积极性;为学生同化和反省信息提供机会;为学生学习不同的观点提供机会等等,不一而足。然而,在现实中,提问并没有完成其“历史使命”,达到预期的目标,许多教师将提问看作是一种很简单的教学方式,没有深入地思考运用时应遵循的一系列原则、技能和技巧,精心地设计课堂提问,因而在实践中很容易陷入一些心理误区。
1.课堂提问的误区
误区之一:提问过于频繁,问题数量过多
传统教学中过于强调讲的方式,近年来受到了教育界内外的严重批判,于是教师们相继进行教学方式的改革。但由于少数教师的教学设想还不够成熟,就从一个极端走向了另一个极端。具体到课堂提问上,就是教师问得过多,变“一讲到底”为“一问到底”。
误区之二:重复问题和重复学生的回答
教师常犯的错误是习惯性重复问题和重复学生的回答。这种不良习惯把学生训练为:只会抓住“重复”的问题而不去认真地或直观地注意问题的初次出现。这种习惯会导致大量有意义时间的丢失,降低了课堂教学的效率。但这并不是说,在任何情况下教师都不能重复问题和重复学生的回答。
误区之三:不会倾听正在回答问题的学生
教师不仅要会问,而且要会听,要成为一个好的倾听者。而成为一个好的倾听者必须注意两个方面——肯定的态度和听的技巧。作为教师,你可以自己观察你自己或请别人观察,你是否集中你的视力,对学生感兴趣?仅仅做到这些还不够,因为“听”是一门综合艺术,它不仅涉及到人的行为、认知和情感的各个层次,而且需要心与心的理解。
教师在学生回答问题时,要将自己的全部注意力都放在学生身上,给予对方最大的、无条件的真诚的关注,明显表示出你对学生的尊重和兴趣,学生可从教师的这些行为中得到积极的情感反馈——老师对我说的很在乎,我所说的一切很重要。
2.教师的课堂提问行为反思
我们分析了课堂教学中教师提问行为的种种误区,那么这些不恰当的行为背后隐藏着怎样的课堂教学观呢?我们不得不进行反思。
(1)重知识传授而忽视学生的自主探究的教学方式观
批判教学理论认为,教学是一种反思性实践。对学生而言,所有的知识只有通过反思才能作用于学生的生活,才对人生具有建构意义。教师频繁地提问一些知识性问题,以为记住知识就是掌握了一切,完成了教学任务,他们控制问题的答案,认为自己就是知识的权威等做法实质上是“灌输式”教学方式的典型表现。这种教学方式观强调知识的传授和灌输,而忽视学生的自主探究。
(2)重教师权威而忽视学生主体的师生关系观
在传统教学观下,师生之间的关系的本质就是知识传授关系。学生总是习惯于将书本知识当作“圣旨”,教师扮演着宣读“圣旨”的“钦差大臣”的角色,学生则是领受“圣旨”的顺民。随着教学观和知识观的转变,这种师生观也跟着改变。现代教学论认为,教学是师生互动的活动,教师只是“平等中的首席”。
总之,我们反思教师的课堂提问行为,目的就是期望引起教师们的注意,尽快走出课堂提问的误区。那么,教师怎样才能走出误区,有效地实施课堂提问呢?我认为关键在于重塑教师的课堂教学观,即重塑教师的教学方式观,倡导自主、探究、合作的教学方式;重塑教师的师生观,倡导平等、民主、合谐的师生关系;重塑教师的教学质量观,关注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罗琴,周巧,齐晓栋.教师教学行为问题的分析与调适[J].教书育人(教师新概念),2004年09期
[2]李月华.新课程实施中教师教学行为偏差成因分析[J].教育探索,2007年05期
【关键词】反思;学困生;课堂提问
一、教师是如何看待学困生的反思
学困生作为学校教育中的弱势群体,往往在课堂学习、文体活动、人际交往、班级角色、兴趣发展等方面处于不利地位,加强对他们的关心和帮助,使学习困难学生走出困境,应该是当前素质教育中优先解决的问题。曾有某教育研究中心围绕“教师怎样看待学困生”和“学生如何看待教师”等问题,进行了专题调查,结果值得人们深思
①什么才是导致学困生出现的主要原因?
48.1%的教师认为学生素质太差,有46.5%的教师认为学生家庭教育环境不良,只有2.7%的教师认为,自己教得不好41.7%的学困生认为自己成绩不好的主要原因是学习方法不当,25%的学困生认为自己上课不能集中注意,25%的学困生认为自己学习不刻苦,没有1名学困生选择“教师教的不好”这说明,教师多从学生和家长身上找原因,而学生则多从自己身上找原因。
②学困生的比例有多高?
31.3%的教师认为,班里有10%的学生难教,27.8%的教师认为,目前自己班里有20%以上的学生难教,其中认为班里有30%以上学生难教的教师为13.7%,11.2%的学生认为自己的学习成绩较差,其中,3.3%的六年级学生认为自己成绩较差,19.1%的初二年级学生认为自己成绩较差这说明,教师眼里的学困生要比学生眼里的学困生多。
③对学困生的教育效果怎么样?
13.1%的教师不认为自己有办法让学困生喜欢自己,15.2%的教师不认为自己有办法让学困生有效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29.1%的教师不认为班里的学生喜欢自己61.5%的教师明确表示,自己对学困生所做努力很多,但效果不明显,60.8%的教师明确表示自己对学困生尽心尽力,但他们好像不理解,23.5%的教师认为自己对学困生所做的努力反而导致学生产生厌烦心理这说明,当前教师对学困生的教育效果不理想,教师和学生对此都不满意。
二、教师的课堂提问行为反思
课堂提问是一种常见的教学策略,同时也是一门艺术,在中小学教学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提问在激发学生独立思考,进行师生间有效的交往互动,检查教学效果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提问的基本功能,如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把注意力集中于某个特定的概念或论点;提高学习的积极性;为学生同化和反省信息提供机会;为学生学习不同的观点提供机会等等,不一而足。然而,在现实中,提问并没有完成其“历史使命”,达到预期的目标,许多教师将提问看作是一种很简单的教学方式,没有深入地思考运用时应遵循的一系列原则、技能和技巧,精心地设计课堂提问,因而在实践中很容易陷入一些心理误区。
1.课堂提问的误区
误区之一:提问过于频繁,问题数量过多
传统教学中过于强调讲的方式,近年来受到了教育界内外的严重批判,于是教师们相继进行教学方式的改革。但由于少数教师的教学设想还不够成熟,就从一个极端走向了另一个极端。具体到课堂提问上,就是教师问得过多,变“一讲到底”为“一问到底”。
误区之二:重复问题和重复学生的回答
教师常犯的错误是习惯性重复问题和重复学生的回答。这种不良习惯把学生训练为:只会抓住“重复”的问题而不去认真地或直观地注意问题的初次出现。这种习惯会导致大量有意义时间的丢失,降低了课堂教学的效率。但这并不是说,在任何情况下教师都不能重复问题和重复学生的回答。
误区之三:不会倾听正在回答问题的学生
教师不仅要会问,而且要会听,要成为一个好的倾听者。而成为一个好的倾听者必须注意两个方面——肯定的态度和听的技巧。作为教师,你可以自己观察你自己或请别人观察,你是否集中你的视力,对学生感兴趣?仅仅做到这些还不够,因为“听”是一门综合艺术,它不仅涉及到人的行为、认知和情感的各个层次,而且需要心与心的理解。
教师在学生回答问题时,要将自己的全部注意力都放在学生身上,给予对方最大的、无条件的真诚的关注,明显表示出你对学生的尊重和兴趣,学生可从教师的这些行为中得到积极的情感反馈——老师对我说的很在乎,我所说的一切很重要。
2.教师的课堂提问行为反思
我们分析了课堂教学中教师提问行为的种种误区,那么这些不恰当的行为背后隐藏着怎样的课堂教学观呢?我们不得不进行反思。
(1)重知识传授而忽视学生的自主探究的教学方式观
批判教学理论认为,教学是一种反思性实践。对学生而言,所有的知识只有通过反思才能作用于学生的生活,才对人生具有建构意义。教师频繁地提问一些知识性问题,以为记住知识就是掌握了一切,完成了教学任务,他们控制问题的答案,认为自己就是知识的权威等做法实质上是“灌输式”教学方式的典型表现。这种教学方式观强调知识的传授和灌输,而忽视学生的自主探究。
(2)重教师权威而忽视学生主体的师生关系观
在传统教学观下,师生之间的关系的本质就是知识传授关系。学生总是习惯于将书本知识当作“圣旨”,教师扮演着宣读“圣旨”的“钦差大臣”的角色,学生则是领受“圣旨”的顺民。随着教学观和知识观的转变,这种师生观也跟着改变。现代教学论认为,教学是师生互动的活动,教师只是“平等中的首席”。
总之,我们反思教师的课堂提问行为,目的就是期望引起教师们的注意,尽快走出课堂提问的误区。那么,教师怎样才能走出误区,有效地实施课堂提问呢?我认为关键在于重塑教师的课堂教学观,即重塑教师的教学方式观,倡导自主、探究、合作的教学方式;重塑教师的师生观,倡导平等、民主、合谐的师生关系;重塑教师的教学质量观,关注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罗琴,周巧,齐晓栋.教师教学行为问题的分析与调适[J].教书育人(教师新概念),2004年09期
[2]李月华.新课程实施中教师教学行为偏差成因分析[J].教育探索,2007年05期